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 6 月,被称为「Apple 春晚」的 WWDC 都会如期与我们见面。无论是全新的 iOS 17、macOS 14,还是传闻中会出现的 XR 设备,都让今年的 WWDC 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在 Apple 春晚「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也邀请了 8 位少数派作者,请他们一起来回望过去,分享自己的第一台 Apple 设备,聊聊他们与这些设备之间的故事。
pm:容易掉漆的 iPhone 5
比起单纯的「第一个苹果设备」,这台 iPhone 5 对于我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第一次知道了,苹果这个品牌的存在。
这台港版黑色 iPhone 5 是我在 2013 年去长春旅行时,作为礼物收到的。彼时我刚刚弄丢了自己的「第一个智能手机」HTC One SC ,自然是对这台 iPhone 珍惜有加,在最开始的几周里,甚至尝试着整晚都让它立在桌子上——这样就不会伤害到背后的机身了。不过最后当然没有坚持下来,反而是受到老爸与他的第一代三星 Galaxy Note 的熏陶,给这台 iPhone 5 陆续买了几个在如今看来丑得骇人听闻的皮革翻盖保护壳。
不过比起对保护壳的记忆,这台 iPhone 5 除了作为我自己的第一个苹果设备之外,同时还陪伴我度过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2014 年夏天,去德国慕尼黑附近一个叫做本笃坊的小镇,参加的歌德学院德语夏令营,以及紧随其后备战中考的初三学年——前者在真正意义上让我对于外国文化,尤其是英语产生了兴趣,后者却见证了这台 iPhone 的终结。
是的,与大多数人的第一台苹果设备的历史不同,我的 iPhone 5 并没有得到善终,至少它的第一次没有。在我 2021 年 8 月有关自己修手机的那篇文章中,我对于它只留下了这样一段语焉不详的描述:
然而在 2014 到 2015 年中间的某个时刻,这台 iPhone 5 经历过一场惨烈且「有些难以启齿」的事故,以至于只有主板留存了下来。
实际上,这台 iPhone 5 最初被摔的粉碎的原因,其实是我当时在废寝忘食地与几个在之前德语夏令营认识的俄罗斯和法国朋友跨时区聊天,经常是半夜一两点还在蒙着被子对着微信或者 FaceBook 傻笑——这件事对于大学生来说习以为常,但是对于初中生(至少是对于 2014 年的初中生)来说,就不是老妈可以接受的了。于是在一场激烈的口角之后,这台 iPhone 5 用它粉身碎骨的代价换来了我的家庭和谐。
但它的故事并没有迎来终结。实际上,初三的时候我已经对智能手机的运作原理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在看到除了机身断裂、屏幕分层、电池弯折之外,主板并没有受到损伤之后就悄悄决定要把它的残骸保留下来,直到我有能力把重新把这台 iPhone 拼起来。而这一等就是整整六年。
直到 2020 年 3 月,在通过直接买了一台功能正常的 iPhone 5 互换主板借尸还魂的方式,我才终于又见到了五年前的那张壁纸—— iOS 7 里我最喜欢的那张粉蓝相渐的雪山:
然而我无论怎么回忆也没有办法想起七十多个月之前的密码了,更何况我当时用的还是最复杂的数字+英文组和密码,于是只能很可惜地把它连同里面没有备份到 iCloud 里面的十多 GB 照片与和外国朋友的聊天记录彻底清空,还不得不在抹掉设备的同时,升级到最新支持的 iOS 10 。
但是至少,它回来了:
虽然一台搭载 iOS 10 的 iPhone 5 放在 2023 年已经的确派不上什么用场(我偶尔会用它来接收美区 Apple ID 的两步验证码),但是它依然以一种可以工作的形态存在在世界上,并且依然在我的手边——我愿意称之为一种羁绊。
ROB1N:第一台专属的 iPhone SE (第一代)
这是严格意义上第一台属于我的苹果设备,可惜因为被偷了,没能留下图片。
为什么说是「严格意义上」呢,是因为之前我用的所有苹果设备都是家里人淘汰下来的旧设备,没有从全新开始就是属于我的。直到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代神机 Galaxy Note3 不小心掉进马桶进水后,我才拥有了第一台属于我的全新苹果机——iPhone SE 第一代。
