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为何总是快速从整洁变成乱七八糟的状态?为什么已经打散的拼图碎片永远不会自发地重新聚合成一个整体?
这几天偶然了解到了“熵增定律”,查了下资料,发现对于这些现象有另一种新奇的解释。同时,“熵增定律”对我们的人生成长也有深刻的启发。但最终,培养时刻保持愉悦心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熵?
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系统的无序程度或混乱程度。熵越高,系统越无序;熵越低,系统越有序。简单来说,熵是一个描述系统混乱无序程度的指标。
可以想象一下房间里雪花纸屑的散乱程度来理解熵。纸屑整齐平放在桌上时,系统有序,熵很低。当纸屑被扔得到处飞散时,系统变得很无序,熵增加了;书桌上文件书本平整排放时,桌面系统有序,熵很低。当文件书本乱七八糟时,桌面系统无序,熵很高。
什么是熵增定律?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加或不变,而不会减少。这意味着孤立的系统总是朝着更加混乱无序的方向演进。在这过程中,熵不断变多,直到达到熵最大化。
例如食物腐败变质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有序的生物分子变为无序的简单分子的演变过程。
熵增定律的本质?
熵增定律的本质,就是一个孤立系统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自发地走向混乱和衰亡。
最大熵状态是什么?
系统达到最混乱无序的状态;
做有用功的能量已消耗殆尽;
系统内的能量已经几乎消耗殆尽,系统各部分之间不存在可利用的温度差、压力差等,无法再产生驱动工作的推动力;
系统达到稳定平衡的状态,各种变化过程不再发生,系统所有运动都停止。
此时系统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进入“热寂”状态。
如同湖水平静无波无流动——湖面水达到分子运动的最随机状态,宏观静止平衡;亦像已燃尽的木柴,只剩灰烬——木柴化学能完全释放,只剩无用的灰烬。一切归于沉寂。
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列举的两个现象,试着用熵增定律来解释一下这两个现象:
最开始房间整齐干净,各样物品有序放置。这相当于一个低熵状态。使用过程中,衣物、资料等被取用,位置移动,第一次产生了微小的无序。随后继续使用,各物体位置被频繁更换,房间开始出现明显的杂乱。如果不及时整理,杂物继续堆积,无序进一步加剧。随着时间推移,房间逐渐从有组织的低熵状态演化到零散混乱的高熵状态。
这反映了一个封闭系统按概率自发演化到最大熵混沌状态的过程。如果不加外力整理,房间也很难再回到最初的有序状态。
最开始物体是有序的一个整体,可以看作是一个低熵状态。物体被打碎,变成了无数碎片,这是熵值增加的过程。碎片散落在各个位置,反映了更加无序的高熵状态。根据熵增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熵总是递增的,不会自发降低。碎片数量多,无序组合方式极其复杂,远超有序组合。所以在自然状态下,碎片自发回到有序整体的概率几乎为零。除非外力介入投入大量能量, 否则,碎片不会自发聚合。就如破碎的鸡蛋,自发重组成完整蛋的概率微乎其微。
有能抵抗“最大熵状态”的方法吗?
既然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向熵最大化的方向演进,即不断变得更加混乱无序,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呢?
科学家发现,还是有两种主要的方法来阻止熵进一步增加,让无序重回有序:
1、将封闭系统、孤立系统变为开放系统。通过引入外部力量,让孤立系统增加有序度和能量,来减缓甚至局部逆转熵增的过程。
2、建立非平衡态系统。非平衡态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持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保持动态有序状态的开放系统。本质上非平衡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但非平衡态系统主要强调通过内部变化驱动维持动态有序,而开放系统主要通过交换物质和能量可处于平衡或非平衡状态。
“熵增定律”和个体的关系
但是,熵和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人也可以看成一个系统。
某种程度上,熵增定律在个体上也能有所体现:
不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逐渐变得懒散和无序;
学习新知识后不加复习和运用,知识就会被遗忘和淡化,最终陷入无用的状态,这是一种知识熵的增加;
个人获得的技能如果不坚持练习应用,也会逐渐丧失和衰退,这是一种能力熵的增加;
情绪如果处理不当,负面情绪会加剧和蔓延,最终可能导致抑郁,这是一种精神熵的增加;
个人如果生活不规律,健康状况也会逐渐恶化,机体会加速衰老,这是一种健康熵的增加;
所以个人成长需要进行“负熵”的努力,来对抗各个方面的熵增趋势,提高生命有序度。
如何利用“熵增定律”启发、指导个人成长、行动,实现“负熵”?
而之前提到的两种抵抗“熵增”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个人成长上。
将封闭系统、孤立系统变为开放系统
什么是孤立系统?什么又是开放系统呢?
