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收集所谓的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收集到了,然后呢?然后就丢在自己的知识管理软件中吃灰了。

醒醒吧,查理芒格的100种思维模型,可能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什么?

因为它是投资领域的思维模型,所有的决策都是围绕投资的,作为一个职场打工人,不投资的人,学了这些思维模型,其实也用不起来。

前段时间,在WOLB的团队的牵线之下,完成了和少数派播客一起合作的机会。所以,趁着这次开启,就开始自己在少数派的更新之旅吧。

 

所谓一个模型爱好者,和中毒很深的人,就来说说,到底如何运用思维模型,才是真的为我们所用,而不是像屯书单一样,屯思维模型
 

模型思维,不是屯100个的事儿,而是工作流的事儿

包括我自己,曾经也陷入要屯查理芒格100个思维模型的漩涡🌀。因为听起来就很厉害。但,好像用不起来的时候,就跟屯书一个感觉。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所以,在我从2015年开始做产品经理之后,开始有工作流意识之后,才发现,其实任何单点效率再高,串联不起来,整体效率也不会高。

后来,我就把模型思维,用工作流的思维,真正做了切分。

切分之后,有2个好处:

1:可以分布刻意练习

2:可以实现整体效率提升


 


模型思维五步法
 

如果把模型思维,拆分成工作流,可以分为一下5步:

1:问

问题,没有问题,再多模型没用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用管理咨询最经典的问题公式来解答:

问题=期望-现状1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比如期望一个月挣5万,然后现在挣不到1万,所以产生的问题就是这个差距,一个月挣不到这差距的4万,怎么半?

这个问题公司,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模型,这也是我自己在定位问题,尤其是定义产品问题的时候,经常用的模型。

用这个提出好问题模型,就可以提出好问题,这是最开始的第一步。没有提出好问题,就不要学习,不要去找模型,就像去错了路,效率越高,反而错得越快。

2:找/创

要么找到现有的经典模型,要么自己总结创造解决问题的模型。

当面对问题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自己手边就有对应问题的几个思维模型,可以帮助自己全局思维,多维度思考。但是很多人手里的模型并不多。那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积累一些经典的模型,比如营销的4P,SWOT等模型。但是很多模型都会历史很悠久了,不是很适合现代的社会,这也是很多热囤积模型的原因。

所以,当找不到合适的模型的时候,就要去创造模型,创造模型也有2种方式:

第一,改造现有的模型

因为有些模型只需要增加修改一些就可以适应当下的时代。比如我自己就会把OKR模型和任务管理一起改造成OKRT模型,

进而根据这个模型在Notion中,搭建了个人OKRT极简项目管理系统,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项目管理,以及多个项目并行,很多任务交叉,找不到终点。通过OKRT,始终对其年度目标和关键项目,让做事不迷茫。

如图所示,有机会,写一篇对应从0开始用notion搭建的文章,如果感兴趣,可以在底部评论。

第二,就是从0开始创造模型

这个就是有一定的难度了。需要有非常强的结构化能力和隐喻能力。不过也是有技巧的。

比如,我最常用的,就是运用矩阵元模型,创造新的模型。只需要想好横纵坐标的维度,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矩阵模型。

比如,我最近在做主题阅读,就用问题层次和书单的分类(道法术),创造出了一个矩阵模型,方便自己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将全部的信息,一目了然,实现3本书一起读。

主题阅读的一页纸模版,右侧就是矩阵模型

3:记

记忆,没有瞬间调取的能力,很难把思维模型融会贯通

记不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想不起来,学了也白学。

在记忆模型的时候,有3种方法:

1:情景学习法,就在特定的场景下,与思维模型关联,怎么用就怎么记。比如经常开会,就在开会的场景下,不断使用和记忆开会的模型,比如开会时候的讲三点模型,真的超级好用,说话不啰嗦,别人觉得还逻辑性超强。

