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为 iPhone 15 Plus 体验影片的文字版,内容与影片略有不同,建议搭配观看。


新 iPhone 发售也快一个月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正经聊聊数字系列的 iPhone 15——具体来说就是 iPhone 15 Plus——的使用体验。

今年大家对 iPhone 新品的关注不出意外地又集中在了 Pro 产品线上,数字系列在很多媒体评测里都是作为配角甚至是顺带一提出现的。但我其实一直非常重视数字系列,因为它才是覆盖人群更广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代表 iPhone 的产品线。

在去年的 iPhone 14 产品体验中,我给出了「属于大众的 iPhone」这样的评价。而今年的 iPhone 15,我依然认为它才是属于大众的 iPhone。

 

外观

iPhone 15 在外观上有两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其一是边框过渡变得「圆滑」,不再是直来直去的棱角;其二是玻璃背盖使用了双离子交换工艺,颜色融合在玻璃中,使得背面的质感像冰棒一样,非常耐看。

新的边框过渡柔软了很多

我非常非常喜欢今年的粉色,自产品公布以来,我就不断地表达对粉色的喜爱。其实之前 iPhone 也出过粉色,但我对当时的配色并没有那么中意。但今年用上新工艺之后,iPhone 的色彩表达显得柔和了很多,颜色像是从背板面里淡淡渗出来的,怎么看都看不腻。

好看疯了

不过,如果你不喜欢比较甜美的颜色,我会推荐你试试黑色。黑色的 iPhone 15 一体性很强,搭配磨砂的质感和圆润的边框,无论看上去还是拿在手里都很扎实。

黑色的一体感很强

其实我觉得今年的每个颜色都好看,而且每个颜色都耐看。如果你计划买一部 iPhone 然后用很久,那这一代的配色可以让对新手机的爱延续得更持久一点。

蓝色比较清淡,某些角度看上去就像是白色
绿色和黄色也都比较清新

灵动岛和刷新率

iPhone 15 系列今年也终于「登岛」了。虽然站在 Apple 的角度来看,数字系列比 Pro 系列晚一年用上灵动岛有拉开产品卖点的意思在,但从实际的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我觉得这种延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数字系列的用户很多都是从旧款 iPhone 或者 Android 平台转过来的,开发者们已经用一年的时间摸透了灵动岛的玩法并做好了适配,当这部分用户第一次接触到灵动岛的时候,用上的就是相对完备的功能,上手的门槛自然也就低了很多。

iPhone 老用户第一次用上灵动岛可能不会察觉到有什么变化,因为它的视觉面积比之前的「刘海」要小,而且它本质上是个重展示、弱交互的功能,有信息展示的时候就默默挂在顶部,不会对萤幕主体信息造成干扰。国内目前调用灵动岛最多的基本就是打车、航班、外卖这类 app,大家普遍担心的流氓广告抢占灵动岛的场面并没有发生,因为 Apple 在接口层面对灵动岛的调用有着严格限制。

能明显感觉到额头变小了,右侧为 iPhone 14
灵动岛里的内容通常不构成视觉干扰

关于 iPhone 15 系列的萤幕参数,今年争议最大的地方就是它没有 90Hz 以上的高刷新率。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和其他很多媒体老师差不多——我不觉得 iPhone 上的高刷已经重要到「用过了就回不去」的地步,但 iPhone 15 没有高刷确实是个遗憾。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 iPhone 15 Plus 和 15 Pro Max 交替着用,我觉得落差最大、感知最明显的时刻就是刚从 15 Pro 换回 15 的那一两分钟,能明显觉察到 15 Plus 的过渡动画帧率比 Pro Max 低很多,有那么一丝卡顿的感觉。但只要接着用下去,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了。

读文字时上下划动是个比较典型的能感知刷新率差异的场景

其实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是在 iPhone 14 和 Android 旗舰之间混着用的,过程中也没觉得流畅感方面有什么不适。

当然,我还是想强调,60Hz 毕竟只是够用,提升萤幕刷新率是可以带来实打实的体验提升的。明年的数字系列 iPhone 如果刷新率还没变,那它可能就不再是「属于大众的 iPhone」,而是「脱离群众的 iPhone」了 :)

