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基础论文写作入门」第一期,我们已经了解如何进行「阅读」。其一,阅读要广泛阅读,树立问题意识。良好的阅读主要在于沉浸感,通过阅读而扩展视域,进而自由思考与想象。面对轻松易懂的文本材料,我们能够自由发挥想象。面对晦涩难懂的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删繁就简,提炼主旨,并借助相关软件工具来帮助我们理解与思考。其二,要因个人志趣、专业的差异,根据自身需要从而确立不同的信息来源。尤其是要控制数量,数量太多反而会发觉阅读任务太重,丧失阅读兴趣。
在第一期,我提出「这一系列将集中论述具体的知识写作方法、技巧以及软件推荐,旨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无痛地帮助朋友们初探创作门径——并不局限于论文创作」。经过谨慎考虑,我将这一系列更名为「零基础文章写作入门」,我会在后续文章分类别讲述不同体裁文章的具体写作方式,从而更具针对性地为朋友们提供参考经验。
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然而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接收大量信息,时间、精力都不再允许我们将信息「一网打尽」,而是需要进行抉择,将重要信息加以梳理归纳,次要信息据情况而处理,没有价值的信息快速略览即可。然而摆在许多人面前的是另一个问题,即缺乏高品质或符合阅读取向的信息来源。因此我打算先写作一篇范外,文章将重返阅读思路,讨论如何寻找、梳理独属于个人的信息来源,而后在第二期探究阅读之后如何进行记录。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写作来说,摄取大量信息而充实头脑,便是我们的「利器」。
一、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化用某知名学者的言论,「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从个人及其发展来看,信息无处不在而又深刻影响着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至死,信息决定着我们的一生。从婴儿蹒跚学步时的奶粉购买、幼儿教育;再至步入学校后的课程补习、择校难题;脱离象牙塔后,每个人又要广泛收集公司信息,从而为就业指点方向。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多数人都在赚「信息费」,例如张雪峰等专门负责为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择校建议的「导师」,他们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信息意识,或者称大多数学校不会提供「信息收集课程」,很多不知道如何去收集信息、更不用说建立信息仓库。还有投资、炒币等所谓风口,很大程度都是有信息、人脉的人提前进场,等风口已被宣传得人尽皆知,提前进场的人收割后来者并迅速退场。至于某些大型企业,它们更是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挖掘,从而为公司战略方向及其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当然,本文并不提倡炒币等行为,而是希望更为直观地表明信息在当今社会十分重要,与每个人的具体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信息是帮助开拓视域,提高眼光并帮助自身过上良好生活的重要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先掌握如何搜集并梳理归纳出适宜的信息渠道(来源)。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大量信息资源,例如清晨时期的天气预报推送、他人在微信朋友圈的资讯分享等。然而这种信息多是「被动推送」并具有「大众化」属性。「被动推送」是指无论我们是否需要,它都会被推送给我们。「大众化」是指这种信息资源往往会被推送给大多数人,而不具有针对性与稀缺性。
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渠道从信息海洋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接下来本文将具体讲述,我们能够通过哪些渠道、途径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任务。
二、如何梳理独属于自己的信息渠道
其一,微信公众号
对于微信公众号平台,虽然我一向认为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寻求精品颇有些「沙里淘金」的味道,但确实不能否认其阅读方便快捷,并存少数精品。一般来说,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搜索引擎(Baidu、Bing、微信搜一搜等)检索「微信公众号平台热榜(排名)」,在Top50或Top100中选择精品。
以「历史类」为例(图1),我们既可以根据排名先后顺序依次搜索选择,从而订阅与自身调性相符的公众号。也可以快速阅览「在看」、「点赞」,有针对性地选择小众精品,例如「历史学人」(24名)与「皇史宬」(25名),这两个公众号虽然位居20名以后,但是其「在看」、「点赞」颇高,从侧面反映其推送应具有较高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寻找自己感兴趣题材的「公众号榜单」,从而挖掘精品公众号,扩展自己的信息来源。
