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版


音频版

Audio

图文版

现代的城市生活,让我们觉得许多事情是理所当然,并没有深入去想那些看似“普通”的事情背后,有着多么复杂甚至是庞大的系统作为支撑——直到你的生活被意外打断。

生活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我,这天回到家时,就碰上了一件意外。

这一天的开始,和平时每天并没有什么不同。早上7点钟,我在手机的闹钟铃声中醒来,然后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给家人准备早餐。音箱已经无线连接到我的音乐账户,可以语音控制。我们一家人一边吃早餐,一边各自在手机上查看着邮件和社交媒体留言。不一会儿,我驾车前往市区上班,在一路的车流中,听着车载音响播放手机中的播客,不时地查看一下GPS应用程序上的交通实时情况。到达公司,和同事闲聊几句,打开电脑开始工作。电脑的那端,同事分散在世界各地,工作的数据存放在云服务器上。傍晚时分结束工作下班回家,开始准备和家人的晚餐。至此,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除了天气不怎么好。

晚饭之后,天气开始变得更糟,虽然天气预报已经告知可能有暴风雨,但风雨的确比以往大得多。在不经意的一瞬间,家里突然一片黑暗——停电了。我出去看了看,同区域的房屋都一片漆黑。好消息是手机仍然有网络信号,查询后知道这个区域因为恶劣天气原因临时停电,应该不久就能修复。坏消息是我和家人的手机恰巧都快没电了,可以用来充电的电脑也没有电了。

这个夜晚,没有电,没有网络,更没有电子游戏、视频平台和其他我和家人平时的娱乐选项。在我周围一切“理所当然”的服务与支持,一瞬间都不见了。我们在手机、蜡烛和书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不太习惯的安静夜晚。

在我周围一切“理所当然”的服务与支持,一瞬间都不见了

第二天一早,这种不习惯变成了节奏的彻底打乱。没了电子闹钟,我在比平时晚的时间醒来,开始慌乱地准备早餐:没有电,只能翻出露营用的锅具,凑合着做了点吃的。没有音乐,没有等候查看的邮件和等待回复的社交媒体信息,也没有GPS,我无法查看交通情况。失去了这些平时习惯到熟视无睹的东西,感觉像是某个鱼缸里的氧气循环设备忽然停止了运转(缸中之脑实锤了!笑),然后一切就都不对劲儿了。

我的车堵在奥克兰大桥拥挤的车流中动弹不得。天气和前一天一样,远处的城市也和前一天别无二致,但我关注的问题,却和一天前已经完全不同。

我独自困在方向盘前,脑海中只有一个问题:

我们熟悉到习以为常的这一切,互联网、手机、计算机、游戏,都是怎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们现代人每天的生活,以几百年前的人来看,几乎就像是魔法世界一样。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在这个问题的召唤下,我踏上了这趟回到奔腾年代的旅程。

微处理器,这颗现代社会运转的心脏,是怎么出现的?

如果你像我一样贪心,在旅程的起点就试图探究“魔法世界起源”的终极问题,不妨跟我直指现代电子社会的心脏。你不难猜到,这就是:微处理器。我们熟悉的现代世界,不论是路上行驶的汽车、天空中掠过的飞机,还是人们手掌中的手机,耳朵上佩带的耳机,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被一颗具备强大运算能力的心脏驱动着,让我们所处的现代世界,充满了足以被古代人视为魔法的科技运用。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是一种可编程特殊集成电路,又称半导体中央处理器(CPU),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主要部件,由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逻辑单元组成。在其问世之前,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曾经是真空管(需要一幢楼)和晶体管(需要一间房),再之前,则是以齿轮、轮轴和杠杆为基础的机械结构计算机,你可以在《神秘海域》《古墓丽影》等游戏里看到类似的机关。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得复杂的电路群得以制成单一的电子组件。

这么看起来,只要了解一下微处理器的诞生故事,我大概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凭一个科技爱好者的直觉,我从一家公司开始探索:英特尔,计算机芯片的王者,计算机历史上最具技术气质的商业帝国

