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每日复盘,工作总结,视频选题库,稍后阅读列表,待办清单,思考笔记 没有一种笔记方法,能让我这样上瘾。
在持续记录的同时,我终于打通了信息输入-整合-输出的整个链路,任何我看到的想到的学到的有用的东西,都能变成我知识库的一部分,并应用到我在做的事情上。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Tiago Forte提出的搭建第二大脑理论。
什么是第二大脑
这世界上几乎所有最聪明的脑袋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记笔记。
达芬奇的笔记手稿很出名不用多说, 钱钟书也是个笔记狂魔,歌手Tylor Swift和姆爷也都保持着随时记录灵感的习惯
这种将大脑中的想法可视化的方式是他们提高创造力的秘诀,因为大脑更擅长创建想法,而不是存储想法。
这也是Tiago Forte提出的搭建第二大脑理论的基石。
记笔记,但和我们通常随性记笔记不同,搭建第二大脑是一种更具系统和目的性的笔记方法,你记录的每个内容,或多或少都能在将来用得上。
它也是一个信息筛选的系统,串联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输出。
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给大脑开的外挂,也就是把我们看到的思考过的所有东西都文档化电子化。把记忆和储存这件事,外包出去。
为什么需要第二大脑
只要你是知识工作者,只要你的工作涉及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就能用得上这套方法。特别在这几种场景下,它能促成的改变非常显著。
- 已经工作了几年,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有效的沉淀。没有一套成体系的工作方法和SOP,遇到问题该懵圈还是得懵圈。
- 每天摄入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听播客、看各种文章、刷各种信息,信息不止过载,还要爆炸。看了很多东西,但却无法真正消化和吸收。要用的时候发现根本想不起来,或者找都找不到。
- 做什么都是乱的,工作上焦头烂额,生活中杂乱无章,时间被大量耗在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这件事上,整个人非常低效且拧巴。
我大概花了一个月搭建起了一个初始的系统,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如何搭建第二大脑呢?
搭建这套系统第一个关键是——CODE 模型
- C是 Capture - 收集:把引发共鸣的信息收集起来
- O是Organize- 整理:对收集的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 D是Distill - 提炼:提炼这些内容的精髓,筛选最有用的信息
- E是Express - 表达:和他人分享,在实践中去应用你的知识
通过这四个步骤,就可以解决笔记要记什么,如何整理这些笔记,怎么让这些笔记变得有用,以及我们到底要怎么应用这四大难题。那具体怎么做呢?
1. Capture 收集
聊到做笔记,很多人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是——不知道记什么。
我们每天会摄入大量的信息。书籍 文章 播客 视频 社交媒体的帖子 开会 聊天
可以说只要你上网,只要你和人打交道,你接收到的信息就会远超乎你可以消化的内容。
这也是我为什么开始着力搭自己的系统,因为我发现我每天摄入的信息质量实在是太-糟-糕。不管是刷小红书,还是刷抖音,微博,知乎,B站,某管,公众号,各种网站,我任凭兴趣和算法带我在各种碎片化的内容中游荡。萌宠,穿搭,搞笑段子,搞钱方法…我有限的注意力和精力被切分成无数的碎片,然后堕入和惰性不断争斗和内耗的深渊中。
这些内容有用吗,或许吧,但他们过于碎片过于分散,我不知道要怎么记。
除了不知道记什么,很多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记了太多东西,收藏了大量内容,但压根不看,也用不上。
Tiago Forte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只记那些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内容
每个人的专注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只需要记住那些最有趣、最能打动我们、最有用的信息。
这些内容可能来自外部,比如:
- 书里或文章里读到的有洞见的段落
- 正在学习内容的重点摘要
- 交谈中听到的很受用的对谈
- 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很打动你的帖子
也可以是来自内在的思考,比如:
- 你对某些课题的思考和探索
- 工作中的最佳实践,经验和总结
- 从生活中学到的教训和反思
- 突如其来的灵感和想法
捕捉下任何能让你内心受到触动的东西。这些都是你宝贵的知识资产。
而且当你把思维可视化,就可以从一个更高的位置,来检视和改善你的想法、做事方式、决策方式和为人处事。写笔记也是一个清内存的大动作,整个人会变得更轻盈、自在、放松。那种信息过载的焦虑感也会相应消失。
2. Organize 整理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笔记要记什么后,下一个问题是怎么来对我们所记的内容进行整理。多数人可能倾向==用主题来整理信息。但Tiago提出了另一种分类方式,根据笔记的用途来整理。也就是—— PARA 系统。
PARA 系统指的是Projects项目 、Areas领域、Resources资源、Archives归档。聚焦于信息的用途和目的,根据实用性来获取及储存信息。
观察了很多工具后,我决定用Notion来作为我第二大脑的载体。我按照这样的分类方式,在Notion上搭建起了一个初步的系统。
- Projects 项目:当下正在进行中的任务,需要有明确的结果且有时间限制,比如一个视频,网页,方案,短期想达到的语言目标等。
- Areas 领域:想要精通的领域,是你长期想要持续学习和精进的方向。在我这里是视频创作,也就是我的选题库,效率工具,我在做一个所有效率工具的试用和梳理。还有我的本职工作Marketing一些能力项的整理。
