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本文为「这个夏天我在这」特别活动延伸策划内容,通过行程规划、旅途好物、出行游记等一系列相关话题内容,希望能够帮助你策划一场更加「完美」的旅游。也欢迎你在微博参加我们的照片征集活动,告诉我们你在路上发生的故事,我们每周将从话题投稿中筛选优秀作品投稿送出「夏日出行礼包」


小时候老房子在城边上靠山,最喜欢的事情是背着水和饼干一个人去爬山,现在回想起来大人们心倒是也和自己的年纪一般大。慢慢长大、升学、搬进城里……好像就再也没有想起这个爱好。

或许是最近的露营、徒步大风吹得太猛,二十年后突然兴起参加了本地的一个徒步小队,爬山、差点摔下山、晒伤、被荆棘割得满手血痕……心有余悸但与城市生活、工作截然不同的体验让这种冒险魅力非凡。

一边嚷嚷着再也不参加这样危险的活动了,一边日久生 Timeline 推荐逻辑狂暴如小红书满屏的各种徒步胜地应接不暇,突然就被位于滇藏交界处的南姐洛迷得好几晚睡不着觉,小心试探后又和我司活力开发李姐一拍即合,就收起了行囊。

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在回忆起那几天的每一刻,都会感激彼时自己任由其滋长的冲动和李姐的不离不弃。

怎么去

这趟行程简单来说很简单,开着我的 Model Y 中午从贵阳出发,下午些到昆明机场接上从深圳起飞的李姐,然后一起冲向南姐洛,再原路返回。一个简单的时间线:

  • Day.1:贵阳 - 昆明 - 大理;
  • Day.2:大理 - 巴迪乡;
  • Day.3:南姐洛进山徒步;
  • Day.4:巴迪乡 - 大理;
  • Day.5:大理 - 昆明;
  • Day.6:昆明 - 贵阳。

不简单的话倒是也有一些可以说说。

云南对新能源汽车尚不友好

因为身处贫困大省贵州,所以我通常会把这里的现状作为国内普遍情况的下限,「新能源友好」也在其中。不讨论油电之争,但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的确代表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所以当贵州也能开着新能源「村村通」的时候,我认为开着 Model Y 应该也可以横扫云南,事实上并非如此。

例如高速上充电,贵州境内至多间隔两个服务区一定会有电站,但云南其实很多高速段超过三个以上无法补电,尽管也没有超过目前主流电车的续航里程都能找到电站,但你仍然需要多留一个心眼规划所要停靠的服务区,或许恰好当你想要补电的时候错过目的地。

而我在云南境内高速和诸如昆明、大理这样的主要城市里也发现大部分还是油车居多,偶见的电车也大都贴着「滴滴出行」,私家电车外地车牌居多——相较之下。

注意选择有两个枪且个头更大的充电桩

另外一个 Tips 是云南境内大部分服务区的充电桩都是来自「云南交投」,而且会有四个个头较小的单枪桩(它们大部分还独占着雨棚)和一个个头更大的双枪桩,充电时无比选择后者,它们能提供超过 100KW 的直流快充,而其它的几个小桩只是堪比家充的慢充电桩。

我就在此吃过亏,充了近俩小时补能才过百公里,而大桩孤零零装在旁我一度以为是给大车补充尿素用的机器,是一个路过的保安大叔好心提醒我才知道。而与之相似的是我在昆明和大理导航找电站都无一不错过路口绕了两圈才找到,与贵阳普遍建在城中显眼处的电站还是挺不相同。

所以在云南电车自驾尽管不算是多么麻烦的事儿,但还是要多花几分心思规划和留意,切不可当开油车一般随心所欲。

小心大车

几年前我第一次坐老麦的车时很明显感受到一个新手的局促和小心翼翼,然后当他轰轰烈烈进藏之旅结束后再坐他的车完全就是变了个人,我问他车技怎么这么快就突飞猛进他说在藏区和大车博弈练出来的。

这次三千公里的车程中有三分之二都在云南境内,尽管我尚不能客观评价自己车技有无增强,但回程时至少没有再出现「别开了回家吧」这样的消极念头。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云南的大车真的太野了。

