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问题是,在第二等重要的事情上聪明,在头等重要的事情上全然无知;在小事上理智而冷静,在大事上像个疯子在赌博。我们零售的是理智,批发的是疯狂。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本文主要尝试分析信息过载、工具爆炸、内卷严重的背景下,个人如何更加客观地认识并高效实用「效率工具」避免对工具的盲目迷信,以及深度思考与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产出对个人知识管理及成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知识管理」「工具祛魅」「实用价值」「内容产出」「个人成长」

在各种效率工具层出不群,AI取代人工甚嚣尘上,各个领域内卷深化,个人成长焦虑心态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近期又在各大平台上,看到了一些工具类的课程直播,其中最热门的当属ChatGPT以及一些相关的AI类工具。

在一声声吆喝着、催促着的卖课的话术中,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焦虑和恐慌。「AI时代来临了,世界要发生重大变化了,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全都要被颠覆了……」

在抖音等内容平台上,以“ChatGPT”、“AI大模型”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量相关课程、书籍、视频、音频等,让人不禁感慨AI大火,却让卖课的先富了起来。

知识付费领域乱象层出,我无力批判韭菜们的盲目,我只是想以此社会热点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个人知识管理及成长中「效率工具的祛魅」和「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产出」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知识管理与效率工具的本质思考

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每天产出的信息已经多到无法衡量了,据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1ZB相当于1.1万亿GB。目前美国的平均网速为25Mb/秒,一个人要下载完这175ZB的数据,需要18亿年。

宏大的叙事角度我们暂不讨论,在这样的信息环境的背景下,一个人需要在如此多的信息中提取出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是极其艰难的。与此同时,想要基于现有信息和个人经验以及思维认知,产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也是极其艰难的。

因此个人知识管理就显得极其有必要。

什么才是「知识管理」呢?一句话概括: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

那怎么理解「个人知识管理」呢?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简单说,「个人知识管理」就是个人通过对资料和信息的消化理解,转化成「对自己或者他人」有价值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成长。

但在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加高效合理的使用工具。

生产工具是的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点毋庸置疑,而工具的本质是人类感官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延伸,也是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

而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学习类的效率工具,很多人又陷入到了迷茫。网上关于知识管理相关的效率工具的介绍和经验总结简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有很多真知灼见,也有真正有价值的经验与分享。

需要申明的是:我不否认对工具的合理实用,不抹杀效率工具在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但是,根据我个人观察、经验和感悟,在很多时候当我们钻研具体工具的操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忘了我们初衷和目的。且除了一些小众的真正专门研究具体工具的人,大多人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只需要用到很简单的一些功能,因此,到底有没有必要事无巨细的对各类工具做深入比较和细致研究呢?毕竟这个过程是极其耗费个人精力和注意力的。

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我们做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坚持长期主义的个人知识管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实现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中,工具只是辅助,不是核心,不是目的。

因而,我认为,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应该对纷繁复杂的工具进行祛魅,回归工具原本的价值和功用。要将重点放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知识的思考与产出上。

二、关于个人稀缺资源的分配与极简主义理念的思考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对工具进行祛魅?

1、个人资源是极为稀缺的

首先,人们的时间、精力、注意力、专注力是极其有限且稀缺的。稀缺本是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对经济学有接触的朋友基本都知道,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研究社会中稀缺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

将这个概念中的「社会资源」置换成「个人资源」后,稀缺的概念和原则依然适用,一个人最稀缺的资源可以概括提炼为「时间、精力、注意力、专注力」,这些资源使用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就不能使用在另一个地方了。

人的大脑就像一条道路,有自己的「带宽」。当这条道路被某些东西占满时,人就会耗尽认知资源,陷入「满负荷」的状态,无暇去思考其它的东西。

这是行为经济学家 Sendhil Mullainathan 和心理学家 Eldar Shafir在《稀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

所以,站在理性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我们应该把个人的稀缺资源分配在相对重要的事情上,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概念,我并不是倡导绝对的客观与理智。

2、极简主义理念符合稀缺资源的分配原则

其次,从「极简主义」的角度来看,「差生文具多」这句俗语虽然有点调侃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根基。当一个人陷在对工具的绝对痴迷中时,对真正价值的创造反而更容易忽略。

这里提到了极简主义的理念,本人对极简主义的理解中其实也有一个对「度」的理解和把握。极简主义不是极端主义,我之所以认可这种有「度」的极简主义,并身体力行的倡导践行,也正是源于对个人稀缺资源分配问题的理解。

