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跋涉得返璞归真
在上一篇环游西北一百天的文章中我提及自己想变得轻盈通透的决定,这也反馈在了摄影创作中。在深刻感受到艺术壁垒的不可逾越以及其中许多的不真诚与虚假后,一日友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长途跋涉得返璞归真」瞬间击中了我。在巨大焦虑与时刻保持敏感与紧张地艺术创作中,我也确实跋涉了不少路途,也是时候松弛一些,不再那么偏执。
从荒野中回来后终于是下定决心「返璞归真」。日常拍摄中不再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追求艺术,专心在生活上,拍点不那么「有意义」的照片,反而让我感到久违的、轻松的快乐。
不过艺术摄影和社会科学研习还是带来了礼物,我在拍摄日常和旅途碎片的时候,能够拥有最敏锐且完整的通感。这使得我能通过照片回忆起旅途中各种细枝末节,包括泥土的味道,空气的盐分,风的声音,和旅行伙伴一起的共同记忆等等丰富的联系。最近一起出去玩耍的朋友们总是会问我如何在旅途中拍摄好看的照片,索性就整理一下最近的日常分享和过往经验,稿一篇着重于前期拍摄的「旅行摄影创作指南」吧。
在「忘了构图」之前学习构图
事实上,「构图」是我个人已经好几年不会关心的一个词,在「作为艺术的摄影」中,往往是反对构图的,或者是我自己践行多年的理念,也是忘了构图,而更多强调创作的「结构」,以一种更全局的视野审视每一张照片的创作。相关讨论在中文互联网上十分丰富,也有许多艺术批评家与创作者分享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大家可以自行检索,或者阅读史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的抛出此观点的那篇文章:《Form and Pressure(形式与力量)》。
反馈在拍摄过程中,我对画面的控制完全出于肌肉记忆,或者说经过长年的训练,我已经能做到在短时间内用除开美学以外的需求去解构我的画面,但对于摄影初学者而言可能难以体会。因此在这篇文章中,在各位能做到「忘了构图」之前,我尝试把我的照片进行分解,尽管在拍摄时并没有刻意「构图」,但用平面上的结构去拆解这些照片,或许能作为初学摄影时研究如何「构图」的案例,反馈在自己的旅行摄影中以习得如何更丰富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