微处理器是怎么发明的?这个问题就像是一台时光机的钥匙,带着我回到了英特尔诞生的20世纪中叶。

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的世界从伤痛中缓过来,美国经济开始腾飞,并飞速进入这个国家历史上最伟大的扩张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刚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是半导体和晶体管。在美国加州,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创建的半导体实验室,成为青年科学家们最向往的一家公司。如果用另外一个领域的例子来类比的话,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当时的应用科学领域的吸引力,就像是从科纳美(Konami)出走的小岛秀夫创立的游戏工作室Kojima Productions对于游戏从业者一样。

肖克利本人因为发明晶体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的企业管理水平却相当一般。不满于肖克利管理模式的八名科学家,决定集体辞职,并依托仙童摄影器材公司,创立了一家新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仙童半导体公司旧址

仙童的第一个大订单来自行业巨头IBM:100个晶体管,用硅,而不是传统的锗制作,每个晶体管成本 150美元。这个订单不仅帮助仙童在生意上站稳脚跟,也为之后的半导体市场建立了新的材料标准,把“硅”(Silicon)引入了加利福尼亚的这个地区。10年后,这个地区以这个元素冠名:硅谷(Silicon Valley)。

当时的半导体市场,主导产品还是晶体管。在运营晶体管业务的同时,仙童也在探索技术上的其他可能性。其创始人之一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rton Noyce)将以往诸多创新者探索过的集成电路加以改进,发展出了具有商业实用价值的现代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20世纪最伟大发明的候选者之一,发明者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因此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诺伊斯已经过世,所以与该奖无缘)。因为集成电路的出现,整个半导体行业开始进行洗牌,其他的晶体管公司,要么被淘汰,要么转型。

仙童半导体公司旧址门口,立着一块牌子:第一块商用集成电路在此诞生

从后来人的角度看,不得不感慨企业家精神加上技术创新者是多么具有开拓性的组合。仙童是曾经的先锋,但它很快变得保守。在仙童开疆拓土的同时,其母公司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也引发了仙童创始人们和雇员的不满。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诺伊斯,也是仙童实际上的精神领袖,找到好伙伴戈登·摩尔(Gordon Moore)(你大概率听说过芯片厂商不断提及的摩尔定律,是的,就是他)商量后,两人决定离开,共同创立一家新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英特尔(Intel)。

英特尔几乎是衔着金钥匙诞生的:诺伊斯作为创始人极具领导魅力与商业嗅觉,戈登·摩尔博士是那种大家心目中技术高手的典范,醉心于技术的提升,两人的搭配堪称黄金组合(十几年后,硅谷出现了另一对类似的黄金组合: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英特尔的股权初期开放250万美元招募投资者,每份股份10万美元,仅仅过了48小时,全部股份被认购完毕——注意,这是在没有电子邮件短信和手机的年代!

英特尔第一个主力销售产品是移位暂存存储器与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并在70年代时成为存储器市场的领导厂商。但这个领域竞争激烈,经历过晶体管到集成电路技术洗牌的英特尔,也在未雨绸缪一项“秘密项目”:发明微处理器。该项目的确是严格保密,除了两位创始人,只有参与的四位工程师霍夫(Marcian Hoff)、法金(Federico Faggin)、梅泽尔(Stanley Mazor)、岛正利(Masatoshi Shima)及其他极少数人知情,连英特尔的三号员工,后来执掌英格尔帝国的安迪·格鲁夫(Andrew S·Grove)都被蒙在鼓里(为此格鲁夫还大发脾气)。

经过反复试验与改进,20世纪70年代拉开序幕时,英特尔推出了微处理器4004,这也是全球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

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

4004微处理器其实是一系列新技术的集合,它并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种“突然顿悟,然后就被发明出来”的产品。从4004这个代号不难推测到它不够完善的前代们——4001、4002、4003几款不同的存储芯片。在这些技术基础上诞生的4004,尺寸为3mm×4mm,外层有16只针脚,内有2300个晶体管,采用五层设计、10微米制程,能执行4位元运算,支援8位元指令集及12位元位址集,使用10.8微秒和21.6微秒运行周期。当使用10.8微秒运行周期时,可以每秒运算9万次,成本低于100美元。

这块指甲壳大小的小玩意儿,用世界上最普遍的沙子与金属为主要原料制成,即将改变整个世界。

在4004微处理器诞生之前,相同处理性能的计算机,需要占用庞大的空间和昂贵的制造与维护费用。举个直观的例子:4004处理器的性能与1946年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ENIAC差不多,但4004只是指甲壳大小,而ENIAC拥有18000个真空管,需要用一整个房间才装得下。