“孤立系统”是一个完全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或质量的系统。任何能量或质量都不能进入或者离开一个孤立系统,只能在系统内移动。比如一个密闭的房间可以大致看成一个孤立系统;房间里面的空气、灰尘等各种物质和能量不与外界进行交换。
而“开放系统”则是与外界交换能量和质量的系统。比如人类通过新陈代谢维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从外部吸入氧气,摄取食物和水分,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从而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类比到个人行为和心智上,如果一个人不与外界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类似一个孤立系统,他的心智必然会逐渐缺乏生命力,不能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于是逐渐达到熵最大化的状态——内心混乱无序,心理能量几乎消耗殆尽,犹如一潭死水,整个人也缺乏相应的活力。情绪上也容易陷入抑郁之中。
而一个拥有开放系统的人,他会乐于与外界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无论是阅读书籍、观看视频、与他人交流等。通过这些“负熵”行为,他的生命能量、心理能量是流动的、充盈的,他会是一个生命力充盈的人。同时也更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将”固定心态“转换成”成长心态“
人普遍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即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提升;一种是“成长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能通过学习、历练等方式进行提升。
“固定心态”相当于一个孤立系统,拥有“固定心态”的人往往倾向封闭自己,很少与外界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这种心态会导致人们害怕挑战、逃避失败、忽视反馈、嫉妒他人的成功等消极的行为和情绪,容易走向熵不断增大的路径上;
而“开放心态”的人信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不因为当前的难点和挫折而气馁;把失败和艰辛看成学习经验,而不是否定自己的理由;注重过程,而非结果,享受知识和能力获取的过程;坚持持续学习,保持敏锐求知欲和新鲜感。“开放心态”相当于一个开放系统,源源不断从外界获得信息、知识、见解和智慧,从而促进自己不断更新。
2、深刻领悟“无常”,拥抱“不确定性”,培养时刻都能保持愉悦心态的能力
无常,佛法的“三法印”之一,也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实相。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纵观历史,王朝不断建立,又不断毁灭;人的想法、情绪不断随着外境升起,又不断灭去,今天是这个想法,明天又有另一个想法;人的生老病死,突然来袭的病痛,也预示着无常的降临。
可以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唯一的确定就是充满不确定性。
如果对“无常”没有比较深刻的领悟和接纳,相应地会对环境变化缺乏应变能力。没有意识到“无常”的人,往往认为事物都是固定不变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就难以适应。
面对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接受并适应事物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不是排斥它、拒绝它。因为你再拒绝,它一样会来临。
要深刻领悟“无常”,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活在当下,要有在任何场所和地点都能保持愉悦心态的能力。
生命是由每一个当下所构成。如果你在每个当下都是愉悦幸福的,那你的一生也必定愉悦幸福。虽然外在客观世界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心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的认知。
因为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更是我们自己建构的主观世界。
一方面,我们对世界的印象和建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其余身体与外界进行接触,从而产生相应的感知,再通过意识生成相应的感受,我们对世界的印象和对外界的看法、感受、思考就这样统一整合而形成。每个人的五官的敏锐度不同,从而可以说,我们认知到和感受到的世界不可能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外在环境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但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再加上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看待世界的,而且每副眼镜都存在不同的色差。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解设和描述性假设,对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和实际上是怎么样都持有不同的意见。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说,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我们自己建构的主观世界。也可以说,世界本身是客观的,但我们眼中的世界,由于“有色眼镜”的存在,实则是主观的。
也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不存于外,只存在我们每个人内心。存在我们内心的正是主观形成的世界。
当然,科学的存在能让我们获得一定的客观度,但我们对事实的解读却永远带着或多或少的主观印记。
这亦即说明了事情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却可以对它做多种不同的解读,我们往往也是这样做的。当遇到一件事情,我们既可以从乐观去想,可以从悲观的想,也可以从中观,即不偏不倚,如事情本来面目去想,虽然不容易。事情本身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要有在任何场所和地点都能保持愉悦心态的能力,需要我们做出能让我们心情愉悦的解读,以及更重要的,活在当下,不忆过去,不畏将来。如果环境可以改变、选择,那可以选择改变去环境或选择不同的环境,当如果暂时不能或永远不能,那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尽量让自己的身心在当下的环境里活得愉悦幸福。每天无论怎么样过也是过,那为什么不能每天愉悦喜乐得过下去呢?
