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是的,Twitter 现在更名为 X 了,但我还是想让这个单词最后出现一次在自己的文章里,权作纪念。
不善交际,自然也不热衷于玩社交 app。毛姆说过「努力做自己没有天赋的事情是没有用的。」虽然这话是讲写文章方面,但套用在这里也很合适。社交 app 对我来说更多的只是获取资讯的某个渠道,偶尔潜潜水,没有玩社交的天赋也就不去努力了。
所以 Twitter 也好 Threads 也罢,能给我提供感兴趣的信息就好,它们的使用体验于我不是关注的重点,倒是对它们两个风格趋同的黑底白线 logo 更感兴趣。
为什么它们要用这样的 logo,好还是不好呢?好的 logo 应该是什么样子?又该如何设计一个好 logo 呢?
来吧,带着问号一起探索下!
Logo 的讨论热度再起
要说上一次人们关于 logo 的广泛讨论还是在上次,嗯……就是 小米斥资 200 万打造新 logo 那次。
如果说那时的雷总还是需要仰仗设计大师的名头来给自己的品牌升级镀金,那么「蓝鸟屠夫」马斯克则是名副其实的霸道总裁,说给 Twitter 换 logo 就换,说改名就改名,不上价值,全凭任性。
有人说,马斯克这是给 Twitter 进行品牌重塑,涅槃重生;也有人说这是赤裸裸的品牌自毁,自取灭亡。
到底是重塑还是自毁?尽管自打更名后,Twitter 在 iOS 应用市场的一星评分一度高达78%,但现阶段我们无法验证其是否在自毁,倒是可以判断这算不算是在品牌重塑?
什么是品牌重塑?
品牌重塑(rebrand),维基百科把它定义为是一种营销策略。
是为已有品牌创建新的名称、术语、符号、概念等,目的是在消费者、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心中塑造不同以往的差异化产品/组织/公司形象。多数是为了转型或塑造新形象从而跟上时代变化,有时也是为了打破负面形象的迫不得已之举。
从案例可以看出,品牌重塑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发挥,突出一个「新」,但并不是把「旧」彻底抛弃,品牌重塑是品牌生命的自然延续,是老树开新花。
而在品牌重塑中,logo 的变更永远在首位,这是为什么?(这里先按下不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阐述。)
所以,Twitter 这次算不算是品牌重塑,从概念定义上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但从用户角度来说,不算。用户反感马斯克的任性操作更多,而非 Twitter 产品本身,这个平台有大量的活跃用户,有其自由独特的社区氛围,人们对平台有感情,不然也不会对 X 换掉小蓝鸟 logo 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
品牌不惜伤害大多数用户的感情执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甚至不给用户过渡期,这样的品牌重塑太过激进,对于非理性的行为我们也就不要执着于用理性的判断去解读了。
所以,X 与小蓝鸟 logo 在品牌情感上没有任何联结也没有继承关系,它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原创图形,原本是一个废弃播客的 logo,甚至那个 logo 也不是原创,它其实是由知名字体公司 Linotype(已被 Monotype 收购)开发的 Universal Mathematical Pi™ 字体中的一个字符。
据马斯克说,选择这个新 logo,是因为他始终钟情于 X 这个字母(从 PayPal 时期开始),其次他喜欢这种「极简主义装饰艺术」风格,他还迭代了一版加粗 X,并发起投票,计划把平台主色改为黑色。(那要这么说,Threads 岂不是也正好长在马斯克的审美上?)
