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将更多的收入花在别人身上预示着更大的幸福感。这是我偶然看到的一篇论文写的,这里指的给别人花钱其实更倾向于亲社会支出。
亲社会支出一般指的是用于贡献社会建设社会的支出。在文献中,研究者将个人和亲社会支出指数同时纳入预测总体幸福感的评估当中,结果显示个人支出与幸福感无关,但较高的亲社会支出与显著较高的幸福感相关。
当我们将收入纳入这一评估中, 我们发现收入和亲社会支出的影响是独立的,并且在大小上相似,而个人支出仍然与幸福感无关。大致就是说我们收入以及亲社会支出变高会有提升幸福感,但是个人支出的多少与幸福感关系不大。
事实上,亲社会支出也可以看作是社会善念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善良的行为。那么我们直接切入主题,讲讲关于善良的一些事。
伦敦大学心理学家阿纳特·巴迪研究价值观体系时,将价值观归为十个类别,问人们什么更重要,仁慈还是善良。结果表明,善良排名第一,超过了享乐主义、过着刺激生活、创造力、野心、传统、安全、服从、追求社会正义和追求权力。
我们善良是因为在合适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从善良中受益。我提到的“善良有什么益处”,并不是鼓励大家功利性去行善,我只是单纯的分享一下善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无论如何,我们功利性行善也好、出自本心的行善也罢最终的导向都是趋向善良,因此对于本次的文章情况来说,过程可能没有结果那么重要。
通过网上搜集资料以及查看一些调查研究,我总结了一些善念能够带给我们的影响。
影响因素
我们先来说说影响我们表达社会善念的因素吧。
社会阶层
一般来说社会阶层会影响社会善念的表达。对于社会善念的输出者来说,相比于处于更低阶层或者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对象,人们对比自己更高阶层的对象表达出更少的社会善念。
如果是表达社会敌意的话,一般高或中等社会阶层的个体在表达社会敌意的时候头脑中的消极反馈信息会更加明显,而处于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在过程中消极反馈不显著。大致意思即是说,中等或高等阶层表达社会敌意之后他们自身的情绪会变得更差,或者说有不好的体验。
当然,以上结论不能说完全正确,这些结果只是统计调查给出的结果,因此只有普遍性不具有绝对性,不排除一些其他的现象。
人际距离
人际距离知觉是个体对自身与他人之间距离的心理觉知,对家人、朋友和陌生人知觉的心理距离不同,由此产生的信任感也不同,距离越近,信任感应该越强,表达的社会善念和合作意愿也更强烈。
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对与自己有亲近关系个体的利他倾向更重,更愿意对他们表达社会善念和合作意愿。这也不难解释,毕竟人类是群居动物,一般都是以家族或家庭为一个单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群体,相比于外群体,人们对于内群体的利他性会更重。
其他
以上只是比较常见的一些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例如:被需要的程度,情绪,自身财富,自身的开放性......
好处
研究表明,善良有回报,可以使人在情感和身体上感觉更好,并且可以有效减少社交焦虑,而且比单纯增加社交接触的频率更有效。
身心健康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心理学教授Sonja Lyubomirsky在过去20年中通过许多实验测试了这个概念,并反复发现人们在对他人友善时感觉更好,甚至比对自己友善时更好。
“善行非常强大”,Lyubomirsky说。
在一项实验中,她要求受试者每周为其他人做三件额外的善事,并要求另一组人做三件自我善待的事情。这些行为可以是小事,比如为别人开门,也可以是大事。但是那些对他人友善的人变得更快乐,感觉更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在金钱方面也是如此,将其用于帮助他人与帮助自己。Lyubomirsky说她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花费太多时间思考和担心自己,而当他们在做善事时想到别人,就会将自己的问题转移开来。
牛津大学的Curry分析了像Lyubomirsky这样的同行评审研究,并发现至少有27项研究表明:善良使人在情感上感觉更好。
但这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有身体上的。
Lyubomirsky说,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帮助他人时,他们在身体上感觉更好。她还发现,在进行更多善举的人中,引发炎症的基因比不这样做的人更少。并且她说,在即将进行的研究中,她发现那些进行善良行为的人体内有更多的抗病毒基因。
对于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会导致显著的社交损害。社交焦虑的个体具有较低的教育和职业成就、较少的朋友、较少令人满意的社交互动、较少的亲密关系中的情感亲密以及一般的社交混乱。
无论是积极社交还是消极社交都是有原因的,接近目标专注于获得积极的结果,如亲密,一般是适应性的,预测与他人的关系更积极,更积极和更少的消极社会事件,减少孤独感;回避目标专注于避免消极结果,如拒绝,并与更多的消极和更少的积极社会事件、对消极事件的更高反应性、孤独、消极的社会态度、关系不安全感、社会担忧、关系满意度下降、焦虑的孤独行为和较低的感知受欢迎程度有关。
通常来说,善良的行为需要我们付出一些代价来帮助他人。但是这些善念并非是仅对他人有用的,我们对他人的善意行为会有助于加强社会关系,增加我们的社会参与,从而会增大我们的社交网络。
善举可能会增加积极互动的可能性,有助于对抗负面的社会期望(如拒绝)会降低威胁的感知,并减少对回避的感知需求,也就是减少我们的社交焦虑。
善意行为可能会鼓励人们对社会世界产生更积极的看法,并减少威胁感,因为我们知道到其他人不太可能 对善意做出负面反应。这可能会减少社交情境中的焦虑,进而减少社交焦虑。
实验表明,通过促进更早地减少社交焦虑,与仅仅接触相比,善举可能在早期促进了更积极的社交结局,这使得这种亲社会行为比单纯增加社交接触的频率具有优势。
结语
对于善念,我想以上所列的好处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只管放开的表达善念,回报自然会落在我们头上的。有句话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善意具体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善良作为人内心当中最光辉的一面,本身我们就具有表达善念的天性,所以不要掩盖这一天性,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