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赛场上,努力是最不值得拿出来夸耀的东西,因为这只是基本,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是最底层、最渺小的东西。——全职高手

 

上半年的时候,每到周末,我都会去郊区的一家农场,这是除了公司工位之外,我的另一个“道场”。

在农场田畔散步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大爷在耙地,专注认真,整理的地也相当工整,完美。

我开始思考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意识上的矛盾一直没厘清楚。

首先,一个常规的思维,工作中能否创造出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勤奋和努力”,至少这两种品质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其次,勤奋和努力又必不可少,且社会、学校、家庭等等从小到大都在教育我们,只有勤奋和努力,就能达到自己目标。

我开始对这种直白的因果关系产生了怀疑。

我们之所以极度重视“勤奋和努力”这样的惯性思维,主要是社会和家庭从小灌输给我们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但不限于“勤能补拙,勤劳致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等。

如果继续往前追溯的话,这种经验和思维方式可能是几万年前人类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在辛勤的“采集和种植”过程中,人类解决了生存问题,获得进一步的进化和发展,因此将这种思维固化在人类的基因中。

但是,通过回顾这几年自己的工作经验,我越来越觉得“勤劳、努力”这种因素是工作中最底层的认知,是必须要贯彻的,却又不是“创造价值”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这不是绝对的一刀切的否定,而是想探讨一下,如果勤奋和努力不是“关键因素”,那什么才是,是出身、天意还是命运?



 一、工作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并实现“资源置换”
 


首先,工作是我们用自己“拥有的资源”,通过社会上的各种组织去置换另外一种我们所“不拥有的资源”。

通俗的讲也就是,用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去换取经济收入,保证自己生存生活所需。

在这个过程中,以社会上最普遍的常规公司模式来看,可以简化概括为三个主体,分别为:员工、公司、老板。

而这三个主体各自的目标和诉求不完全是一致的。

员工:希望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来换取老板提供的更多的经济收入,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

老板:希望花费最少的成本,让员工创造更多的价值,以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

公司或者组织:给员工和老板提供了一个创造价值,置换价值的场所。它的目标几乎就是老板的目标,但是也需要承担更宏观一点的社会责任,这点暂且不论。

在这个置换过程中也涵盖着几个核心要素:

“时间”、“精力”、“能力”、“价值”


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 “时间和精力”是创造“价值”的必经途径,不花费时间和精力要创造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 “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种“绝对的限制性属性”,又决定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有上限的。
  • “能力”是这种置换过程中,唯一的变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 员工想要获得自己更大的收益,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能力”。
  2. 老板想要获得自己更大的收益,就要让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
  3. 员工只有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对老板才有价值。
  4. 员工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时间和精力”是一种限制性因素,只有“能力”是一种变量因素,也可以说是关键因素。


也就是说一个理性的老板决定招聘一个员工,只能是因为这个员工有能力创造价值,绝对不会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比如“勤奋和努力”。

 

二、工作的本质是“能力”因素的较量



所以,我们继续从“员工、老板、公司”这个简化模式中来看,可以认为,工作的本质就是,老板对员工“能力”的培养,挖掘和使用。

“能力”展开来说,主要简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思维能力,一种技术能力。这两种能力相互成就,只有其一便不能具有绝对的优势。

技术能力的属性:易学易掌握,短期的学习也能掌握,有上限。
思维能力的属性:难学难掌握,需要长期培养和锻炼,无上限。

在工作的初始阶段、低层阶段,技术能力的价值大于思维能力的价值,而在工作的中级和高级阶段,思维能力的价值则大于技术能力。

因此,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项技术能力是必须的,但是等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对思维能力的需求就会更大。

对很多员工来讲,技术能力容易获取,而思维能力难以获取。

因此,拥有思维能力的员工最终创造的价值比仅拥有技术能力的员工创造的价值要大,而且这种价值无上限。

 

三、工作的本质最终是“思维能力”创造最大价值的过程



回到最初我在农场看到大爷耙地这件事来说,表面上看是大爷通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耙地,换取作物、经济上的收益。

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这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这种价值观也是绝对正确的,我们丝毫不批判这种现实存在的事情。

此外,“耙地”这个动作和行为也就是一种具体的技术能力,是一个员工最容易掌握,也是创造价值的一种情况。但是,进步一步想,这种耙地创造的价值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作物生长是有规律也是有限的,大爷时间精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大爷只能是耙地的大爷,这是他自己的生态位。(这里再次外强调没有丝毫的贬低这位大爷,我们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不同地方“耙地”的另一位大爷,所以这里不存在高低对错的问题。)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局限,就是大爷无论多么“勤奋与努力”,他创造的价值永远是有限的。而且不可能超过可见的预期。

回到我们最初探讨的“勤奋和努力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得出一个结论:

勤奋和努力不是在工作中创造最大价值的最核心因素,具体的技术能力也不是创造价值最大化的最核心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得出,在工作中,能够“相对无限”的创造出更大价值的因素是“思维能力”。

但这里也需要强调一点,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说,技术能力不重要,勤奋和努力也不重要,而是在尽可能分析工作相关的所有“元素”之后,得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思维能力。

但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怎么锻炼呢,怎么提升呢,有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有没有方式方法,有没有陷阱等等,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后续再探索。

长篇累牍的阐述了这么多,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这种思考和分析是不是有意义的。

是有的,很多我们显而易见的观念大多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然后我们相信了的观念,而非自己事无巨细全面而深入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因此,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成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已经到了不考虑不行的阶段了。

用最短的文字讲清楚最复杂的事,这是绝对的高手。
用最长的文字试图讲清楚最简单的事,这是菜鸟,但这种菜鸟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我不可能跳过这个阶段,直接成为某种高手。

因此闲暇之余,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尝试性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既是一种对混乱思维的梳理,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