项目和领域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项目是有时间限制的,相对短期的,领域则是长期的积累。创作一个AI相关的视频是一个项目,深入了解AI则是一个领域。
- Resources 资源:未来可参考的事物,收集那些用得上的资源,感兴趣的知识,业余的爱好等。在我这里是稍后阅读,阅读笔记,书单,物品清单等。
领域和资源的区别在于领域是和你强相关的,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涉及个人信息,比较私密。而资源可以是更宽泛的,包罗万象 的,可公开的,和项目或领域无关的内容,都可以放到这里,以备来日参考。
- Archives 归档:来自其他三类的归档。已完成的项目,不再感兴趣的领域,不再相关的资源等,可以都先放在这里,需要时再启用。
用这样的分类方式可以来分类任何来源、格式和用途的信息,时间跨度可以从现在拉到将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信息的系统。大家可以看到我在各种疯狂地建数据库,因为Notion的数据库非常强大,我可以用 Relation这个功能,将Projects、Areas、Resources 的内容串连起来。
3. Distill 提炼
上面的这些都只是框架,如何让整个系统运转起来呢?
渐进式总结法
如果没有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更进一步的处理,那么即使我们把收集的内容进行整理,把他们放进一个个框内,本质上和松鼠囤积症没有区别,因为还是囤着,用不上。
Tiago认为,要让这些笔记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必须像化学家提炼化合物一样,对笔记进行提炼和消化,把笔记变成项目直接可用的素材。为此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渐进式总结法。
我们可以通过四个步骤,让你的笔记变得更有用。
- 摘录笔记
- 句子加粗
- 高亮重点
- 自我总结
首先,最基础的,摘录。把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在这一步,我很喜欢用的是Notion的剪藏工具。在Chrome中安装Save To Notion,浏览网页时看到什么好的文章就可以点下Save To Notion,添加到我的稍后阅读列表中。
在精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遇到特别触动我的段落,我会摘录下来。Notion是可以==多开窗口的,可以一边阅读,一边新开一个笔记页面进行摘录。
当然你也可以跳过这一步直接用稍后阅读的软件Readwise,直接把摘录的内容同步到Notion中。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得到的是几段摘录的文字,在这个基础上,把重要的句子标粗。这个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也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
但是标粗的文字还是有点多,为了让重点更凸显,我们可以用荧光笔把能概括这段话的重中之重的内容标出来。经过这样三道工序后,基本眼睛一扫你就知道这些内容的价值了。
但最重要的还是最后一步,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列出要点123,也就是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所谓的费曼学习法。
这就是Tiago的渐进式总结法,这样深度的交互后,你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我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又加了一个步骤。
因为我觉得这个方法本质上还只是在总结别人的东西。并没有我自己的思考在,所以我会在我的摘录后面写上我对这段话的思考,然后用方括号括起来。
然后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到了第四步
4. Express 表达
只有实际应用才能让知识从理论变为实践。
单纯的阅读只是停留在消费信息这层而已。我们不止要对信息进行整理,更要用这些素材去进行创作,去把你学到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比如我现在把我学到的和大家进行分享,就是在进行表达,就是在展示我的成果。
当然大部分人并不是内容创作者,没有这个场景。但是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其他人进行分享,比如你把你的项目经验总结成一个SOP或PPT或文档和同事进行分享。做出一个产品,写一个功能的代码,等等等等。在应用知识的同时能加强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所谓的费曼学习法。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搭建第二大脑的全部分享。
最后我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使用体验。
- 我的注意力不再那么容易被侵蚀。当我建立起一个信息输入的系统,有意识地控制信息的摄取、分类、消化、输出时,我的时间就不那么容易被碎片化了,刷手机的时间也变少了。
- 焦虑值降低了。因为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当你搭建起PARA系统之后,你就很清楚当下要做的事情,要做的项目,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往里面填内容就可以了。
- 我的生活在肉眼可见的变好。养成持续记录的习惯之后,我会有意识地去进行总结和复盘,不再自我攻击,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优化决策系统这件事上,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