与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运算能力差不多的ENIAC,需要整整一间房才能装得下

虽然两位创始人诺伊斯和摩尔没有直接参与到4004微处理器的研发中,但没有他们提供的资源与支持,发明第一款微处理器的殊荣,很可能不会归英特尔所有。两人对于微处理器有着更为重要的贡献:诺伊斯以个人的号召力,为4004微处理器找到了第一位客户,日本的计算器公司Busicom(对于崇尚强者的日本人来说,当时半导体界的巨星,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诺伊斯就是日本技术界的神)。而摩尔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我们接下来很快要专门聊聊这个定律),直接为芯片行业制订了一个产品更新的标准,其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几十年后的现在。

英特尔于1971年1月将4004微处理器交付给Busicom,而作为客户的Busicom,拥有4004的设计及其组件专有权。几个月后Busicom要求英特尔降低价格,经过重新谈判,Busicom 放弃了其对芯片的专有权,这可能是20世纪最重大的商业失误之一。

当时Busicom因为电子计算器的整体价格下跌,面临财务问题。解决财务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消减成本,也包括4004微处理器的供货成本。法金(Federico Faggin)向诺伊斯提议,可以消减处理器的成本 ,但作为条件,Busicom要放弃芯片的专有权,也就是英特尔可以自由地将芯片出售给任何人。这个提议非常超前:当时的市场,计算机还是大型主机的天下,其他电子设备也都是使用定制的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还没有出现,没有人会对微处理器感兴趣。

实际上,连英特尔的管理层对此都缺乏热情。但在法金的反复游说下,英特尔与Busicom重新谈判合同,英特尔降低了4004微处理器的价格,Busicom放弃了专有权,双方都认为自己谈了笔好生意。

如果继续持有专有权,Busicom将拥有世界上唯一一种商用微处理器设计,未来几年仅靠专利授权就能赚上数十亿美元。几个月后的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宣布第一款微处理器芯片组系列MCS-4(全部来自 Busicom 设计)立即上市,并在《电子新闻》上刊登广告。而Busicom,则在1974年破产。这个厂家的名字也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没有人再知道了。

现在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装有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的Busicom计算器了

随着4004处理器的推出,英特尔后续推出了8008与8080等处理器,但仍然不是其主要产品与利润来源,存储器依旧是英特尔的主要市场。从1978年设计完成的8086开始,英特尔为了与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的对标芯片68000抗衡,推出了名为“粉碎行动”(Operation Crush)的营销活动,这也让英特尔的品牌逐渐为人所知(也为90年代的品牌口号“Intel Inside”奠定了基础)。1981年,IBM发布个人电脑,借此,英特尔迅速开疆拓土,加上后期的286、386、奔腾系列产品,一个全球销量第一的芯片帝国,由此诞生。

我的第一个问题,“微处理器,这颗现代社会运转的心脏,是怎么出现的?”,也算得到了一个答案。

3. "计算机的脉搏"摩尔定律: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定律,其实根本不是一个定律?

现代社会的节奏我们似乎都觉得理所当然,手机电脑两三年一换,衣服鞋包也是穿几年就要换新,几乎同样的价格,过上一两年就可以买到性能翻倍的电子产品。这是我们已经习惯的速度,但这个速度仔细想,其实很不简单!

人类历史上的其他时代,其实几百年间的变化,差别并不很大。比如生活在唐朝(618年—907年)的人和生活在宋朝(960年-1279年)的人,虽然生活习惯和事物的名称等生活小事肯定会有不同,他们交流起来应该不会很难,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有着几百年的时间距离,整体变化并不大。他们仍然去差不多的菜市场,购买当地的食材物件;他们使用差不多的笔墨纸砚,写着相同的汉字。

但如果是生活在民国(1912年—1949年)时期的人与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人,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却是巨大的。现代人在网络上购买着在地球的另一边生产的物品,只需要几天就可以由专人运送到家;我们用着一个拿在手上的小方盒子,和相隔千山万水的人交流,而交流的方式除了文字、语音和视频画面,甚至还有“象形文字”Emoji。这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人来说,不亚于天方夜谭。

