在 Apple 的各条 Mac 产品线里,iMac 一直是最低调的那条。尤其是在 Mac 全系进入 Apple silicon 时代之后,大家更热衷于讨论 MacBook Air 的轻薄定位、MacBook Pro 的强大性能、Mac mini 的高性价比以及 Mac Pro 上的 Ultra 芯片「拼拼乐」结构。唯有 iMac 无声无息,既没有超高的话题度,也仿佛从来都不在人们购买 Mac 的首选清单里。
有趣的是,iMac 在舆论层面的、悄无声息的静默倒也与其桌上电脑「不打扰用户」的产品定位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呼应。在本文中,我们就来聊聊 Apple 最新发布的 24 英寸版 iMac(下文简称「iMac」或「iMac(2023 款)」的上手体验。在真正用上这台电脑之后,我还是感受到了不少小惊喜和小快乐。
一部好看的桌面电脑
作为一部桌面电脑,iMac 必然需要同时兼顾作为电脑的功能性以及作为一件「好看的家电」的装饰性。因此,自 2021 年 iMac 大更新以来,绚丽多彩的颜色就成了它的标志。
iMac 使用色彩的手法很直白——背面饱和度极高,摆明了「就是给别人看的」,强烈地突出电脑外观的个性化;正面的萤幕部分是白色边框,底部的「下巴」区域则是一个低饱和度的、温润的对应色,力求不要喧宾夺主,避免用户总想盯着下巴看。
我的这部 iMac 是蓝色版,这是个在我看来中规中矩的颜色,既不出挑也不算无聊。其实我下次想试试黄色或者绿色,而且我也推荐你尽量试试更出彩、更活泼的配色——面对像 iMac 这样色彩鲜明的设备,你总会产生「每个颜色我都想拥有」的欲望。
今年的 iMac 广告片里出现了一个看上去有点奇怪的画面——两位女士边聊天边做菜,旁边放着一部 iMac 用来看菜谱。放在其它桌面电脑上,这个场景自然是又傻又假,但放在 iMac 身上,这么用还算是说得过去。
这部电脑重量只有不到 4.5Kg,侧面的整体厚度也仅为约 18mm,称得上一体机里的轻薄本。我在使用时会经常轻度移动它的位置以及改变俯仰角,从而匹配我放肆的坐姿。虽然在开放厨房里用 iMac 的场面很难不令人感到困惑(譬如没有人不怀疑油烟或者水渍会侵袭电脑),但 iMac 移动起来也确实不难。如果你的使用环境够方便,可以偶尔给它换个位置,换换心情。Apple 还刻意为 iMac 的电源线配备了磁吸接口,显然也是为了移动方便而做出的设计。
我对 iMac 的外观唯一不满意——或者需要提醒你的一点——是:请谨慎选择带有数字键盘的 Magic Keyboard,特别是桌面空间较小的朋友们。全尺寸版本的 Magic Keyboard 横向尺寸很长,跟鼠标打架的状况时有发生,我才用了短短两天时间就已经形成了小心翼翼别让鼠标磕到键盘的肌肉记忆。其实我很多次都想换回我那破旧又朴实的罗技 K380,但我着实喜欢 Magic Keyboard 的咔咔咔手感,而且键盘自带 Touch ID 也非常方便,所以最终作罢。
一部好用的桌面电脑
虽然长得有点花哨,但 iMac 可不是花瓶。它用起来超棒。
iMac 拥有一块 4.5K 的 24 英寸萤幕,分辨率为 4480x2520,亮度可以达到 500 nits,支援 True Tone(原彩显示)。这是我用过最好的桌面电脑萤幕,甚至可能没有之一。它明亮、通透,在显示系统 UI、文字等元素时能明显看出比我此前的 27 英寸 4K 显示器更为细腻。我原计划是将自己的 4K 显示器与 iMac 双屏使用,但两者放在一起之后的色彩观感和细腻程度差异太过明显,导致我的注意力全在 iMac 的萤幕上。所以,我被迫放弃了「双屏并列」的想法,转而让 4K 显示器退居副屏,用来当个看 YouTube 或者放置摸鱼内容的 iMac 伴侣。
iMac 还有一套六扬声器的高保真音响系统,每组扬声器由两只振动抵消低音单元和一只高性能高音单元组成。这套音响系统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可以根据声音内容以及音量大小实现动态平衡。譬如常见的数码产品评测影片大多以人声为主体,搭配一个弱弱的背景音,在音量低于 50% 时,iMac 会优先提亮人声,确保人声的清晰度。而在音量高于 50% 时,iMac 会明显增强低频,把背景音乐里的动次打次展现出来。