其二,网页媒体
虽然多数媒体已经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拓运营,但仍有少数精品坚持网页推送。从某种角度来说,网页推送能够呈现各种形式的内容,较微信公众号更加多元化,也更符合我个人的阅读习惯。
与微信公众号相比较,网页媒体的索引更具难度,因为其具有海量的网页可供搜索。在此,我列出几种方法,供朋友们参考借鉴。
第一,即巧妙利用CNKI、万方、维普等学术平台。
多数人可能会认为这种论文收录平台只有「专业人士」才需要,这种想法并不可取。在某种意义上,CNKI这种论文收录平台是普通人与「学者智慧」距离最近的桥梁,能够帮助普通人快速阅览与深入理解前沿热点。
以「高考作文」为例,我们在CNKI检索「高考作文」这一主题(图2),能够看到《高考作文命题的逻辑表达与写作教学策略》、《守正创新 夯实素养——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全景透析及2024年命题趋势与备考策略》、《透视作文试题,感悟备考门道——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审视及2023年作文备考对策》、《高考作文怎样彰显“情思”》等论文,其作者不乏名牌中学的高级教师。对于教育资源不是很良好的地域学生,这些信息就是帮助他们开拓思维的重要资源。多数学生碍于时间与精力,只能接受学校教育,视野狭隘,而某些学生通过翻阅相关论文并具有针对性地向老师请教,就学术思维与知识训练层面,已经能超越多数同龄人。从另一层面来说,大多数教科书往往是以年为单位进行修订,具有滞后性,而多数教育类论文往往是追踪热点,具有较好的时效性。
不仅是学生,几乎所有职业都能从这些论文收录平台汲取营养,从而为生活中的大小事宜提供借鉴。对于有意购房的朋友来说,可以通过检索「所在省份+房地产(房价)」以及所购房产企业的资产状况等,阅览相关专家学者所引用数据及其观点,从而更好地为买房提供信息资源。对于想在某地进行商业投资或开店的朋友,可以在平台上搜索「有意开发地域的商业情况」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作出判断与选择。除此,「购买车辆」、「购买家电」等,都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论文以辅助我们更好地作出选择、判断。
当然,有些朋友对所谓的「专家学者」存在抵触心理,我很能理解这些朋友,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专家学者终究是少数,但我们不能因小失大,从而将其全盘否定。以及某些论文确实质量堪忧,这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多看多想,如果要做一个很重要的抉择,就将相关信息都综合归纳,融合自己的思考,谨慎作出选择。毕竟外在信息永远都是借鉴,我们不能盲从,而是要在反复阅读中逐渐培养自己的思维观念,从而使自己得到成长。在反复的阅读、思考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学者」,进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第二,注重链条式搜索,层层递进进行检索挖掘。
以学界为例,不同人之间也会存在「信息差」,甚至极为悬殊。例如小A和小B,小A通过日积月累,掌握有大量国内外的数据库网站及相关材料,通过对小众材料的深入研究,撰写有创新性较高的论文。通过这些高质量论文,小A得以参与各种学术会议,结识各方好友乃至相关学科编辑、教授,进而发表学术论文,如此反复,小A会通过这些资源获取越来越多的重要、关键信息。反观小B,虽然勤奋刻苦,但是他不了解学界前沿热点以及不知道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材料信息,只能在已有的小天地打转。因此,小A和小B的信息差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两人的学术水平产生悬殊差距。因此,我们能够发现「信息」的获取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滚雪球」的状态,当我们已经有一定信息来源之后,获取更为深入的信息就不再是难事,并呈现层层递进深入的状态。而对于刚刚建立自己信息来源的朋友,所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层层递进」,以一个点深入挖掘,以链条式打通信息脉络。
假设我目前想要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但是一直不清楚该如何买,也不了解相关信息。那么我可以在CNKI上搜索,搜索到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价值链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力评价——以比亚迪、小鹏汽车为案例》,如果我想要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就可以将页面往下拉,然后就可以看到各种参考文献(图3)。通过梳理参考文献,我们能够发现其参考的许多文献,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信息资源。如《新形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这篇文章,就可以为我们介绍中国和外国新能源汽车的利弊,为我们选择国产还是外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提供助益。通过对《新形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文章的审读,我们能够发现这篇文章也参考了许多文献(图4)。以此往复循环,我们就能一直深入某个问题的核心,将相关资料收集完善。