上面提到我的停电经历,就算是一种对于前信息时代的模拟。这种巨大的差异的驱动原因,来自于电子行业进化的速度:电子设备每18至24个月,运算能力翻倍(或者说价格减半)。这个速度,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摩尔定律。

维基百科上的一张图标,标注了芯片中晶体管的数量自1970年至今的变化:基本上符合摩尔定律

说起摩尔定律,自然要提到戈登·摩尔这位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摩尔定律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同极具领袖魅力的另一位创始人诺伊斯不同,摩尔更加低调,对于技术本身更有热情。哪怕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后,他的爱好,也不过是在自家附近的山谷,与家人一起搜集岩石标本。

1965年,还在仙童做工程师的摩尔在研究集成电路理论的同时,给一家名为《电子》(Electronics Magazine)写了一篇专栏文章(这篇文章有个很古怪的标题:《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在文章的开头,摩尔预言了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将每年增加一倍,这是科技史上最伟大的预测。在10年后的1975年,摩尔通过一篇论文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为“每两年增加一倍”。现在普遍流行的说法是“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由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大卫·豪斯(David House)提出。

你可能发现,摩尔定律虽然名字叫做“定律”,但其实更像是一个“规定”,甚至说是一个商业契约。当英特尔开始坚定地执行这个定律之后,整个芯片行业的快速创新和爆炸式增长,也就是确定的了。最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是可以预测的:一家企业可以利用下一代芯片和处理器的能力来制造产品。如果你给自己设定了正确的时间,未来的芯片就会在市场上供你使用。更厉害的是,如果你把产品的上市时机定在下一代芯片刚刚推出的时候,由于产品性能更强,你即可以领先于竞争对手,还可以抢占市场份额,卖出更高的价格。

英特尔早期的第一批员工合影,画面第一排右面即是戈登·摩尔博士。

比如游戏行业,如果新游戏上市的预定时间是两年后,就需要以现有芯片处理能力的两倍作为运行标准来进行开发,这样才能保证游戏上市时,市面上的主流设备能够流畅运行,并且游戏的画质与性能符合玩家的预期。因为摩尔定律,人类历史上有了一个可准确预测未来的商业模型,数字时代的历史从此就不一样了。坚决地捍卫摩尔定律,这才是英特尔最伟大的贡献。

有两个真实的例子,可以说明摩尔定律这种预测能力的威力。在戈登·摩尔提出摩尔定律的那篇文章的开头,他写到,

“集成的优势将导致电子产品激增,推动这门科学进入众多领域。集成电路将带来诸多奇迹,如家庭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汽车、个人便携式通信设备等。电子腕表只需要一个显示屏,这在今天(1965年)看来是可以做到的。”

请注意这段话发表的时间是在半个世纪以前,但因为摩尔定律已经确定了半导体技术发展的速度,所以当时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电子产品领域),最终实现就只是时间问题。上述所有的预测,在今天已经全部成为现实。而当时对于其他领域的预言,比如殖民火星、个人原子直升机,并没有成功实现,因为这些预言所需的物理递增跨度仍然太大。

另一个例子是英特尔的创始人诺伊斯在仙童期间的一次商业谈判时,用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给自己公司即将推出的产品,定了一个让现场所有竞争对手直冒冷汗的价格:这个价格比市面上的所有同类型产品便宜一半。借助这样的定价,仙童顺利拿到了订单。也就是说,诺伊斯给眼前的产品定了一个本来在数年后才可能降到的价位,他是怎么计算的?也许当时还未发表的摩尔定律,已经成为了诺伊斯定价策略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摩尔定律帮助执行这一定律的企业,用未来的价格,击败现在的对手

摩尔博士与摩尔定律发表时的原文

所以说,摩尔定律并不是一个科学意义上不可违抗的定律,只是一个(从未被正式签署但是被一直延续下来的符合多方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契约,是半导体产业与世界上其他部分之间的协议,前者将持续努力以保持摩尔定律的轨迹尽可能延长,而后者将支付报酬以享受这种惊人发展结出的果实。它揭示出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可以说它是现代世界技术进步的节拍器。驱使英特尔向前发展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有时是最具价值)的公司的原因,正是由于这家公司从创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成为摩尔定律的守护者,不论年景好坏,为了维持摩尔定律的正常运转,它不惜押上一切赌注,哪怕这样做会要了它的命。

