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ck 配列的键盘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接触过,这种配列的键盘不能说是少见,只能说除了客制化外没有别的购买渠道。不过,如果深入玩过客制化键盘,应该都对这种配列有所耳闻。
没用过的人无法理解如何使用这种「残疾」键盘,真正用过且会用的人又会对其爱不释手。我本人深度使用过这种配列的键盘,也配置过好几套不同的键位方案,走了不少弯路才真正爱上了这种配列。
键盘展示
我曾经在别的地方发过这块键盘的介绍,那时候用的还是灰白的无刻键帽,真的是除了我没人看得懂这块键盘。之前过生日有朋友送了我一个红白机主题的桌面排插,为了桌搭效果我特地买了套红白机主题的键帽给这键盘换上,这才心血来潮重新写了套键盘固件,也有了这篇文章。
这种小众配列的键帽比较难买,想一次买全的话一般只能买 XDA 球帽,原因很简单,只有这种款式的键帽没有高度差。我个人还是很喜欢 XDA 球帽的,整体比较平,盲打的时候不容易按错。
小配列键盘都有的特色,有许多不同的键层。我的其他键盘一般都不带 RGB 灯效,这个键盘是个特例,主要是键层太多,每一个键层都搭配一种颜色的灯效可以在初期辅助记忆,每一层中的特殊键位还可以用其他颜色标记,整体使用体验能得到一个巨大的提升。因为体积非常小,没有专门的键盘锁定指示灯,所以我把右下角三个方向键的灯设为了指示灯,红色代表未锁定,绿色反之。除了这三个指示灯外,其他所有的按键灯都只能调节亮度,颜色变换只与键层相关。
最后给一张以前用无刻键帽时的照片,单纯的黑白灰配色,算是极简风,逼格还是很足的。
配列介绍
首先介绍一些键盘配列的基础知识。配列是指键盘按键的装配序列,说简单点就是键盘上按键的数量和排列布局。
一般全键盘的按键数量为 104 或 108,以此为标准称为全配列,其他还有比较常见的 90 余键的 95% 配列,87 键的 80% 配列,82 到 86 键的 75% 配列以及 66 到 71 键的 65% 配列。而 Planck 配列就是少见的 40% 配列。
大部分人用过的常规键盘都是斜列键盘,也就是上下层的按键会错开一段距离,理论上更适合手指按压。但是其实还有一种直列键盘,键盘上每一层按键都严格对齐,可以说是强迫症的福音,而 Planck 配列正是这少见的直列键盘。
看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Planck 配列始终只能是客制化圈子里的小众键盘。按键少、直列,可谓是 buff 拉满,也难怪没有什么大厂流水线生产,毕竟光看它小巧可爱的造型就不免给人玩具的第一印象。
全键实现
通过上面的介绍不难算出,40% 配列的键盘最多也就 40 几个键,除了 26 个字母键之外,基本没有太多功能键的位置。抛开直列的手感问题不谈,光是用它实现正常的键盘功能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想象。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键层。
除了公司标配的那种 104 键键盘,不少人应该都用过 95% 或者 80% 配列的键盘,那肯定就接触过 fn 键。这是一个功能拓展键,按下后部分按键就会变成其他功能,这其实也是一种最基础的键层。
真正的键层会更加复杂一点,类似一块块有洞的布叠加。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第一层放上打字用的字母键,在第二层放上选词用的数字键,在第三层放上打数字用的小键盘键,这三层从下往上依次叠加,第一层始终保持激活状态,另外两层默认处于关闭状态。当长按第一层的切换键时激活对应的上层键层,此时对应的键层就会覆盖在第一层上,上层键层中不透明的按键就会替换下层键层中对应的按键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实际使用中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因为每一层理论上都可以单独开启或关闭,最终键盘按键的功能以所有键层叠加后从上往下看各层露出来的按键为准。
因为 Planck 配列的键盘基本都是客制化键盘,所以一般都可以自己编写固件烧录进去,理论上只要芯片的存储单元容量够大,想写几个键层就可以写几个。进一步地,表面上 Planck 配列只有 47 个键,但是实际上想要几个键就可以有几个键,叠加到甚至比全配列键盘按键还要齐全。当然,在实际使用中考虑到记忆成本,一般只会设置 3 到 4 个键层。
打字方式
理解了小键盘实现全键盘按键功能的方法之后,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除了基本的字母键之外随便按个功能键都需要动用组合键,用起来真的不会麻烦吗?