而 Twitter 的现任 CEO Linda Yaccarino 也表态「这很难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商业上,你都有第二次机会给人留下另一个深刻的印象。」
但其实产品层面的执行十分仓促,新旧 UI 元素并存。注册页面的背景插图无变化,仅仅是替换了 logo,背景和 logo 不相融不协调。最近才又迭代了一版,但这次更简单,直接把背景图删掉了。
home 图标设计本意是鸟屋,和原来的小蓝鸟 logo 一个体系,如今鸟飞走了,屋还在。X 锋利的边缘与圆润的图标不匹配,视觉风格很割裂。
不过在马斯克可以为所欲为的框架下,我们再讨论这些细节专业与否也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Twitter 这一番操作下来,口碑更是雪上加霜,只是没想到下载量却不降反增。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Twitter 安装量每周同比增长 20%,用户新增每周在 3~4%。虽然 Threads 自 7 月 6 日推出后,七个小时就收获了 1000 万用户,四天突破 1 亿注册量,但最近的调查发现它的日活每天正持续以 1% 的速度下降。
可见,用户都是很实际的,对 Twitter「可以痛骂你,但该用还是得用!」,对 Threads「虽然怜爱你,但你真的没什么意思!」。
当然,Threads 上线在前,Twitter 改名在后,Threads 完全对标 Twitter 这件事就不用特别强调了,但要说 Twitter 改名改 logo 跟 Threads 完全无关,那也没人信。
二者几乎是以缠斗的姿态相伴走过了今年夏天。
Threads 的产品设计由 Instagram(IG) 团队负责,UI 设计一脉相承,IG 的设计是业内有口皆碑的,虽然上一次换 logo 备受用户指责,但设计能力不容置疑。
插播个冷知识:IG 曾有过一个失败的独立应用就叫 Threads,只不过那个产品对标的是 Snapchat。
这次的 Threads 拿出来也并不惊艳,黑底白线哥特风的抽象 logo 也是引发了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大肆猜测和议论。
直到该 logo 设计师 Jez Burrows 在个人主页转发了 Threads 的 logo 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该 logo 来自 2022 年 IG 品牌升级后的字体——Instagram Sans,就是其中「@」这个符号的简单变体。
IG 的品牌总监曾透露团队设计了几十种 logo,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一开始的方案(出几十版选最初版这种事看来也是无关国内外),又结合丝带的形态概念将其引入了品牌基因中。另外之所以采用黑白配色则主要是想强调 Threads 的文本属性,而彩色的 IG 则是强调图片属性。
不管怎样,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 logo 并不是基于扎克伯格的个人喜好。采用这样一个对比强烈的抽象图案跟当时 Twitter 小蓝鸟 logo 达成差异化,绝对是 Threads 的高明之处。
只是没想到马斯克还有后手,你产品要对标我,你品牌要差异化,不好意思,我改名了!我的新 logo 还要跟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好比你新菜刚端上桌,人家反手就把桌子掀了!
总之,这轮社交产品大战,logo 首当其冲,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前面讲品牌重塑也提到了,为什么 logo 总是急先锋,总是话题焦点,它为什么重要?
Logo 到底为什么重要?
前面提到的社交产品 logo,严格来讲叫做应用图标(app icon)更贴切。
logo 是 logotype 的缩写,中文称「标志」,这是平面设计里的基础概念。在广告界,logo 是品牌形象的核心及门面,这个词往往要与品牌一起出现。
logo 是一个由文字和图像组成的符号,用来识别一个企业、组织、出版物或产品。一个好的 logo 能够展示一个公司做什么,以及品牌的价值观。logo 设计就是为一个公司创造完美的视觉品牌标记。完整的 logo 通常包括一个品牌标记(brandmark),一组文本标识(logotype),以及一条标语(tagline)。
通过定义我们不难理解,狭义上的 logo 仅仅只是一个图案或符号,但广义上,logo 是一套组合拳。常说的企业 VI(Visual Identity)就是基于这套组合拳拓展而成的全套品牌识别方案。
可以说,logo 就是产品/组织/企业的名片,它概括内容,浓缩理念,体现价值。就好比我们看到苹果图案,除了想到牛顿和红富士以外,iPhone、Mac、乔布斯也会浮现在脑海中。
logo 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
所以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大概可以理解为何品牌重塑要从 logo 下手,也能明白 Twitter 和 Threads 的 logo 为何会备受关注和议论了?
不过开头也讲它们的 logo 叫做 app icon 更贴切,因为二者皆为应用程序。icon 是 GUI 设计领域的基础概念,app icon 是一款 app 上线应用市场所必备的包资源,也是用户在设备上探索一款 app 的大门。
从 app 的品牌化角度看,称作 logo 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 icon 设计和 logo 设计是完全不同的门类,一个是 GUI 设计概念,一个是平面设计概念。关于 icon 设计的故事,我手头正在写着与之相关的另一篇文章,这里先不占用篇幅了,还是继续聚焦在 logo 设计上。
好 Logo 应该是什么样子?
