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第 34 届金曲奖颁奖典礼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

和前几届不同,本届的奖项非常分散,有些奖项的归属出人意料,还因为颁奖信封的排版设计不佳造成了两次颁奖错误1。但在唱工委音乐奖闷不作声的当下,金曲奖已经是我们能发现优质主流华语音乐的最佳窗口。这篇文章,我将从最终的得奖名单与部分提名下手,带大家听一些去年你或许错过的优质专辑。

文章中提到的每一张专辑都有链接指向 Apple Music 专辑详情,请随时跳转收听。

竞争激烈的最佳新人奖

在去年的金曲奖新人奖盘点文章中,我把入围的新人分成几个维度:风格、文化、创作。本届奖项的入围者也基本围绕这样的原则选出。芒果酱的《新·宝岛少年?》是一张很典型的少年流行摇滚,听起来活泼愉快;黄浩庭是乐园落日飞车的萨克斯手,他的《万寿菊》是一张用台语创作、带有 City Pop 风味的专辑;潮州土狗是年轻的说唱歌手,歌词直白无修饰,以原住民青年的生活为蓝本写作;阿布丝的《ABUS》则是将布农族的原住民语言与英语搭配,采用拉丁音乐常用的形态展现,给出了一张很好跳的舞曲。

而剩下三位,也是本届新人奖在预测中平分秋色的三位。本名林泰羽的鹤 The Crane 在个人专辑之前是以乐手和制作人的身份活跃的,他曾在乐团「他者 The Other」署名 Arnold,写出了入围金音创作奖最佳电子单曲的《异常开心的一支舞》。

在《TALENT》这张专辑中,The Crane 表现出了自己强大的 R&B 律动创作能力。与去年入围的吕彦良相比,流行味道更浓,有更优秀的唱功,整体风格也更成熟。他的原创歌词中常常出现各式各样的奇思妙想,擅长以生活小事入手,从细节中刻画场景与故事,很有画面感。除了上次在前瞻文章中放出的全专试听,我还额外希望介绍一下主打歌《不介意》的 MV。录影带取景是 The Crane 经纪人的婚礼现场,全程都是偷偷拍摄,只有新人和歌手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因为受当事教堂教会的抗议,原 MV 下架,但上架了一个用免费素材替换剪切的版本,观感意外地更加好笑。

LÜCY 的风格界定有些困难,她的作品带有 Dream Pop 的梦幻气质,根底又是民谣样的简单旋律。她和之前提到的持修杨士弘类似,音乐的表现力很需要依靠编曲人的能力。幸运的是,她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之初就遇到了优秀的制作人海大富,让她的创作才华得以最大化呈现。

而本届新人奖的最终得主,则是之前我在盘点文章中说过的那类近年少见的纯种「唱片歌手」。虽然发行的是首张专辑,但洪佩瑜第一次在大众面前崭露头角是在 2010 年的第四届超级偶像踢馆赛。随后,她在 2011 年的第五届超级偶像以 0.5 分的差距输给艾怡良成为亚军,接下了当年大热的 OST《踮起脚尖爱》。但这个受到制作人钟爱的新人歌手却刻意从歌唱的世界逃走,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成为一名舞蹈演员。直到这几年,洪佩瑜才下定决心,重新投入音乐的怀抱。

制作人陈建骐把这张专辑做得非常顺耳——这是一件听起来容易的事。但查看整张专辑的歌单,就会发现《明室》的歌曲构成有点复杂。好在与其他新人相比,她的声音表现力异常地强。无论是着重叙事与情感的《明室》《污渍》,《不在一起就不会分开2》中体现的惶恐卑微,《废到月亮》的轻松愉快,还是《你是自由的》的独立乐团风格3,洪佩瑜都能完整拿捏,对得起「怪物新人」的评价。

「评委会分奖」的背后是分众陷阱

候选名单公布之后,就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今年华语歌手的竞争还不如其他语类好看」。事实上,在大众歌手的概念逐渐沉寂、既往的天王天后停止发片的今天,这些「新生代」「小歌王小歌后」都表现出了足够强大的生命力,绝对称不上「无趣」4——其实他们中有人已经出道了十余年,每张专辑都在尝试做出新意,只是没有碰上大众共用一只耳朵的唱片时代。