那个时候家里大人用的 iPhone 6s ,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机子也是要继承给我的,不过「意外」来得太快,所以就在当天我就选择买一台 iPhone SE,正式开启我的 Apple 生涯。当时在 6s 与 SE 之间做选择,我在思索一分钟后果断选择了 SE ,只因它太美。
时至今日我在用 14 的时候依然有种回到过去的手感。棱角分明的外观、过分优秀的 R 角,流畅的系统,以及……不太够用的 16GB 容量。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我都更加喜欢有棱有角的外形,就像我爱 JDM ,我也是爱 Evolution 而不是 RX-7 。
在 SE 发布的时候,大屏手机的概念已经存在了许久,许多厂商的旗舰机型也都是大屏手机,SE 反其道而行,内含与 iPhone 6s 相同的处理器,小钢炮 SE 名副其实。
硬朗的外观在我看来是艺术在电子产品上的具象化,而系统流畅性的震撼对我而言也是巨大的。在上一台「传承版」iPhone 与 SE 中间,隔了一台小米 2S 与一台 Galaxy Note3 。16GB 的容量,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再也不能把所有歌都下下来听了,时不时就得这里删删那里删删,不然很快内存就不够用了。也是因为这个,我养成了在线听歌和买手机 128GB 起步这两个习惯。
从这代 iPhone 开始,我后续的所有手机、电子设备基本都采用深空灰或者黑色。之所以这么选是因为跟我穿衣风格有关,我平时喜欢穿黑色、军绿色、藏蓝色,所以一个深空灰或者黑色的手机在我手上的时候,不会与我的穿衣出现颜色上的冲突,同时深色调也更加沉稳内敛。
不过很可惜,它没有善终,在八号线黄浦路地铁站等车时,被贼人所窃,再也没有见过它。
bakamio:MacBook Pro Mid 2014
没想到这么多年,它还能维持一个「能用」的程度。
我的第一台 MacBook 是大一开学时候买的,型号是 MacBook Pro, Retina, 13-inch, Mid 2014。算算到今年,它快要 9 岁了。尽管高中时期家里给我买过 iPod Touch 和 iPad 等「电子玩具」,后来入学前也买了第一台 iPhone,这一台 MacBook Pro 严格来说并不算「带我进入 Apple 阵营」的设备;而我还是想在这个题目中写写它,因为对它的感情最深。
大一入学,我在欢迎广场看到前来摆摊的 Apple 授权店员工。桌上摆着几台样机供客人试用,旁边还有捆绑销售 Office 全家桶授权。因为本来就已经决定要买一台 MacBook 来陪伴我的大学生活,换换新花样;而直接在学校里面买就可以直接享受教育优惠。那时候我对设备的规格、配置一窍不通,摆摊的人说,「MacBook Pro 是 Retina 屏幕的喔」,而我都不知道什么 Retina 不 Retina 的。他们让我对比一旁的 Air,我看了看,好像是有比较好一点,就订了下来。
第二天学校的前辈带我们游览校园,路过 Apple 摊位,我上前去问订的机器可以拿了吗。店员说已经到了,我脑子一热,想说等会再来一趟太麻烦,直接带走吧。于是我扛着它走完了整个学校、两个校区,那时九月大热天,而我只有一个细细单肩的环保袋,可太沉了🫠 背着、拎着都疼。这样扛回来的东西,感情能不深吗。(后来,去学校书店时,看到一楼有开辟一整块的 Apple 校园店出来,我……)
不过,那时候教育优惠加上汇率蛮不错,算下来是真的很便宜!具体多少钱是真的忘记了。
接下来看看配置吧。这是它现在的照片,拍摄于写作当时:
你大概可以注意到键盘是台版的注音键盘样式。因为我当时直接订了现货,没有去思考这个键盘样式的问题(大概天气太热、开学太兴奋);所以,键盘是默认预制的注音键盘。我一度觉得这看得实在是眼花缭乱,英文键盘多干净呀。
后来释怀了,甚至看久了都能忽略那些多出来的字符——因为我大多数也是盲打,而且想着可以趁此机会学习注音。然而,然而,大学四年过去,现在毕业都不止四年了,我还是没能学会注音打字,甚至没能学会看懂注音。(下面一行的字符应该是仓颉输入法,不过问同学,回答说其实他们也不太用仓颉打字。)
然后是屏幕。这块屏幕放到现在来看也还是很不错的。以下引用自 Apple 技术规格文档:
