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少数派编辑还是作者们,都持有不止一个平台的设备,相信不少派友也曾在 iOS 和 Android 间反复横跳过,甚至购入了 Windows Phone、MeeGo……既然不同的平台都各有优劣,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不如干脆选择「我全都要」。除了专业和工作上的需求,还有什么原因让你成为跨平台用户?

我们找了 4 位少数派作者,请他们来分享一下成为跨平台用户的契机,以及弥补了哪些单平台没能提供的需求与体验。

@王百顺BS:iPhone 很好但不完美

新增一台 Android 手机主要是为了弥补 iPhone 的功能不足,iPhone 的优点不赘述了,直接说一说哪些功能或者特性是 iPhone 不能满足我的需求的。

信号

这是长久存在的问题,一直有「iPhone + 联通 = 失踪的说法」,很不幸我就是联通用户,至于为什么不换运营商,29 元不限流量的套餐狠狠的捏住了我的软肋。在地铁、电梯这类场景看着别人刷短视频,我在微信发文字都费劲,换成 Android 之后情况好多的,微信也不转圈圈了。

除了移动数据,Wi-Fi 体验也不怎么好,在我家卫生间和楼层电梯门口这两个位置,Wi-Fi 总处于似断似连的状态,结果就是 Wi-Fi 和数据流量都用不了,想上网就得手动断开 Wi-Fi。以至于说我家 Wi-Fi 有没有死角取决于你用的是 Android 还是 iPhone。

同一 Wi-Fi 下六台设备,我用电脑下载文件时,只有果子会掉线,你行不行啊……(你只是谦让不是抢不过,堪比当代孔融)

骚扰拦截

虽然我已经在运营商提供的骚扰拦截中设置了部分号码段的拦截,但最近总会有 11 位的看起来是普通用户的来点,热情的问你:游戏测试了解一下、小额贷款有需要吗、我是某某 app 的来送福利。手机静音又会误伤外卖、快递这样的正常电话,Android 的来电标识就很有用了,会提示你来电是快递外卖还是骚扰诈骗。

对比可以看的出来在通话记录方面 iPhone 只有号码和归属地,在 MIUI 上除了这两项还有一个「标记」来显示来电的类型,比如:广告推销、快递外卖、客服热线。像是运营商、银行这种官方来电,即使你没有存进通讯录也会被标记出来,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被钓鱼。

短信方面 iPhone 用熊猫吃短信可以一定程度上让短信干净一些,但比起 MIUI 还是不太够看的,具体来说 iPhone 就是显示号码和内容,而 MIUI 则是自动备注发信人的头像、名称,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李鬼钓鱼。垃圾短信则是直接收进另一侧的推广栏眼不见心不烦。短信验证码则是收到一条会话里,可以一键清理很贴心。

这些功能并非 MIUI 独有的,国产安卓机基本都提供了类似的功能。

通话录音

除了防止纠纷扯皮之外,忘记了或者没听清通话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录音回溯一下。国产安卓机通常都提供了接通自动录音的功能,甚至有的还提供了微信通话录音的功能,而 iPhone 这边,你举着 Apple Watch 录音的姿势很迷人。

微信

除了消息转圈圈之外,很大的问题就是语音视频的通知不及时,经常等对方挂断了才会给你弹个通知告诉你:刚才有人给你打视频通话你没接到。 CallKit 是个很好的功能,但指望它重新上线还不如买台 Android 更实在。

安装非应用商店 app

这个各有利弊吧,App Store 的 app 明显要比 Android 端的更安分,但偶尔需要一些未能上架或曾经上架又被下架的 app 是很难的事情(换新机也不可避免的会丢失一些 app),这点在 Android 上只需要找到 apk 安装包就能解决。

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出现在一道菜里,那不妨点一道鱼一道熊掌,就是开销和占位置大了些。

@Voyager_1:生态壁垒下,iOS 和 Android 各自优劣明显

当你拥有一台 iPhone,并不意味着 iOS 的系统和应用生态被你独占。

被很多人忽视的点在于,iOS 的很多应用其实具备 Android 版本,功能相差无几,某些应用甚至在 Android 上呈现了「不应该存在」的优势——比如我爱使用的 Apple Music。

在 Android 上用 Apple Music

在 iOS 框架下,Apple Music 整个应用技术栈应该还有非原生开发的代码存在,所以 AM 用户应该很容易感受到其加载的卡顿。急着想放一首自己爱听的歌分享给别人,却非要先关一下 AM 再打开以重新加载的时候,心情总是跌宕起伏。如果这时候,你有一台 Android 设备,比如我手上这台 Pixel 3,就可以丝滑地打开并播放 AM 音乐,甚至比 iOS 更快。这其实也归功于 AM 技术栈的杂糅,让其在 Android 上有了访问速度和稳定性的优势。

