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张奕源 Nick:文石 Leaf3

  • 入手渠道:京东自购
  • 参考价格:¥1499

文石前两天不声不响地发了新品,我写早报的时候刚好看到,就顺手预订了台 Leaf3。

我之前已经有了 Tac 10C,每天作为主力阅读器使用。但 10 英寸的电子书放在床头用还可以,通勤就没那么方便携带了。刚好赶上文石出新品,于是果断下单。

关联观看:《文石 Tab 10C 体验:当色彩遇见电子墨水屏

私密马赛,我正面贴了一张廉价塑料膜所以翻页键那里看起来怪怪的

和 Leaf2 相比,Leaf3 最核心的升级是处理器,从「高通处理器」升级到了「高通八核处理器」,RAM 也从 2GB 升级到了 3GB。虽然这种形容处理器型号的方式颇为含糊,但带来的流畅度升级还是实打实的。系统内的所有操作都能做到极快的即时响应,我在做很多操作时还抱着「我先等你反应一秒钟」的心态,但 Leaf3 完全不给我等待的机会。单就流畅度这一项来说,Leaf3 肯定内排进电子书的第一梯队。

外观方面,Leaf3 和 Leaf2 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我认为唯一正确的「升级」就是去掉了 Leaf2 背面硕大的「BOOX」logo,变得干净整洁多了。我想在这里顺带呼吁全天下的所有厂商克制自己往产品上印 logo 的欲望,99% 的状况下,这么做除了让产品变丑之外没有任何其它作用,我也因为这一点拒绝过许多功能层面很不错的产品。

现在的背面是这样事儿的
Leaf2 是这样事儿的,图片截取自文石电商

文石的自带的 Neo Reader 阅读器有个鲜被关注但我却觉得可能是市面上最强的功能,那就是它的中文竖排使用体验。系统自带中文简化字和传统字转换功能[不出意外应该用的是 OpenCC 及香港字形方案(HKVariants)],配合翻页方向转换(直排书籍翻页方向与横排刚好相反)以及机身自带的翻页键,可以很好地还原直排实体书的阅读体验。

文石在推出 Leaf2 的时候很是引发了一波关注,我派也有很多作者和读者购买了这款产品。Leaf3 算是 Leaf2 的小改款,话题度明显不如 Leaf2 高。但对于想要购买 7 英寸黑白电子书的朋友们来说,这款产品非常值得看看。

@老麦:华为 Mate X5 典藏版

  • 来源:厂商送测
  • 入手价格:¥15999

其实早在 Mate X3 发布的时候,就听说华为折叠机的轻薄,已经是业界标杆,这本身也是硬件实力的积累结果,但不能使用 5G 的痛点,依然会让很多人有所顾忌,而 Mate X5 带着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终于回到了折叠屏的巅峰。我用了半个多月,来简单分享一下使用体验。

首先还是轻薄,因为我的主力机是 iPhone 14 Pro Max,这俩机器的重量基本一样,但是 Mate X5 给了你一个额外的大屏幕,而且 X5 整体比 Max 还小了一圈,稍厚了一点,边框圆滑,实际的手感反而更好。我觉得折叠屏首先解决尺寸和重量问题是对的,因为大屏本身的需求还没有那么痛点,无负担的替代现有设备,形成使用习惯,这一步非常重要。

接下来是内外屏的一致性和整体的流畅度,外屏虽然看起来不如内屏震撼,但用户实际场景中,外屏使用率却最高,所以外屏更应该做好,X5 这个外屏品质很高,用的很舒服,亮度,细腻度,流畅度都无可挑剔,内外屏参数统一,让你大小屏切换的时候,没有任何违和感,甚至用一些细腻的动画来无缝衔接。

更深的感受是系统整体的流畅度,这次鸿蒙 4.0 系统,对于流畅度和个性化,进行了大幅升级,具体到感受上,就是在 iPhone 和 Mate X5 之间切换使用基本无感, 我盲猜这应该也是软硬件一体化带来的好处,自己的麒麟芯片,怎么调用资源,怎么优化协作都更加容易。待机时间也很稳定够用,50W 无线充电速度足够快。

然后在说说相机,折叠屏配 5 倍和 10 倍光学变焦,本身就很牛了,成像水平依然是华为常规的水准,色彩风格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潜望长焦的 CMOS 是 1200 万像素,因此,长焦照片放大之后,没法兼顾更多细节了,很多信息靠算法补充。但也能够理解,配十倍长焦的目的是保证拍到,我带着 X5 去开发布会,远远的坐在后面,就可以拍到比媒体同行更近更清晰的主讲人画面,优越感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折叠屏手机的专属场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大话题,看电子书,悬停拍照,多应用多窗口的需求到底有多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我反而喜欢打开大屏打游戏,因为场景视野特别大,玩起来更爽。

综合来说,Mate X5 应该是我目前为止,最想当主力机的折叠屏设备了,还有很多隔空手势,抬手扫码,卫星消息等黑科技可以体验挖掘,除了华为的预装服务有点多,其他各个方面都无可挑剔。

@PlatyHsu:USB-C 转魑魅魍魉的转接头

  • 入手渠道:淘宝和 1688
  • 入手价格:白菜,时价

事实证明,存在一堆不同的接口并不是最痛苦的。越是当一个接口快要兼容一切的时候,剩下那些不能兼容的就越会成为持续不断的痛苦来源。即使在 iPhone 都不再坚持闪电般遥遥领先的闪电口的 2023 年,我的抽屉里仍然不可避免地屯着一堆张牙舞爪的数据线:从旧设备的 Micro-USB 线,到运动耳机、智能手表那些鬼知道怎么发明出来的专用接口线。每到上了飞机想起没带,或者临近没电却翻找不得,尴尬可想而知。