当然我拿照也不过一年技术有限,去过的地方也尚少,未来回想起来这些体验可能会有「小巫见大巫」的自嘲,但那是后话了。我在贵州高速、县道、乡道乃至村间土路开了也有一万六七公里,见过的大车亦不计其数,但都没有很深刻的恐惧,一方面贵州限速比较严格,即便是高速也都多是 100km/h,大车至多 80km/h 并且大部分都是在 6、70km/h 左右,其它路段更慢;而且在一些双车道窄路上若我想超过前方的大车,礼貌按声喇叭提醒后他们通常都会带一脚刹车让我过去。

云南就不。云南高速普遍限速 120km/h,而且弯道甚多,但我所遇到的大车几乎都顶速行驶,印象非常深我接上李姐已经傍晚,在机场附近补了电上高速去往大理时已经天黑,我现在依然记得那四个小时的高速我是多么胆战心惊,到大理后去吃宵夜我藏着没让李姐看到我拿筷子的手还在发颤,指关节是紧抓方向盘到生疼。

从昆明往大理走尽量不要选这条路

别的路段我不清楚,但如果你技术、经验有限并且要在夜晚往返昆明和大理,一定不要选价格最便宜的杭瑞高速。它不仅弯道居多、车道相对较窄,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路段甚至车道线都不明,还有数段路未浇灌找平,的确是需要不少功夫。

大理 - 巴迪乡一路的双向单车道泊油路,但弯道多也常见落石

而我无论高速还是从大理去巴迪乡的近三百公里国道上,所遇到的大车无一会主动让超,即便是某些连续弯道上升路段偶遇小段平路,他甚至会刻意加速不让后车越过,再加上常遇落石阻路,整个路程非常考验驾驶人的耐心、把握时机能力和车况,当然运气也有一定成分,我遇到好几次别车超车时突然遇到落实然后对向又来车,虽然都险险变道避开或两车及时踩刹没有酿成事故——而整个过程中大车悠然行驶毫不减速让道。

在山边公路沿着湍急的澜沧江前行

当然我也无权指责大车就一定有义务让行,只是建议大家可以考虑规划行程时尽量不要在夜间赶路。说来此行也让我扭转了一个观点,之前我一直没太在意现在各家车厂比拼的「百公里加速」,总觉得平凡驾驶的自己也不赛车并不会有多大影响,但现在后知后觉一辆可以猛加速的汽车或许可以在某些道路和场景下带来些许安全。

怎么过活儿

行程有好几天难免会关心另一个或许更重要的问题——食宿,整个云南行给我的感觉都是性价比极高,无论吃饭还是住宿。

便宜也能住上好民宿

因为是伪穷游,所以住宿我们都选的是比较便宜的民宿,尽管牺牲了一些居住条件(如隔音、硬件设施等),但环境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有两个推荐给大家。

巴迪乡凤馨小院

  • 订房渠道:携程
  • 价格:150/单人大床房
可以直接把车停在民宿院内

因为南姐洛不能自己开车进山,需要换成当地村民的越野车,而进山需要近四小时的时间,所以安排南姐洛行程时最好预留两晚的时间。我在查资料时了解到综合距离和居住环境大家普遍选择巴迪乡或者茨中村,而我选择的是前者,但因为进山那天向导是先接上我们再去茨中村接另俩人,所以也顺带窥了一眼茨中村,环境条件倒也不相上下,大家可以根据能预定到的住宿地儿决定。

茨中村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进山需要提前预约向导和司机,所以务必明确好进山日期再预定住宿,据我所知巴迪乡或茨中村的民宿老板都有自己交好的向导联系方式,所以如果你没有熟悉的向导或找不到联系方式的话,在预定房间之前先联系住处预约好进山向导和日期,再以此作为入住时间。

大理双廊海湾榕客栈

  • 订房渠道:携程
  • 价格:178/单人大床房

因为回程的时候在大理待了一宿,所以也定了一个双廊附近的客栈。

它不是一搜就随便千儿八百的那种洱海边网红客栈,需要过条马路才能走到双廊景区内(几百米),不过屋顶也是能看到洱海(但不算好视野),综合价格、位置以及房间卫生和舒适度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特别要说的是他家房间里的枕头真的特别舒服,是我第一次退房时会主动让老板推荐购买链接,不过遗憾老板说这是在酒店用品批发市场采购的。

但之所以订这个客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它也有一个可以停车的院子,虽然双廊四周都有非常方便的公共停车场,但有什么能比直接把车停在门口更方便的呢?

