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以及它的设计思路。我的信息处理系统包含三个模块,分别是信息采集轻度笔记以及重度笔记。三个模块分工明确,而这样的模式尽可能的降低了我记笔记的心智负担。而且整篇文章采用论文的写作格式,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方便读者抓住长文逻辑。

Introduction

作为一个喜欢从网上获取知识的人,这么多年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的整理起来为我所用。在早期,我的笔记是散落在各个设备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会存到微信收藏。四处零落的笔记让我抓狂。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记录笔记的问题。

我开始思考到底怎样的一个笔记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让我更容易坚持这种方式记笔记,而不是又回到零散的状态。在多年的尝试之后,我总结出了一套我觉得还算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它由多个软件组成,使用起来非常自然。

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我会介绍一下我对整个信息处理系统的看法,包括设计原则,信息处理系统的三大要义,以及我本人信息处理系统的组成。然后阐述我为什么用这些软件来实现我的信息处理系统。

Theory

这一部分是我设计信息处理系统的原则

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我总结的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原则,准确的说,它同样适用于一切针对于个人或者小团队的原则。

尽可能的减少流程本身带来的心智负担。

对于个人来说,由于不需要考虑团队协同等一系列问题,且考虑到自控力的问题。在设计流程的时候以简单好用为主,能够最快的进入状态,或者说不需要每次整理的时候还要去思考该怎么做。不然会非常打击行为的积极性。

一个高效简单的工作流可以减少操作难度,且非常容易持续。它能保证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可以使用它去做你要做的事情。

信息处理系统的三大要义

  1. 收藏的永远不等于你的,千万不要做一只仓鼠
  2. 精简笔记
  3. 笔记要由自己写

让我们分别解释这三条内容。

  1. 收藏的永远不等于你的,千万不要做一只仓鼠
    在内容收集的阶段,很多人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疯狂的囤积很多看似有用的文章。内容非常广泛。然而收藏并不代表会了。另外这样做的危害极大。当你的资料数量积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丧失整理和阅读的欲望。就像99+的红点消息。
  2. 精简笔记
    过于冗长的笔记会难以阅读
  3. 笔记要由自己写
    正如费曼学习法,学会一个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讲给别人听。你的笔记也要由自己写,要把自己的笔记(这里指的是重度笔记,后面会具体讲。)至少当成写给自己看的文章,如果能发出来让大家一起学习就更好了。如果笔记内容只是大段的复制,只是把思考的过程留到了以后,这个笔记对你不会有太多用处。

在后面的工具选取中,我会继续强调这三点。

信息处理系统的组成

按照上面的思路,我认为一个合理的信息处理系统应该由三部分组成:知识采集,轻度笔记以及重度笔记,这三部分是一个顺序的过程。

知识采集

知识采集阶段主要是指两部分,一部分是Read It Later(稍后阅读),另一部分是指需要进行二次消化的内容。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方便”,如何能够以最短的路径去采集你需要的信息。这符合上面提到的设计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流程本身带来的心智负担。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

  • 方便简单的使用
  • 尽可能广的存储范围,我们争取用一个软件采集你需要的全部知识

轻度笔记

轻度笔记通常是对知识采集阶段的内容进行处理,比如说卡片笔记和大纲笔记。这一阶段的特点就是

  • 使用频率较高
  • 方便记录和查找,全平台的。
  • 没有太大的记录压力
  • 不需要支持太多的格式,简单的md即可。过多的格式会提高复杂度,将精力分散。

这一阶段总结的是零碎的笔记,比如说从前一个阶段获取的知识点,个人感悟,或者要写的文章大纲,总之它们没有成为整篇文章。

重度笔记

重度笔记是信息处理系统的最后阶段,存下来的是你最值得留下的知识。通常是前面两个阶段流转筛选下来的内容。这里的笔记可以是自己对外输出的内容,也可以是整理成型的知识笔记。完成度很高。如果可以的话,每篇都是能够达到对外展示的程度。

  • 读写频率最低
  • 与前两个阶段不同,没有随时随地写以及阅读的必要
  • 支持你需要的全部笔记格式,适合进行专业性及复杂度较高的记录。
    比如代码高亮,公式支持
  • 可以保证笔记的安全性,不会丢失。
  • 具有较强的搜索/索引功能,管理方便。

我的工作流如下安排。

知识采集:cubox

轻度笔记:flomo+幕布

重度笔记:Obsidian

 

在下一节,我会介绍我为什么选择了上面的工具,同时简单讲解我是怎么使用它们的。


Methods

信息采集

由于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方便”,所以重点就是如何能够以最短的路径去采集你需要的信息。一般来讲,你可以使用任意你喜欢的应用,比如浏览器的收藏夹、备忘录。但是它们存在存储分散,操作路径较长的问题。

这里我使用的是Cubox。

 

原因也很简单,跨平台云同步,操作极其方便,只需要微信转发或者应用分享即可。此外支持的格式较多,我可以把多端的各种收藏内容汇总到同一个地方以方便管理。无论我是用手机还是用浏览器看到有用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方式将其收集起来。相比其他软件提供的收藏功能,我觉得cubox是体验最好的。

