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六月底,一条「重磅」新闻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f Cancer, IARC)拟在七月宣布,被业界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可能对人类致癌」。只这一句,就让不少群众对阿斯巴甜从趋之若鹜到谈之色变。

作为被使用最广泛的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由于其优秀的味型和稳定的性质,几乎是无糖食品,尤其是无糖饮料的标配。近年来,关于人工甜味剂安全性的讨论越发密集,阿斯巴甜作为使用时间较久,且有相对明显缺陷的甜味剂,也就被当成了优先研究的对象。这次 WHO 正在讨论的改动,也是基于近些年对阿斯巴甜研究的增加。

但是,就目前能够提供的证据,你暂时还不必对吃了那么多年的阿斯巴甜拒之千里。即使七月 WHO 正式宣布了这项改动,它也无法对阿斯巴甜完全定性——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它背后的原因。

阿斯巴甜是什么?它的已知缺陷何在?

阿斯巴甜,化学名为 L-α-天门冬酰胺-L-苯丙氨酸甲酯。它在 1965 年首次被发现,原因是科学家在合成药物的实验中没有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手上溅了药品觉得安全就没洗手,还在后来的操作中舔了手指。结果很伟大,但大家不要学。

Aspartame.png
图源:PubChem

在 1974 年,阿斯巴甜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阿斯巴甜味型与蔗糖类似,没有金属后味与苦味。它的每克热量与蔗糖差别不大,但甜度是蔗糖的约 200 倍,达到同等甜度的添加量远少于蔗糖,因此被视为低热量代糖。

关于阿斯巴甜的研究自发现起就没有停止,而在一众研究中,它表现出最明确的缺陷是苯丙酮尿症患者不可用

从上面的化学名我们就能发现,阿斯巴甜的构成比较简单,消化后的生成产物就是组成它的天冬氨酸、苯丙氨酸和甲醇1,都是食物中的常见组分。但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基因缺陷,相关代谢酶活性出现异常,患者体内会出现明显的苯丙氨酸浓度升高。大量堆积的苯丙氨酸还会被肝脏代谢成有神经毒性的苯丙酮酸,导致脑损伤等严重后果。

所以,苯丙酮尿症患者应避免服用阿斯巴甜。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避免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子女患病率。

要发布更改的 IARC 是什么来头?

IARC 是 WHO 下属的专门癌症研究机构。它的目标是促进癌症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它们的研究重点放在环境中或生活方式中的癌症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在基因因素的参与下,在大范围人群研究与实验室模型中体现出的相互作用。

一言以蔽之,IARC 的大部分工作是为了揭露外部因素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预防癌症的方法。

而它们最有代表性的产出,就是「IARC 专题报告」(IARC Monographs),它会提供一个目前既有研究中出现过相关物质与因素的分类清单。这也是本次阿斯巴甜可能登记进入的主体。

IARC 说的「致癌性」到底是什么?

根据路透社之前的新闻,阿斯巴甜可能在七月被评定为「可能致癌」,而这正是容易引起理解偏差的地方。这个「可能」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可能」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它不是要跟你谦虚一下,而是一个不能乱用的,有明确定义的「可能」。

刚刚提到,IARC 专题报告会给出一个「分类清单」,这份清单的出处是「关于识别人类致癌危险的 IARC 专题报告」(IARC Monograph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cinogenic Hazards to Humans)。在这份报告中,IARC 会给出一系列已经有一定体量的人类致癌相关性研究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研究能提供的证据确凿度分级。具体的分级标准则写在这份报告的序言里。

I4k4bEdeDoaCm9x4lZvc4M9Knug

上图是 WHO 给出的对分级的大致介绍,可以看出,IARC 对致癌性有三大类四小类分级:

  • 1 类(Group 1),对人类致癌:有充足证据证明与人类癌症相关;
  • 2A 类(Group 2A),有(较大,probably)可能对人类致癌:有充足证据证明与实验动物癌症相关,与人类癌症相关性证据有限;
  • 2B 类(Group 2B),有(较小,possibly)可能对人类致癌:与人类癌症相关性证据有限,在实验动物中的证据等级不充足(less than sufficient);
  • 3 类(Group 3),对人类致癌性无法分级(not classifiable):与人类癌症相关性证据不足,与实验动物癌症相关性不足。

那么,根据上面的内容,我来问问你:两个证据相关性都不足的 3 类致癌物会对人类致癌吗?