Retina 显示屏:13.3 英寸(对角线)LED 背光显示屏(采用 IPS 技术);分辨率 2560 x 1600 (227 ppi),支持数百万色彩
关于屏幕想要分享的就是「防反射涂层脱落、免费更换屏幕」事件啦。当时我放暑假在家,打电话询问过「这台电脑是台湾买的,也能在中国大陆享受更换服务吗」,回答是「在全球范围内都可以」。后来我并没有去更换屏幕,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家这边还没有开 Apple Store,要拿到授权维修点去,觉得很麻烦(忘记是否可以邮寄了)。
想了想其实平时屏幕亮起的时候,根本不会注意到涂层问题,而且似乎换了还是会脱落,遂作罢。我不记得到底是在何时、因为什么原因而开始脱落的了;然而这样一来反而有点好,因为这屏幕已不再完美,不用太小心翼翼对待啦。
我爱干净,带它出门回家后,直接上酒精暴力擦也不心疼(相比之下,现在我用的 M1 Pro 的 MacBook Pro,什么 Liquid XDR 啦,要用什么 Micro Fiber 擦啦,有灰也不敢太用力🤣)。
接下来看看背面——呼吸灯!
太美丽了。我还蛮喜欢在它呼吸的时候盯着看。
接下来看一下外设端口。觉得技术规格文档中的图片比较清晰,所以拿来用了:
我最喜欢的是 MagSafe 2 充电端口!第一次用时不禁感慨:真高级啊……吸附上时「哒」的一声特别安心。随附的电源适配器 + 线缆也蛮有意思的: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不像今天的 MagSafe 3 随附的那样,线缆独立可拆卸;在电源适配器上会多出两个小耳朵,用来绕线,挺好玩的(官方说法是「线缆管理系统」)。
另外想提一下 Thunderbolt 2 端口。第一印象它长得蛮奇怪的,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端口,也不知道能怎么用。后来有需要就买过一个 Thunderbolt 2 转以太网的转接器。这个小东西好像也是要两三百块?那时都不知道一个转接器要这么贵。后来确实是不怎么用到它了,不过还保管得好好的:
2014 年中的 Mac 电脑,开箱搭载的系统是 Mavericks,也就是最后一代「拟物设计」。因为我是 9 月开学买的,所以不久后就发布了 Yosemite,当然我也是立刻升级了。不管是拟物还是扁平,对一直使用 Windows 的我来说,macOS(那时候要叫 OS X) 都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语言和操作方式。
当年的系统肯定比不上现在好玩:Sidecar、通用控制、连续互通相机…… 但完全不同的应用生态,已经让我觉得十分新奇,想要探索(这也可能是我现在那么喜欢捣鼓应用的开端吧)。而且坦白讲,读书的时候我还挺喜欢 Pages、Numbers、Keynote 三件套的,而现在 Numbers 还经常在用。
2021 年 macOS 12 Monterey 发布后,这一台 MacBook Pro 就被 Apple 划入了不支持升级列表,它的最终支持系统版本就停留在了 Big Sur。不过我倒是用 OpenCore Legacy Patcher 为它装上了最新的 Ventura,还别说不仅能用,用得还挺好,只不过 Stage Manager 略有卡顿罢了。当然我们不能期望它像新的电脑那样,毕竟人家也要 9 岁了。
社区对 OpenCore Legacy Patcher 这一项目的评价非常高,大约是说:有些设备明明还能用,但因为系统无法升级而不得不被抛弃、换新,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看了《钱断情始》,我也渐渐觉得物尽其用也是非常浪漫的事情。
不过电子产品在这一点的确有它的局限性。尽管我还是会去折腾这台电脑,但不可否认它:电池真的不行了,我感觉最多只能续 3 个钟头;存取、渲染速度都比较慢;浏览器标签页开多了就会风扇狂转……等等。但坦白来讲,纯粹文字工作是足够了的,日常轻度上网也是没问题的。所以我有些想要测试的东西、试用的 app 等,不想在生产机上搞,就会用到它。
在毕业后,我又买过 2 台 MacBook,组装过 2 次 Windows 主机;而除了第一次 DIY 主机学习了老半天,挺投入的,其他时候都觉得,这些机器完全都没有当年那台的感情呀。
过去也想过把它折抵了,最后还是舍不得。想想旧设备还能发挥什么功用吧~
许万里Alva:小巧易藏的 iPod Shuffle 4
