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风光摄影的动腿效率

我是一个偏爱风光的摄影爱好者。

就风光摄影的步骤来说,可以分成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前期阶段,要发掘出独居潜力的摄影机位,并在合适的时间到达这些机位;后期阶段,要对照片进行细致的挑选组合和必要的修饰再创作。

前后期都需要努力,但努力的方式却大相径庭:后期可以在电脑桌上进行,主要动脑、不需要动腿;前期虽然也需要动脑,比如要做大量信息检索和推算,但更需要动腿——单凭道听途说而不到实地考察,是无法发现机位潜力的,更无法发掘前无古人的机位。动脑可以思绪飞扬,脑电波可以在电光火石间飞跃千里,但动腿的效率却实实在在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光靠一副肉身、两条铁腿,不仅探索里程有限,而且由于步行是连续不间断的、不具备跳跃性,所以一段时间内的探索结果高度同质化,这显然无法满足摄影爱好者的产出需要。

就风光摄影的对象来说,可以分成自然风光和城市风光。

自然风光摄影的前期阶段,由于地处野外,所以一般只能借助共享交通工具,比如飞机、火车、租车等,这些交通工具不仅昂贵而且需要顾及他人的需求,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自定义。但在城市风光摄影的前期阶段,城市住宅提供了良好的私人交通工具存放条件,城市里平整的铺装路面和较短的通行距离也降低了对交通工具的性能要求——本质上,只要带轮子就能应对很多场景,所以通过仔细规划和选购私人交通工具,可以显著提升城市风光摄影前期的动腿效率。

低效动腿的场景和改善思路

在用特斯拉+九号电动搭建自己的城市效率摄影体系前,我经常遇到低效动腿的场景,用合并同类项方法进行归类后,可以总结出这三种典型场景:

  1. 慕名到一个湿地公园拍摄,发现虽然有不少精彩机位,但这些机位散落在近10公里的公园内,而且串连不同机位的就只有无趣、而且不允许外来车辆驶入的柏油马路;花了半天拍摄完后,掐指一算:一共只按下不到100次快门,但花了2小时来走马路
  2. 自驾去参观一个市中心的展览馆,到达时发现展览馆内部停车场已经爆满,只能把车开到距展馆1公里的邻近停车场,停完车后找不到共享自行车,只能背着沉重的摄影装备步行1公里进馆,更让人糟心的是参观完后还要返程再走一次
  3. 自驾燃油车去相邻城市探索一个拍摄点,路途严重拥堵造成全程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损耗不大但脑力倍感疲乏,到达拍摄点时已经兴味索然,同时在油价高涨的时代,跨城自驾出行动辄消耗上百元的燃油费,钱包压力也着实不小

可以分析下这几个场景的特点:

  • 场景1,属于到达目的地后的「目的地内部通行」,主要特点是距离不长、低速、随行随停、可能会遇到少量不平整路段
  • 场景2,属于到达目的地前的「最后一公里通行」,主要特点是难以预判——比如展览馆内部停车位是否已经爆满,也比如距展览馆最近的备用停车场究竟有多远
  • 场景3,属于「长距通行」,主要特点是燃油费用高、耗时长、路况多变

从这些特点出发,能找到相应的私人交通工具来解决痛点:

  • 场景1:电动滑板车可以应对,从四个角度来看——第一,电动滑板车续航里程大多在10-30公里之间,满足目的地内部通行绰绰有余;第二,电动滑板车最高时速大多在15-25公里之间,符合场景中的低速要求;第三,在发现潜力机位后可以一秒下车,这对摄影很重要,因为有时能否抓拍到一个精彩瞬间就取决于能否早一秒按下快门;第四,自重较轻,需要的时候可以扛车步行
  • 场景2: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放弃自驾汽车,换用可以任性停车的电动自行车,这样可以直接在展览馆门口停车,不需要另找停车场,另一种是仍然自驾汽车,但在车厢里装上电动滑板车,这样从停车场到展览馆的最后1公里就可以电动滑行了
  • 场景3:智能新能源汽车很适合这类场景,一方面,AP1这类智能功能可以显著降低开车时的精神紧张度,尤其是堵车时的自动跟随真的很解压,另一方面,用电能作为动力,能够享受到对比燃油车打骨折的单公里行驶成本

