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写作者,但我希望能够在这里分享更多发现。

你好,我是 imgradeone,你也可以称呼我为「自言者一么」。平时喜欢探索科技类内容,也是一名普通的且下饭的游戏玩家,有时也会做点设计。大约 5 年前,我注册了少数派账号,当时是为了在 waylybaye 的「无相浏览器」文章下进行反馈而注册的。

这 5 年,我也在 B 站等各种平台进行内容创作与分享(也包括搬运)。但是近期我对 B 站科技区,尤其是一部分「研究」Windows Beta1 的用户产生了质疑。我坚信科技是一种需要探索的产物,而不是炫耀的资本;同样,探索者也需要保持良好的态度。因此在少数派,我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可能会是「科技探索」,包括分享优质创作者、交流技术体验与创作经历。(当然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我经常变换思路,「不按套路出牌」。)

聊聊我的数字生活

在我撰写本文时,我的主力 PC 设备是荣耀 MagicBook Pro 锐龙版(2019),已有一定年岁,甚至还是 8GB 运存。我也只能说,能玩《原神》,近期重装系统后也还算流畅。重装的系统是朋友用 Tiny11Builder 生成的简体中文版 Tiny11,虽然 Edge 死灰复燃,但系统占用少了些,也很舒服。

对于 Apple 设备,我的认知已经处于「过期阶段」,很多观点可能还停留在 iOS 12 的时代。我没有购买二手早期 Apple 设备的习惯,大部分设备都是一直用下来的;当然也没有买过 Mac,毕竟也只是个人偏好问题(虽然看上去好像和少数派有点格格不入的样子(苦笑))。但我不得不感叹,Apple 的设备确实很耐用,比如 10 年前买的 iPad 2,目前运行的 iOS 6 也能正常播放腾讯视频的内容(不过软件都是以前安装的)。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分享这台 iPad 的一些故事。

深得我心的 Vivaldi

软件方面,首先我会力荐 Vivaldi 浏览器。最初发现这款浏览器大概是在 2018 年,当时我为自己的旧电脑安装了 deepin(深度操作系统),并且在深度商店里发现了这款定制性强大的浏览器。当时似乎没怎么在意,之后在 Vivaldi 推出 2.0 版本 并引入同步功能后,我才正式把 Vivaldi 作为主力浏览器;没想到一用就是许多年,后面还加入了 Vivaldi 的简体中文翻译组。

Vivaldi 浏览器(桌面端)的一大特色就是「几乎没有限制的高度定制」,其设置界面已经给出海量的定制选项,包括标签位置、主题配色、地址栏位置等;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套 UI 是「专有」的,但其代码(HTML 与 CSS)依旧可读可审查,因此也有许多能进一步修改 UI 的 CSS Mod;当然我不太懂前端,所以我也只是通过 CSS 把标题栏的文字调整为居中。新版默认将标题居左,个人觉得有点难受,好在可以改。

我目前在使用的 Vivaldi 浏览器布局

如果你也希望在 Vivaldi 使用标题栏居中文本,下面是我的 CSS Mod,代码不多,但至少奏效:

.win #titlebar #pagetitle > span, .linux:not(.alt) #titlebar #pagetitle > span {
  text-align: center !important;
}

除了定制化,Vivaldi 内置的广告与跟踪器屏蔽、笔记功能、RSS 阅读、邮件日历、自定义键盘快捷键、命令链、标签组、历史记录等功能也十分强大,还有内置的 Vivaldia 小游戏 也十分有趣。另一面,Vivaldi 社区 也有许多实用功能,包括主题、邮件、WordPress 博客、Mastodon 实例,在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了。

同样,Vivaldi 的移动端版本其实也很舒适,这里也一笔带过。对于 Android 版本,如果没有 Google Play 商店,官网也提供了 APK 下载链接。此外,Vivaldi 的 iOS 版本 也已经处于 TestFlight 测试阶段,我暂时测试不了,所以就交给各位派友体验啦。另外,如果发现 Vivaldi 的简体中文界面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向我反馈;同时也欢迎各位 参与 Vivaldi 的贡献

 

「年轻人的第一款 Git GUI」 - GitHub Desktop

GitHub 作为我的「代码(或是各种 Markdown 文件的)空间」,已经成为我日常无聊 VS Code 时光的必备平台;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熟练掌握 Git 命令,他们更需要一个高效且直观的 Git 使用方式。GitHub Desktop 就是这样一款 Git GUI —— 界面简洁,使用简便,且一些核心 Git 功能也得以保留,能够让人专注于事务本身。重点是,GitHub Desktop 完全免费使用,且本身也是 开源软件。我的日常 Git 工作流也以 GitHub Desktop 为主,毕竟够用就行,而且还是免费的。

