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字版内容是影片的逐字稿,内容仅供参考。建议观看原始影片以获得最完整、原始的资讯。
各位好,欢迎来到少数派,我是 Nick。今天,我们来聊小米 13 Ultra。
当你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小米 13 Ultra 已经发布了两个多月了,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购买了这款手机,而且对它的影像系统都有着不错的评价。我也算是小米 13 Ultra 的第一批用户,并且用它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今天这期节目里,我们不谈任何有关这部手机的配置、系统、操作等等方面的体验,只聊拍照。一直以来,我都主张以摄影的方式看待手机摄影,所以这期节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各位摄影爱好者们看得过瘾。
正因如此,你在接下来看到的每张用小米 13 Ultra 拍摄的照片都不是所谓的样片,因为我拍摄这些照片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刻意展现手机的色彩、画质、焦段等卖点,而是用影像来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展示这些照片的方式也会和其它的手机评测不同,我把照片做了编排,在不同照片之间寻找联系,最终用双联画(diptych)的形式做成了一个小的摄影项目。
接下来,咱们就先看照片,关于手机的事儿,一会儿再聊。
注:照片展示部分见原始影片。
影像风格
影像风格是小米 13 Ultra 的最重要的特色,也是许多用户选择用它拍照的主要原因。在我的使用体验中,强烈的色彩风格确实是这部手机在影像方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这里要先说一点:我们接下来的讨论和分析都是以小米相机预设的「徕卡真实」风格为基础的,另外的那个「徕卡生动」更接近传统的手机成像特点,色彩比较平和,风格化也没那么强烈。我相信选购小米 13 Ultra 的朋友们一定不是冲着「徕卡生动」来的,所以我也就不在这个风格上面多费口舌了。
小米 13 Ultra 对照片风格的处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色彩,或者说是大胆的、有规律的偏色和过饱和。其二是影调,重点体现在对画面整体或者局部的亮度以及对比度进行夸张处理。
这几张照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小米 13 Ultra 对绿色和红色的处理很有代表性,色彩的饱和度和对比度都拉得非常高,而且绿色和红色显得格外浓郁和沉稳,让整个画面充满一种饱满的张力。
再比如这张照片,黄色跑车的亮度被明显拉高了,色彩也很饱和,给人一种色彩即将溢出萤幕的感觉,所以让整张照片里,黄色的麦当劳 logo 和车体的颜色显得非常突出,两者恰好有一个位置上的巧合,像是汽车戴了一对猫耳朵。
这张也是一样,阳光照耀下,糖果包装的橙色已经饱和得不能更饱和了,糖果的甜味也仿佛能从这种饱和的色彩中渗透出来。
如果单纯按照正确与否来判断,那小米 13 Ultra 对色彩和影调的处理显然不那么「正确」。但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说,这种夸张的表现又是显著加分的。
在整理和编排照片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一种比较传统的编排手法,那就是把所有选好的照片打印出来,然后再排列和组合顺序。尽管我使用的是一部几乎没有任何色准可言的家庭打印机,打印出的照片颜色全都偏到姥姥家去了,但实体照片呈现出的细腻的灰阶过渡依然让我觉得非常满意。
顺带一提,用小米 13 Ultra 拍出的照片的画质也相当不错,很多照片在 27 寸大屏上看到的效果是超过了用手机观看的,有过用电脑后期修图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这需要照片本身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才能做到。