Pixel 3 几乎秒加载(左)iPhone 第一次播放总是加载(右)

Android AM 上还有一个杀手级的功能——睡眠定时,在听歌助眠时非常好用。这个功能,你甚至在 iOS AM 上遍寻不得,只能通过其他奇技淫巧实现。

如果你仔细留意,会发现 Android AM 上的菜单更加清晰易读,指向清晰,再配合 iOS 这辈子都不会支持的侧滑返回手势,AM 相比臃肿的国产音乐 App 的劣势得以补足,此刻用户体验达到巅峰。

当然,Android AM 并非十项全能,对于交互细节没那么较真的用户而言,更细腻动态的歌词显示效果,无法第一时间尝鲜的动态封面其实都可以忽略,毕竟音频质量、均衡器调节这些常规功能两个平台几乎一致。

更快捷的首播和切歌响应,手势返回交互,在 AM 相对混乱的菜单里找到播放列表并播放想要的那首歌,Android 版本 Apple Music 提供了 iOS AM 卡顿时足够好用的替代品。我会在午睡时分,或者想要用音箱播放音乐时,随手抄起 Pixel 投送播放,此时的 Pixel 我称之为卡拉 OK 切歌神器。

Android 上的满血 Google 相册

另一项我非常喜欢的功能,是 Android 上的满血 Google 相册。

出于对相册回忆保存的小心翼翼,我同时将照片云端在了 iCloud 和 Google 相册上(总不至于两家同时停服)。一方面是享受到了双重保护的心理安慰,另一方面 Google 相册的分享、回忆和编辑照片功能更让人心动。

比如分享功能,当需要将一张照片给朋友临时观看或将一部分公开照片资料在互联网共享时,稳定的分享功能让人安心。这一点上,Google 相册的服务比 iCloud 稳定很多。

关于回忆这一块,倒并不是 iOS 的相册做得不好,而是 Google 相册会从另一个角度提供回忆的可能性让人惊喜,算是 iOS 提示不到「那年今日」时的补充。

不实际使用过 Pixel 的用户是无法体会到这个看起来「落后」的设备拍出来的照片竟然如此优秀的感觉,当然这只是使用 Pixel 的一部分理由(如果你常用人像且厌恶锐化一定要试试),更让人欣喜的是 Google 相册的滤镜和再编辑功能。

在强大的 AI 和智能的使用引导下,Google 相册会成为一个探索回忆更多可能性的钥匙,你不需要针对性去拍摄想要进行某种后期的照片,只需要用你的相机记录下来,闲下来翻看编辑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意外收获。比如这里我将过节亲戚会见的照片临时做了擦除,效果仍需调整但却给到照片不一样的可能性,这感觉让人意外舒适。

Google 相册在我这里,某种程度上就是 iOS 相册的第三方应用补充,让人对记录和编辑照片有更多欲望和可能。

@Clyde:iOS 的通知也太落后了

从 iPhone SE 到 iPhone 13 mini 再到 iPhone 13 Pro,我曾多次因为喜欢 Moze 记账 app 而试着接受 iOS 生态,但最后往往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劝退——通知。

每每点亮屏幕,扑面而来的必定是堆积成山的各种通知。倒不是说不好,毕竟 iOS 的通知推送是三星这样的厂商羡慕都羡慕不来的。iOS 的通知对我来说主要有两个问题。

其一是难管理。我看过同事写的文章,也请教过身边的果粉朋友,关于 iOS 的通知管理,很多人觉得最有用的方法竟然是「一刀切」,即全部关闭,然后为特定应用开启。在 Android 系统中这个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我只需要在不想要的通知出现时对其长按,然后就能有针对性地关掉这条通知及其同类,而不用误伤该应用其他类别的通知,更不会影响其他应用的通知:

即时、灵活,甚至还有该通知对应的分类闪烁提醒

第二点则是太封闭。对我来说这一点是决定性的。在 iOS 上尝试通过 last.fm 同步 YouTube Music 的听歌记录难如登天。要么使用 Apple Music 客户端,搭配 last.fm 官方客户端手动同步,要么选择 Spotify,事先将其与 last.fm 绑定。归根结底,last.fm 这类应用在 iOS 平台是没办法直接读取媒体通知、然后获取我们「听了哪些歌」这种信息的

这里可能就有果粉朋友出来反驳了:

你对隐私数据安全一无所知,怎么可能把通知信息开放给非系统应用随便读取?它读你短信验证码了怎么办?!