我们的心像一只猿猴,不停地在丛林中的树枝之前跳跃、攀爬,我们的心也不住地被外在事物所吸引,在外物上不停的投放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心总在追求看上去更好的事物,对当下的一切永远不会感到满足,永远没有停下来之时。
最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学会安住,不要任由它跳来跳去。不然的话,如果我们以为我们只有到一个更好的环境、更好的岗位,得到某一事物才能得到快乐、幸福。那么等到我们真的获得了我们想要获得的那些环境、岗位、事物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很快会对这些事物感到腻味和麻木,感到不满足,又继而去渴求其它看上去更好的事物上。我们会处在“一直在追寻”,一直不快乐的境地上。
当然,培养在任何场所和地点都能保持愉悦心态的能力和追求更好的自己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 如果我们抱着“我很好,但也许我可以做得更好”的想法,而不是“我很差劲,所以我要变得更好”,就能很好地把“在任何场所和地点都能保持愉悦”和“追求更好的自己”结合起来。
“我很好”,是对当下自己的充分认可,能让我们当下就能感受到喜悦和满足;"但也许我可以做得更好"能激发我们心中的动力和点燃我们心中的火苗, 能让我们保持充盈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不自觉地朝“更好的自己”前进。
而抱着“我很差劲”的想法,是对当下自己的否定,当下的心情肯定是压抑、郁闷、痛苦的;“所以我要变得更好”是对当下自己的否定和厌离。一个觉得自己很差劲、讨厌自己的人,也即是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他不停地向内攻击自己,不停地想要远离在他眼中“差劲”的自己,但是他们本是同一体,无法切割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很美好的“我要变得更好”的过程,实则是对自我的持续戕害。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并不会感到持续性的愉悦和满足。他们的人生如同一条打了少许绳节的长长的绳子,愉悦和满足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些许节点,如同那少量的绳节,而绳子的其余大部分,都是一如的否定和痛苦。一直持续下去,患上抑郁症或更严重的后果,也不是不可能。
但这也是“知易行难”的事情。只能不断练习对当下保持觉知,方能逐渐成为下意识的行为和心态。
2.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培养可迁移能力,以应对多变的外界环境。按照“可迁移力”模型,可迁移能力包括底层的思考能力、中间的其它能力,比如学习能力、表达力、管理能力等和最上层的各种技能,比如office技能、写作技能、外语技能等。由于文章篇幅,就不深入讨论了。
3、认真做好当下的事情,未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其实这一点和第一点类似,只是这里更强调做好当下的事情。生命是由每一个刹那连接而成。人生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前进,命运总会带我们走上一条充满迷雾的路程,即使我们按照我们手中的规划前行,我们也只能隐隐约约看清前路的轮廓,但前方具体的细节总是要等到到达了才能看清。这也许是命运的奇妙之处。你只能不断前行,一直走到生命尽头。
3、走出个人舒适区,勇于尝试新事物;
保持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适度迈出个人舒适区,接触尝试新事物,来获得新体验,培养新能力。
这个是老生常谈了,就不具体展开说了。
建立非平衡态系统
非平衡系统通过开放获取外界低熵输入,并依靠内部不平衡分布驱动各类有序过程,从而抑制熵的产生。
非平衡系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缓熵增,我们同样可以迁移到个人身上:
1.持续获得外界低熵输入
非平衡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它可以持续获取外界有序的物质和能量作为低熵输入。
迁移到个人上,就是持续学习新知识,接受优质信息,如阅读书籍、听课程等。即主动获取外部低熵资源,持续为个人提供营养,维持生命的有序性。
2.利用能量梯度驱动有序过程
非平衡系统内部存在的能量梯度可以推动有序状态的建立。
对个人来说,可以比作制定目标并付诸行动,产生实现目标的推动力。目标产生的推动力可视为一种能量梯度,驱动个人有序成长。
3.耗散结构降低无序
非平衡系统中产生的各类耗散结构本身就是更有序的状态。
个人可以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使生活更有序。规律的生活习惯即一种低熵的耗散结构。
4.反馈机制增强抗熵能力
非平衡系统中的反馈和控制机制可以约束熵产生。
个人可以多加以自我反思,找到不足并改进。也可以通过外界的反馈进行调整。
5.自组织行为创造秩序
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自组织协同可以产生更大的有序结构。
个人可以参与到各种小团体中,互相激励成长。团队协同可产生比个人更大的合力与秩序。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人的一生是负熵的过程,人从受精卵到胚胎再到婴儿再到成人,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是一个身体组织日益精密有序、壮大的过程;也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到了某一个时间点,人的身体机能开始衰退、紊乱,最终化为尘土,被微生物分解,终陷于彻底的混乱无序;虽说人总体的熵增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持续为我们的生命进行“负熵”操作,从而延缓身心熵增的过程。
虽然进行“负熵”很重要,但培养时刻都能保持愉悦心态的能力,我认为是更加重要的事情。唯有当下,方显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