一些好吃的

九湖一山人家

  • 📌 位置:巴迪乡
  • 🏷️ 特色:土鸡汤

这是我们进山时同车「队友」盛赞的餐馆,并且盛邀下山后一起,因为他们昨天吃的时候很想尝尝店家特色的炖土鸡,但老板说是整只现杀土鸡炖汤,他俩肯定吃不完所以不愿卖给他们,要他们至少再找两个人一起才可以。

拼了团后尝试果然非常了不起,尽管只是用了葱姜一些很简单的炖料,但的确是我迄今为止喝过最鲜美浓郁的鸡汤、鸡肉也软嫩不柴,而且正如老板所言的确是非常大一锅,我们四个人经过一天饥寒交迫后都没有见底。

与此同时我们还点了一个很基础简单的三椒炒肉末,火候和调味都非常棒,想必他家的其它炒菜也不会太差。遗憾我们隔日就要回程,如果你有机会去到希望能分享他家其它的菜品滋味。

维西县不知名咖啡馆

汽车站附近,大概在箭头所指的位置

因为从大理往返巴迪乡最近的充电站都在途径的维西县,回程充电时我和李姐决定顺便去吃个午饭。

维西县

维西县是个占地面积挺大但又很「小」的城市,我们搜了下也只有「蜜雪冰城」和「华莱士」这两个比较熟悉的名字,所以我们决定去一家离充电处最近的小餐馆吃饭,事实上我们根本没有走到目的地就随便找了一家应付。但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居然路过了一家未预料到的咖啡馆。

我和李姐对往返南姐洛徒步的吃住其实并没有太高的预期,因为整个线路都非常偏僻遥远,而更是没有妄想过能喝一杯咖啡,所以我在离开大理去往巴迪乡的时候连灌三杯才上路。这家咖啡馆非常小,要不是李姐走路时喜欢摇头晃脑我们根本没法儿发现,而它从外观上看就只是一家村镇里小小的奶茶店,难能可贵的是店里是正儿八经的现磨豆子机器萃取。

其实这里还有一些比较煽情和自我的感受,虽然我不认为咖啡是一种多么高级的饮品,但是相比更下沉的奶茶等其它饮料,我认为咖啡多少还是蕴含着一些文化和超然(主要指咖啡师)在其中,愿意在更热闹的城镇或景区开一家极具特色的咖啡馆固然富有情调,但看着二十出头、穿着朴素但干净整洁的小店主有条不紊的做着咖啡还是让我心里触动了一下。——但凡我有多一点技能和机会都不可能安然生活在这么僻静的小地方的,而她尽管看起来与我在路上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但还是停下来了。

但无论如何,去往巴迪的路长又难,一定记得停下来喝杯咖啡再走。

银米 · 云南传统过桥米线

  • 📌 位置:大理双廊
  • 🏷️ 特色:过桥米线

其实我很犹豫要不要推荐他家,因为说实话味道的确没有让我觉得很惊艳,但他家的特点是仪式感和氛围拉满。

我觉得好的饮食文化除了吃,看也很重要。中国其实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非常了不起的特色粉面,但提及相关估计全世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日本拉面」。这里不谈别的那些有的没的,也不拉踩谁更好吃,只是感觉中国菜在很多时候都走入了两个极端——要么是装潢富贵华丽但味道一言难尽而且普通百姓没事儿根本不可能去消费的高级餐馆、要么是每个城市深处破破烂烂但吃一次终身难忘意犹未尽的苍蝇馆子,罕见那种诸如日式拉面馆同时具备有辨识度的装潢、精致的菜品食具和食用方式(仪式)的地方。

银米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它有兼具特色和精致的室内装潢及食器,而且菜品命名讲究,乃至教授食材放入顺序的小册子也非常讨喜。从小了说,是一个挺不错的拍照打卡小店,往大了讲,吃过那么多过桥米线我第一次感觉这玩儿还有不少功夫可以琢磨的新奇。