你别急,还记得上面咱提到的通知分类吗?分类的好处其实有很多,比如下图是 Pano Scrobbler 在 Android 系统中的通知读取权限设置界面:

是的你可以控制应用能够读取哪些通知

有了能够获取媒体通知的自由,自然也就有了选择听歌方式的自由,不管是 Spotify、Apple Music、Spotify 还是各种本地播放器,只要能通过媒体通知发布播放信息(99% 的媒体应用都会),这些信息就能被 Pano Scrobbler 抓取并同步到 last.fm。这是不是才更像是现代智能设备应该有的体验?

@ROB1N:为了折腾,为了不折腾

在我正式成为完全的 iOS 用户前,我曾是多个平台的用户。但是 Android 设备成为我的主力机以前,我是一名 Windows Phone (以下简称 WP)用户。第一次接触 WP 设备还是在家里订阅的壹周刊上看到的广告。从 Nokia Lumia 700 的广告看到后来微软的 WP 广告,算是云见证了 WP 设备的历史。所以在大学后就正式投入到了这个平台。

初上手还是经验与硬件、系统的设计。但是在使用了三个月后,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购买了一台 Android 设备作为主力机,WP 设备则退居二线,作为副机使用。首先是移动支付问题,WP 设备上的移动支付几乎等于不可用,无论是扫码还是被扫码都有问题。其次是软件生态,大部分厂商并没有为 WP 系统投入专门的开发团队,更多的是让 Windows Store 的团队将已经投入的 UWP app 略微改动了一下便交给 WP 。我承认 WP 设备的 UI 好看、硬件设计非常有水平,但是在易用性面前,好看的皮囊不值分毫,反而成了喉咙里的一根刺。来到 Anroid 设备后,健康监测、移动支付、app 的易用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终于不会再「这个 app 我的手机好像用不了」的情况了。

旧手机找不到了,悲,图源

随后我在 Android 上还发掘了新的乐趣,那就是「刷机」。刷机这件事可太有趣了,想要的模块现在的系统没有?刷!想要的系统组件没有?刷!光是大学几年,我的 Android 设备就经历了 MIUI 、Pixel Experience、Flyme等 UI/OS 。每种不同的系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MIUI 的万能、Flyme 的高颜值、PE 的原生体验,都是我换来换去没法固定在一个系统的原因。

不过在大三时彻底转到 iOS / macOS 平台后,离开了 Android 几年。最近又入手了一台 Android 设备作为副机,发现 Android 真香啊。

用了几天后我发现,我在 iOS 上切换商店区域的动作明显减少。仔细想想发现,这要归结于我多了一台 Android 设备,很多需要切换商店才有的 app 我可以直接在 GooglePlay 上获取。同时,我在 iOS 设备上的娱乐用 app 都转移到了 Android 设备上。无论是观看自媒体视频、刷社交软件,甚至是玩手游,我都是在 Android 设备上完成。而生活相关的支付、聊天、导航等,都交给了主力机 iPhone 。同时,由于系统的特性,Android 设备上的 app 大小普遍要比 iOS 平台的 app 小(微信除外)。所以我能有更多的空间去存储我的照片、文件。

而拥有一台 Android 副机,也极大地方便了我在日常中区分娱乐与日常。当我拿起 iPhone 的时候,我能意识到我现在需要聊天或者需要工作,那我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当我拿起 Android 设备,我知道接下来我需要放松一下,打开流媒体或者刷一下我的社交软件,看看有没有新剧新电影、有没有新的回复或者有朋友 @ 我。简单的设备交换就能够让我进行活动状态的切换。

除开这些 app 上的区别,还有硬件上的补充。iPhone 的摄像头大家都懂,这几年已经被 Android 厂商卷得没边了,也就是今年才上了一颗不错的摄像头。手里的红米 Note11T Pro+,有颗 6400w 像素的摄像头,比我的 iPhone14 要好上不少,能拍远景能拍微距。也是为了这,我将我的 DJI OSMO Mobile 5 和其绑定,有拍摄需求的时候就将他们组好拿出去拍素材。超广角、微距摄像头,搭配稳定器,能够拍出许多 iPhone 做不到的镜头,丰富了我视频的角度。

Android 相比 iOS 的另一个比较有优势的地方在于,我可以为 app 单独设置隐私模式,每次打开 app 都需要进行密码或生物识别认证。iOS 上只能在某些 app 内设置,而无法做到从系统上为每一个 app 设置。比如我会为我的浏览器、相册、流媒体等 app 设置每次打开都需要验证指纹,防止别人动我的手机时会点开以上 app 窥探我的生活。

说来说去,我其实已经没有再去折腾系统这些过去刚接触智能机时的冲动,更多的是为了「不折腾」才同时使用两种设备。用两种设备来区分我的生活,我觉得刚刚好。小朋友才做选择题,作为大人我当然是全都要了。

🙋: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更换设备 or 成为跨平台用户?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