但上面这些还只是点状的改善分析,城市风光摄影的前期显然是一个体系性的需求,所以有必要总结一下需求全貌,这样能够全面考虑不同路段之间、不同通行工具之间的衔接,并且让购买工具时的选型更加有的放矢。

我用具备流程图功能的在线文档2,梳理了一下全貌需求(「返程」模块与之前模块的区别只是逆序操作,所以在图中不展开):

工具选购思路

我在2022年中购入九号电动 B30C 电动自行车,在2023年春购入特斯拉 Model Y 纯电动汽车,在2023年夏购入九号电动 C15 电动滑板车,自此集齐目标三大件。

在购买过程中,我全程秉持了「满足需求前提下预算最小化」的原则,尽量保持高度理性的选购决策。此外,每次选购都可以分成「选品牌」「选型号」「选商家」这三个标准步骤。下面就用这一个原则和三个步骤的结构,回顾下我每个工具的选购过程。

①电动自行车:九号电动 B30C

选品牌

对比传统品牌比如雅迪、艾玛,九号电动在智能化上做得更加先进。曾经下车后,我需要先把电动车见缝插针的停放到拥挤的自行车群中,再见缝插针的蹲下身给车辆上锁,而九号电动的手机 NFC 感应开锁和停车自动落锁功能,直接免除了两个「见缝插针」之苦。

有朋友说,传统电动自行车每次开锁和上锁,耗时估计也就不到一分钟,可以忽略不计。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来,电动自行车通常的平均单趟出行时间只在15分钟左右,免去手动开锁和上锁总计节省的时间比例就达到了(1+1)÷ 15 = 13%,这个比例不低了;二来,电动自行车使用频率越高,两个「见缝插针」的痛苦指数就越高——我在摄影通行场景之外,还会把电动自行车用于日常购物逛街、接驳其他交通工具等场景,全年下来这13%的效率提升还是很可观的。

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个在智能化上同样先进的品牌小牛。当时我也在九号电动跟小牛之间纠结很久,后来只是因为自己很喜欢小米的产品,小米曾经跟九号电动又曾有投资和合作关系,所以选择了九号电动。

选型号

九号电动旗下的电动自行车3型号,主要是根据续航里程来分的。

电动自行车只能走城市地面道路,不能走汽车专用的城市快速路,所以红绿灯比较多,亲测10公里左右的路往往会遇到20个左右的红灯,加上等红灯的时间,骑行10公里通常耗时在40分钟左右。个人觉得40分钟已经接近骑行舒适区的上限了,再久的话一方面在盛夏或隆冬季节有些折磨人,另一方面会给需要持续挺直的腰背会带来健康压力。

此外,根据自己的经验,充电频率需要确保不低于每两次出行充一次电。如果每次出行后都需要充电的话,当两次出行的时间间隔比较短或者偶遇充电服务故障的话,就有可能陷入来不及充电的窘境,会影响自己的出行计划。

这样,我就可以把自己的续航需求设定为至多单程10公里、至少间隔两次出行再充一次电,再根据「满足需求前提下预算最小化」的原则,很明确的就选定了续航里程在在35-40公里的 B30C 这个型号。

选商家

购买九号电动、小牛这些新势力品牌车辆时,会观察到跟传统品牌有三大不同:

  1. 同城同价:新势力品牌都对经销商做了标准化管理,同一个城市中不同经销商的售价都是一致的、没有谈判余地,这帮助消费者省去了在不同经销商之间反复比价和谈价的精力投入;当然,不同城市由于物流条件和成本不一样,所以售价会有差异
  2. 线上线下同货、同价:新势力品牌在线上销售的型号,跟线下门店销售的型号完全一致,不存在线上专供款或者线下专供款,并且只要是同一城市、同一型号,那么线上线下的价格也完全一样,这两点进一步帮助消费者简化了决策过程——看中某个型号后付款就完了,不会因为做少了功课而吃亏
  3. 必须到店自提:可以线上下单后到店自提,也可以直接到店下单和提货,但不支持绕过门店、线上下单后由品牌方从仓库直发物流到家,背后的关键逻辑是电动自行车的单票物流成本过高(发生退货时更麻烦),同时这也是品牌方对经销商利益的一种保护,可以有效避免品牌方和经销商内卷式抢客,也可以帮助经销商赢得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机会——当然,这种模式是需要以广泛而且强管理的经销商门店布局为前提的