既然审美是很主观的事情,那么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不要陷到主观审美的陷阱里,专业的事情就去请教专业的人。
我们来看一个人和两本书:
保罗·兰德
保罗·兰德(Paul Rand),1914~1996,美国平面设计大师,为多家大企业如 IBM、UPS、ABC、福特以及 NeXT 等设计商标而蜚声国际。乔布斯曾称其为「最伟大的在世平面设计师」。
20 世纪无可争议的平面设计先驱人物。他在广告设计和字体排印领域的先锋作品对设计这一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包豪斯理念等现代艺术经验应用于服务商业的艺术,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所谓「商业艺术」从一个迎合大众品位的商业行为转变为在美的艺术中拥有一席之地的专业门类。
1985 年,乔布斯被 Apple 董事会背刺出走后于次年成立了 NeXT,他提供 10 万美元来委托保罗·兰德设计 NeXT 的 logo。拿到提案后,面对乔布斯是否有更多方案可供选择的询问,保罗·兰德的回答是「没有,我为你解决问题,你则付钱给我。你不必非要采用该解决方案。如果你想要更多选择,不如去找别人谈谈。」。
保罗·兰德曾在品牌指南中为用户解释了 NEXT 到 NeXT 的更改缘由:因为 NEXT 容易和 EXIT 混淆,「EXT」这个英文组合视觉权重太高。通过打破大小写规则,把「E」改为小写,打破等高字母排序,「e」成了视觉焦点,单词有了独特的新节奏,并且能要求读者集中精力阅读。另外简写的「e」还可代表教育、卓越、专业、非凡的含义,这和 NeXT 公司业务的教育属性相匹配。
所以当 1997 年 iMac 发布时,乔布斯在 Macintosh 的简称前添加「i」来强调设备与 internet 的无缝结合,以组成新一代的 Apple 代表性计算机产品名,又何尝不是受了保罗·兰德启发?
一个 logo 应该是独特、易于记忆且清晰的。要成为伟大的 logo,就应该比其他 logo 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
这段话就是从怼过乔布斯的嘴里说出,保罗·兰德明确地告知了我们——好 logo 应该是什么样子?在他自己的汇编集《设计师的艺术》中也以现实案例进行过阐述。
《设计师的艺术》
保罗·兰德在书中提到,设计师在实现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时要依赖于符号和视觉语言。符号构成了这个世界,也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通用语言。
符号具有二元性,既有好的符号,比如十字架;也有坏的符号,比如万字符。定义符号的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功能,同样的符号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想法,就看设计师要如何运用。
logo 当然是符号,商标(trademark,一般指注册商用的 logo)是一家公司的符号。它不代表高品质,它代表一种特质。
商标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有机的、几何的。它们是字母、表意文字、花押字、色彩、物品。理想状态中,它们的职责不在于说明,而在于指示……不在于再现,而在于体现……商标的陈述简洁而巧妙。
保罗·兰德把西屋电气公司商标的成功归功于「人们感觉它像是一个拟人化面具」。面具也是符号,在古代有实用性和装饰作用,与面具一样,「商标也是一种有力而简洁的交流方式」。
可见保罗·兰德十分强调 logo 的潜在语言功能,好的 logo 应该是最简洁的视觉语言,也应该是最有力的沟通方式。
至于如何判定一个 logo 是不是足够简洁有效?保罗·兰德提供了一个简单的验证方式,那就是把 logo 模糊化,看看在尚能认清的情况下,你的 logo 可以被模糊到什么程度?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标只有将设计做到极度简洁和克制才能存活下去。
既然人们通常不会仔细去研读一个 logo,更多时候只是一瞥而过,那么在这一瞥之际就能留存下深刻记忆则最考验设计师功力。所以我一直觉得在所有的设计门类中,logo 设计是最难也是最能体现设计水平的。