当然,强烈的影像风格是一把双刃剑,有处理得加分的时候,自然也就有减分的时候。小米 13 Ultra 拉高对比度的策略在拍我家狸花猫的时候就完全不灵了。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光线条件下,猫咪的毛发拍出来永远是一坨坨、油腻腻的感觉。你可以看看这组对比,iPhone 14 拍出了猫咪毛发支楞楞的效果,小米就显得有点用力过猛。
到了室内光线条件没那么好的状况下,这种「大力出奇迹」的缺点会更加突出,猫咪毛发和淡黄色的木地板都已经变成了棕黑色。
经过我的观察,类似颜色和材质的木桌、手工雕塑等都会有同样的问题,所以如果你用小米 13 Ultra 拍摄来咖啡馆、图书馆之类的场景,得到的结果不一会像你在拍公园、拍花草时那么令人满意。当然啦,路也没有完全堵死,「徕卡生动」在这些时刻就可以出来救场了。
还有一点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小米 13 Ultra 对于「白加黑减」的处理比较激进,所以拍照效果有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以这张照片为例,通常来说,夜晚路灯下的栏杆是不会这么亮的,这里其实就是小米识别到了栏杆是画面主体,所以对前后景进行了亮度反差的处理,拉高了栏杆的亮度。在拍照的时候,你是可以直接在取景器里看到手机的这个拉高反差过程的。另外你可能也发现了,所有警示性的栏杆都应该是正红色,但小米拍出来的效果却偏一点橙色的,这种把红色往橙色偏色手法也是后期修图里呈现所谓「胶片感」非常常见的手段。
也有我不喜欢的例子。阴天里的深圳湾,海水正常来说应该呈现出腥腥的黄色,但小米 13 Ultra 把白点拉得太高了,导致海水呈现出了一种像牛奶一样的感觉。加上原本灰白色的石头普遍偏向米黄色或者青绿色,使得画面整体显得都有点甜腻。
总体来说,强烈的影像风格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冒险。它就像一个性格棱角分明的人,每说一句话都有可能让其他人格外喜欢或者不喜欢。我相信每位摄影爱好者都会对这种风格上倾向有自己的判断,我在这里想特别提醒的是对摄影还没那么了解,但有意尝试拍出好看照片的朋友们:请不要对这部手机或者这样的影像风格抱有任何「有了它我就可以随手一拍都是大片」的美好幻想,恰恰相反,强烈的色彩风格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摄影的门槛,越是强烈的影像风格就越是要求拍摄者对摄影和色彩有更多的理解,你一定得使用小米 13 Ultra 一段时间,摸透它的脾气,并主动选择更适合它的场景或者拍摄手法,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焦段
聊完了影像风格,我们来谈谈焦段。
小米 13 Ultra 的宣传点之一就是全焦段覆盖,不过在我看来,这款手机在焦段上的亮点倒不是新加入的 75mm 镜头,而是街拍模式下的 35mm 裁切。
熟悉摄影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35mm 焦段在摄影领域有着无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对于新手来说,这个焦段兼顾了视野的广阔和聚焦,相对比较好掌握。而在大师手中,无数传世的经典作品也都诞生在这个焦段内。所以,手机作为最适合随身携带的拍照设备,反而一直不提供这个焦段的镜头,这其实是个让我长久以来都觉得很困惑也很难受的事情。在小米之前,市面上认真做 35mm 焦段的只有中兴。而在小米 13 Ultra 上,小米影像团队用裁切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应该不需要长篇大论地阐述「35mm 焦段本身有什么特点」这种很初级的问题了。我本人也是 35mm 焦段的重度使用者,所以当我在手机上用上这个焦段的时候,我会马上进入到一种放松和自由的状态,构图几乎不过脑子,注意力也能完全放在寻找有意思的内容上。
从焦段的层面上来说,这几年的手机影像发展在我看来可以算是退步的。早些年的时候,手机镜头还有 35mm 和 28mm 这样的焦段出现,但是随着手机影像从硬体到算法的不断进步,各家手机的主摄焦段反而越来越广,从 28mm 到了 26mm,到 24mm,然后又到了如今的 23mm。23mm 对于拍照来说真的不是一个那么普世的焦段,因为它实在是太广了,想要在这个焦段下拍到好照片,对拍摄的题材和拍摄者本人都有很高要求。