而今年,无论是不是评审在有意识地「分奖」,之所以奖项观感如此不佳,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华语类大奖项中所有候选者都是「偏科生」,没有一张拿出来能在所有方面服众。

张张又强又偏科的华语专辑

从颁奖前的呼声来看,华语专辑与歌手奖候选出现了难得的「好多人都有可能得奖」的局面。

对比往年的入围名单,几乎能看到一样的套路。比如女歌手中的刘柏辛,就能对应上去年入围的 Karencici 的位置。同样是在自己的舞曲/电子类型做得越来越好,专辑概念完整,编曲前卫。在 2019 年入围最佳新人后,《幸福星》是她离开嘻哈风格之后听感最流行的一张。刘柏辛对自己音乐风格的掌控力很强,审美也一直在线,所以离开 88rising 自组工作室后反而让她的创作路子更自由,质量不降反升5

郁可唯和戴佩妮则是在自己的安全区交出了一张各方面都更加精进的作品。擅长写旋律的戴佩妮这张专辑更像是玩够乐团后的回归作,证明自己做完另类音乐回头来还是写情歌的一把好手,《被动的观众》《多亏你啊》《闹剧》都有不错的传唱度。郁可唯则是展现了打磨得更细致的唱功,和怪物新人洪佩瑜一起作为唱将代表同列其中。

徐佳莹的《》和 A-Lin 的《LINK》则都是重在风格突破。A-Lin 不光尝试用阿美族语创作,还唱了《38 一朵花》这样表达女性自信的作品,又接了艾怡良作曲的炫技级歌曲,同时保持了专辑整体编排的稳定与合理。相比之下,《给》的专辑编排就略逊一筹,而且单论唱功,徐佳莹确实唱不过能把哀怨婉转的《我怨》唱得听起来轻松写意的 A-Lin。凭着这每项都有一点点还特别会唱的差距,今年的歌后归属了 9 张专辑入围 5 次最佳女歌手的 A-Lin。

男歌手的情况则更复杂。各大老唱将都没有在这一年度发出全长专辑,让周耀辉拿了最佳作词的陈奕迅《人啊人》也只是一支单曲。这让最佳男歌手被迫多去考虑唱功之外的因素。

赵雷的《署前街少年》和之前入围第 29 届华语专辑的郑兴一样,是在金曲奖少被看见的新民谣,和鹤 The Crane 一样算是类型音乐中的佼佼者,但基本都是「入围就是肯定」的候选人,得奖概率很小。MC HotDog 和熊仔两人都是说唱音乐人,一老一新,前者的《姚中二》主要是 OG 在如今的快餐化的流行趋势下表达自己对社会与世界的看法6,后者的《PRO》则更多的是在生活与创作过程中发出的自省。两人都是 Wordplay 的强者,歌词韵脚与字词音律都写得精妙,但都不是重在「唱」。熊仔显然对此更加在意,因为曾获得「不会唱」的评价还写出了《能火》一曲。对平常不太听说唱音乐的人来说,《PRO》也是词曲创作都更好入耳的那张。

而剩下的吴青峰和 Hush 就成了本届的最佳华语男歌手的争夺者。两名创作歌手,一个是主流乐团出来做风格音乐的主唱,一个是刚刚连拿两届最佳作曲的前小众乐队主脑。两张专辑,《马拉美的星期二》实验性质深厚,更像一次向内的艺术探索;《娱乐自己》则是难得地一改之前 Hush 内敛、善用隐喻的创作风格,大开大放,在自己条件不够优秀的嗓音里找到了发力点,专辑中《衣柜歌手》《都会爱情三角习题》《娱乐自己》也获得了不错的传唱度。

场面变得非常尴尬。唱得最好的那张大家都听不懂,看歌词还要查典故;最容易引起共鸣的那张唱功欠佳,虽然已经很努力了;整体表现最平均的一张则基本没表现唱功。最终,Hush 以微弱优势在这个男歌手小年拿到了最佳华语男歌手,也算是天时地利。而熊仔的《PRO》拿到了最佳华语专辑,《马拉美的星期二》则直接越级,拿下了跨类别的最大奖年度专辑奖。