我读中学时不被允许携带手机以及其他智能设备,宿管阿姨时常会在夜晚,拿着手电筒挨个宿舍查有没有人偷偷带手机。那时我有一台带屏幕的 MP4,但它在夜晚发出的亮光实在太容易被发现。
记得是偶然在隔壁宿舍发现同学在用 iPod shuffle,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被深深种草,毕竟它小巧易藏又没有屏幕,还可以别在衣服上面。因此在某一次和家人去香港的时候,用过年的零用钱购入了一台第四代红色特别版 iPod shuffle,这是回忆中「我的第一台 Apple 设备」。
此前虽然也有用过家人的 iPhone 和 iPad,但是自己亲手拆开包装拿出 Apple 设备还是第一次—— 即使 iPod shuffle 的包装只有一个塑料壳。虽然不用打开包装就看到产品,而且含包装和产品都能被我握在手心里(很小),但这也不影响我拆开它时神圣的心情。
撕开胶带、打开塑料盒、拿出 iPod shuffle、研究耳机线是如何缠绕再将它拿出来、端详说明书...... 大概用了10分钟完成这些流程,才正式打开设备研究如何使用。
关于使用体验,其实 iPod shuffle 功能着实有限,毕竟它连屏幕都没有,所有的使用都是围绕「音频」发生,例如听歌和英语听力。而且听歌也不像我后来购入的 iPod touch 那样可以通过机身直接下载音乐,而必须要通过电脑将下载好的文件导入机身,方可以播放。
因此,我那时候的 U 盘专门有一个叫做「歌曲 O(∩_∩)O~」的文件夹,里面是我从各种渠道收集的音频文件(有些甚至是通过教室电脑和同学交换的),每周寄宿完回到家中的乐趣之一就是更新 iPod shuffle 里的歌单。
尽管如此,它仍然承载着我中学时期美好的一段记忆。我时常在晚自习的时候将它夹在裤子上,并将耳机线藏入衣服里,再利用洗完头还未干的头发遮掩耳朵上的耳机来偷偷听歌。回想起来,iPod shuffle 于当时的我而言是一个绝妙的选择,因为没有屏幕所以不容易被抓到、被抓到不容易被处罚,而且还省电。
简单的「随机」和「顺序」两个播放选项虽然没有太多选择,但是够用且不用纠结。于那时的我而言,在不允许携带智能设备且管理森严的寄宿制学校,从清晨 6 点半睁眼去早读到夜晚接近 10 点才下晚自习,所有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想喘息都只能从休息时间里挤海绵。而 iPod shuffle 的存在,可以让我在围墙内的校园呼吸墙外的新鲜空气~
Voyager_1:隔了两代才买得起的 iPhone 6
在高中时代,iPhone 4 的发布一瞬间让全世界,包括我所在的地级市知晓了苹果这家公司的实力。考虑到彼时根本还不到捉襟见肘一说的钱包(根本没有钱),希望拥有一台隔壁大帅哥每天插兜拿出来 100 次显摆都不够的 iPhone 4,你得有十足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你的 Daddy 这台机器好到你需要花五千多购置,大概相当于买 5 个已经不错的功能机了吧,前提是你不怕一顿骂。
「你要买这么好的手机做什么?这手机能有多好用?」多半是家长们常见的问题,我答不太上来,但是当时觉得「切水果」真的很好玩。
高中毕业后,上大学的手机自然也没买 iPhone,而是跟老爸一起在营业厅被推销了一款 HTC,型号记忆已经模糊,依稀记得价格在 2400 元左右。HTC 的手机总的说是一个稳妥的选择,刚买时不卡也不惊艳,但运行游戏就比较吃力。还记得刚入学时候,辅导员还是用的老旧的手机,后来也换了 HTC 新发布的 butterfly 型号,着实又羡慕了一番。
不过对于 iPhone 的印象早已不可磨灭,那时候还是会在放假回家的时候,在网吧把玩一下朋友的 4S,记得第一次看到如此清晰的屏幕仿佛眼睛都被水洗的感觉,记得在 Safari 浏览器访问网页的新鲜感,从 UI 到点触,跟想要高中同桌的 Nokia 5230 比多 10 倍的羡慕之情(这台回忆机器也非常喜欢),一定在那时的我眼里闪烁。
虽然叙述到现在,我依然没用得起一部苹果设备,但因为设备在朋友间传递,果子的魅力已经在同学间渲染了起来,这里尤其要感谢高中另一位同学的 iPod touch 4。就像小说一样,这部设备在玩得好的几个同学间疯传,上面的几乎每个游戏都被我们仔细把玩,其中我最爱玩的是一款难度超高的赛车游戏,开局就是直升机和警车在后方追逐,主角驾驶赛车逃生的画面。(游戏名字忘了,很想知道)即使在高三的晚上,也依然疯狂沉迷到半夜。金属边框,圆润的机身,滑溜溜的质感,薄薄的,让人觉得好不可思议的设备,里面竟然装载了如此多的游戏,就像 iPhone 软硬件搭配到一起给人的感觉。