在我看来,随着手机的传感器尺寸越来越大,像素数越来越高,各厂家完全可以用等效裁切的方式来解决焦段的问题。Apple 在 iPhone 14 Pro 上推出了一项技术,那就是在传感器中心区域「截取」一个等效 50mm 焦段的画面,这项技术目前也在各家 Android 旗舰上普及了。其实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延伸到 28、35、40 这些经典焦段上来,给用户更多选择。
小米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在 35mm 焦段下,小米 13 Ultra 的画质、色彩、解析力等都没有退化,视角却比 23mm 舒服多了。好消息是,等效 28 和 35 焦段裁切的功能有品牌已经在做了,这背后还有一些小的渊源,可以等他们的功能正式发布之后咱们再找机会详聊。
一些细节
小米 13 Ultra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优点,那就是快门迟滞很低,基本上感受不到。街头摄影爱好者们肯定都非常看重这一点,而小米显然在这方面做过调教和优化。我在拍摄的时候经常眼睛还在找角度、找构图,手不自觉地碰到了快门按钮,然后啪啪两张就已经拍出去了,反应非常迅捷。
另外,如果你默认的拍照格式是 JPEG,我建议你在曝光时采用高光优先的策略,因为小米 13 Ultra 对于曝光不足的宽容度还算是挺高的,我粗略感觉有大概两档的样子,所以如果前期拍暗了,后期还能拉回来一些。但它对过曝的宽容度就很低了,过曝了就是过曝了,基本上没得救。
缺点
前面我们没少表扬小米 13 Ultra 的优点,下面我们也来谈谈它的不足之处。我觉得,至少就目前版本的系统而言,小米 13 Ultra 相机部分最主要的问题是逻辑的混乱。比如说,专业模式是我最常用也最喜欢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我可以额外设定照片风格,对影调进行单独设置。但是,专业模式下是没有等效 46mm 这个焦段可选的,这明明是日常拍照中最实用的焦段之一,而且普通模式也有,但到了专业模式下却无法使用,实在是让我有些摸不著头脑。
回到普通模式,46mm 的焦段倒是有了,但照片风格又没了。而前面被我盛赞的 35mm 焦段则只能在街拍模式下使用。所以,为了使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我必须在普通模式、专业模式和街拍模式里左右横跳,来回切换,而且无法获得完全一致的色彩方案,因为「照片风格」是专业模式的专属。
如果说「照片风格」功能偏向高阶用户,没有放进普通模式里还算是可以理解,那街拍模式也不能设定照片风格又是什么缘由呢?就……还有谁是比会用超焦距功能的用户更专业的专业用户的呢?
网络上有很多对于小米 13 Ultra 的赞美,说这次相机的功能一定是真的懂街头摄影的人设计出来的东西。但我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我觉得相机交互的设计者一定不是一个像我一样每周末都会徒步十公里、拍摄上千张照片的街头摄影者,否则,他是一定会为当下相机逻辑的繁琐而感到痛苦的。
在我看来,专业模式既然叫专业模式,那它就应该是一个专业用户可以信赖并长期使用的模式,和所有模式相比,它应该更强而不是更弱。在专业模式下,用户应该能用到全焦段的镜头,能用到全部的色彩风格和高阶功能,而且可以在任何时刻快速开启它。不仅如此,专业模式对于像小米 13 Ultra 这样主打影像的手机来说格外重要,因为真的会有一大批爱好摄影、对产品功能既懂行又挑剔的用户来使用它,所以在徕卡影像风格已经成为行业标杆的同时,我希望小米可以尽快把软体层面的配套设施完善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出这套徕卡影像系统百分百的实力,也才能在众多「影像旗舰」里树立无可撼动的江湖地位。
话已经说到这儿了,我想再聊几句产品之外的事情。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徕卡这个品牌非常熟悉,所以在小米和徕卡达成合作之后,我也一直在同时以徕卡用户和媒体人的双重视角关注双方的合作进程。在与徕卡牵手的大概两年时间里,我觉得小米还没有完全想清楚应该如何充分释放徕卡的品牌资源和能力。
