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此文为「生产力祛魅」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对前面几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归纳值得注意的事项,对未尽之处(例如我在进行某个工作流时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补充。这篇文章希望帮助各位朋友理清自己的生产力思路,从而搭建属于自己的生产力工作流。
一、「生产力祛魅」的定义及想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祛魅」一词,最开始是由韦伯运用,意在论述现代社会将具有巫术性质的知识与伦理加以「祛除」,从而解放人类并使其具有主体性地位。后来「祛魅」一词的外延与愈加宽泛,所指更为广阔。本系列所言「祛魅」主要是指返回「生产力的自然面貌」。正如系列第一篇文章所提到:「工具致瘾」本质上就是对于生产力色情的追求,希望达到「绝对效率」的美丽幻境。而本系列文章则是立足于笔者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的具体应用场景,「塑造一套能够持续运行的生产力工作流」,从而实现效率与工具的协同合作,达到「祛魅」效果。
二、搭建属于自己「能够持续运行的生产力工作流」三要素
一套能够持续运行的生产力工作流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其一为「本地化」,其二为「稳定性」,其三为「可迁移性」。
「本地化」是指生产力工作流要能够在「断网」的情况下使用,而非意指仅能在本地运用。很多朋友或许会认为这是一种杞人忧天的想法,现代世界如此发达,云端办公已成趋势。我并不否认云端办公、学习的方便快捷,然而使用云端的前提是「信息安全」,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或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导致的信息丢失),抑或需要递交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材料却遇到网络问题时,「本地化」便能解燃眉之急。例如 Notion,我经常能看到一些朋友询问不能登录、或是无法连接等问题。因此,虽然十分好用,我还是没有将其纳入我的生产力工作流。
「稳定性」是指生产力工作流要具有稳定性。稳定性取决于两方面,其一是「核心软件的稳定性」,其二是「分类归档的稳定性」。
能够确定的是,不论我们使用多少软件,其中都会有「核心软件」——核心之处在于归档。例如我可以通过 Adobe、Affinity 等各种软件进行图片处理这一工作,亦可以通过 Adobe Pr、Final Cut Pro 制作视频,但是我准备处理的图片、准备的视频来自何处,归向何方,这即是「核心软件」的工作。以我的生产力工作流为例,我将所有图像放至 Eagle,如果要处理某幅特定图像,从中索引即可。处理完成之后,如果是文章配图,我将其打包存至 Devonthink;如果是设计用图,我将其存至 Eagle 特定的文件夹。以此来看,Eagle、Devonthink 等软件即是我的「核心软件」,这些都是付费买断并且将数据存至本地的软件,我不需要担心软件更新换代或发生意外而无法使用,或者在重要、核心功能方面发生重要变化,这即是「核心软件的稳定性」。
「分类归档」是我在系列第二篇文章着重强调的内容,生产力工作流全过程都要以清晰合理的分类进行展现,例如我从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我要将其归档至 Devonthink 内特定的文件夹。我看到一幅想要收藏的图片,那么我要将其存放至符合其属性的文件夹。这样一来,如果我要搜索某篇文章或者某幅图片,通过文件夹的快速定位即可。关于具体的分类归档方法,我提出了四条准则,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可根据需要而取舍并创新:
- 引入「时间」概念,从自身出发建立合适的时间节点,建立月份文件夹,存储与归纳信息。
- 根据个人需要,在月份文件夹建立不超过十个群组类别,尽可能创建具有整体维度的群组。
- 如果所接受的媒体信息源较多,最好对媒体信息源进行分类,并且实行与月份文件夹相近的「分类法」标准。
- 引入评分机制,我个人引入了具有当下意义的「优先级」与未来意义的「价值」机制,分别以「旗帜」与「星级」作为标识,从而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在工作结束后,拿出一定时间从而回顾较为重要的信息。
