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已经高考结束接近十年的人,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一定不是最合适的。然而近两年家里的兄弟姐妹和朋友陆陆续续开始高考报志愿,我们作为所谓的“过来人”,也开始不间断地参与了很多次报志愿的工作。不能说是经验丰富,也能算得上是半个行家里手。在今年帮助朋友家的弟弟参谋之后,我突发奇想,觉得总要写点什么,才对得起参加的这么多次报志愿的活动。你如果碰巧也在经历这个过程,那也许能从这里得到一些启发。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所有“理论”和“观点”,都仅代表本人及参与作者的观点,不构成任何专业指导,请谨慎阅读)

填志愿这件事,说到底,还是绕不开在学校、专业和城市三个因素之间做权衡。这句假大空的话,其实也是关于志愿的唯一依据大实话。但究竟三要素孰轻孰重,短期和长期应该更看重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门独特的学问,作为一个营销专业出身的学生,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个“定位”,所以我们来聊清楚,这三个要素的定位分别是什么。

城市:一个你要生活至少四年的家

不同的家,不同的风格

中国这么大,南北这么远,选择不同的地域,真的就是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你没有毕业留下的打算,你也至少要在大学所在的城市生活四年。因此,我对城市的定位是“家”。家就意味着,你的生活习惯、方式都要受到它的影响,非常真实。不同的城市无所谓好坏,只是不同的风土人情,会带给你不同的生活视角。

作为一个中原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孩子,我出生成长的小城在各方面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北方文化的渗透,再加上小城闭塞,在我读高中的期间,并不了解南北国度,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会这么大,我相信很多生活在北方的孩子也有同样的感受。但如今在南国生活近十年的我,想要让你明白的是,不同城市的生活会从很多方面对你进行二次塑造,我们对于周围人的看法,对于生活方式的追求,很大一部分都会在你真正离家开始读书以后开始重塑,这几乎就是第二次经历“出生体验“,只不过这一次没有母亲的帮助,你要自己,努力生长。

因此选择城市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这里有我想要的生活环境与方式,毕竟这是我接下来的家。

我有幸在北上广深和多个一二线城市都有一段时间的深度体验和生活。站在我的体感上来讲,不同的城市圈,就是不同个性的人。那么你是哪种个性的人,就可能更适合生活在这种氛围的城市中。当然,作为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可能没有机会深度去感受这些,做选择很困难,也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去每个城市体验一圈,因此我建议,**想尽一切办法去找认识的生活中在不同城市的人,和他们去聊他们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他们说的形容词,日常生活的状态,城市里的人事物,甚至小吃摊的市井与CBD的繁华。感受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是否脱胎换骨,是否体验了另一种人生,是否发现了性格的丰富,用这些感受汇总成你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来帮助你做出合适的选择。

城市圈也许能帮助你做出判断

当然,如果你没有办法获得上述的资源,就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信息去做判断。在此,我并不建议你简单的根据北方和南方、一线与二线这些简单的概念来判断,我更建议你用”城市圈“这个概念作为参考

每一个核心的周围,都会形成一些相应的城市圈,可大可小,但同一个城市圈内往往代表了同样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同样一种精神内核。京津冀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是不同的发展模式,珠三角城市圈和中部地区的城市圈在发展路径上也是截然不同。没有所谓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作为你成长的沃土。通俗地说,城市圈越大,往往意味着整体发展水平越高,文化范围也往往更加开放。现代社会,商业发展能力不会完全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却是能否获得持续动力的重要推动因素。从经济到文化、都值得你去深入考究一番。希望你完全不同的地方体验另一种生活,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重新成长的机会,你的人生,也许就会从此而不同。

学校与专业:一个随机布置好的房间

学校将会是你接下来大部分时间所在的地方,从生活的维度上,他比城市要更接近你,因此就像你的房间,是你很多时候独处的地方。

但这个房间也非常奇特,你只有住进去体验,至于陈设如何、构成怎样,你无权决定。学校里的同学你不知道,学校做事的风格你不清楚,老师是什么样你更是无从谈起。房间里的一切陈设对你来说几乎都是未知,唯一确定的是,这个房间可能是一个各种色彩拼凑成的一个复合体,或者是一个由一种墙纸贴满的专业体。选择综合性院校和专科类院校,对每一届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学校优先 or 专业优先

请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最感兴趣方向是什么,你能否轻松说出这个方向中5个以上专业的名字?