影像

iPhone 15 的影像系统应该算是近几年来数字系列上升级最大的一次,最显著的提升当然是它的广角镜头用上了和 iPhone 14 Pro 一样的 4800 万像素传感器,所以获得了高像素带来的各种收益,譬如默认 2400 万像素的画面输出,以及通过「截取」带来的 52mm 焦段。

新传感器的加入让 iPhone 15 和 15 Pro 之间的影像体验差距不再有那种不可逾越似的鸿沟。譬如,两部手机都能拍摄 2400 万像素和 4800 万像素的照片,照片的画质也无限接近,如果你想把照片拿来做中尺寸幅面的输出或者在大屏上观看,iPhone 15 拍出的照片是撑得起像素和画质的要求的。关于这个 2400 万像素输出以及 Apple 在这代产品上建立的新的影像体系,我会在之后的 iPhone 影像说明书里详细讨论,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iPhone 15 Pro Max(上)与 iPhone 15 Plus 拍摄的画质没啥区别
iPhone 15 Pro Max
iPhone 15 Plus

新的 52mm 焦段在日常拍摄中也很实用,而且是我在用 iPhone 15 Plus 的时候最常用的焦段。因为它是直接在四分之一传感器上「截取」的画面,所以有着和原生光学镜头接近的成像效果。用它来做日常生活记录,拍个山山水水、人像宠物什么的都不成问题,画质也相当出色。我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翻了翻相册,用 iPhone 15 Plus 拍的照片基本上都是用这个焦段拍的,也足见其可靠程度以及我对这个焦段的喜爱。

一些照片

iPhone 15 多了一个全新的人像模式,这个功能在日常拍摄中比我想像得要实用很多。首先,它很无感,拍摄的时候手机识别到画面主体是人或者宠物就会自动开启,你不需要专门进到某个菜单里,直接正常拍摄就可以了。拍完之后可以在相册里慢慢调整虚化和光效。其次,人像模式虚化的自然程度和「抠图」精度已经有了长足进步,iPhone 15 系列虽然没有 LiDAR,但它模拟虚化的逻辑依然是带有景深概念的,不仅可以变换焦点,而且不同焦平面的过渡也比较柔和,不会给你那种「用 Photoshop 魔法棒抠出来」的感觉。

只要识别到主体是人或者猫,右下角就会出现 f 标志
「抠图」的虚化过渡很自然

总体来说,iPhone 15 的影像系统可用度已经相当之高。尤其和 iPhone 14 相比,新的高像素传感器还有新的焦段都和老机型拉开了断层优势。对于非手机摄影的重度爱好者来说,这套系统已经足够应对大部分拍摄题材和场景。

USB-C 视频输出

iPhone 15 系列换上了 USB-C 接口,虽然传输速率依然是 USB 2.0 的水平,跟 Pro 系列的 USB 3.0 差距很大,但有一个小功能两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支援最高 4K 60fps 的 HDR 视频输出。

截取自 Apple.com

我在看发布会的时候就对这个功能非常感兴趣,很好奇 Apple 会在 iOS 上把它做到什么程度。在用上 iPhone 15 Plus 之后,我也第一时间尝试了这个功能。因为其它媒体没怎么详谈过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在这里稍微讲细一点点。

首先,连上手机之后,显示器的状态是投屏。不是拓展,更不是什么 TNT 模式,就是老老实实的、一比一的投屏,连灵动岛都会投上去。这一点跟我一开始的想象还是很不一样的,因为 iPadOS 的外接显示功能已经做得像模像样了,所以我以为 Apple 怎么着也会给个拓展模式什么的,没想到啥也没有。

无差别投屏,连灵动岛都不放过(

其次,当播放影片的时候——譬如 B 站、YouTube、Netflix 或者 Infuse——显示器和手机上的内容会分离。影片在显示器上播放,手机则可以控制播放进度。这个时候,影片播放走的是 AirPlay,如果你的显示器自带音响,那声音也会默认从显示器发出。

播放影片时可以用手机控制播放参数

再然后是打游戏。理论上来说,这个时候的手机仍然是纯投屏模式,游戏如果是横屏的,显示器上就横屏;游戏如果竖屏,显示器上也是竖屏。而且手机上的画面会和大屏同步显示。对于需要点划操作的游戏,你得在手机上点击,显示器只起个展示作用。部分游戏支援外接手柄,操作时手机萤幕上的虚拟按钮会消失,譬如钟文泽老师演示的这个尚未正式推出的《生化危机》