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层面来说,摩尔定律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这一点连牛顿和麦克斯韦都没有做到。它是一条被凭空创造的定律,却是人类对永不停歇的进步的自信和承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硅谷对于整个世界最伟大的贡献

用一组数据,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摩尔定律对于我们世界的影响:50年代末期,仙童的第一个大订单(客户是行业巨头IBM)是制作100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150美元。1971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英特尔4004,内有2300个晶体管,当时成本约100美元。而2021年苹果推出的A15芯片,其中的晶体管数量达到了150亿!使用了A15芯片的iPhone SE,整台手机售价也就是429美元,芯片的成本也在100美元的范围。50年的时间,相同的价格,运算能力翻了652万倍!

摩尔定律至今已经诞生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新工艺节点的不断推出,晶体管中原子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种种物理限制约束着晶体管的进一步发展,似乎摩尔定律的终点也快要到来。但根据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凯勒赫博士(Dr. Ann B. Kelleher)的一篇文章“摩尔定律的现在及未来”(中文版发表于中国科学报)所透露的,英特尔通过微缩技术、新型铁电材料的内存架构和量子材料等三种主要途径,仍然有信心保持摩尔定律的有效。预计到2030年,英特尔将在单个设备中提供约1万亿个晶体管。只有当创新停止时,摩尔定律才会失效。

4. 乔布斯的精神导师,硅谷精神领袖诺伊斯是谁?

结束了微处理器与摩尔定律的技术之旅之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英特尔商业帝国的另外两位塑造者,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rton Noyce)和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的故事。先从乔布斯的精神导师,硅谷精神领袖诺伊斯说起。

现代的科技爱好者一说起精神偶像,绝大多数人都会提到一个名字:史蒂夫·乔布斯(Steven Paul Jobs)。乔布斯对于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科技行业。如果继续追问,是谁影响了乔布斯,使得他成为我们所了解的那个乔布斯呢?这个名单可能会很长,但在这份名单中,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绝对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罗伯特·诺伊斯,集成电路发明者,英特尔创始人,“硅谷市长”

罗伯特·诺伊斯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东南的伯灵顿镇,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实干能力和领袖气质。他在仅仅12岁时,就组织起一帮孩子,使用各种器材,制作了一架载人滑翔机,并且亲自进行了试验。他举着滑翔机,从一座三四层楼高的谷他屋顶跳了下来,试验成功了,他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这次尝试其实也是往后他生命中诸多商业尝试的预演:雄心勃勃的项目、对新技术的敏锐感知、领导力、自我推广和近乎鲁莽的勇气。那个场景,在我想象中最接近的样子,应该是宫崎峻电影《魔女宅急便》里骑脚踏车试验飞机的少年“蜻蜓”。

1953年,诺伊斯从麻省理工学院以物理学博士身份毕业后,入职飞歌公司(Philco)。在得知晶体管的发明者威廉·肖克利打算创办半导体公司后,诺伊斯决定加入肖克利的团队。

他自信到什么程度?从美国东海岸前往加州肖克利的公司面试时,他买的是单程票。上午9点,诺伊斯夫妻俩和一个房地产经纪人见面,到中午时,他们就在洛斯阿尔托斯挑选了一幢房子,并付了19000美元押金。而他的面试时间是下午2点。在还没有见到自己的老板进行面试时,他就已经知道自己一定能入职!这种自信传递到了硅谷的下一代精神领袖,也是诺伊斯职业后期特别亲近的后辈乔布斯身上,成为了乔布斯那著名的“现实扭曲力场”。

诺伊斯有两个像儿子一样的后辈,与他的关系甚至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近。其中一位是乔布斯,另外一位名叫杰瑞·桑德斯(Walter Jeremiah Jerry Sanders),在很多年后创立了AMD,并戏剧性地成为英特尔在芯片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关于乔布斯的故事,我们也会在《回到奔腾年代》这个系列中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介绍。