此处所提CNKI只是一个引子,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搜索,我们发现了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然后点进公众号,如果整体质量较高,便可以将其关注,纳入信息来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去看这则公众号是否有「兄弟帐号」或者「联谊帐号」;或者在微信平台搜索关键信息,在大量相关推荐内查阅内容等。
第三,善用聚合平台。
随着网络平台日益丰富,随之出现了所谓「聚合平台」,这些平台将各种各样的相关平台加以综合归纳,是一个快捷导航入口。
以「设计类」为例,我关注有「优设导航」(图5)、「知筑导航」两种。其中「优设导航」将收录网站以「高清图库」、「设计教程」、「界面设计」、「灵感创意」、「AIGC工具」、「素材资源」等十几种类型,涵盖字体、美图、配色、模板等各种内容。「知筑导航」虽然收集不太全面,但其对建筑方面网站收集有独到之处,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通过这两个导航网站,我们就能获取大量相关网站,通过自己亲身使用,我们便能发现某几个网站特别好用,资料全面,然后收入自己的个人信息来源,以备日常使用。对于不太好用的网站,我们就将其放弃即可。通过对这种导航网站的筛选,我们很快就能建立独属于自己的信息来源库。
那么我们该怎么收集这种导航网站呢?只需要在搜索引擎内输入「XX(所搜索类别)网站导航」即可,图示为我通过Bing搜索「设计网站导航」,我们能够发现刚才所提的聚合平台已有推荐,并有更多并未收集的聚合平台显示。因此,对于还未存有明确头绪的朋友,完全可以先用搜索引擎进行聚合平台的搜索,而后通过使用其收录网站,梳理归纳出自己的信息来源库。
三、几点提示
当我们按照第二节的内容逐步确定自己的信息来源时,还需要注意一些很小但很重要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收集信息。
第一,我在《生产力祛魅》系列第二期「分类法」有过讲述,即我在进行信息归纳整理时遇到了「信息的数量与来源容易导致类别群组的泛滥」、「信息的再思考变得十分困难」这两个问题。虽然这两个问题主要针对「信息」,但同样适用于信息来源。即,我们要限制信息来源的数量,因为人每天的时间、精力都极为有限,不可能全部都用作浏览信息。如果你是一位任职于金融、经贸领域的职员,或者是一位相关专业的老师、学者,那么确实可以用较多时间来处理各种信息,从而增强职业竞争力。如果你是一位体力工作者,并且可用空余时间、精力较少,那么难免要对信息来源进行取舍。如果一味追求大量信息来源,那么当工作一天以后,回到家里,面对堆积如山的信息,大多数人会直接丧失阅读兴趣,选择刷刷轻松解压的短视频,而不会再看信息。因此,信息来源切忌求多,而是求专业、求高质。
第二,要确定「必要消息来源」与「次要消息来源」。「必要消息来源」是一定时间(天、周、月)内必须要阅览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往往与职业生活息息相关。「次要信息来源」是自己感兴趣但不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来源,它往往不具有时效性,而多为乐趣。例如我作为一名美术类学生,我的「必要信息来源」是「典藏ARTouch」、「VART」这种美术类、艺术类媒体,这些媒体往往每日更新前沿资讯或相关信息,具有时效性,通过浏览这些信息,我能得知学界发生的最新动态,这与我的学术生涯息息相关。「次要信息来源」则是「机核」、「BriefGPT」、「国家地理杂志」等涵盖游戏、人工智能以及地理风貌的媒体平台,这些媒体符合我的阅读兴趣,能够开拓我的视野,并且我不需要天天阅读它,而是可以利用一段时间(如下午茶)简单翻阅其中感兴趣或前沿的内容。不阅读这些内容,并不会对我的学习、职业造成影响。阅读这些内容,会拓宽我的视域,帮助我更好地处理生活。因此,朋友们最好明晰消息来源中的「必要」和「次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信息。
第三,不论是「必要」还是「次要」,都要保证其具有「资讯类」、「深度类」等不同的消息类型。以艺术消息来源为例,中国美术家网有「艺术新闻」,这即属于「资讯类」,我阅读它是为了快速知道最近发生的与艺术有关的信息。同时我也关注「典藏ARTouch」,其中有深度评论节目,会对某些社会事件、现象进行长文评论,这即属于「深度类」。
以此来看,「资讯类」负责让我们「知道」信息,「深度类」让我们「思考」信息。只有「知道」与「思考」同步进行,我们进行信息的阅读才有价值与意义。
四、结语
此篇文章为「零基础文章写作入门」的第一篇番外,名为《手把手教你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写作的基础在于「肚子里有墨水」,而信息就是我们的「墨水」。尤其是在如今的时代,无论我们写作不写作,都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大量信息,从而为日常生活提供借鉴。
如果各位朋友有什么问题,或称想在后续文章看到的内容,都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会适度取舍增删相关内容,从而使文章更具广度、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