「可迁移性」是指归档文件最好以 Markdown、PDF、JPG 等格式进行存储,或者实行「双格式」存储。许多软件的存储格式为专用格式,不能使用其他软件打开,而这对于归档文件并不友好。例如我制作了一幅思维导图,只能够安装制作软件才能打开,如果我要快速复盘、传送给他人或者跨平台使用,专用格式并不能支持这些操作,这时候就需要将其转为通用格式,从而能够跨设备、跨平台乃至传递给他人使用。
三、「办公工作流」的归纳与补充
在系列第三篇文章,我着重论述了办公工作流,认为办公工作流是其他工作流的基础,其包含检阅与云端两个模块。检阅分为邮箱联系、日程管理、每日事项、文娱记录四方面。云端分为常用资料、资源存储两方面。如果要做一个比喻,我的整体工作流仿佛一辆列车,而办公工作流则是轨道,贯穿我的工作流全程。
办公工作流主要应对日常工作及学习安排、日程事项计划、生活记录等,并通过云端进行资料的存储、备份、同步与资源的观看、下载等。我一般会在清晨七八点钟快速浏览一遍邮箱,并确定今日所要进行日程与事项。例如今日上午要完成某项计划,今日下午要去哪里办理事项等,我会将其中重要的部分复制粘贴至 Microsoft To Do 的「我的一天」,并进行更为详细的时间规划与步骤计划。晚上九十点钟,我会再将日程、事项过一遍,进行今日的简要复盘并撰写日记,
四、「知识工作流 - 信息工作流」的归纳与补充
知识工作流的核心是信息、学习与创作,它是对「认定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了解、记录与整理,并化为己用,从而汇为信息、学习、创作完美衔接的生产力工作流。
信息工作流主要是通过日常信息、独立信息与特殊信息三种信息的合理分类、归纳,建立月份收藏夹,从而实现信息的快速浏览、复盘以及运用。关于信息工作流的正常运作,核心在于「坚持」与「分类」。坚持浏览信息是积累信息材料的唯一途径,而对重要信息的分类归档则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索引并运用信息材料。当然,我们面对大量信息往往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不知道该如何分辨或归纳重要的信息材料,以下有几点建议:
第一,面对一则信息材料时,要考虑「目前对我是否有帮助」「以后对我是否有帮助」「是否为稀缺材料」等。例如 sspai 之前有一些朋友分享「育儿心得」等,虽然我目前尚未结婚,但是这些文章很有价值,并对我未来有所助益,因此我将其收藏并归档。还有一次看见一篇叙述有某个小众艺术作品的文章,网络上针对这个艺术作品的探讨很少,因此我将这篇文章收藏归档,缘于其为「稀缺材料」。
第二,面对大量的信息材料,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归档。正如前文所述「分类法」的月份文件夹、整体维度、评分机制等,都是有助于归档的分类方法。面对价值较高,并且很在意的文章,我个人建议引入「关键标签」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关键标签并非对大量信息材料广打标签,而是对评分机制的扩展。例如我看到一篇讲述艺术展览的文章,而我有可能创作一篇相关文章,那么我就可以将其添加标签「待用」,即准备材料。除此,我们还可以添加「重要」(需要经常复盘阅览)、「学习」(针对某篇文章进行深度的学习与探究)等等标签。一般来说,标签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十个,以免分心或造成信息冗余。
五、「知识工作流 - 学习工作流」的归纳与补充
学习工作流主要是通过综合归纳信息资料,理解领悟,进而将现有知识纳入头脑,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实际的掌握。与信息工作流不同,学习工作流讲究的是稳定,不能用过多软件占用时间与精力。因此,我将学习分为了信息归纳与学习复习,所运用软件以简练为主。
信息归纳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课程笔记与研究笔记。我的课程笔记主力是 Notability 与 GoodNotes。前者用于学术会议及录音,后者用于学术课题与随笔,两者都可以导出相应格式而归档。可惜的是,GoodNotes 与 Notability 在买断与订阅的转换上都不尽如意,不过这两款软件支持导出 PDF 等格式,为课程笔记的迁移提供便利。研究笔记则是运用 Obsidian 与 Word,我会将阅读完的信息摘抄等加以评论以存入,作为后来专业研究的材料。