以上对个人资源稀缺以及极简主义的理解基本形成了一个思维上的闭环:

个人的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应该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相对重要的事情之中,这个过程中遵循极简主义是符合逻辑的,且对个人行动的指导有积极作用,此外「度」的理解和把把握惯着这个逻辑的始终。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对工具进行适当祛魅。

三、实用价值内容输出的个人经验与思考

工具祛魅的目的,是将稀缺资源分配在相对重要的事情上,那在个人知识管理过程中,相对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思维方式,是经验的内化和总结,是真正深度的思考,也就是「实用价值」内容的输出。

认知学家斯蒂芬平有一句被广泛引用:

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这句话固然是有其科学性的地方在,但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怎么践行这句话呢?也就是怎么把自己脑袋中那些「显性的」「隐性的」的零散的网状的知识,梳理成树状结构再线性展开呢?

个人理解,输出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某乎上有网友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脑子才不会生锈?思考?思考什么呢?

起初我觉得,这不是个好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压根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但还是忍不住回答了:

「好的想法都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的,不是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只管写,只管输出就可以了,因为“主题-框架-初稿-修改-二稿-修改-三稿-修改……”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要保持输出,脑袋就不会生锈。

只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输出的过程中,不能漫无目的,要有逻辑,有章法,有条理,要严格,要以写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来严格要求自己。

然后发布,如果表达的观点能被更多人认可,能启发更多的思考,这就是说明自己的思考和输出就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思考与输出的意义。

以本篇文章的产出为例,从主题确认到思路结构搭建再到填充内容理顺逻辑反复修改,这实际上是一个「实时动态」的过程。因为绝对满意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时间的限制,一篇文章是可以无限的扩充和修改下去的。

所以,从这个过程来看的话,输出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完善思考的过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时下最火的效率工具ChatGPT,一个指令就生成一篇文章,在极短的时间内产出了内容,这个过程最大的问题就是省去了「思考」的环节,效率毋庸置疑的提升了,且快的超乎想象,但是没有了思考。试想一下,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人类失去了联想和思考,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呢?

人类用自己的天赋发明的工具最终限制住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天赋,算幸运呢,还是可悲呢?

这个问题,我无暇深思,只是潜意识告诉我,我们还是应该保持住自己独立的思考。

接着,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内容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 对个人而言,满足自己表达和分享的欲望,提炼深化个人思考,归档个人知识,提升个人认知,就是实用价值。
  • 对读者而言,清晰、简洁,提供干货,方便保存吸收和消化,有增值获得感,就是实用价值。

在澄清了实用价值内容之后,本人在内容产出过程中当然也使用一些基础工具,其中包括知识管理与笔记应用「印象笔记」和「Effie」、思维导图工具「Xmind」、收藏工具「Cubox」,甚至是WPS和腾讯文档等。

本人力求做到深入理解基础工具的内在使用逻辑,比如进行基本的资料收集,建立联系、深度思考,产出条理化内容,编号归档等,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工具以及工具之间的搭配,只要延续这样的基本的循环逻辑,便不再局限和禁锢在某个具体的工具上了。

最后,关于个人知识管理与价值内容的思考和输出是一个长期的永续的过程,还有很多类似「认知心理、思维工具与方式、行为习惯的养成、灵感的产生、输出及表达方式的优化等」相关的话题及内容,有待深入思考。

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宏大的领域,本人依然处于起步和学习阶段,希望在未来的不断学习、思考、整理与摸索之中,掌握更多简洁有效的工具,输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的同时,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进行有效交流与探讨。

至此,我想起老麦曾说的一段话,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要在「少数派」平台静下心来输出内容的原因,直觉告诉我这里或许会是一个能实现个人「理想主义情怀」的社区。

热爱是一切创造动力源泉,少数派应该所热爱并坚持所爱;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帮助我们梳理一切,避免随波逐流;这世界没有绝对的界限和预设,少数派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懂得拼搏也懂得珍惜,学会平衡,方得始终。

——少数派十周年:创始人老麦的十问十答

四、结语:

很多时候,我也会自问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输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无不是经过深度思考产出的,真正的知识不应该成为流水线上的廉价商品。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尽可能少产出一些言之无物的内容,我想这是一个「撰稿人」或者说是「写作者」的自觉,这既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期望自己能达到的目标。

由于本人的知识积淀、逻辑思维及写作能力等皆有所欠缺,因而文章中难免有阐述不准确、偏颇甚至错误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共同进步。

最后十分感谢每一位耐心的读者,如果本篇文章能对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以及引发一些讨论,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