我的答案是真的不麻烦,但是有个前提,必须要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合理布置键层。
按照目前的主流布局方式,切换键层的按键一般放在空格键两边,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打字时把空闲的大拇指充分利用起来,不同于按住 shift 打大写的英文字母,用大拇指按下键层切换键非常的自然,习惯之后甚至会忘了自己原来在使用组合键这件事。
因为键盘小,所以在打字时完全不需要大幅度移动手掌,所有原本需要这样的操作现在都可以用大拇指切个键层来解决,在高强度使用键盘打字时可以省很多力气。
我本人也算是个盲打高手,但是用全配列键盘时也难免需要扫一眼键盘,但是用 Planck 键盘时则完全没有这种必要,因为真的所有键都在两只手的掌握之中。习惯之后用它打字真的是种享受,没有用过的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玄之又玄的感觉,但只要体验过就很难回去了。
使用门槛
上面的内容其实算是科普,不管想不想尝试 Planck 配列键盘的朋友都可以了解一下,也算是没用的小知识 +1。下面我要说的就是想要入坑的门槛了,某种意义上算是劝退环节。
预算充足
前面说过,Planck 配列基本没有大厂量产的键盘型号,因此只能靠客制化。客制化意味着你要么有技术,可以自己设计制造键盘;要么有钱,可以直接买成品套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肯定是选择直接掏钱了,毕竟就算有技术也不一定有时间付诸实践。因为小众,所以大部分套件产量都有限,价格也就会相对较高,性价比极低。
本条算是最重要的门槛,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有钱的话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如果不能接受大几百块买把小键盘的话,建议就不用看下去了。如果不差钱的话,那下面三条不符合也完全没有关系,加钱总有解决办法。
有键盘组装经验
大部分人的键盘都是买来开箱即用的,最多在买的时候选一下轴的型号。但是客制化的套件一般只有外壳、PCB 板和定位板,轴和键帽都需要自己选购,到货后还需要自己组装键盘,虽然门槛不高,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耐心。
不差钱的朋友直接拼团买成品即可,觉得外观好看的冲就完了。
有时间修改键层
大部分键盘买回来都会有一套默认的键层,但说实话默认的键层真的不太好用。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场景都有差别,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人常用的按键完全不同,众口难调,很难用一套默认的键层就让所有人满意。
想要用爽 Planck 配列键盘最关键的就是键层调教,而这也是非常费时间的一件事,就我而言,从最开始到现在也换过两次键层布局,而且每一次都需要规划许久。
最好有一点编程基础
客制化键盘一般都是使用类似 QMK 这样的开源固件,配套的改键驱动也需要一点编程思维才能玩转全部功能。当然,如果需求只是改键的话,用用驱动的基础功能应该也够了。
但就我的使用体验来说,玩小配列的键盘最好能学会自己编写固件。因为键层较多,其实有时候需要靠键盘灯效来辅助辨识键层,初期可以大幅减少输入错误。因为按键较少,很多时候需要一键多用或是实现一些自定义功能的按键。因为想要使用 QMK 固件的部分软件特性,难免需要改变一些配置参数。而很不幸,上面提到的一切高级功能都需要自己编写代码重新编译固件才能实现。
以 QMK 固件为例,想要完全学会其固件的编写方法,起码需要花几天时间仔细研读其开发文档,开发文档中还有部分未翻译成中文的内容,也就是说还需要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
总结
目标人群基本锁定为有钱、有闲、爱折腾的数码发烧友。对于只是想尝鲜的有钱用户,建议直接买别人调教好的成品键盘或者找人一条龙服务从硬件到软件全套定制。
键层布局