因此,如果选择新势力品牌,并且也选定了具体品牌、具体型号,那么选择商家的标准自然就是找距离自己最近的品牌授权门店了。

②纯电动汽车:特斯拉 Model Y

选品牌

新能源汽车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或多或少有翻车案例,并且汽车价格较高、使用年限可能长达十多年,所以更容易陷入选择困难。

我还是从需求角度出发倒推品牌选择,我是这么提炼自己的需求的:

  1. 需要一张本地牌照:拥有本地牌照能够随时随地走城市快速路,显著降低在途用时,并且城市快速路对比地面道路更适合AP的使用;由于所住城市对纯电动汽车(BEV)有免费赠送牌照政策,但不适用于增程式油电混动汽车(EREV)和插电式油电混动汽车(PHEV),所以购买一辆纯电动汽车(BEV)就成为首选
  2. 需要较强的AP能力:善用车辆的AP能力,可以显著减少开车途中的精神紧张,为到达目的地后的拍摄预留更多的精力;至于如何判断车辆AP能力的强弱,我认为,一是看现有口碑,二是看现有车主的AP功能开启率,三是看OTA4更新的频次和质量——毕竟在算法成熟度还不足的时代,能持续迭代的算法才是更成熟的算法
  3. 需要很大的后备箱收纳空间:由于要在汽车后备箱常驻收纳电动滑板车,同时还需要收纳体积较大的摄影包、三脚架等装备,所以后备箱空间越大越好——在这方面,新能源汽车对比燃油车有天然优势,因为新能源汽车普遍不配备备用轮胎,这变相扩大了后备箱储物空间,同时有些新能源汽车在后备箱之外,还会拥有独立的前备箱

根据这三条需求,对新能源汽车品牌和在售车型进行筛选后,就只有特斯拉、小鹏入选。但在我购车时,小鹏旗下符合这三条需求的车型价位偏高、而价位适中的车型还没开启交付,所以最终就锁定了特斯拉。

选型号

众所周知,特斯拉采用「SEXY」车型矩阵,其中 Model S、Model X 定位为高端旗舰车型,而 Model 3、Model Y 定位为中端走量车型。我向来是明确把汽车定位为代步工具的,不需要汽车带有社交属性,所以自然从后两款车型中做选择。

在Model 3 和 Model Y 之间如何选择,是很多特斯拉拥趸最纠结的点,两者各有所长、很难割爱。所幸我的需求非常明确,就是需要后备箱收纳空间越大越好—— Model 3 的后备箱容积是649升,Model Y 达到917升、在后排座椅放倒情况下更能达到惊人的2158升,并且 Model Y 的后备箱开口更大,装卸滑板车或大件摄影器材时不容易磕碰,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 Model Y。 

选商家

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流通渠道布局,目前有两种主流方法。一种是以特斯拉、蔚来、理想为代表的,售前(包括新车的销售和交付)全直营,售后则多数交给第三方授权商户、少数直营,另一种是从售前到售后全都交给第三方授权商户,部分品牌可能在少数重点城市会局部性的把售前收归直营。

全直营的好处是高度标准化:售价是标准的,流程是标准的,服务项目也是标准的。虽然可能少了些差异化定价带来的惊心动魄感,也少了些个性化服务带来的温度感,但单纯从交易效率角度来说无疑是占优的。

在特斯拉的全直营售前体系下,我行云流水般的完成了看展车、试驾、预付订金、置换二手老车、新车交付的整套流程,基本上没必要为了避坑做什么功课,这对比传统的4S店经销模式确实是省心省力。

另外,购买特斯拉也可以考虑特斯拉的官方认证二手车,在总价稍有优惠之外,还能获得延长整车质保1年2万公里的福利,不过需要随时关注官网的车源信息,很依赖运气和手速。

这里有一个彩蛋:其实在二手老车置换环节还是需要做一些功课的,当然问题并不在于特斯拉,而在于目前置换二手老车有不少渠道可选,不同渠道的体验、报价参差不齐。但一旦决定使用特斯拉推荐的置换渠道,那又能进入行云流水般的标准化体验中。这个后续有机会再做分享。

③电动滑板车:九号电动 C15

选品牌

电动滑板车的生产制造难度比较低,所以市面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低价产品。对此,我的考虑是:

  1. 尽可能缩小自有通行工具的品牌覆盖面,毕竟同一个品牌的不同工具,品控相对一致、操控相对一致、售后也相对一致,可以减少精力投入
  2. 电动滑板车需要在家充电(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都是在停车场充电),因此滑板车电池的安全性很重要,选择大品牌是保障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恰好,我购买的电动自行车品牌九号电动也生产电动滑板车,因此就再次选择了九号电动。

选型号

九号电动旗下的电动滑板车,主线分级依据是续航里程和行驶速度,同时支线上还会就重量、轮径、灯光等细节做出一些差异化。

在我的需求中,电动滑板车仅用于「最后一公里通行」和「目的地内部通行」,九号电动的所有型号都满足这两种场景下的续航里程和行驶速度要求。此外,目的地内部通行会经常遇到需要扛起滑板车步行通过不平整路段的场景,所以滑板车重量越轻越好,但对轮径和灯光没有要求。据此,我很轻松的就选定了 C15 型号,虽说这个型号被九号电动定义成「女性专属」,跟我的性别并不匹配,但我向来更注重实际需求,并不太在意标签。

图片来源:九号电动淘宝旗舰店

选商家

对于总价较低、性能简单、参数标准化的商品,我一般不会考虑直接购买全新商品,而是会优先考虑闲鱼这些二手闲置渠道。电动滑板车就属于这样的商品。

在闲鱼上简单筛选后,最终我用4折左右的价格拿下了一辆八成新的九号电动 C15 电动滑板车,标称典型续航12公里,卖家还送了一把随车密码锁。

三大件的使用感受

购买完三大件后,至今我已经使用2个多月,借助他们探索了几十个摄影目的地,下面分享下使用中的体验。

三大件各自的使用感受

这部分内容比较细碎,用一张表格来提炼表达。

产品优点缺点
九号电动 自行车 B30C
  1. 车身的无钥匙开关功能很方便,上车即走、下车即锁,流畅丝滑
  2. 可以远程查看车辆的剩余电量,方便安排充电和出行计划
  3. 不怕堵车,不怕找不到停车位
  4. 续航扎实,标称续航达成率高
  1. 轮胎摩擦力偏低,雨天易打滑
  2. 刹车把手用材偏软,急刹时会有即将按断把手的恐慌
  3. 所选购的后备箱仍然需要用钥匙开启,这破坏了车身的无钥匙体验
特斯拉 纯电动汽车 Model Y
  1. 后备箱非常能装,同时还有后备箱下部空间和前备箱空间两项加分
  2. 对比燃油车,单公里行驶成本极低
  3. 加速性能强
  1. 语音识别能力偏弱,无法识别多指令语句,对于同义表达的扩展识别能力也不够,被迫背诵一些指令的官方表达方式
  2. 碰撞预警只有警报,暂未提供与碰撞物距离的量化数字,这造成狭窄车位中泊车体验不佳
  3. 中控大屏无法调整角度,停车坐在驾驶位休息时,视线跟大屏不垂直,稍显别扭
  4. 夏季时全景天窗太晒,需要标配物理遮阳帘,但这点在冬季反倒是优点
九号电动 滑板车 C15
  1. 10.6公斤轻量、可折叠设计,遇到短程山路或阶梯或溯溪,可以轻松扛车步行
  2. 实心胎,没有爆胎或穿孔风险
  1. 小轮径+实心胎的组合,造成遇到地面坑洼时容易失去重心甚至摔车,同时在小型地砖路面行驶会非常颠簸
  2. 没有路权,不能在公路上行驶,无论是快车道还是慢车道都是如此
  3. 刹车阻尼有限,滑行下坡比较危险

 

三大件的整合使用感受

相比于每台车各自的使用感受,三大件的整合使用感受才是重中之重,还是回归到上文中我梳理的摄影出行流程图来做盘点。

 

根据这张流程图,就其中六个决定整合体验是否丝滑的关键点做一下分享:

第一,「现有电量查询」环节。车辆自带远程查询功能的话,确实方便性大增——九号电动自行车 B30C 和特斯拉 Model Y 都自带这个功能,九号电动滑板车 C15 无法远程查询电量,但好在滑板车的充电难度是三台车中最低的(可以直接在家充电),所以不构成很大问题。