虽不惊艳但也算是真材实料不糊弄,价格不能说平易近人但普通人当花钱买个门票去游览一番「精致的过桥米线」倒也划算。至少共情了一番小学时课本上描写的「妻子让在外辛苦的丈夫也能吃到热腾新鲜且食材丰富的米线」没法儿开火但也不将就的故事。

铁朋小锅米线

  • 📌 位置:昆明
  • 🏷️ 特色:臭豆腐米线

回程的时候为了开车轻松点我在昆明歇了一宿隔天才回的贵阳,彼时李姐已经回深圳剩我一个人想着晚饭将就下就挑了个云南好像比较出名的「小锅米线」。点评上搜了下这家店好像年代久远而且 24 小时营业,看到唯一比较负面的评价都是说这儿老板对客人爱理不理,并且卫生堪忧——可哪个好吃的苍蝇馆子不是这样呢。

点了他家特色的臭豆腐米线,也的确是一个个小锅现煮出来的,并且用料非常扎实,两大坨臭豆腐一大坨肉沫,如果你平时喜欢吃臭豆腐的话那应该也会喜欢它,鲜香麻辣加上一点也不含糊的齁臭的臭豆腐,味道非常奇妙迷人,而且价格非常实惠,值得一来。

至于卫生环境嘛,都吃臭豆腐就别这么讲究了。

进山装备篇

我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喜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人,买东西已经很愉快了,为了确切的需求买东西的幸福简直难以言喻。而这次有些略显「超纲」的装备准备让我成了同行人群里全程最舒适的人。当然许多陪同进山的向导穿着迷彩外套和解放鞋也能在山上如履平地,所以也没有说不准备那么好就徒不了步的意思。

除此之外,我本身也只是一个非常小白的徒步小白,无论从技巧、经验还是对装备的了解程度都非常有限,所以这里的推荐只是分享我走了这一番后对它们的体验,没有说它们绝世无双你一定要拥有的意思。

LOWA 徒步鞋

因为事先已经知道了南姐洛无论天气如何都会有涉水淌泥的路段,所以防水和中高帮是我对徒步鞋最起码的要求。

LOWA Zephyr MK2

不同于许多只是加了防水涂层的徒步鞋,LOWA Zephyr MK2 额外还有一个防水内衬,粗暴点理解的话就是「鞋中鞋」的意思,所以它的能耐不仅是防水,还可以涉水。

有一段需要经过小溪前进的路我没有绕道而是直接横穿,较深处直接没过鞋面直达脚踝,但即便如此也只是鞋面织物的涂层没耐住浸水,鞋内则仍旧干爽。

其实南姐洛的整个徒步路线(而我们还只是走了小环线)并不好走,有很多借碎石上下和淤泥道,所以对鞋的要求除了防水,还有就是稳。LOWA Zephyr MK2 与之相关的两个优化则是支撑鞋周的骨架和橡胶大底,这样在应对大多数路况时都能稳定脚步的同时保护不容易崴脚。——这些其实是我在买鞋前看推荐时很多人的说法,彼时我并不相信成年人的世界哪有这么容易崴到,但在南姐洛走这一遭后也确实感觉到了「功能鞋」和「普通鞋」之间的区别和了不起。

最后一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特点,大家看到上图中那满是泥泞的鞋面是我这一圈走下来后样貌,然后在下山后遇到一个小瀑布我是直接把鞋伸进去冲洗,晾干后则是首图鞋柜里的样子。在南姐洛的民宿浴室门上有挂一个牌子写着「请不要在浴室里洗鞋,院子里有水管和清洗工具」,当时我还脑补了一下自己时隔多年坐在小马扎上吭哧吭哧刷鞋的场景,结果并没有体验到。

UPPERVOID 冲锋衣

当真的为了买一件冲锋衣而去找一件合适的冲锋衣的时候,玲琅满目的各个品牌各个价位毫不逊色于多年前买 PC 的自己——而直到大半个月后的今天我的微信朋友圈还在主动给我推荐一些动辄过万的冲锋衣大牌。

