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产笔记软件的崛起,在市面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笔记软件,有的是在手机移动端使用,有的支持跨平台云同步使用,还有的支持各种各样的插件以及数不清的模版可以结合,等等等等。我想10多篇的文章都介绍不完当前这些笔记软件的各种功能,面对这些天花乱坠的笔记软件,我想还是应该从我们自身对知识管理需求的出发,不能因为各种看着功能高级的软件而去抛弃对于我们来说最为高效的管理方式,进而丢失了我们对于知识本身的思考。
在经过一段时间对自我知识管理的分析,我决定分享一下我对自己知识管理的思考,并提供给大家一种方案来参考。
一、我的需求分析
在当前这个阶段中,我将自己与知识的交互划分为以下几类:
①技术知识管理
由于是计算机专业,在日常中需要大量接触互联网中的论坛、博客信息。看到浏览器都快盛不下的标签们,对于一些优秀的博客、技术文档中的一些关键信息等需要统一整理到一个地方去。这点对于在日常的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
②学术管理
目前还在研究生阶段,面对在学术搜索中产生的学术资料轰炸,尤其需要对感兴趣的论文资料进行一个统一管理。并需要在论文阅读过程中对需要精读论文进行一个细致的阅读和整理。并需要根据阅读论文后,将自己通过阅读的内容与自我思考结合在一起,这点对于细致自己的思考尤为重要。
③生活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要接触各种杂七杂八的信息。按照类别,可以分为人际交往、美食、社会资讯、穿搭、商品等和自身生活有关的内容。对于生活管理中的内容,我自认为不用太过整齐,本身工作和学习已经很累了,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允许些杂乱吧。
④规划管理
这往往是对自己中长期想做的事情进行一个细致的规划。可以是今年计划完成的事项,未来的长期计划,理财规划管理,旅行计划等。
二、知识管理的自我思考
在对自我的需求划分明确化后,然后就需要如何来实现这些需求。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是主力设备的选择以及管理的原则。
主力设备的选择
如何平衡多平台中的各种应用、数据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目前在我的手里有Windows设备、MacBook、iPad、Android手机。这四类基本上算是日常中常见设备类型。那么如何对这四种类型的设备,进行高效的知识管理,以及数据间的同步操作,这必然是需要根据自我需求来进行思考的。即为,要结合日常的工作流程,将常用的软件,其中包含的内容,有舍有添的将四种设备整理起来。
在仔细分析了我的日常工作流程后,我首先选择了一台设备作为我的主力机器——MacBook,来进行所有设备数据间的统一管理。
为什么会选择MacBook呢,这就不得不提它的优点,快捷的文本快捷键(熟练使用后,你会发现打字的效率远远要高过windows),随开随打的便捷性,打字的快感和流畅性(不得不说MacBook自带的键盘,手感是目前中使用最棒的),优秀的续航能力(只进行文本处理类型的工作,一天不充电,完全不用担心)。
借助MacBook的优点,对于那些具备云同步的App,完全可以通过在MacBook上对资源进行二次加工,然后再同步至云中。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了一出更改,全局更新的效果。
知识管理的原则
目前只存在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对多类型知识的管理,第二种是专业类型知识的管理,第三种是知识的交互管理。
①多类型知识的管理——“怎么方便怎么来”
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接触的内容,处理资料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这点上,我的思考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在外处理一些流数据时,借助一部手机,就可以快速的将各种手机通讯应用上的收到消息,统一的整理到一个云文档中去。在工作时,要处理微信收到的音频、视频、文本文件时,我想没有比下载到本地的电脑上,然后开个文件夹专门来存储相同类型、相同属性的文件来的更为方便和高效了吧。所以,结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流程,怎么对自己方便,就怎么来。
②专业知识的管理——“专业的工具干专业的事”
每个工具我觉得都应该结合其中的优点来进行对应的管理,也就是专业的工具干专业的事这个原则,并没有打算将所有资料都AII in One,毕竟随着内容量的增加,都放置在一个工具中,再好用,也会显得臃肿。每个软件都有其闪亮的优点,我觉得要在结合自己需求的前提下,放大这些软件的优点。比如Notion的数据库特性非常适合将个人计划等做成一个看板,那么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操作时,完全就可以将这部分放置到Notion中去,不必在其他设备、其他软件中在多次记录,长期使用后,造成知识的各种分散,整理起来非常的麻烦。还有比如MarginNote这款应用,在阅读论文这种结构性很强的文章时,结合着制作的思维导图来看,对后期统一整理,对文章的理解也都更为高效。综上所述,我觉得对于这种专业型软件,就应该让它干它应该干的事情,重复发挥它的优点。