诺伊斯与摩尔1970年在英特尔公司门前的合影

在肖克利工作室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诺伊斯与其他7位科学家集体辞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于是发生了我们这趟旅程的第一幕。后面的故事,逐渐成为了硅谷的第一代传奇:1959年,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并运用到了阿波罗航天飞机上。1968年,诺伊斯从仙童带走了戈登·摩尔和安迪·葛洛夫,创立英特尔。在他领导年英特尔于1971年推出4004微处理器后,更是被称为“硅谷市长”,成为硅谷的精神领袖。不像是大家传统印象中的技术领袖,诺伊斯兴趣广泛,喜欢潜水、滑雪,还会驾驶飞机。

1990年6月3日,诺伊斯因游泳时突然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62岁。

苹果发表了官方悼念评论(我更愿意相信这其实是乔布斯为他的导师写的悼辞):“他是这个硅谷的巨人之一,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一切提供了范例和灵感。他是最重要的发明家,最重要的叛逆者,最重要的企业家。”

10年之后,领先时代的集成电路方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位名为史蒂夫的年青人经常到访诺伊斯的家,深受其影响

5. “三号员工”,历史上最伟大的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

比起低调的戈登·摩尔与在历史长河中身影逐渐模糊的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的“三号员工”,公司历史上最伟大的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要更为大家所熟知。他于1987年至1998年担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主导了英特尔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间的成功发展。

安迪·格鲁夫,历史上最伟大的首席执行官

格鲁夫在商业领域,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这与他的身世有关。比起出生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两位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是个“有故事的人”。他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4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夭折,这场严重的病使他的听力部分受损。二战时他的父亲应召入伍,在战场上失踪。纳粹德国在占领匈牙利后开始计划性地灭绝犹太人,格鲁夫的妈妈带着小格鲁夫,在朋友的掩护下,用假名及假证件躲过了送进集中营的命运。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对于匈牙利持续压迫,导致了1956年匈牙利革命的爆发。格鲁夫离开家人,穿过匈牙利边界流亡到奥地利。1957年,他作为难民抵达美国纽约。

抵达美国时的格鲁夫生活贫困,但在打工之余,仍然积极地学习。1960年,他在纽约市立学院取得化学工程学士。1963年,于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取得博士。之后加入了仙童,追随他的偶像戈登·摩尔前往英特尔,成为英特尔的“三号员工”。

从上个世纪最大的两个独裁政权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塑造了格鲁夫果断行动的性格特点。上文提到的抗击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的营销行动“粉碎计划”,从开始策划到广告面市只有短短7天,这种“格鲁夫速度”,连后来知情的摩托罗拉员工都感叹,“在摩托罗拉,7天都不够组织起一场会议”。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面市后,格鲁夫正式封神

还是用数字的方式来说明格鲁夫对于英特尔的贡献吧:英特尔在创立第一年的营收为2672美元。在30年之后的1997年,英特尔营收成长至208亿美元;在当年度,格罗夫被《时代杂志》选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他写的商业传记《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是该领域少有的经典,受到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和史蒂夫·乔布斯等人的极力推荐。

2016年3月21日,安迪·格罗夫逝世,享年79岁。

结语:奔腾年代的硅谷精神——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夜色已深,但房间里灯火通明。手边的那块小黑镜时不时亮起,提醒我与世界的实时连接。我合上了这本讲述英特尔传奇的书《Intel Trinity》(中文译本:《英特尔传奇》),又想起在本文一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我们熟悉到习以为常的这一切,互联网、手机、计算机、游戏,都是怎么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我们现代人每天的生活,以几百年前的人来看,几乎就像是魔法世界一样。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这个问题得到了足够暂告一段落的解答,但除了答案之外,我收获了更多珍贵启示:现代人对于世界的预期就是永恒的快速变化,在过去宛如奇迹的变革,我们现在只是点点头就接受了。这种对于全人类认知世界模式的改变,是摩尔那一代人最伟大的遗产。

充满自信,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在那个奔腾年代,老一辈科技从业者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也可以给你我日常的生活带来很多启发:在面对困难与未知时,诺伊斯、摩尔和格鲁夫,他们会怎么做?从这张三人唯一的正式合影,从他们的笑容里,我可以读到他们代表的硅谷精神:充满自信,无所畏惧,一往无前。这种黄金般的精神,其实才是我想要寻找的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