和 MacBook Pro(16 英寸版)的六扬声器音响系统相比,iMac 的声音更为清脆雄厚,特别是在播放这首钢琴曲时,当乐曲进行至高潮时,iMac 可以更好地还原钢琴伴随管弦乐大编制带来的雄浑气势,MacBook Pro 的声音就显得些许单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 iMac 的扬声器体积和内部空间都比 MacBook Pro 大了不少,拥有先天的物理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iMac 扬声器方向直冲桌面,刚好可以形成局部反射与共鸣。
性能方面,2023 款 iMac 换上了 Apple 最新推出的 M3 处理器。从 Geekbench 的数据库的测试结果来看,M3 芯片的综合成绩比 M2(MacBook Air 15 英寸)高出了 20% 左右。而且由于 M3 大幅改进了 GPU 架构,理论上在进行视频渲染、3D 渲染及打游戏时的表现会有显著提升。而我则选择了几个偏向创意生产的典型场景做了个简单对比。
使用《Final Cut Pro》渲染我的同事 @Vio 制作的《HK CityWalk》影片 demo。这支短片全长一分半,片中使用了胶片模拟插件,还有四条音轨并行。项目以 3840×1920 分辨率、HEVC 10-bit 格式导出,iMac 用时约 35 秒,而 MacBook Air 则为 45 秒左右,iMac 的优势明显。
我在少数派办公室连续拍摄了 9 张 2400 万像素的 Apple ProRAW 照片,单张体积在 30M 左右。使用《Photoshop》进行 Photomerge 全景照片合成,开启场景填充(Content Aware Fill Transparent Areas)及几何校正(Geometric Distortion Correction),从按下「OK」键的那一刻开始计时,iMac 的成绩为 1 分 23 秒左右,而 MacBook Air 则为 2 分 2 秒,两者的差距一目了然。
而如果用两部电脑进行来搞我的老本行——播客渲染,iMac 领先依旧。渲染样本选择我派和 Ulysses 联合推出的系列播客中的一期,标题是《对话笪屹超人:如何成为不一样的科技博主》。这期节目有两条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主音轨,每条音轨上都挂满了各种插件。将其渲染为 48kHz、256kbps 的 MP3 文件,iMac 的渲染速度为 20× 左右,MacBook Air 则为 16× 左右,纸面速度差距达到了 25%。
综合来看,我对于 iMac 的性能表现非常满意,但这样的表现却也在我的预期之内。在我看来,iMac 定位桌面电脑,且内置风扇可以主动散热,理论上是带得动更强劲的 M3 Pro 甚至 M3 Max 处理器的。如果 Apple 能提供更高性能的选项,iMac 肯定会对专业工作室或者科研机构的用户有更强的吸引力。
- 如果你对搭载了 M3 Max 芯片的 MacBook Pro 感兴趣,欢迎阅读《一次预期之内的升级,也有意料之外的惊喜:新款 MacBook Pro 首发体验》
当然,或许传说中的 iMac Pro 此刻就躺在 Apple 宇宙飞船总部的某个角落里,等待 Tim Cook 双手合十、昭告世人,而我的美好期待也将在这款产品上得以实现。
选购建议
正如前文所言,iMac 的定位是桌面电脑,它代表了近似的场景和用法,包括:
- 个人用户:拥有固定的工位或使用环境,不需要高频移动设备。
- 家庭用户:一家人共用一台电脑。
- 小型工作室或小团队:设立一台公用电脑,存放需要共同或轮流访问及编辑的 app 和数据。
- 服务型行业:如图书馆、咖啡厅、学校机房等,兼具工具及装饰作用。
单从售价上来看,10999 元起的售价不算便宜,但在一体式桌面电脑这个领域,iMac 独一无二。
如果你决定为自己的桌面添置一台 iMac,我建议你把各项配置(特别是内存)选高一些。台式机换机频率低,更大的内存和存储空间能无形中延长电脑的使用期。等未来它的性能已经不足以作为你的一线主力机时,iMac 仍然可以当一台外观出众、性能不俗的家庭服务器。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