大屏的横竖取决于游戏本身

外接显示器还有一个使用场景是看图片。开启系统相册并且进入单张图片之后,显示器里会单独显示照片,这时即使你在手机上点选菜单或者开启主体识别,大屏里也没有任何反应,只做图片展示。其实这个功能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的,譬如你和家人出游带回来一大堆照片和影片,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你连上手机一张张放给大家看,是个很美好的回忆。

投屏看照片蛮爽的,而且这时候 2400 万像素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出来了

至于外接显示器状态下能不能获得大屏的写作或者阅读介面,实现移动写稿之类的,我也都试了。答案是别想太多,不能。还是那句话,当前 iPhone 外接显示器的显示逻辑就是镜像投屏,文字编辑器或者阅读框不会因为显示面积变大而自适应。很多媒体老师在介绍 USB-C 接口的时候都会给 iPhone 外接有线键鼠,美其名曰「应急的时候也能用用」,我是觉得你看看就得了。真着急的赶稿时候有工夫去找有线键盘还不如直接在萤幕上打字来得快,这种事儿哥们儿也不是没干过。

这样投屏阅读不如直接看手机了

总结起来,iPhone 15 外接显示器最实用的场景还是看影片,尤其现在很多视频网站的手机会员和电视会员都是分开的,你在 iPhone 上开个手机会员就足够了,回到家用有线连上电视,一样什么都能看。而且只要你的显示设备足够,开多高的画质都没问题。

玩游戏的话可能还得再等等,主要问题是大屏显示非常依赖 Metal FX,不然为手机适配的游戏画面放到显示器上会显得很粗糙,画面的分辨率和精细度都不够。这也是为什么 A17 Pro 那么强调 Metal FX 和光追能力的原因。但数字系列毕竟不是所谓的「性能旗舰」,即使未来开发者能把这个部分适配得很好,iPhone 15 的大屏游戏体验也肯定不如 15 Pro。

发热和续航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发热和续航。

iPhone 15 Plus 的发热和续航表现完全可以用「不服不行」来形容。在我使用 iPhone 15 Plus 的这两周时间里,手机几乎没有特别热的时候,最热的一次就是新机互传数据的那两小时。另外,外接显示器打游戏超过十分钟能在背部感受到一点点热量。除此以外,不管是外出拍照还是室内看影片、听音乐,手机最多就是微微温热,戴壳之后就感受不到了。

这样的表现和我的 iPhone 15 Pro Max 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尤其在 iOS 推送 17.0.3 之前,iPhone 15 Pro Max 的状态就是「放在桌上啥也不干都比 15 Plus 热两度」,对比之下,iPhone 15 Plus 显得有点过于冷静。

iPhone 15 Plus 的续航也很可靠。或者这么说吧,这就是史上续航最好的 iPhone。拿到新机之后的头一周,有同事问我续航怎么样,我的回答是「这手机的续航长得有点用不完」。确实是「用不完」,如果按照一个上班族的日常节奏来用——通勤路上看书、看影片,到了办公室点个餐、听个歌、用微信聊两句,下班路上拍拍照,然后继续看书、看影片,回到家时手机剩余电量很可能超过百分之四十。

甚至我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忘了给手机充电,第二天带着百分之七十的剩余电量去上班,下班回到家还能剩个百分之二十左右。如果你是对续航特别看重或者特别敏感的用户,还请果断选择 Plus。

70% 电量出门加全天中度使用也没问题

总结

虽然在九月的 Apple 新品发布会结束之后,坊间的主流声音都是觉得新品没啥意思,但我实际用下来之后的感觉是,这一代 iPhone 的整体产品力很令我满意,特别是数字系列。它有旗舰级的性能,有均衡的硬体配置,有够用的影像系统,还有不错的续航。如果你需要购买一部新的 iPhone——即使你曾经是 Pro 系列的用户——我都会优先推荐你考虑今年的数字系列,它好看,好用,价格也没有那么贵,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喜欢或者计划用 iPhone 拍照以及拍影片的朋友们记得关注我们的 B 站YouTube 频道,咱们 iPhone 15 Pro 深度影像体验见。请放心,肯定好看。

> 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