如果你能非常轻松地回答出这个问题,甚至能说出更多的细节,那么恭喜你,在这个阶段就已经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喜好,并且可能已经有了一些想要为之努力的决心,请你勇敢地朝着心中的这个目标前进。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甚至还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也没关系,你只是面临着和我,和他,和大多数人一样的问题:很难在十几岁的年纪就知道自己的喜好与志向,在正常不过。

我相信很多志愿辅导都会让你细致地研究每个学校的专业排名,在当地是否好就业,这些功利的因素重要吗?不重要,你的人生还远远没有到被一个专业所左右的时候,更何况你很可能还处于一个不知道自己喜好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综合性大学总是更好的。本科阶段,说到底就是通识教育,打开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加多元的知识和思维才是通识教育的主线。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各个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也更加注重塑造综合性人才,往往在通识教育上相比于专科院校有着更多的优势。在你不知道选什么的时候,就尽可能把自己的机会面拓宽,让自己有更多的可能在将来去接触更多的信息,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喜欢和适合做什么样的事。

当然了,如果你已经明确了有持续深造的计划,我希望你能够认真考虑在本科阶段学习基础学科。基础学科对抽象思维的培养,是所有学科中最彻底、最深入的,这种抽象思维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来说是基础,是你必须具备的能力。举例来说,很多商科的硕博项目都非常欢迎来自于数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当下商业世界大行其道的数理思维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看中他们抽象事实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基础逻辑思维。基础学科虽然学习难度大,但是在未来给你带来的帮助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想清楚了以上这些,究竟适合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也就一目了然了。

一些过来人的小贴士

报志愿的时候,往往是举全家之力来帮一个孩子做决策的时候。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段时间内陷入信息混乱和心态爆炸简直是家常便饭。在当下看似拥有了很多选择,但又恰恰缺少了选择的能力和决心。我给你支几招,帮助你度过这个混乱的阶段。

牢记,决策的核心永远是你自己

无论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强势或放养,家中高知遍布或眼界有限,都不要被所有外界的因素改变你选择的出发点。所有人都只能为你提供信息,搜集资料,解答疑惑,但最终决定的人只能是你自己,或者说,只能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这个关口开始,人生道路上唯一的责任人就只有你自己了,无论愿意与否,都需要学会独立决策,独自面对。每次当你被眼前的信息和众人的意见淹没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定下心神,告诉自己:我才是最后为决定负责的那个人。

话术在这个时候能够给予非常好的心理暗示。在提问时,你可以尝试使用:我想请你帮我提供一些关于×××的信息,来帮助我×××的句式,通过语言不断地强化自己主人翁的意识,同时提醒另一方参与者而非决策者的角色,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摆清楚自己的地位,也更容易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被无关因素所左右。

建立属于自己的优先级意识

如文章一开始所言,选择志愿无非就是在学校、专业和城市三个因素之间做比较与权衡。既然因素不止一个,那么孰轻孰重就显得非常重要,更不用说,在这些背后我们还受到分数、地狱、招生人数等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所以在你的心中必须要有一架天平,给你认为重要的因素配上不同重量的砝码,不同的要素在你的脑海中应该有不同的优先级,没有绝对完美的选择,在这个时候做人,可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有非常多种帮助你排优先级的方法论可以帮助你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前提是,你在此刻一定要具有优先级意识。

不要过早的考虑功利因素

做到这一点,也许很难。太多的“秘籍”帮助我们分析哪些专业是就业热门,哪些学校在当地非常吃的开。这些因素当然会影响你的前途,但也从来没有人规定你所学的东西就是你的前途。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容易轻易地被这些功利的因素所左右。尤其是在迷茫的时候,更不能因为“这个好就业”、”那个赚钱多“这些原因来做选择。这些终究都只是你这个选择的附加值。不要随意的迷失本心,迷失的次数多了,它可能就再也不会光顾了。

大学,重在认识自己,体验人生

大学,说白了就是四年的光阴与生活。只是它处在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处在刚刚成年心智初熟的时候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毕业以后的工作与去向,认真的回到这件事情的本身,上学的目的,就是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我们需要在这个人生阶段,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一个初步的答案。不清楚无所谓,不坚定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个探索和了解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里很重要的载体就是你大学四年的生活。希望你可以真的明白这一点,把大学四年当做一个认识自己,体验人生的过程,也把这个目的当做现在做选择的指导,当你回过头来,一定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

感谢你非常耐心的读到这里,通过这篇不提供任何实用技能的文章,希望你能够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一个怎样的选择,想要去体验一种怎样的生活,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够在接下来的四年,收获自己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