下面给出一套我自用的键层布局,其中一键多用的复杂按键我会给出功能说明。我使用的 PCB 板型号为 BM40HSRGB,如果有同型号的朋友可以找我要份固件烧录体验一下。因为本篇文章主要是讲解我的使用思路,所以不会有具体的固件编译烧录说明。
我本人习惯只用四个键层,分别为 QWERTY、LOWER、RAISE、ADJUST。其中 QWERTY 为默认层,LOWER 和 RAISE 都只能通过长按对应切换键暂时激活,而 ADJUST 则是可以永久激活,方便作为快捷键辅助键盘使用。
QWERTY(红色灯效)
上下标有两个功能的按键代表其点击和长按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上标代表点击触发,下标代表长按触发。这里可以看到,我把大部分常用的标点符号都放在了第一层,而且部分符号还转移到了更容易按到的位置,完全可以保证打字时的连贯性。
LOWER、RAISE、ADJUST 很好理解,就是键层切换键,而 Lead 键则是 QMK 固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软件特性。
按下 Lead 键后,在指定时间内按顺序依次点击预设的按键即可触发指定的宏功能,这个宏可以是任何键鼠操作的组合。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个键给了小配列键盘无限的可玩性。因为可以搭配拼音首字母缩写来记忆对应的功能,所以即时我预设了再多的宏也不用担心记不住。
LOWER(黄色灯效)
这一层比较简单,和 QWERTY 层共同组成键盘的主键盘区,应用最多的场景是拼音打字时选词。
和传统的全配列键盘不同,Planck 配列键盘打字时手指并不需要大幅移动去按加减号对候选词翻页或是按数字键选词,而是通过大拇指按下 Lower 键切换键层使原本的 VB 两键变为加减号,原本的 ASDF 变为 1234。这样的布局非常巧妙,因为你的手指从始至终都只需要放在最开始的预备位置即可。
就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说,这样打字选词的效率远高于普通键盘,最关键的是非常流畅,有种简洁的美感。这种舒适的打字体验正是我爱上 Planck 配列的决定性因素,我相信所有体验过的人都会欲罢不能。
RAISE(蓝色灯效)
这一层承担了功能键区、编辑键区、小键盘区的主要职责。直列键盘的一个好处就是小键盘区可以完美植入键层中。因为我在 Excel 中使用小键盘较多,所有特意在右下角添加了一个 Tab,方便进行单元格跳转。不过这么做也是有代价的,就是 Insert 的位置被挤掉了,不过也没啥问题,这个键我基本不用,真的要用到的话也可以通过 Lead 序列的形式触发。
ADJUST(绿色灯效)
因为我有好几块键盘,这块 Planck 配列键盘有时候会充当单纯的快捷键辅助键盘放在一边,所以这一层是可以常驻的,想要返回 QWERTY 层需要按下 Qwerty 键才行。图中空白的部分为我个人常用的快捷键和宏,这里就不展示了。
右上角 Lock、Sleep、Power 这三个键为电源管理按键,可以控制电脑锁屏、睡眠和关机,为了防止误触,这里我设成了双击触发。左上角 RESET 键可以让键盘进入固件刷写模式,平常用不上。剩下的几个按键用于媒体控制、音量控制和键盘灯控制。
前面三个键层我一般不会更改键位设置,不过这一层的键位经常发生变动,毕竟不同时期用到的软件不同,快捷键自然也不同。简单的更改键位一般直接通过 VIA 这个开源驱动就能完成,毕竟不可能为了这点小事专门再编译一遍固件,那就太折磨了。
输入手感
前面虽然提到了部分直列键盘的信息,但没有提过最关键的手感问题。手感其实相当主观,我也只能给出自己的感受。键盘本身的手感没什么可说,客制化套件,自己挑合适的轴体就好,重点是「输入」的手感与常规斜列键盘有何不同。
我本人熟练使用盲打多年,指法基本标准。第一次使用直列键盘时适应了半天,基本恢复到了斜列键盘的打字水平。