没错,说了这么多,几乎都是别人的机器,即使快要毕业,我依然没用上 iPhone。后来一位朋友给了我一台 iPhone 5S,爱不释手的感觉不多赘述,但心痛的是他永远掉到了宿舍卫生间的某个黑洞里 🌚,多说多痛不再多提。就像毕业后不再打游戏,但依然会看直播和比赛一样,那时候做得最果粉的事情就是看苹果的发布会了(如今也是)。
看到 iPhone 6 变圆润的那一刻,我的世界崩塌了,甚至我注意到镜头有一点凸起,不能接受的我也破防了。我大胆预言没人再买苹果了!但事实是大家都很喜欢,以至于那时的我无法接受,直到我自己终于在毕业前拥有了自己的 iPhone 6!
当我不再抱怨小 6 的镜头凸起时,就是我拿到手机的一刻,这部手机还是在一家本地的淘宝店购置的,虽然没便宜多少钱,但因为同学一直在这里买机器,索性也就一起了。上手的时候就是觉得轻,像假手机一样,但当时可不觉得屏幕小,就只能说出精致俩字,就像这篇分享的文章一样语无伦次,又充满了幼稚和轻率的口吻,但确实是我这些年对电子产品真实的感受。
从憧憬,到旁观,从借用,到拥有,一部小小的 iPhone,让我了解到乔布斯,知道了好的产品,认识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甚至对如今从事的事业和未来的希冀都有了改变。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而是使用过苹果产品人的基本共识,至少在第一次接触到时的那份感受和表情不会说谎,就像钟文泽的笑容只在苹果春晚后才会真正绽放。
好了,麻烦库克能不能把镜头缩一缩,现在的镜头比 6 那一点点的凸起比真的越凸越大了,可恶啊。
jindunwaiting:好酷的小八!
算算 iPhone 8 到手的日子,已经有五年了。是的,如果往前推算,我入手 iPhone 8 的时候,iPhone X 已经发布了。之所以选择买它,最大的原因就一个字——穷。读书期间,用奖学金的钱入手了经济范围内所能支付的起的「顶配 iPhone」。
一切感受都开始于拆箱的那一刻,有苹果公司众所周知的包装美学撑腰,恰到好处的阻尼让包裹iPhone的盒子轻轻落在桌子,这一过程就让我和室友惊叹不已。之后,便兴奋地撕下包装纸准备上手。
就外观来看,iPhone 8 最令我舒适的是它的背面材料采用了钢化玻璃,随随便便按上去,一个手印子就结结实实贴上了,这自然是因为它足够精细、光滑。当然,作为玻璃家族的一员,透明实在是透明,那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隔着玻璃看反而更加清晰,像镜子一样映出人脸;同时,娇贵也实在是娇贵,我当时第二反应就是一个人人都会有的思想实验:「裸奔」的手机不小心掉地上的话,玻璃材质的后盖岂不是更容易碎?于是在收到手机不久就买了手机壳。加上外壳,小八的背面再也难显光泽,但使用至今,摔过七八次,也没有半点儿磕磕碰碰的痕迹。
使用体验上,我最中意的功能是 3D Touch。3D touch 的美妙直到我换手机才感觉到,最基本的,重按图标显示次级菜单的响应速度与 Haptic Touch 相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绝对是 High level。
当然,随后市面上主流的手机都增加了「长按浮现次级菜单」的功能,但是重按的那一下,在打开相机拍猫、打开某信扫码、打开支付宝取快递、紧急时刻打开备忘录记录灵感的时候,都如云流水,像剑客拔剑出鞘一样潇洒。
坊间传闻,有 3D Touch 加持的吃鸡和一般吃鸡是两个游戏,但我从没玩过,所以也不清楚是否真的如此。遗憾的是,这一功能已经走进历史,尽管每年请求它复出的呼声很高,但如今,即使在最新款 iPhone 上也无处容身。
现在我手头使用的是 iPhone 8 的升级版——iPhone SE 3 ,一方面,别说了,还是因为穷,另外一方面,我喜欢小屏手机的质感,单手持握毫不费力,砸脸上也不会那么痛。iPhone 8 作为备用机依然还在服役(中间换过一次电池),做饭的时候,用它播放怡楽电台、悬疑案件,或者播放音乐种种,紧急时刻,抓起来就拍猫,还是小有用武之地。它走进了苹果公司的历史,但还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发光发热。当真称得上是 Crazy Eight !
