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有这个问题:为什么我读完书就忘记了,不能像别人一样可以旁征博引?

对此我的观点是:我们只是看完了书,并未真的理解、与作者对话,你当然不会对其中的内容印象深刻,偶尔脑海中出现微弱的印象也无法立即找到,久而久之就被彻底遗忘。

带有深入思考的读书笔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写过笔记的书总是印象更深刻些,对作者的观点也能吸收理解得更深刻些。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我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目前为止我的读书笔记会分为三类:

  1. 观点论证类
  2. 非虚构记叙类
  3. 文学类

观点论证类笔记撰写方法

观点论证类更多偏向国外的书,即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全书都在通过案例、说明等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运气的诱饵》《优秀的绵羊》《社会动物》等一类的书籍。

这一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撰写起来相对容易,甚至在阅读时也可以对作者举的一些案例直接跳过(外国人举很多的案例有点啰嗦,看不下去就选择跳过案例部分)。撰写时可以参考图尔明模型分别抽离出作者的观点、论据、理由支持进行组合,找到其中逻辑关系。很多作者表达观点时反驳部分提及得很少,撰写笔记时刻意思考、寻找反驳非常有趣,也可以加深对这一话题的理解。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试试。

图尔明模型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1. 数据(Data):数据是论证的事实、证据或信息的支持。它们提供支持和背景,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 理由(Claim):理由是你要提出或支持的论点或观点。它是你试图通过论证来证明或支持的陈述。
  3. 理由支持(Warrant):理由支持是连接数据和理由之间的推理或前提条件。它是用来解释为什么数据支持理由的逻辑桥梁。
  4. 反驳(Rebuttal):反驳是针对对立观点或异议的论证。它试图驳斥或否定反对方的观点,并加强自己的论点。
  5. 限制(Qualifier):限制是对理由的修饰或限制条件的陈述。它可以指出理由的适用范围、程度或条件。
  6. 例证(Backing):例证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证明,加强了理由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
《批判性思维课程》

一些作者的写作结构、论据逻辑比较复杂,我们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真正做到把书从厚读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做解剖一样,剔除掉让观点丰满的血肉,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拆解出来。图尔明模型可以帮我们更清晰地分析作者的观点,通过寻找具有说服力和合理性的论证从而画出作者的理论框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通过使用图尔明模型,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观点提出合理的反驳。

《血酬定律》读书笔记

非虚构记叙书籍

这类书籍更加偏向历史和人文社科类,作者表述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试图讲清楚某一个事件、社会形态或社会问题,比如《漫长的余生》作者通过几块墓志铭结合历史资料还原当时的宫廷政治,重现过往的生活。

这类书籍的架构关系交错复杂,不像观点论证类的骨架清晰,一件事情往往与其他好几件事连在一起。如果说观点论证类的骨架像一颗大树,从树干到树冠,虽然生长的方向不同,但是每个分叉点都有唯一的走向。那叙事类的书籍则像一个复杂建筑物,既有横梁也有柱子,横梁和柱子相互支撑,一根横梁也会与多根柱子相接。

整理这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最重要的是确定好分类逻辑。我常用的逻辑有两种:

  1. 按事件节点和时间走向梳理;
  2. 按人物单元梳理。

按事件节点和时间走向梳理很好理解,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一些关键时刻,例如安史之乱,可以以这样的历史事件为节点,按时间顺序梳理之前发生的事件,再用箭头和标签备注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一个的事件节点串联出全貌。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补充人物关系图。

《漫长的余生》读书笔记

按人物单元梳理读书笔记则适用于另一类型的书籍,比如《万历十五年》。作者通过描述在万历十五年明朝几个关键人物的命运和政治生涯发展,让我们得以窥见明朝社会的横截面。梳理这类读书笔记时,一定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联,这种联系可能是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等,这些联系可能不明显,但在单元人物的命运走向上起了关键作用。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文学类书籍笔记撰写方法

文学类的书籍更多是精神世界的滋养。这类书籍我更习惯写心得和读后感。非虚构记叙类和观点类书籍在整理读书笔记时力求客观准确,文学类书籍的读书笔记则更自由感性。

读书时,我想到了什么?什么对我触动最大?我就诚实的表述这部分内容。记录是为了不忘记当下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微小的、一闪而过的微妙感受,更值得记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之前分享的《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这篇就是我读完《米格尔街》撰写的读后感。

很多人读书求快求多,有时候我也会迷恋数字,希望快点读完一本书。每次有这样的想法我就会刻意逼自己慢下来,相比较数量和速度,收获更重要。2022 年我读完了 40 多本书(一度以为自己读完了很多,在年中总结时才发现只有 40 多本),其中好多书的读书笔记还欠着,这一点我们后期再讲。数量不算多,但是我从中得到了很多勇气、新观点、知识、思考,这些就足够了。

每个人的读书方法有所不同,我整理的框架也未必是优解,只要你开始写读书笔记,一开始或许会难受,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逻辑和框架。相信我,只要你一直写下去,读书笔记框架会越来越完善、写起来也会越来越顺手。

舍筏登岸 Newsletter订阅地址:https://220525.zhubai.love/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