保罗·兰德十分推崇设计的简洁性,用他的话说「简洁性不仅代表审美的典范,也代表着在形式上或内容上令人难忘、有意义的想法。」。
Less is more
——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大道至简,少即是多,这些话我们都听倦了,但人类的本能就是喜欢简单,复杂的设计本质上是反人类的。让设计简洁但不简单,是设计师需要毕生修练的课题。
书籍介绍:这本《设计师的艺术》原版成书于 1984 年,是保罗·兰德自己过去文章的汇编,插图皆由他从自己的作品中选配。它不是一本大师宣传册,亦不是自我推销集(事实上保罗·兰德一生都在刻意避免自我推销),主要是设计师的自我角色探讨以及所看所思分享。保罗·兰德一生涉猎甚广,他不仅对西方的艺术、建筑、哲学如数家珍,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也十分了解,在书中他可以根据中国古代的民间技艺引申到版式设计技法。读他的文章和书籍,视野会很开阔,受益良多。
我手头的是后浪出品的中文版,精装铜版纸印刷,字迹清晰色彩精准,后浪的书籍装帧一向很出色。只是翻译比较「意识流」,这是国外引进的艺术类书籍的通病,阅读这类书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想象力。另外 保罗·兰德的个站 也有其不少文章的电子版,若不以研究为目的,只是单纯想了解下,倒也不必执着于实体书。
Logo:Revised Edition
这世上还有很多无法被时代所磨灭的经典 logo 案例,随着商业帝国的不断壮大和延续,有些 logo 或被小修小改,或几经升级迭代,但经典的轮廓从未改变。
这本书在第 338 页收录了 Apple 的 logo 条目,精炼概括了该经典 logo 的设计历史。
Apple 现如今的 logo 足够简洁和具备超强可识别性,但 1976 年,Apple 创始人之一的 Ronald Wayne 给公司绘制的 logo 却十分复杂——一副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的哥特风格图景。
看起来很像某种精酿啤酒瓶身上的贴纸,具象还原了公司当时所坚持的产品概念,但随着 Ronald Wayne 的闪电辞职,该 logo 也未存在太久。
一年后乔布斯聘请平面设计 Rob Janoff 设计了彩虹版苹果形状加「Apple 」字体的 logo 组合。为了防止跟樱桃的形状混淆,他设计让苹果看起来像被咬了一口,而这个动作「bite」和计算机术语的「byte」正好双关。
之后这颗苹果随着 Apple 的设计风格走向,几经修改配色和风格,但外轮廓一直没有改变过。
收录在第 232 页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的 logo 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 logo 之一,图形部分是一个金黄色矩形框,任何人都可以随手画出。
国家地理的 logo 是基于「通用」的需求而设计,矩形是杂志轮廓、是窗口、是大门,黄色则代表光源,同时也是实体杂志封面的外框配色。是的,它极其简单,所以当时的设计师一定非常有洞察和勇气,客户也一定极有远见和魄力,才能让这个 logo 被沿用六十多年,且一直保持超强的品牌识别度。
该 logo 出自美国著名平面设计师 Thomas H. Geismar 和 Ivan Chermayeff 之手,他们联合创立的设计公司打造了 NBC、美孚、华纳影业、大通银行、施乐等众多公司的知名商标。
所以通过翻阅 logo 的历史,得以窥见经典的风貌,就可以直观感知到好的 logo 应该是什么样子?
书籍介绍:我手里这本是 2015 年出版的 Logo: The Reference Guide to Symbol and Logotypes 的修订版,作者 Michael Evamy 是一位以设计为主导的品牌独立撰稿人,他出版过几本与 logo 相关的书籍。这本收录了近 2000 个 logo 条目,汇集了保罗·兰德、Saul Bass、Alan Fletcher 等平面设计大师的代表作品,以及我们所熟悉的国外企业或品牌经典 logo,另有一些赛事获奖作品。
这不是一本随便在网上找些图片加上名字就成书的图册,作者有极高的审美素养和设计品味,且每一个条目下都有详细专业的介绍,是一本不错的的 logo 字典。装帧排版由 Michael Evamy 自己设计,以黑白印刷为主,穿插几张彩页但不多,大部头但并不重。目前还没有被国内引进版权,收藏的话可以考虑英文原版。
如何设计好一个 Logo?