就课程笔记来说,我的建议是「记录」+「内化」,就学生而言,大多数课程内容都基于教材,我并不建议花大量时间复写教材内容。以我而言,我会在上课时拍摄 PPT 并录制音频(征得老师同意),而后在 PPT 的关键处进行勾画与简要笔记,并在老师所讲关键处进行标记(音频标记)。
一节课程结束后,我将内容再次吸收理解,用自己能够理解并具有学术规范的语言再次总结,并记录至 Obsidian 专门的课程文档,取名为「精要」。一门课程结束后,我将与课程有关的全部笔记(笔记软件+Obsidian)导出至 Devonthink 进行归档。如果要复习,我只需要快速浏览「精要」,确定学习或复习重点。如有需要,将「精要」内容制成 Anki 卡包,便能够实现「记录」+「内化」+「复习」的全过程。
就研究笔记来说, 我主要有「阅读心得」「感想体会」等,主要针对信息材料。在撰写阅读体会时,我会将已归档的阅读材料通过「本体附件」或「链接」等方式放至阅读体会处。其实我个人不建议阅读体会要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并且通过双链等形式弄得「花枝招展」,我不反对双链,在某些情况确实很方便。然而以我的经验,双链笔记很难给我带来思考上的助益,而沉迷双链会分散我的时间与精力。
六、「知识工作流 - 创作工作流」的归纳与补充
创作工作流主要是通过信息工作流、学习工作流这两项基础工作流的煅炼,从而进行具体的创作工程。首先进行思维风暴,确定创作选题,最终进行创作。
在系列第四篇文章,我已经详细阐释了「思维风暴」的具体程序,首先是「素材积累」,通过线上、线下的信息材料积累,从而为头脑风暴及创作积累思考。其次是是「白板构思」,将所积累素材进行阅读、理解,之后便是记录灵感火花,进行白板构思。我会在白板软件上进行勾画,发散思维,思考这个课题的相关研究及可以采取的切入点。最终是确立「课题纲要」,我一般会使用 OmniOutliner 清晰地展示文章线索与脉络。同时添加录音、图片等多种格式的辅助文件。最终创作则是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软件,一般的文本会采用 Scrivener 与 Word,如果是要创作剧本、小说等,我一般会采取 Scenarist、WonderPen 等软件。
「思维风暴」适用范围极广,不论我们是创作 PPT、文章,还是希望进行某项课题或社会实践等,我们都能够通过「思维风暴」去激发想象,关于具体做法,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素材积累」过程,我们面对大量的信息材料,可以通过「归纳法」与「总结法」提炼精华,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助益。例如我收集了一名画家上百幅的艺术作品,我可以先将其按照「年代」、「展现风格」、「典型元素」、「运用技法」等标签进行归纳,从而根据所归纳内容进行总结,例如「年代」,这些作品大多数作品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通过「归纳法」与「总结法」,我们实际是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了简要的再分类,从而梳理出值得注意的关键内容。
第二,「白板构思」是激发思维的重要平台,在一张宽阔的白纸上,我们将「归纳」与「总结」的信息内容,再配合以一些学术研究方法,进行「连连看」式的连接与配对,无疑能够刺激我们的思维扩展,从而择取到满意的课题。例如我将「年代」「典型元素」与「风格分析法」相互连接与配对,这为我带来能够从画家某一年代作品中的典型元素入手,从而探讨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为何,产生了何种差异。
七、结语
「生产力祛魅」系列主要记录并分析我个人的生产力工作流,它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复制的工作流,而是希望为朋友们提供借鉴与经验,吸收精华,将不符合自身的内容摒弃,从而塑造出符合自身的生产力工作流。
在创作过程中,少数派编辑路中南、Lotta 等提供了宝贵建议,评论区的一些朋友提出了十分诚恳的意见,在此表示由衷感谢。「生产力祛魅」系列文章已经完成,我后续的创作重心会放至「零基础论文写作」系列,其中会具体介绍我的写作方式、过程以及心得体会。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小红书,感受精彩数字生活 🍃
> 有些实用、有些华丽的七夕新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