显然,我应该更早想到,只要有 1% 的需求,勤劳智慧的配件厂就会付出 100% 的努力。既然苹果接口有那么多转接头,其他家的接口当然也可以有。搜索一下发现,果然有无数「工厂店」卖着外观雷同的 USB-C 母座转接头产品,每家都有一个奇长无比的 SKU 列表,里面列着你想得到想不到的各种形状公口。

更好的是,这些转接头的价格都足够便宜。以我常用的两个异形接口设备为例:韶音骨传导耳机的官方线要价 50,佳明手表的官方线更是要 150,杂牌线也要二三十,而相应的转接头一般十几块钱就可以买到。这样,可以一口气多买几个备用,包括固定放一个在出行用的箱包里,就再也不用担心忘带这回事了。另外,MacBook Pro、Surface Pro 这些本来支持 USB-C,但有专用充电口的设备,也可以买到相应的转接线,这样就能多解放一个数据接口用于其他外设。

顺带一提,这些转接头价格差异很大,上面提到那些也可以找到便宜一半或者贵一倍的。我没有比较过差异,只是观察以后选了一个商家比较集中、看着也不太担心会爆炸的价格段,目前用下来问题不大。另外,最好优先从带运费险的商家买,我之前买到过一次开箱就是坏的转接线,有运费险就不用多掰扯,随手点两下寄回去就好了。

@Tp:MaxFactory Figma 016 可动人偶 + 服装

  • 入手渠道:淘宝自购
  • 入手价格:¥25(人偶)+ ¥21(服装)

在 6 寸可动人偶里,Figma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一方面,我非常羡慕它外观上的美型雕琢,尤其是对于一些动漫、游戏角色的还原,仿佛它们真的是从作品中走出来一样;另一方面,它的可动性又让我感到有些犹豫。为了保证美型度,Figma 在关节设计上有所妥协,大多采用了单关节的设计,可动幅度会因此受到些许限制。

曾经入手过的 Figma SP-089 真·犯人

不过,这些纠结在足够低的价格面前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此前在淘宝上偶然刷到 Figma 早期的一款可动人偶,只要 25 元的价格着实让我有些心动。由于它是一款十多年前的产品,并且题材也是棒球队吉祥物,让我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但当我在 B 站搜到有人用它 DIY 了一只非常好看的人偶之后,我立马决定入手这只人偶,并且连同衣服一起下单了。在收到人偶之后,它还是给了我一些跨越时代的小惊喜:人偶头部耳朵的白色位置采用了植绒的工艺,摸起来非常舒服;人偶的关节阻尼感非常舒服,实名批评万代近些年的可动人偶,关节过紧或过松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丰富的配件提升了可玩性,软胶材质的胯部也尽可能地释放了腿部的可动性。如果不是涂装略显粗糙,真的令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款 08 年的产品。

因为我本身对棒球不感兴趣,再加上头部两侧的耳朵太大,套在衣服里略显突兀。因此我还在闲鱼买了一个纸箱人用于替换原本的头部,最后的效果远超我的预期。

Figma 016 本身偏小的尺寸,配合上这件恐龙睡衣很有 Oversize 的感觉。配合上纸箱人的大头还是挺有萌感的。穿上衣服以后,也能很好地掩盖可动关节的破碎感,反而让它成了一个很有趣的桌面小摆件。作为一款 15 年前的产品,我对它倒是没有什么过高的期待,只想着把它作为一个简单的摆件来装点我的桌面。毕竟,这一整套下来还不到 100 元,光从成本上来说还是很值得的。

@北鸮:松下 Technics AZ60M2

  • 入手渠道:京东
  • 入手价格:¥1386

在我的 Bose 大鲨暴死之后,手里的降噪耳机就只剩了一对声阔。可是好听归好听,一来 TWS 触点老化的问题时间一长它也没逃过,二来声阔的降噪确实像是充音质送的,自从住了个更远的地方,坐上更吵的地铁,它立马就歇菜了。看了一圈介绍,又跑去试戴了几家,最终入手的是松下的音频子品牌 Technics 今年更新的中端型号,AZ60M2。

其实原本想入手的是旗舰款的 AZ80,但自发布之后它的市场反馈好像超过预期太多,搞得一直缺货。AZ60M2 的讨论度低很多,从有限的评论里看,这似乎是一个中庸的型号。AZ60M2 的实际表现也算不上惊艳,比起音质和降噪,它给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体体验」这种听上去更虚的东西。

松下的 Audio Connect 也是那种大而全的应用,各种功能都有。但好在它的设置引导做得非常易读,特色功能基本也能在首次配对时提示你走一遍,以达到耳机的最佳效果。我个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它可以「选择最佳的耳塞」,在安静场景下跟着提示更换耳塞,它可以利用耳机麦克风和提示音找到最贴合的一副耳塞,提升被动降噪效果。进行「优化降噪」处理时,也能明显感到降噪深度的变化。

耳机本体不算太重,操作面是正圆形,比我之前用的几款看着更硬朗,但坠耳感不算太明显。触摸操作的识别比之前的几款都更快,用到现在没出现过误触,更重要的是也没有遗漏——我再也不会因为双击被识别成单击而恼火了。

音质胜在平稳,跟电脑耳机比起来没什么奇奇怪怪的音染,对得起价格,声场也不算太窄,比 Bose 好听得多。降噪虽然没有用海绵塞的索尼那么变态,但佩戴舒服点,能在地铁里压住风噪,用正常音量听歌。哪都不是顶尖,但拿出来哪一项都不会让我觉得钱白花了,中端产品能做到这样我相当满意。唯一的问题是松下的保修只有半年,如果很费耳机,旗舰款也谨慎购入。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