当你在搜索引擎输入这个问题,立刻会有大把的文章和书籍来教你。你也可以去问 AI 工具,它会尽其所能哪怕编也给你编出一大堆说明来,对吧。
但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关于「logo 设计的十大技巧」,也没有「好 logo 的九大特征」。
我不会在这里分步骤教大家如何设计一个 logo,教程遍地,重复造轮没有价值。只是分享一些个人经验体会,所以以下内容非常主观,大家酌情阅读。
不必执着于黄金分割理论
不要把黄金分割理论当成金科玉律。
设计需要兼备形式与功能,设计师需要理性和感性兼备,理性的部分通过涉猎知识通过基础训练谁都可能把握,但设计感性则不是人人皆有,有时只能拼天赋。
人对事物的第一感知不可能很精细,反而很粗糙。粗糙的颗粒度能让你能最大限度的去拥抱一个事物的多面,然后才是理性起作用,去帮你筛选真正需要的部分。
先粗后细,先开后合才有可能让你的设计过程张弛有度,游刃有余。
如果设计一个 logo,它没有经过你个人的灵感探索、思考纠结、推翻和重来,细化和打磨,管它是不是遵循了黄金分割比例,这个 logo 它都没有灵魂。
理论范式可以应用于初级教学,但工作中不要认死理。
至于作品包装中对理论的生搬硬套现象,只能说自欺欺人也是一种个人选择,不做评论。
理念很重要但不一定有用
低级的设计重技法,高级的设计重理念,但设计师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理念大师,也只有大师的名头加持,人们才会去在意所谓的设计理念。
现实一直很骨感,当我们在学校学习各种大师理论,研读各类艺术史美学概念,临摹一众大家画作时,不会想到自己所憧憬的职业未来是充斥着 996 和办公室政治的现实。
毕竟高居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设计师都只是职场中普通的存在,哪怕独立设计师,也依旧有受制于甲方审美或被骗稿被抄袭等等困境。
所以干脆少谈理念多重实务,真正的理念不是形而上,不是「玄学」,而是你自己的感受你的受训经验你的热情和你对生活的理解,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左右的部分。至于老板的喜好、甲方的趣味、现实的掣肘我们左右不了。
保罗·兰德有文章专门论述过「设计的政治」,他认为设计师工作的真实世界并非艺术的世界,因为销售才是商业组织存在的理由,而非设计。销售人员的动力是收益,但设计师的动力却是艺术!毕竟大学课程也从来不教生财之道。他一针见血地点破企业里设计师的尴尬之处。他也直白道出,与设计有关的问题总是少不了外行人士的参与,即使企业领导自诩「品味良好」,他们也未必可以做出专业于设计师的设计判断,特权的滥用会损害管理,同时也会阻碍优秀设计的产生。
可见,我们所经历的现实不是特供现实,放之四海皆如此,保罗·兰德将其归因为「人性的弱点」。
在其位谋其职,诚实地面对自己,勇敢地面对需求,尽力即可,若你没有话语权没有决策权也不必过于挣扎,人生之无奈十有八九。我想这一认知,恐怕现阶段的 Twitter 设计师再清楚不过。
从笔端开始不是先找素材
不可否认,当突然接到一个 logo 设计需求是要求下班前交付时,大家的首选都是打开素材网站找参考。具体事情具体对待,急活有急活的应对,甚至现在的首选是直接打开 AI 绘图工具。
设计需要灵感,需要思考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好的设计急不来。
但如果我们有了相对充裕的排期,那么设计就应当是从笔端开始,从草图开始,从头脑风暴开始。如果铺好稿纸那一刻,突然发现脑中空空、下笔凝滞,只能说明自己的知识涉猎广度不够,生活体验不足,设计热情不高。跟 Eagle 里的案例多不多,花瓣上的采集够不够,网盘里的素材满不满,浏览器收藏的网址长不长没有直接关系。
就算会有下笔无措的情况,那至少也能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了。
让想法永远走在技法前面
技法可以帮你实现更多想法,但不能创造想法。即使学会了网上大部分的软件技巧、画图技法,突然给你一个实际需求,依旧会不知该从何下手。
不必花大量时间痴迷于技巧研习,实际的工作中,都是想法在驾驭技巧,或者干脆直白些,其实都是有想法的人在领导有技巧的人。
logo 设计本没有太多技巧花活,因为它要求设计必须最大程度的简约概括,任何多余的修饰都是起反作用,把基本的布尔运算融会贯通就已属高手之列。
最重要的还是想法,设计 logo 真正考验的是对需求的解析能力以及审美积累。审美如何积累,想法如何提炼,那就需要我们去看去学去感知!