当然 GitHub Desktop 也有它的弊端,比如过度绑定 GitHub 生态,遇到非 GitHub 的 origin 源可能会使其手足无措;外部编辑器集成对便携(Portable)版 VS Code 完全无效,也不支持自行指定位置;没有跨分支提交(commit)历史浏览功能。如果你认为它太过简陋,那么你也可以尝试 GitKraken 客户端(公开及本地仓库免费 + 订阅)、Sublime Merge(付费 + 免费评估)等功能更为强大的 Git GUI,各取所需即可。

一些零碎内容

才疏学浅,这里就随意放一些我个人的经历吧,也当作是比较碎片的写作了,说不定可能可以拓展成完整的文章。

曾经关于 Neave.tv 的探索

Neave.tv 是一个目前已经停止运营的「播出无意义内容的古怪电视频道」网站项目。最早接触到这个网站是通过 B 站 UP 主 @牧草君《暗物质》诡异风格介绍视频(注意:该视频包含诡异、恐怖内容,以及诡异化的说辞,请谨慎观看、谨慎采信),我也莫名对 Neave.tv 以及 Paul Neave 提起了兴趣。

Neave.tv 创建于 2006 年,起初是一个交互式 Flash 视频站点,囊括来自 YouTube、Google Video 和 Blip.tv 的各类视频,内容归为多个分类,可自由切换;后续变为仅能通过单击屏幕来切换视频,此后也从 Flash 迁移到了 HTML5,并持续运营许久;直到 2022 年末,由于通过 Cloudflare 的基本服务分发视频内容违反了 Cloudflare 的用户协议2,视频分发被屏蔽,Neave.tv 才结束了服务。该网站在 Julius Wiedemann 与 Ed. Rob Ford 的著作《Guidelines for Online Success》(互联网档案馆链接)中被提及,同样也 被 Topbook 推荐

简单来说,这只是一个充斥着意义不明视频,甚至可能还带点惊吓、恐怖的「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视频会刷出来什么。在关停之前,Neave.tv 共包含 61 个视频,涵盖互联网中 / 短视频、影视片段、创意内容(关键的一点),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互联网视频活化石」。

举一例,squirrel-monster 其实是荷兰街头艺术家 Bortusk Leer 笔下的小怪兽于 2009 年 首次 3D 动态化视频 的片段,虽然乍一看有点吓人,但深入了解之后,又发现他其实还为 CBBC 制作过《街头怪物》(Street Monsters)电视节目。

视频的一张截图

此外,objectificationAlbert Omoss 制作过许多出色的 C4D 动画,曾在国内互联网流传一时的 sonar-dog 传说却是为 Sónar 音乐节做引子……这背后还有许多奇妙的东西等待挖掘。

Paul Neave 其实也很善于发现乃至制造创意,虽然 Neave.tv 项目结束了,但像是 Zoom Earth 实时云图观测,以及经典的 Flash 六边形跳棋小游戏 Hexxagon 也是他创作的出色项目。如果有机会,我也会考虑发布一些深入探索 Neave.tv 视频的文章(虽然可能不在少数派)。

预告:我所欣赏的科技区创作者推荐

前文里对「科技区」的质疑总是需要一些正面例子来补充的,而接下来我准备在少数派发表的文章就是推荐我所欣赏的科技区创作者;当然,大部分来自于 YouTube,也有一部分来自 B 站。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除了推荐优质创作者,也是想让更多人学习正确的创作态度。准确地说,B 站有一些偏小型(但在一定「圈子」算是知名)的科技区 UP 主,有的在自己的「原理解析」视频中只字不提方法;有的正面装和善背地辱骂他人,甚至搬运到一个视频还在沾沾自喜、阴阳怪气;有的边做科技类内容边「丢光你的脸」,还时常搜查别人有没有拉黑 ta……当然这些都很片面,只是,都是反例。(本来想放链接,后面觉得不好,去除了)

最近,我观看了 Lixivite 的几期视频首播,包括 Windows 8.1 build 9431 的视频。可以注意到的是,Lixivite 解答新手的问题十分耐心。

这里引出的东西都是铺垫,具体内容,敬请期待。后续的文章中,我也会尽可能减少攻击性,并且将侧重点完全放在「探索」这一件事情上。同样,也希望更多人能尽可能回避那些黑暗的东西。(然而还没开始写

小结尾

去年我试做了一期 imgradeone lab 专栏,一个实验性的、没有明确方向的专栏。本来想做成连载,然而后面断更了。

希望在少数派,我可以找回原初的创作动力,能更好地和其他人交流科技万象,探索未知领域,并且,把自己的文笔改善。

就到此吧。少数派,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