也应付不了这种眼花缭乱,就索性选了之前曾有过合作的 UPPERVOID 冲锋衣。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试穿体验过它并不厚重用料下的防水保暖性和好看,UPPERVOID 是很懂营销的,其它大部分品牌的冲锋衣无论是宣传图还是介绍都真的很冲锋,令人望而生畏的冲锋,但它在刻板参数下也还洋溢着一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松弛和亲切,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遥远。

也没有说其它品牌没有 UPPERVOID 好的意思,但我还是非常庆幸我选了它家的冲锋衣 C 2.4 和冲锋裤。

因为运气非常背,从开始徒步那一刻直到回到出发点整个南姐洛就没间断过的中雨和大雨,而且非常冷——但这是我在下山后发现双手已经冻僵肿胀才意识到,在徒步时也只有在停下来拍照时才会感到凉意,走着的时候则是刚刚好,而我衣服里面就只穿了一件短袖 T 恤。一个不太准确的参考,我在出发前查了一下南姐洛的气温是 6 - 9℃,但上山大雨大风绝对要比这个最低温更甚。

经过雨淋、涉水裤子也依旧完好

因为不方便拿取相机的原因,所以我是同行队伍里唯一没有披着雨衣的,但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淋湿内里衣物的,UPPERVOID 冲锋衣有很多防雨淋的细节设计包括接缝处的防水胶条、帽檐和高领等大家可以通过商品页面了解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冲锋裤。

拿到裤子的当下我是有点后悔的,因为它是我此生见过最厚重、硬挺的裤子,试穿的时候在屋里走着非常不方便(相比传统裤子),所以是比较担心它会不会太捂不透气(尽管裤腿是开放式透气连接),以及会不会行走不便,但因为两天后就要启程也来不及换别的选择所以硬着头皮穿着它上山。

结果是满意到一路都在和李姐吹嘘我多么明智之选,首先它的厚重在背着二十多斤背包的衬托下走着几乎没有特别明显的负担,其次和冲锋衣一样,保暖但不捂气,体验非常好,特别是之前我不理解的硬挺,它非常牢靠地紧贴鞋子,所以在走了一圈下来没有一滴水从裤脚倒灌进去。

和前面提到的 LOWA Zephyr MK2 一样,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功能服装」和「日常服装」之间的区别,但前者至少可以靠技术累计弥补(我在山上见着过穿普通水桶雨靴山上的徒步客),而衣服真的就是你穿什么就感受什么。

又因为出发前做攻略看到说八九月份是云南阴晴不定的雨季,而我平日里非常抗拒打伞只要下雨就不出门,考虑到这次不仅会开很长时间的车,也还计划着徒步完后去双廊和喜洲逛逛,所以就又还入了 UPPERVOID 的工装长裤和超轻冲锋衣。

工装长裤有一定的防泼水性能

而大理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除了开车时时晴时雨,走在路上的每一刻每一秒都在下雨,每一刻每一秒!

除了在南姐洛徒步的那阵子穿的是冲锋裤之外,我从出门至回到家六天的时间都穿的是这条裤子,舒适程度是很不错,而且尽管淋了雨(当然不能和在南极洛比,都是小雨),在没有特别晾干擦干的前提下也没有明显感觉到潮润——我也真是在写稿子的时候才意识到我挺疯的,刮风下雨大晴天连着穿同一条裤子没换过。

但最棒的还是冲锋衣。

说是超薄冲锋衣起初我以为可能和防晒衣差不多的性质,但在大理 12、3℃ 阴雨中我却隐隐觉得有点多了,只要在室内都会脱下(里面仅一件短袖 T 恤),可见尽管薄得透光但它的保暖性并不差,所以这件冲锋衣多是被我用来当雨衣穿。

但好在它非常轻,我几乎都会揉成一团塞进随身小包里也不会皱巴,非常出行利器,估计以后只要不是酷暑和严冬它都会固定跟着我走,除了价格有点贵之外也没有别的缺点可以被点名了。

其实之前在和 UPPERVOID 合作时尽管我也挺喜欢当时的产品,也还是觉得溢价挺高,也怀疑它是不是在打着「户外装备」的幌子营销而已,但这次一路下来觉得它真的挺好,不便宜,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它

鞋子和衣裤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它们真的给作为徒步新人的我提供了莫大帮助,就像新号上线但一身无级别装备在擂台上挑衅旁人的样子。除此之外我还准备了其它工具上山,一同分享出来以供参考。