正确答案是不知道

那 2A 类致癌物呢?答案还是不知道

因为这个分类标准也没有它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

详细的分类标准中,所有的疑似致癌物都被按三个方向考量:与人类癌症相关性的证据、与实验动物癌症相关性的证据、机理证据。而前两个方向的所有证据都会统合起来被再次评级,并分为充足(sufficient)、有限(limited)、不足(inadequate)、缺乏(lack of)四级。剩下的机理证据还有更细节的条款来对评级进行再次分类。完整的内容可以自行查询报告序言原文

发现问题所在了吗?IARC 的分级标准并不是我们按思维惯式理解的致癌性的强度,而是研究中提供的证据有多确凿。也就是说,在整个列表中,只有 1 类是明确的致癌物,其余都是可能性高低不一的「疑似致癌物」。而且,就算你知道了它的分级,当这种因素投射在个体上时,还要考虑上各种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接触高等级的致癌因素对个体的危害并不是注定就比低等级的更危险。

所以,IARC 所说的「致癌」,并不是想当然的「碰多了要得癌症」,而是「在目前能得到的证据中,我们有多大的把握说这个东西与癌症相关」。

阿斯巴甜到底什么水平?我该担心它吗?

考虑到报道的原文采用的说法是「...set to be declared a possible carcinogen」,我们姑且可以推测,IARC 正在讨论的是将阿斯巴甜列入 2B 类致癌物(possibly carcinogenic),离确定致癌的 1 类还隔着十万八千个研究要做。

光说规定和理论不够具象,我来举一些名单中的例子。

  • 1 类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感染),酒精饮料,槟榔果,煤炭在家庭室内燃烧产生的废气,乙肝病毒,室外空气污染,(作为食物的)加工肉制品,波长在 100-400 nm 的紫外线辐射,二手烟草烟雾,吸烟,烟草(无烟型)
  • 2A 类致癌物:高温油炸排放废物,夜班工作,(作为食物的)红肉,65℃ 以上热饮
  • 2B 类致癌物:芦荟(全叶提取物),发动机废气,汽油,低频磁场,(传统亚洲)腌菜,射频电磁场,炭黑,铅,镍,银杏叶提取物
  • 3 类致癌物:腈纶纤维,煤灰,(饮用)咖啡,牙科材料,静电场,茶,苏丹红 I/II/III,咖啡因,汞,糖精
无奖竞答:上图中有多少(疑似)致癌物?

相信大部分朋友看到这些就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了。

其实对 IARC 来说,列入表单的目的更主要的还是刺激与推动与之相关的研究。阿斯巴甜自发现起就因为一些历史与利益原因饱受争议,很少有脱离外界因素的完整且明确的研究,它也是 2020-2024 五年间 IARC 代糖相关研究的重点。如果本次它被列入名单,更大地可能是引发对阿斯巴甜安全性的研究潮,然后再根据新的研究对其结论进行调整。类似的事情之前就发生过——在经历了多年的糖精(saccharin)致癌性研究后,尽管有证据表明其与大鼠膀胱癌之间的关联性,但由于始终缺乏其与人类致癌的关联性证据,糖精的分级由 2B 调整至 3 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5 月 15 日,WHO 就已经发布了一份造成了不少误导的文件。在此之前,WHO 完成针对非糖甜味剂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研究。该研究整体收集的证据确定性评级为「低」,但仍然得出了「未能发现非糖甜味剂使用与体重控制和控制代谢性疾病间的关系」的结论。基于以上结论,WHO 不推荐将非糖甜味剂作为控制体重与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的手段。而且,这个饮食指导上还额外有七个其他的饮食指导作为前提,并不能单独拎出来作为结论使用。并且在其中,就提到了非糖甜味剂与癌症关联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整体确定性评级是「非常低」。

就我看来,这是一个科学语言到生活语言转换失败的极佳案例。科学追求的是严谨、精确,「可能」就是「可能」,「是」就是「是」。而生活语言可以是夸张的,模糊的,我们的「可能」可以是「是」,可以是「不是」,可以是「我不想说」,可以是「你看着办」。尤其现在,很多人太习惯听一句话就当作结论,甚至看不完一篇文章就跳到尾部求一个总结,但很多东西都不能总结,这类科学相关的内容尤甚,解释与理解的方式常常就藏在被人跳过的细节里。

最后,阿斯巴甜究竟要不要收入名录,收入什么等级,还要看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正在进行的二次评估,这个组织也是目前阿斯巴甜 40 mg/kg 的安全添加剂量标准的制定者。在 7 月 14 日的正式公布中,IARC 与 JECFA 将共同发布阿斯巴甜的致癌物分级,并对其风险评估与每日推荐摄入量进行修订。再者,这个分级与标准更大的意义还是辅助各个国家制定自己的标准,和消费者的直接关系其实并不大,就算真的没了一个代糖,肯定还有其他安全性未知的替代品,而这就不是我们需要操心的事了。

不过在我看来,不管结果如何,它都不会、也不该是你担心的第一顺位——比起费尽心思地避开阿斯巴甜,不如少上点颠三倒四的夜班再戒烟戒酒来得有效。

关联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