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市面上的剪藏软件步骤太多、速度太慢。
我很懒,当我复制时不想手动切第二个软件再粘帖,我想要一款无需跳出当前浏览的App,即可无感完成摘抄的工具。于是我做了「一念」:现在,只需要选中想要摘录的句子,点击复制即可完成收集。

提倡保存句子是一念相较于其他剪藏软件比较独特的地方:文章太长,要表达的观点太多,容易堆积不看。而句子很短,一般只有一个观点,易于回忆和整理。同时我们还补充了自动关联、打标签、回顾等功能,方便管理碎片的灵感。
为了做好摘抄这件事情,我们花了4年的时间。(全文约2500字,阅读时长约七分钟)
一念的历程
2020年以前,我的主力机一直是安卓。
从最开始的小米2,我喜欢将小米便签直接放在桌面,然后复制我觉得很好的句子,再回到桌面快速粘贴。
再到后面遇到了方片收集:那种直接复制,不需要切换App粘贴的爽感打动了我。再到后来锤子系统自带的闪念胶囊,能够自动保存剪切板内容并变为便签,我想,我从来都是这类产品的用户。
于我而言,我喜欢复制很多拓宽我认知的句子,以求保留下作者写下这句话当时的心境。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句子那么简单,我好似能够透过作者的这句话,去用他的思维和价值观去观测一些事情,获得了一种通灵式的直觉。
可是随着Android 10的出现,Google对【应用在后台读取剪切板】的行为进行了一刀切后,各大手机厂商跟进,剪藏类App自此销声匿迹。与此同时,我在Android 10更新前一个月做了自己的剪藏App:「一念」。可谓是四九年进入国军(调侃)。
但我心里一直对那种在手机上随心所欲复制,然后自动保存为灵感的体验念念不忘。
所以我们Android 10之后又做了许多尝试,通过切换键盘保存,通过选中菜单后的额外选项保存...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很优雅的方案:复制后点击悬浮窗保存。
今年7月,我们也在iOS上同样也找到了类似的优雅方案,一次技术巧合我们发现了画中画可以在后台读取剪切板,所以我们将画中画做成了悬浮窗,打开悬浮窗时,随时复制随时保存。
「一念」真正意义上的在安卓iOS双端实现了“不打断阅读,复制就是保存”的体验,我认为是时候在少数派向大家正式介绍它了。
隆重介绍「一念」
既然这是一个跨应用的摘抄工具,那么就以一次碎片阅读介绍一下如何使用它吧。
当你准备浏览少数派/微信读书/公众号/即刻/Twitter...的时候,只需要打开「一念」App,并打开首页顶部的悬浮窗开关。
此时你可以回到你准备阅读的App中,复制你想要保存的文本:
安卓:点击悬浮窗,悬浮窗会提示你已保存
iOS:系统会询问你是否允许「一念」粘贴,点击确认就可以保存到「一念」
此时「一念」已经保存了你刚刚复制的灵感,你可以继续在阅读中多次复制,等到阅读结束后,再打开「一念」去看已经保存的便签。

收集只是第一步
随着我们不断地保存,会开始碰到一些问题。在以前使用闪念胶囊时,我就发现“复制就是保存”只是开始,闪念胶囊的内容达到了上千条后,我发现摘抄的不成体系、记不住导致了我很难将灵感利用起来。
我认为灵感被保存下来的那个瞬间是有意义的,这些内容只是等待着某个时刻被拿出来使用。至于内容太碎片、摘抄记忆太浅、增加的过快,那都是软件应该去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我决定自己做一个剪藏App的原因,我想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做了以下尝试:
①自动关联
在便签详情内,你会看到有一些自动高亮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关联着你过往保存的其他灵感,点击可以查看。它的意义是,即使你已经忘记了你的灵感,它还会通过你当前关注的便签来主动找到你。
当然算法不能解决一切,我们也提供了主动关联。

②标签聚合
从微信的聊天列表中我们得到了启发:关心的要呈现在最前方。
我们在首页将标签聚合到便签信息流中,这样的好处是当你为便签添加了标签,标签会自动顶到最顶部,一方面可以查看标签里的相关便签,完成一次回忆,另一方面这也代表了该标签是你最近关心的,应该出现在显眼的地方。

③回顾
我们提供了PUSH随机和小组件随机两种回顾方式,让你遇见灵感。同时可以限定范围,比如你摘抄了很多工作相关的灵感,这些随机说不定能启发你的工作。

从19年7月开始到现在,一念数据量已过百万,4年下来,我们有了很多上千灵感的活跃用户,这些数据也算是对「一念」解决方案的某种认可。但很明显想要做到理想的效果,单靠上面的功能还是不够的。
后续会尝试的
- 每一次新建都是和过往便签的一次沟通:在保存新便签的过程中高亮关键词
- 标签打标签推荐:根据便签内容推荐标签
- 标签自动找便签:标签详情内,推荐那些有关联但是忘了打标的便签
- 线下场景(可能探索):当你在线下聊天/会议时,打开「一念」开启录音,「一念」会自动查找和聊天/会议内容相关的灵感便签
- ...
我们很明确我们的目标。
很多一念用户会拿我们和flomo做对比,让我们去完善输入体验,但一念更擅长的是摘,flomo是记,从定位上就导致了内容的差异:
- 记忆:记的记忆更深,摘的第二天可能就模糊了
- 修改:记的东西需要反复优化,摘的东西几乎不怎么修改
- 整理:记的比摘的更容易整理。摘的都是别人的东西,更碎,整理积极性差很多
- 数量:摘的速度比记的快太多,这会导致摘抄软件会更依赖系统的整理
- 情感:记的东西是收获,回味很久,摘只是那瞬间的保存欲,比较清淡
所以我们不打算优化编辑器,不会减少输入摩擦,也不会优化输入上的体验,我们自认为不会比flomo做的更好,同时摘和记是两件事情。
而是会花时间在自组织分类,自动打标,自动关联的尝试,以及尝试增强对摘的东西的记忆,和能通过搜索/关联快速取用。
写在最后
「一念」打磨了很久,很多努力藏于细节之中。它主要为需要采集大量灵感的创作者服务。从此摘录的灵感不是至上而下让人焦虑的信息流,而是原料等待碰撞和使用。
过去的4年里,我使用「一念」启发了我做出很多优秀的产品需求。我不再苦恼于手机保存灵感时App来回跳转的糟糕体验,也不再担心自己变成囤积仓鼠,收藏后就吃灰,更不会因为碎片化而失去控制感,甚至不会因为忘记了灵感而焦虑,我可以把灵感通通都可以往里头甩,之后会在其他便签里再次看到它、在我想要找到它时出现。
最好的期待是:我只需要将灵感保存下来,灵感就能够自己组织出结构,自己产生关联,然后主动的告诉我,以及在我想要用的各种场景下自己出现给我启发,很明显一念要走的路还很长。
希望「一念」可以让你每次兴起保存的灵感,最后迸发在你的创作中,也欢迎你体验它。也期待大家的交流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