实话说,在我看来,这相当于发了三个最佳专辑奖。

不过比起他们,最惨的可能还是时隔三年发出第二张专辑的 JADE 乐团。明明入围了包括最佳华语专辑在内的六个奖,却只拿到了最佳单曲制作人,颁奖时还被念错了名字,风头完全被上面这些打架的小神仙盖过。《Snow White》听感比首专《NEMO》更加大众,摒弃了《NEMO》中过于黑暗压抑的听感与创作取向,但保留了自身摇滚曲风与氛围感浓重的编曲风格。即使只听六张最佳华语专辑的入围者,《Snow White》也能让人耳目一新,非常可惜。

实际差距悬殊的其他语种

相反地,同质化更严重的反而是客语、原住民语歌手,只有少数能做到突破既有框架,但只要做出来就非常明显;台语的状况好一些,时常有风格迥异的新人出现,但看专辑制作名单,常常能瞧见几个熟悉的制作人出现。如果你本身对这些歌曲没什么了解,下面几张风格取向更贴近当下流行的专辑值得一听。

在 2016 年靠《大龄女子》拿了自己时隔 20 年的第二座金曲奖后,彭佳慧接下来的两张专辑都松弛得多,音乐敢玩敢放开,但奖运不济,赶上了大年。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在与罗文裕的合作中受到启发,尝试用自己的家乡方言歌唱。彭佳慧本身唱功在线,客家话演唱也解放了她的创作能力。《我在客厅做的梦》全专一半曲作由她自己完成,并让她一举获得最佳客语歌手奖。最让人惊喜的,是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声线中的第二个人格,不再一开口就是品尽人生冷暖、尝遍世间辛酸的苦情女子,而是在自家沙发上轻松哼唱、自信洋溢的客家细妹。整张专辑充满令人放松的慵懒气质,即使对客家话不太理解,也能随着她的演唱摇摇晃晃。

拿到最佳台语专辑奖的《水逆》是创作歌手郑宜农的第一张台语专辑。这张专辑也让她拿到了最佳台语女歌手奖。方言创作的难点就是要重新学习表达与文字韵律,并配上合适的曲调让它听起来顺耳。而这张专辑除了在创作上保持了一定的水准,还引入了更新颖的主题。专辑中《新世纪的女儿》入围了最佳作曲与年度歌曲,《人如何学会语言》入围最佳作词。尤其《新世纪的女儿》深入探讨女性在不同阶段与不同生活状态下,或主动或被迫走入的社会角色与相对应的规训,是首能超越语言隔阂的佳作。

原住民语那边也是一样。整体风格、词曲创作等方面表现明显更加亮眼的有三张:Matzka 的《cinevuan 7 邻 86 号》、葛西瓦的《我这里有一批很纯的你要不要 Ita》以及新人入围的阿布丝《ABUS》。除了上面我们提过的阿布丝,Matzka 和葛西瓦都是金曲奖的老熟人。两人在乐团阶段分别拿过最佳乐团最佳新人,单飞后在华语与原住民语创作上都有佳作。Matzka 是华语区少见的雷鬼音乐创作人,葛西瓦则是在嘻哈类型较为得心应手,最终也就是这两位分别获得了最佳原住民语专辑和最佳原住民语歌手。《cinevuan 7 邻 86 号》聊的是故土情结,《Ita》聊的是婚后生活,老话题,但编曲作曲风格新,即使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也能听得很开心。

听不懂也没关系,Apple Music 为这些歌曲加上了翻译。不过看了翻译就会发现,原住民语歌曲的用词与谈论的话题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有时还会出现直接借词的状况。这也是不少少数民族语言遇到的问题。其实音乐是个不错的传承方式,如果唱工委音乐奖还能继续,我希望他们也能开辟出一个少数民族音乐类或方言类音乐的奖项。

这届金曲奖其实争议不小,从入围名单到奖项授予,各方各面都有质疑。但对于平常没时间挑歌,又不想随着榜单听些粗制滥造的快餐音乐的人来说,顺着一个权威奖项的候选名单从头听到尾,确实是最快的方法了。只是奖项的评委会都有自己的偏好,入围名单也不能完全覆盖优秀作品,韦礼安《明天再见》、邓紫棋《启示录》都是不错的专辑,但都与入围演唱类奖项擦肩而过。如果你还有时间,不妨把它们也加入待播清单。

祝你听歌愉快。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