2:交替学习,多个角度来学习,比如我经常用一种思维模型,去不同的场景去拆解,比如问题模型,可以用在产品设计的用户问题上,也可以用在咨询上。不仅仅是工作时候运用,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样记忆的效率更好。

3:回顾测试,我自己很喜欢把模型变成一张张卡片,我就是用heptabase构建了一个模型库我把经典的模型和我创造的模型都积累在上面,定时来回顾。

4:用

这是最最关键的一步

如何举一反三,在不同场景问题出现的时候,可以瞬间调用起模型,而不是时候诸葛亮。

很多人积累了很多模型,用不起来。或者说跟高手的区别,同样积累了很多经典模型,也去记忆了,但就是用不起来。本质上,就是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面对同一类问题,其实可以用一个模型解决的,但是识别不出来是同一类问题,只能再去积累其他模型。

说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因为我自己是产品经理出身,然后热爱研究游戏化和习惯。

后来我发现无论是产品设计让用户使用产品,还是建立习惯,还是游戏让人上瘾。本质上是在在回答一个问题,让某人做某事。

这样很多领域的问题,其实就是汇集到一个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如何让某人做某事?

如下图所示,就将一个跨学科思考的方式图示出来,也是举一反三的例子。

举一反三的底层密码在于2点:

1)建立基本问题和多个模型的关系

比如,上图的如何让某人做某事,与需求三角模型、杨三角模型、福格行为模型关联

2)建立模型和场景问题的关系

比如,福格行为模型与让消费者买单的场景、让人养成个人好习惯的场景问题,让员工想要做某件事。

这样,就像小时候刷题一样,看似问题不同,其实考察的知识点相同,就可以瞬间调用基础元模型解决问题。

 

5:动

自动化,变成直觉,这才是高手的状态

要想变成直觉,想要2个技巧:

1:费曼,用熟悉理解模型,疯狂做类比。以前需要名师,但是现在有了chatgpt,可以让AI一口气给出10个、20个、甚至100个让你明白的类比。费曼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重复,最好是变成习惯,所以我喜欢把模型转变成一页纸模板,这样每一次在应用模型的时候,都不需要思考,照着做,就在不断重复练习,把练习的能力门槛降低很多。

当然,这块也可以借助很多的软件,比如我就借助heptabase实现了费曼工作流的自动化,后面的文章给大家分享。
 


模型思维,如何重塑知识体系管理这件事儿

重塑的是什么?重塑的是思考方式!

经常阅读的人最困扰的问题,就是经典好书,就是包含大量内容,要完全消化,与已有知识整合并不容易。

就算消化了,工作中突然要用起来,很难考大脑回忆过去所学。

 

所以现在大多数的知识管理软件,想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专注教你用什么架构去保存笔记:

比如用什么层级、用什么网络、用什么标签、建立怎样的资料库

缺没有在吸收知识,留存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关键环节提出改善的方案。

 

这个和模型思维是一样的,大多数人模型思维停留在收集100个思维模型上,反而忽略了怎么理解吸收、怎么举一反三,怎么自动化变成直觉,这才是关键。

这也是过去好多年我掉过的坑,更换了很多工具,从印象笔记到onenote,到我来,到notion。其实不是工具的问题。

 

工具不能只让你记笔记,更要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对所学建立架构,变成自己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让你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所以,完全可以用模型5步法的思维,重塑知识体系管理这件事。

因为这完全是重塑思考方式的问题,而不是换某个工具的问题

 

鉴于文章篇幅,下一篇可以写具体如何借助软件工具,时间重塑知识体系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
 




“END”我是瘦子,12年专注研究效率,每篇文章都写一个模型的作者。无论是曾经在互联网做产品,用产品来提升效率,还是曾经在AI公司做产品,用AI自动化来提升效率,还是曾经在索尼做开发,用SOP思维提升效率。


AI时代下,无论你是跟机器竞争,还是跟他人竞争,思维效率是你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希望帮助你掌握更多使用的模型,实现跨学科思考的效率,在职场和商业上拿到结果。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点击下方关注我,以后每周第一时间看到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