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让我们来聊聊现在每个人每天接受到的信息,每天睡觉之前我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每天醒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又是什么?

放下手机和拿起手机,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答案。

我们都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笼罩下产生了「信息缺乏恐慌症」。

假如我们想丢掉手机,逃离海量信息推送,也是非常难以实现且不现实的,买东西要用手机,出门坐车要用手机,手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由点缀品上位成了必需品,与我们的生活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找到一个更优解?

为什么我要改变数字习惯?

以下是所处互联网无法忍受的地方。

App推送不克制,有用与无用信息混合

我想你也有打开通知中心,海量应用推送通知像要把你吃掉一样的情况,抑或忽然而来的一声“叮”将你从专注状态里拉扯出来,看一眼手机推送的却是无用信息,情绪波动也就大了起来。

就拿支付宝举个例子,广告推送和余额到账的声音一致,想完全关掉推送又担心收到钱时不知道,让人极其纠结,被信息绑架了。

营销号信息泛滥,检索有用信息困难,时间成本增加

想在微博或者百度上查找某些事情的来由,只要涉及到了一个特定的词,搜索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会出现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果,但却是由不同的账号发出的,都是营销号注册海量账号策略批量复制黏贴,吸引更多人关注的手段,为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制造了相当大的阻碍。

诚然搜索算法也有锅,但这样的情况让人不堪忍受。

媒体报道质量参差不齐

以正规媒体之名干着营销号的事,内容刻意只展示片面,与真实发生的事可能出入很大;只搬运外媒的报道,转达不一定准确。

对我个人而言,阅读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带来的获得感是简短轻松类无可比拟的(相信这也是少数派读者的调性),但仅处于国内媒体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深度文章生存空间小,大部分偏向娱乐性的状态,如果仅将国内媒体作为新闻来源视野实在狭窄。我觉得大家需要有世界性视野,获得更全面、完整的信息才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更让自己不后悔的决定。

应用隐私问题

这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隐私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用户无法掌控自身信息对于厂商的透明度,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所需功能而“自愿”同意用户协议,且国内公司在保护用户数据安全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信息黑产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贩卖隐私信息,更多的诈骗与冒名问题随之出现。

我们没有改变现况的能力,但仍有选择离开的权利。

社交媒体氛围

加重我们心累的还有社交媒体上面的虚假事件,各种反转之后再反转,艺术超越不了生活,编剧可能都难以写出这样的桥段。

持不同观点的人要吵得你死我活,以“对线”为乐,钓鱼反串,恶意拼接事件,以及一大堆无意义内容。这些都是我这个互联网第二代人无法理解的。

这些不仅让我们得到的是垃圾信息,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及内心活力。我不需要这些内容,我想要正常的社区环境。

在我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之前是怎样的?

专注时因为需要在手机上查找信息,但抬起手机扑面而来的海量通知让我遭到信息轰炸,会忘记原本拿起手机的目的,在各种推送中徘徊,也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甚至难以重新进入专注状态,非常痛苦。

在媒体群重点报道热点事件时,付出了自己的同理心后,获得的结果是原事件反转再反转,且一次又一次。让我们对当下环境的不信任感持续增加,这同样是一种折磨。

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视频时,在我的价值观来看认为其传达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可评论区充斥着阴阳怪气、反串甚至是对博主扣帽子地辱骂性评论,每次在这种时候我都会怀疑,到底是我出了问题还是他们出了问题?而这隐形地给我带来了内耗。

骚扰推销广告频繁,接电话再挂掉是物理消耗非常小的动作,但带给内心的烦躁无法视而不见。

我们能做什么呢?

这是我的具体做法,仅供参考。

总体来说就是向英语环境迁移。

提升英语能力,这是所有后续的基础,中文互联网在所有互联网中仅占小一部分,更大的世界需要以作为“世界普通话”的英语为舟去探索。

为减少推销广告及信息外泄,我注销了手机上大部分使用次数极少的App账号并卸载。

系统应用推送权限只保留微信、QQ和提醒用的日历,信息与Bilibili 变为隐式推送。

打开系统的睡眠闹钟,在睡眠时间自动切换到睡眠模式,但开启电话拨打仍提醒功能,屏蔽无关通知同时避免错失重要通知,让睡眠不产生错过焦虑。

使用iOS的新功能:定时推送摘要,将我感兴趣的新闻推送在每天特定时间集合呈现,减少拿起手机的次数,几条推送连着看会产生多样化的观点。

我们常常需要在应用间切换,有时会想不起来需要切换到哪个应用,而使用RSS订阅这种古早方式会是更好的选择,可自定义选择的信息媒体来源,包括国外主流媒体。

Reeder

关闭所有应用的相关信息请求选项与个性化推荐,前者是减少信息外泄,而后者是我出于对信息茧房认知的一个做法,我不能只在感兴趣的内容上饕餮进食,也需要了解我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可能是在未进行全面了解之前的态度。

搜索引擎

我对此的核心诉求是减少广告,更高的搜索结果准确率,因此谷歌会是百度的绝佳替代品。

百科信息源

英语资料的丰富程度与全面程度对比中文是压倒性的优势,维基百科是相当合适的选择。

视频网站

侧重于Bilibili -> 侧重于Youtube,在YouTube上可以获取到以英语为基础语言的信息,又或者是海外华人的中文信息,内容更广阔、更全面,同时拥有更良好的社区氛围。

社交媒体

为保持与朋友的社交,保留Instagrams 间隔性打开看看。

微博是我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来源,因此不得不继续使用,但仅限于特定博主的信息,我将微博普通版换成了微博国际版,在UI简化的同时减少了非常多广告,使用体验还算良好。

左:微博普通版,右:微博国际版

Medium作为观望世界的窗口,不定期整理收藏到的有价值信息。

音乐

网易云(版权少、性能差、广告无法去除)-> Spotify 与 Apple Music,新歌获取方式仅限最近新专辑里及每周新发现。

播客

优先Spotify(减少App间切换时间),次选Apple Podcast 和小宇宙。

Spotify涵盖音乐与博客

电子书

在需要专注阅读的环境下,微信读书这类联网应用由于会推荐书籍,会争夺我们之前已经决定要读的书的好奇心,因此从zlibrary上下载后导入Apple Book中虽然是一个麻烦的过程,但会有效避免好奇心转移带来的影响。

Apple Book的UI相当简洁

这样一圈下来,总算是清静了不少。

在我做完这些改变之后是怎样的?

一开始会因为突然少了点什么,觉得无聊而无所适从,也因此不想开始工作时,抱着“先做五分钟”的想法,不自觉地就进入了“心流”,由于减少了垃圾信息的干扰,专注状态可以持续更长时间,效率得到提高,我获得了强力正反馈。

生活中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现实中,得以降低信息过载带来的疲劳,消除了「信息缺乏恐慌症」带来的负面焦虑情绪,在心理与身体方面得到改善。

注意力被抢夺的次数变少了,接到诈骗骚扰电话次数也直线下降,对世界发生的事情了解程度更高,获取到更准确而高保真的资讯,同时享受到了更友好的社区氛围等等。

结语

简化日常数字使用习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是一个与自身建立已久的习惯斗争的过程,但为了更心智友好的氛围,我还是决定去实行并熬过了疼痛期。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经验,非常感谢你能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