第二,「滑板车装入后备箱」环节。一方面,这要求滑板车的长度不能超过后备箱的对角线长,而且滑板车的高度不能影响后备箱盖的关闭,不折叠后排座椅状态下,Model Y 的后备箱深108厘米、宽 95厘米、高69厘米,能够轻松容纳折叠后长92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的九号电动 C15 滑板车;另一方面,滑板车车轮上经常会粘泥,直接放在特斯拉后备箱的绒面底上摩擦实在有碍观瞻,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办法是在网上购买一个后备箱垫,这样只需要定期把后备箱垫拿出来并抖一下上面的尘土就可以保持车内卫生,另一个办法是给滑板车买一个收纳包,滑板车装车时直接装在收纳包里——我是车内卫生控,所以两个办法一股脑儿用上了。

第三,「开行快速/高速路」环节:这个阶段应当充分借力特斯拉的AP功能,尽量降低自己的精神疲乏,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AP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需要保持对路面的关注并随时手扶方向盘,尤其是在车道线不清晰、路面出现静止路障这些「边缘场景」下。

第四,「在门卫附近存放滑板车」「到达机位时停车+锁车」两个环节。需要滑板车带有车锁,并且车锁的操作需要尽可能高效,因为在一个目的地内往往会到达几十个拍摄机位,如果每次到达机位后都需要花大量时间锁车和拍摄完开锁的话,相信不多久滑板车就会躺家里吃灰了——所以,给滑板车配一个无钥匙密码锁是个好主意。

第五,「不平整路面扛车通过」。这要求滑板车有做轻量化设计,九号电动 C15 的整车重量只有10.6公斤,男生单手就可以扛起。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重量跟电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的选择是可以为了重量牺牲电量,原因是我使用滑板车的「最后一公里通行」「目的地内部通行」两个场景对续航里程的要求都很低,所有的电动滑板车都能胜任,更重要的是电动滑板车即使没电了,也可以通过脚蹬来提供滑行动力——虽然这比电动速度低而且费劲,但无论如何还是比步行高效多了。

第六,电动自行车的「泊车」环节。会有个关注不多但其实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骑行头盔怎么放——思路一是随身携带,但头盔体积不小、随身携带太碍事,思路二是装在电动自行车的后备箱里,但除非买超大款后备箱,否则装不下头盔,而超大款后备箱不仅贵,而且会削弱车辆灵活度,思路三是假设头盔不可能被盗,那么直接无锁挂车头就行,但我试行几次后竟然在市中心被偷头盔……所以这也不是万全之策;无奈之下还是想到了密码锁的方案,网购了一个密码锁挂在车头,下车后花几秒钟就能锁上头盔。

用电成本和用车成本

上文的效率都是在算时间账,但经济账也是一种效率——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每年自驾个几万公里是常态,因此车辆使用的经济账很值得关注,我做了下表计算5

产品电池类型电池容量续航里程每公里电耗
九号电动 B30C 电动自行车铅酸

48V×12Ah

≈0.58度

35km约0.02度
特斯拉 Model Y 标准续航版磷酸铁锂60度430km约0.14度
九号电动 C15 电动滑板车锂离子≈0.08度12km约0.007度

 

从表中数据来看,有两点结论:

  1. 九号电动的自行车和滑板车,自重很轻、速度也不快,电耗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2. 至于特斯拉 Model Y,假设按照充电价格平均每度0.9元6算,那么每公里电耗成本就只有 0.9元 × 0.14度 ≈ 0.13元 —— 相比于燃油车动辄每公里0.5-1元的油耗成本来说,降本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当然,表里数据反映的用电成本,只是用车成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完整的用车成本,还需要考虑维修保养和将来二手车出售的折价率——但这个话题跟打造效率摄影的主题无关,所以不展开。

结语

以上完整分享了我是如何根据自己的摄影需求,选择大中小3台电动车来提升摄影前期效率的。

车辆型号繁多,而且技术性能也日新月异,不同车型车孰优孰劣往往众说纷纭。或许,并不存在那个让所有人都觉得无懈可击的完美车型——明确定义自己的需求,然后从需求倒推哪些车辆适合自己,再把不同类型的车辆进行有机衔接和组合,这样的车辆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其实也就是当下最好的。

同时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并不是认识车型,反而是认识自己。工具永远只是辅助,而我是谁、我要去哪、我要怎么去,这是更难、也更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去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