Shimoda Action V2 40L

此前我已经在《编辑部的新玩意》里分享过 Shimoda Action V2 40L 这款背包,这次即便是爬升近 600 米到 4000 多海拔高度的南姐洛它也让我在重负中得以一些「轻松」。

不过这次也感受到它稍有遗憾的是防水性能非常有限,本以为它应该具备和冲锋衣相等的防水性能,却没想到中途包内就已经完全被浸润。同时也夸一下富士 XT-5 的全天候耐用性,一半的路程拿在手上一半装在包里,当时镜头里已经全是水雾都做好了大不了再给此行加一万五的旅游经费,没想到会民宿开着暖风机烘干一宿后恢复如初。

三峰 A1 铝合金登山杖

登山杖非常有必要。此前我对登山杖的认知还停留在「徒步时增加行动力」认为它只是能让我走得更轻松,但在南姐洛时因为有很多爬升、下降的路段,并且都是泥泞碎石,有着登山杖的帮助真真是稳当也安全许多。

三峰的这款登山杖性价比挺高,虽然不是更高端的碳纤维材质但其实重量非常轻(比其它队友的其它品牌铝合金登山杖来说)。说起来此前我也准备买碳纤维来着,但同为少数派作者的户外先锋@小紫说铝合金更坚固不容易坏,所以就没有跟风。

除此之外就是根据需求决定是否追加的手套和雨衣,其实这次我都有带上(同为三峰旗下产品),但因为觉得影响拿取相机所以一直放在包里。另外必备的水和巧克力(或其他快速补充糖分和热量的零食,强烈推荐士力架,我吃了八根)则不必多说。

最后说说氧气瓶。山上其实吸氧的人很多,我总觉得没有到临界点所以也是尽管带了但没用上,结果是我心率一度飙上一百七,后半段直到隔天都在头疼。所以我的建议首先是有备无患,其次如果已经明显感到不适了最好还是吸吸。

最后

我还是会经常想起这次徒步之旅的点滴,然后庆幸自己当时非常果断地决定了就出发,不然无论是后续南姐洛的徒步管理发生变化,或一拖再拖不了了之都会是不小的遗憾。

但另一方面,南姐洛真的非常危险。

相对来说徒步路线其实还好,根据实力自行选择大小环线,不行也可以随时原路撤回,但近四个小时的越野车进山之路不开玩笑的说真的是刀尖上跳舞。

一千多米的爬升中完全是贴着悬崖边盘山前进,整整四十二个弯一个不少,好几个大弯几乎是小于 30 度的原地掉头,并且路窄根本没有会车的可能,而旁边无保护悬崖但凡掉下去绝对不可能有任何生还的可能,所以进山前要签免责协议,上下山也得严格根据规定避免两车相会。

当然你可以安慰自己要相信向导的驾驶技术,小心慢行大可相安无事,但因为坐副驾的原因我很清楚的看到所有路都是没有任何路基的,上方也有不少露出半个头的大石头。所以这真的也非常考验运气,看这条路能刚好撑过多少辆车,看堆叠稳住大石的一颗颗泥土碎石谁先崩溃。所以大家都形容南姐洛去一次少一次一点没错,但绝不只是所谓保护环境或被开发后失去了原本的样子,而是它就像往骆驼上堆稻草,看谁会成为最后一根。

之前在贵州徒步时我问领队徒步到底安不安全,领队说只是贵阳周边这几个点在今年她知道的就已经死了好几个人,而南姐洛在所有徒步地来说都还只是危险性较小的选择。我想或许这就是徒步的魅力吧,人类群居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彼此保护周全,离群前行伴随着巨大的危险但也有神秘的未知。

而一次次徒步不仅经受美丽的冲击,也不断提醒自己:你那么脆弱又微不足道,何必那么多烦恼。


注:维西县林业局在九月初发布通知,自九月十日后南姐洛将不再允许个人或团队旅行者进山。但社交平台上亦有游客分享他们在联系向导后得到的回复是可以进,只是手续繁琐了些。故请有意进山者事先了解清楚情况,避免空跑 。

另及,「南姐洛」与「南极洛」都是同一个地方,且两种命名都被官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