收集灵感素材在精不在多
最后,再来推荐一些不错的灵感网站。
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庞大的灵感素材库,我有几块压箱底的西部数据,装满了几 T 的设计素材,但过时了也就毫无价值。收集素材说到底也是囤积癖,跟看见新衣服就想买,穿不过来放在柜子里积灰一个道理,待到要出门,还不是一样嚷嚷着没衣服穿。
所以要看就看最好的,素材在精,不在多。
The Work
这里是保罗·兰德个人网站的一部分,收录了他的商业设计作品及一些品牌书,比如你可以找到他 1986 年为 NeXT 设计的分发给用户的品牌指南,向用户详细阐释了 NeXT 的 logo 设计思路和过程。
Pentagram
全球最大的独立设计咨询公司,一个历史可追溯到 1972 年的顶级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之一 Alan Gerard Fletcher,1931~2006,是英国当代平面设计巨擘,曾师从保罗·兰德。目前该工作室业务包罗平面、建筑、装置、数字设计等各个方面,官网有不少品牌升级的案子可以浏览,比如给保罗·兰德设计过 logo 的西屋电气做过 品牌升级。
Logo Design Love
一个博客性质的 logo 灵感网站,有很多关于经典 logo 的介绍文章及设计采访,页面设计简约,阅读体验很好。
Brandmark
想要快速提供需求相关 demo,辅助设计思路,除了相对成本更高的 Midjourney 或 Stable Diffusion,也可以试试零成本的 AI 在线生成工具,它们可以提供源文件或免抠图。
体验过多款工具,步骤都是大同小异,生成效果其实没有多惊艳,Brandmark 好在零成本、操作简单,生成速度快。
输入品牌名(支持中文)和标语(可选)然后选择关键词就可以生成一批 logo,可以在线编辑布局、配色、大小等等。根据你选中的 logo 方案可以生成更多的变体以供选择,还可以在线查看应用在物料上的展示效果图。
生成的 logo 若想使用则需要付费,版权情况不是很明确,需谨慎考虑。
Logobook
是一个展示全球经典和优秀 logo 设计的灵感集。网站有大量条目可供点对点查询,你可以从网站提供的几大分类查询,也可以按英文字母查询,logo 以展示形状为主,整站都是黑白图形。
该网站旨在构建和提高 logo 设计的全球设计标准,鼓励企业和设计师进行 logo 原创设计。企业/个人也可以提交自己的作品以被收录,但整个网站以展示为主,并不会提供任何收益给提交者。
Logggos
由两位设计师开发的 logo 目录网站,收录了大量国外企业 logo。你可以按企业类型、业务方向、产品类别来检索,也可以按 logo 样式风格和配色来浏览。另外网站还单独配置了几十个 tag 可供选择。
Branding Style Guides
该站主打企业 VI 收录,邮箱注册即可免费下载。目录齐全,且文件皆为品牌方提供的电子版或原版影印文件,你甚至可以找到 Apple 八十年代的古早 VI。
提醒一下:汲取灵感的同时一定也要注意素材的来源,重视来源版权,非可商用的素材不可挪用、二创和抄袭,这是职业守则。图库网站的免费素材也未必免费,要查证并追溯来源,而且设计行业,免费的素材不经修改直接使用要冒着设计撞车的风险,也是忌讳。
推荐归推荐,但事实上,我们的眼光不应该仅局限在专业层面。不想让自己的认知片面,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充满好奇的眼睛,小事情里也可能有大意义,无人在意的角落也会产生奇迹。
总结
夏天结束了,再回顾 Twitter 和 Threads 的 logo,好与不好,观者心中各有定论,但 logo 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
logo 设计在我看来是最靠近纯艺术的设计领域,也是最具商业价值的设计项目之一。logo 看起来简单,设计起来却最耗心力,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可以通过「花几分钟随便画画」就可以完成一个合格的 logo。如果遇到很会设计 logo 的设计师,请格外珍惜,他或她也许就是明日的大师。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帖士,我之前听了播客枫言枫语的 一期节目,那期嘉宾有提到商标注册的问题,很多人不知道 app icon 也是需要 注册商标 的,商标注册非常重要,如果是为自己的 app 设计 logo,要认真了解相关信息,趁早申请注册。
就是这样了,辛苦阅读,一如既往期待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