对于小米来说,徕卡这个品牌的资源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光学和影像系统,在这方面,小米其实做得已经很不错了,徕卡色彩和徕卡光学都成为了小米手机最有诱惑力的招牌,小米影像团队的朋友们也在经过了徕卡的轮番毒打之后找到了自己做产品的节奏。
其二是使用徕卡相机的摄影师,以及由此诞生的无数使用徕卡相机拍摄的经典作品。这一点其实才是真正奠定了徕卡品牌格调的东西,也是能够帮助小米把品牌高端化做得足够深入人心的重要资源。但在这方面,小米目前的投入和产出还远远不够。
我举个小小的例子来说明这件事吧:小米 13 Pro 请到了摄影师 Alan Schaller 体验产品,并拍摄了产品宣传片;小米 13 Ultra 则请到了摄影师 Matt Stuart,同样也拍摄了宣传片。但你除了在小米微博和产品发布会上可能瞟见过一眼之外,其它地方完全看不到这两位摄影师的影子。要知道,这两位在街头摄影领域那都是超级明星级别的人物,他们在用什么器材、对影像如何评价,都直接影响着全球摄影爱好者的消费决策。但是,你没怎么见过他们用小米手机拍摄的照片,没怎么听到他们对小米手机的评价,更不知道这些大师们到底是怎么用小米手机拍照的。特别是 Alan Schaller,如果我不提这茬,你可能都不知道他参与过小米手机的宣传,但他可是货真价实的徕卡大使,而且他习惯使用 24mm 的镜头,和小米 1 英寸的 23mm 很相近,从拍摄习惯到成片视角都有许多共通之处,原本是可以大作文章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重点:小米目前还没有完整地释放徕卡这个品牌在摄影领域里的影响力和动员力。其实,前面提到的这些工作小米不是没做,他们曾经举办过 XiaomiMasterClass,请 Alan Schaller、Matt Stuart 以及国内的很多摄影师分享过自己的拍摄技巧,小米影像的社交帐号偶尔也会发发摄影翻书之类的内容,但这些素材没有投入什么资源进行大面积的传播,甚至连转发微博抽奖送《Think Like a Street Photographer》这样的活动都没搞,所以完全没有给用户留下印象。
想象一下,如果小米手机的小米微博每周放出的都是由这些大师拍摄的作品,每到营销节点的时候就放出一些和徕卡大使或者知名徕卡摄影师合作的影片,抽奖送的都是知名摄影师的画册,内建的壁纸和相册也有徕卡专区,不停地展示大师们对小米手机影像能力的认可,我相信这样的宣传一定比「每当小米要发新手机的时候雷总背着相机在微博上跟大家喊『朋友们,我爱摄影,小米真的想做好摄影』」效果要好得多。当用户花了六七千块、买了一部定位影像旗舰的高端手机的时候,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笨拙的、学习中的小米,而是一个专业的、甚至因为自信而傲慢的小米,这才是小米和高端之间那个等号的位置。
尾声
OK,节目的最后,我们也来总结一下使用小米 13 Ultra 的拍照体验吧。这是一部有着鲜明个性的手机,它对影像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脾气,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场景与题材。该如何与它相处,利用它的特点和能力,需要拍摄者有自己的思考。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我对小米 13 Ultra 的评价:使用这部手机拍照,我能感受到摄影的快乐。
好啦,本期的全部内容就到这里。哦对,节目开头你看到的摄影项目,我把它做成了 PDF 的电子版,名字就叫做《来》。欢迎你在本期节目下方的说明文字或者评论区找到下载链接,查看清晰度更高的照片。
📷 点击这里,下载《来》高清完整版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感谢你的观看,也欢迎你在 B 站、YouTube、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少数派,关注我们。
那我们就下期再见啦。拍照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