宛潼:iPhone 4
升入高三那年,我卖掉了手头上的黑莓 9700、诺基亚 Lumia 800 和 HTC G10,换来了一台 iPhone 4。
老实说,在 2013 年用 iPhone 4 其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iOS 7 系统在这台年迈的机器上如同小牛拉大车。它既没有华丽的高斯模糊效果,也没有隔空投送那些新功能,甚至于在 iOS 7.1 系统到来之前都是卡到难以忍受的状态。但这是我的一台 Apple 设备,我还是从它身上感受到了 Apple 的魔力,成为了我开启 Apple 生态的钥匙,并在后续逐渐入手了 iPad、Mac 和 Apple Watch,一呆就是 10 年。
iPhone 4 身上承载了太多划时代的更新,例如 Apple 第一代自研处理器 A4 芯片、至今在 iPhone SE 上还在采用的 326PPI 视网膜显示屏、全玻璃外壳和不锈钢中框的三明治布局等等。直到十年后的今天,你都能在最新款的 iPhone 14 系列上找到许许多多它的影子。
之后不久,由于 iOS 7 系统实在是一言难尽,我将它降级回了 iOS 6.1.3 —— 拟物化与 iPhone 4,或许才是最契合的拍档。
但除了科技之外,它背后的故事其实才更值得说。
说实话,高三的时光并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除了遭受校园暴力之外,我还有严重的抑郁,只不过那阵时不知道。在封闭的寄宿式学校里,这台 iPhone 4 不仅成为了我唯一连接世界的窗口,还成为了我释放内心孤独的乌托邦。在距离高考最后的一百天里,我开始用它来写日记。即便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已经是将近 12 点,我却依然还要点开备忘录 App,在寂静的深夜里,戴着耳机听着歌,写下这一天的痛苦与希望。
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正是这台 iPhone 4,为我一针一线地编织那些了关于写作和表达最初的梦,并引导着我在大学走向了文学专业,最终成为一个文字创作者。
高三毕业之后,这台 iPhone 4 还陪伴我走过了与初恋的厦门毕业之旅。我们在鼓浪屿,在中山路,在厦门大学都用它留下了回忆 —— 尽管之后我们并没有坚持下来。
坦白来讲,这台 iPhone 4 也没有陪伴我多久。一年之后的 2014,在上大学前,我把他转售给了远方的一位有缘人,换上了更新更快的 iPhone 5。可是在很多年后再当我打开 iPhone 的备忘录,我还是能看到那些年写下的文字,Apple 很贴心地帮我保存在了 iCloud 里。尽管大学之后的我再看那些文字感到羞耻无比,但它应该不会知道,它曾经挽救过一个深陷抑郁的小朋友。
或许是对于这台机器的种种留恋,无论是科技上的也好还是情感上的也好,我总是对 iPhone 4 有种不舍。后来在机缘巧合下,我获得了一台亲戚赠予的 iPhone 4S,几乎相同的外观设计和使用体验,继续承载着我与 iPhone 4 的那些故事。
不出意外,这台 iPhone 4S 也被我刷回了 iOS 6.1.3 系统,导入了以前和现在我爱听的歌。偶尔戴起耳机听一听,也是一种关于青春的味道吧,即便这个「青春」的颜色并不多彩,甚至还有些灰暗。
MichaelWey:带小方块的 Home——iPod touch 6
2015 年,我读大二,由于学校离家很远,重庆到黑龙江,每次寒暑假往返于家和学校主要是坐飞机,飞行时长平均是 5 个小时左右;那会儿民航局还没有放开手机设备飞行模式的限制,所有带有通讯功能的设备必须关机,所以长达 5 小时的飞行时间是极其无聊的。当时我还没有 iPad,笔记本电脑是 15.6 寸的华硕,掏出来小桌板放不下,所以机上打发时间的娱乐活动非常匮乏。