之所以需要适应,是因为手指移动的幅度难以把控,最开始时容易同时按下两个键,也就是按在两个键正中间。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斜列键盘的按键就是错开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指法问题,前面说了我的指法只能算是基本标准,唯一的不标准就是 C 键,我原本习惯用食指去按,对于斜列键盘而言这根本不成问题,但是到直列这里你就会发现,C 键只能用标准指法的中指才能按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直列键盘甚至帮我纠正了指法问题,不标准它按不到啊。
曾经在某个论坛上看到有人说习惯了直列键盘之后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键盘就都不会用了,我觉得这纯粹是在误导人,除非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过斜列键盘只用直列,否则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我有一段时间在公司用直列回家用斜列,切换起来毫无违和感,人是很智能的,手放在什么键盘上就能激活什么肌肉记忆,完全不需要过多担心。
当然,如果你本身对于斜列键盘就不熟练,没用过几年,还是不要贸然接触直列为好,万一真学成四不像就麻烦了。在这里我只建议熟练掌握标准指法盲打的选手尝试直列键盘。
使用场景
从上面的键盘布局不难看出,Planck 配列键盘是完全可以当做主力键盘使用的,它完全可以满足所有的键盘需求,甚至用来打游戏也是可以的,只需要额外定义一层游戏专用键层即可。
不过对于我而言,很多时候它都只是一块放在边上的辅助键盘,原因很简单,我目前手上只有这一块小体积的全键可编程键盘,只有它能在不占用过多桌面面积的情况下提供最充足的宏按键。
当然,有一种情况我会把它摆到桌面中间,那就是写长文的时候,我真的很喜欢用它打字的感觉,完全不会打断我的思路,一切都是丝般顺滑。
我当初配轴的时候选了和静音红轴类似的轴体,整个键盘除了空格键之外没啥太大的声音。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文本编辑器,一边回忆想要记录下的内容,一边用它静静地打出字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独享属于自己的时刻,对我而言真的是至高享受。纵使我用过那么多块键盘,这种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同配列的键盘,每一种配列都有适合的场景,很多时候 Planck 配列并不会是我的第一选择,但不可否认它在上述的两个场景中是最适合我的那一款。以后我肯定还会买更多的键盘,但我确信,它永远不会在我的桌上缺席。
如果是文字工作者的话,我真的建议买一把试试,不知道怎么配置的话参照我的键层布局用驱动把键位改成对应的,许多高级特性当没有就行。
优缺点总结
优点:
- 小巧可爱,不占地方。
- 打字轻松,无需大幅移动手指。
- 键层无限,按键布局随心所欲。
- 功能丰富,根据需求定制固件。
- 非常适合充当快捷键辅助键盘,也非常适合长时间打字的文字工作者。
- 个人专属,除了自己没人会用。(我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优点。)
缺点:
- 价格贵,门槛高。
- 直列,需要适应,不适合新手。
- 键层布局复杂,初始记忆成本较高。
- 自定义程度过高,不折腾难以精通。
- 调试时间较长,需要边使用边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使用体验。
后记
写这篇文章除了想记录一下目前的键层布局之外,最大的动机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这一配列。我在前面的使用门槛中强势劝退大部分人,只是想避免有人头脑一热就入坑这种情况,毕竟劝人玩客制化键盘确实是有点不当人。只能说我的心情很矛盾,既想让人入坑又怕害人入坑,「一入键圈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啊。
后面如果感兴趣的人多的话,我会更新一篇 QMK 固件配套驱动软件 VIA 的使用教程,如果有时间的话可能还会出一篇自行编译 QMK 固件的简单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