我的使用方法

  1. 将有用的链接全部分享到Cubox,你可以设置两个分类比如“待处理”和“未阅读”。其中待处理是指需要整理到笔记软件中的素材,整理后务必删除。而未阅读更多的就是ReadItLater,还不知道是否有含金量,如果读完觉得需要进一步深度阅读可以分享到待处理中,没用直接删除。
  2. 将你处理过的所有链接删除,保证Cubox中的干净。
    正如第二节提到的信息处理系统第一要义:收藏的内容永远不等于你的内容。
    Cubox相当于你信息处理的桌面,你把东西先放到桌子上,然后通过阅读以及整理把它们处理掉。如果你的桌子非常乱而且东西非常多,就让人心生一种厌恶感,懒得去手势它。所以可以的话,让桌面越干净越好。说回cubox,当它收藏很多链接的时候,你会没有时间也没有动力去处理它们。所以,务必让它尽量干净。当你打开它的时候,让自己只需要处理那些还没有看过的链接。 如果一定要保留源头怎么办?我习惯在接下来的笔记软件中留下原链接存档。
    总之,一定要保证收藏的内容是你能处理过来的。如果超出你的极限,就会堆积在那里不会再想处理。千万千万不要做一只仓鼠。这是一句警告。因为这将决定你的信息处理系统是否能高效运转起来。

轻度笔记

  

作为卡片笔记的实践者,flomo很精准的面对了一个痛点:就是碎片化的整理和记录。而这个行为我之前一直是用备忘录做的。大多数情况下灵感笔记只有几段甚至几句话,不需要太多的格式支持,我只需要在处理上一个阶段的资料时能够快速记录,而且方便以后查找即可。

但碎片化同样是一柄双刃剑。flomo不是一个传统笔记软件,即使存在批注功能,但是仍然缺乏足够的逻辑性。而这个时候,也就是需要将某个Tag的知识整理并存储到你下一层级笔记软件中。
举个我的例子。之前在flomo中设置了一个tag,就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刚开始的时候很顺利,我时不时能冒出个想法,坐公交的时候都能写一小段。但是当我写了7个想法以后,我发现我灵感出来的速度变慢了。而且我发现当我尝试在脑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现的也都是我之前有过的想法。而这个时候我就需要把它里面的思路整理出来,发现自己缺了哪些部分没有想到。然后去定向收集灵感。
这里顺便安利一本书,《程序员的思维修炼》,其中第三章会讲关于灵感收集的内容。

关于幕布的使用,由于在我的笔记中重度笔记是非常正式且完整度高的,我使用幕布给重度笔记提供一个缓冲。它并不是必须的,但就像我刚才所说,由于flomo中没有结构的概念,我需要一个地方理清楚我的各种思路。我选择了幕布。它通常负责记录正式笔记的大纲,包括一些还没有到正式输出阶段的笔记雏形,我甚至经常拿它写草稿。

  • 在打草稿的阶段,复杂花哨及完整流畅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大纲式写作十份更方便快捷。因为它可以直接拎出来各个重点。简单不等于简陋。必要的颜色标注,加粗,标识是极其必要的。但整一篇像教材一样的笔记,所花费的多余的精力是会超过你做笔记所花的时间。而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 你甚至不需要标题,层次的错落感远比字体大小变化明显。
  • 幕布的基本功能已经很完善了,而且跨平台云同步很方便。
     

重度笔记
 

信息处理系统的第三要义:这是你的笔记。一定要记住这是你的笔记,里面全都是你写的才是最好的。类似费曼学习法,只有自己能够复述出来才能表示这个知识你理解了。

虽然说这个阶段是我们最后的笔记,但是仍然不代表内容就可以冗长。仍然要尽可能精简,而且我个人看法是尽量不要存储或者直接引用视频。如果需要的话就记录视频地址。视频的确能比文字承载更多信息,但是文字全是干货。

这个阶段我采用的是Obsidian

 

它完美的满足了我对重度笔记的要求,我不需要使用那么多额外的插件,要知道笔记的核心永远是内容,不是花哨的功能。

Conclusion

让我们总结一下整个笔记的流程,首先使用cubox收集有价值或者ril的文章,然后在阅读的时候使用flomo进行文字摘抄及批注,同时记录自己的灵感,整理成小的知识卡片。然后使用幕布进行构思整理(这部分是可选的),最后输出到重度笔记中。

整个流程的使用门槛很低,而且软件之间分工明确,降低了我的心智负担。这里唯一可能存疑的地方就是幕布的使用,但是它是可选的。

后记

由于字数限制,这里还有很多地方无法展开,至于软件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费曼学习法这些可以自行百度。

这篇文章我很早以前就写完了,但我按照论文的格式改造了一下。

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长文的阅读性并不好,而且有的时候读长文会感觉抓不住作者的逻辑。按照论文的逻辑去写作,会让我更受制约,防止我意识流写作。而且方便读者阅读。

这是一个实验,看看效果如何。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