实际上第一次真正接触苹果设备是高一,也就是 2011 年,那会儿苹果带来了传奇般的 iPhone 4s 以及同代的 iPod touch 4,借由同学之手,当时还在用触控笔手机的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乔布斯口中的 「work like magic」,多点触控太丝滑,过场动画太舒服了,但高昂的售价,使我无法用学生身份向家长开口。也是源于售价,相对廉价的 iPod touch 的种子种的就比 iPhone 更深,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一个和 iPhone 差不多,一样牛逼的东西叫 touch。
从实际需求出发,为了打发飞机上无聊的时间,同时为了给手机做一定的空间拓展,我想到了 iPod touch,当时我的手机是 Vivo Y18,从未有过 iOS 体验的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入手了这台 16Gb 的入门级 iPod touch 6,它当时的售价大约在 1300 元左右。
这台 iPhone 6 已经彻底充不上电,里面的回忆也许要依靠后面另找时间,上一些技术手段才能取出来,其中就包括当时这台 iPod touch 6 的开箱记录。在 2015 年,iPod touch 已经是边缘产品了,在苹果自家的 Apple Store 都没有专属的桌子来展示它,它和各种耳机、它的师兄弟 iPod shuffle 一起挂在配件区的墙上,当我看到这一幕,心中必然是黯然神伤,毕竟这玩意是当年穷学生时代的梦想之物,不过同时也庆幸,当时它还在产,而不是现在只能淘到二手设备。
它搭载的是和当时 iPhone 6 同款的 A8 芯片,容量也相同,且大小更接近于 iPhone 5,背面取消了 touch 5 的锁扣设计,右上角也有用于无线信号出入的开口,800 像素的摄像头和同期 iPhone 6 保持一致,正面圆形暗含方块的 Home 键,机身右上角位置对解锁键,显示它依然是一台纯正的 iPod touch,一台留有苹果最浪漫时期印记的 touch,至少在我看来,开启我苹果启蒙的时代,就是最浪漫的时代。
从本质上来说,当时的我是一个安卓阵营的果粉,加上计算机科班的身份,让我对苹果的各种新品都充满了热情,那个年代的苹果产品,就是标杆。同年在校期间,体验过同学的 iPhone 6 后,我愈发认为 iPod 的经典方块 Home 键才是乔布斯的精神延续,哪怕后面不久我就成为了 iPhone 6 的用户,成为了 touch id 的用户。
当时的我很享受在巡航高度时,我正大光明的拿着它,插着 EarPods 听着下载好的音乐,看下载好的美剧,然后空乘走过来提示我关机,我亮出背面说这是台 iPod 的时刻,现在想起来,可能那就是自信吧,那种长期没有 iOS 设备然后愿望满足的释然。
后来 AirPods 推出时,我看到对其最高的评价就是:「它就是一个没有线缆的 EarPods」,其实我对 iPod touch 的评价同样如此:它只是不能打电话的 iPhone。
时至今日,它的电池已经报废,几分钟之内就会耗尽,但它在我的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作用。2018 年毕业时购买的 64GB 版本 iPhone Xr 到现在已经不堪重负,虽然刚刚换装了 256Gb 的 iPhone 13 mini,但是这台 touch 依旧是我的拍照工具、扫地机器人操作终端,以及承载大学回忆的时光长廊。
它陪我走过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其价值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
你的第一台 Apple 设备是什么,你和它又有怎样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一同分享你的「Apple 回忆」。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