③知识的交互管理——“以自我输出为主,不在意任何形式”
在结合自我的需求后,决定使用Obsidian来对知识间的交互进行统一管理。
按照知识统一交互的方式,以及学习研究的卡片记录法,所有知识都应该放置到Obsidian上,方便统一管理,和进行知识的交互。这也就是说,具备全平台通用云服务的Obsidian是更适合来做知识间交互的方式。
但对于不同的使用场景来说,虽然可能具备云的条件会更方便,但是在外通过云的方式来访问,在当前,作为一个研究生来说,平常阅读论文,写文章,记录获得的知识,在外通过云的频率很低,并不会产生很多使用的情况。所以,虽然我可以让Obsidian通过坚果云的这种方式让一部安卓手机也可以来使用,但是从学习本身的角度来看,也没那么需要了。
对于Obsidian的第二点不好的地方是,Obsidian关于图片插入和删除的方式对用户不是很友好,在不断插入大量的图片后,对图片的修改显得远没有云笔记的操作来的丝滑。在Obsidian中进行思维交互时,有时经常会借助ipad和MacBook之间的联动,在ipad上使用无边际、Notability等软件通过apple pencil绘制一些示意图,然后通过截图的方式,直接插入到Obsidian来进行知识的融合。但这也引发了插入示意图的不易更改的问题。也就是后续再想更改这些图片的内容,还需要在使用apple pencil对手写内容进行更改,然后再复制到Obsidian中。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并不要在意对手写内容的更改。
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认识Obsidian的特征,就是作为知识输出的APP,在Obsidian中放飞书写自我,将平常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到的知识在Obsidian中进行融合,迸发出自己的一些灵感,即使图片并不是很合适,但是自由放飞书写的乐趣,我觉得不能丢。
三、“专一”的知识管理方案
我目前使用的学习工具和存储工具有印象笔记、MarginNote、Zotero、Obsidian、语雀、Notion这几种。下面按照使用的类别来分别对这些软件进行我的使用介绍。
技术知识管理
印象笔记
本是学习计算机的,平常经常在浏览器中打开很多标签,有时候做项目,好几天这些标签不用。
印象笔记里面的剪藏目前对我来说还是最好用的,剪藏觉得优秀的博客、存储公众号上面的文章,在这点上,的确是很好用。虽然广告很多,但是作为一个缓存箱,来分类存放各种剪藏和记录的临时内容,后续统一进行删除和整理,充分发挥它目前这个为数不多的优点。
学术管理
MarginNote,阅读论文、书籍,按照学习模式下的思维导图,将内容与思维导图的节点相对应是最高效和合理的。不管是对电子资料的整体浏览、还是对某一块结点的知识掌握。还是后面对知识进行回顾,MarginNote这种将知识和图谱对应来学习、记忆的方式,属实高效。
Zotero,秉持专业的软件干专业的事情,收集论文这件事情,上面的哪个软件都可以来干,但是都没有Zotero来的专业和高效。在IEEE、ACM、Google Scholar上搜索论文资料,通过Zotero提供的插件,一键将论文的元信息、PDF、网页版地址等存放起来,属实方便和快捷。
用过一段时间的Zotero,利用荧光笔高亮文本内容,内容框框选文章内容,也利用便签写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功能都并没有提高我对这篇论文的理解,而是最后在看完之后,发现对这篇文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我好似做了标记。这对于论文的精度、分析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Obsidian,不得不说通过Obsidian进行文本内容输出时一件很炫酷的事情。Obsidian就像有魔力一般吸引着你不断写更多的内容。
生活管理
语雀,将饮食、衣物穿搭、健康、锻炼、生活指南、喜欢的商品等具有生活属性的类别放置到这里。在生活中需要获取什么资料时,只需要打开语雀,就可以在手机端、网页端、IPad端、电脑端来使用它。这基本上表示,只要设备能连上网,就可以使用语雀来显示。
规划管理
Notion,这款软件最大的特色就是数据库,可以把平常的项目按照各种组织形式以数据库的形式来存放。在Notion中,存放了个人的计划与目标、对参与的项目进行各种规划和设计、出去游玩时进行的操作。
四、总结
在整篇文章中,我想“结合你自己的需求”这句话是提到最多的,也真是因为当前的各种软件并不能都很好的统一解决每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需求问题,所以应是工具让自己的生活、工作更为方便,而不是被这些工具给捆绑,让流程变得更加臃肿和低效。
对于我自己来讲,我使用Obsidian进行文本的整理,Notion进行中长期计划的制定。语雀用来单独收集生活中遇到的一切,Zotero专门对文献进行管理,MarginNote专门对文献进行阅读和二次加工。剩下的一切知识内容,这里面也包含那些分不出类别,或者懒得分类的那些内容,都可以丢进充当知识缓存箱的印象笔记。当然对于知识缓存箱来说,我认为只有那些经过自我二次加工的内容,才是具有价值的内容,也就是需要对这里面的内容,在Obsidian进行知识的二次加工,才能真正发挥它应用的价值。
最后希望我对知识管理的思考和制定的方案能激发大家对自我知识管理的思考,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