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想聊聊小米 10 Ultra。
使用这台设备差不多三年时间了,在这台设备就快达到大家所谓的「换机年限」的时候,我终于下定决心,提笔聊一聊它了。
着眼目前这个时点,小米在如今的手机市场自然交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答卷 —— 13 系列中正且水桶、12S Ultra 健全且强大,是同价位中性价比相当优秀的选择,然后大家都在期待着 13 Ultra。它们给我的感觉,很像小米刚刚发布 10 系列的那时候。趟过了 11 系列的阴霾和 12 系列的惨淡,小米似乎「回来」了,回到了大家熟悉的那个小米。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回顾回顾历史,谈谈 10 Ultra。
听我慢慢道来。
「优秀」的普通
如果你问我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台设备,我会回答你「极致的性价比」。
在当时的那个时点,120 Hz 的屏幕,120 W 的充电和 120X 的变焦,着实会让我迷失。这使得我在雷总大声呼告着「一往无前」那个晚上,冲动地定下了它,这份小米「未来的曙光」,还顺带定下了一台「过去的回忆 —— 1999」。
小米给的确实很多。
这三点提升小米吃着老本拖到了如今。甚至拥有同款超长焦镜头的小米 12S Ultra 却并不拥有 120 W 快充,同时还丢了一颗 2X 人像镜头。
我当然知道或许我并不需要这些。如果再晚 2 个月,我的选择可能会完全不同。纵使失去了灵魂,Smartisan R2 仍旧打动我的心。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小米 10 Ultra。毕竟那些大数字确实会让一个自封「设备爱好者」的人迷失。
而且它引以为傲的性能,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120 Hz 屏幕随处可见,但正因如此它至今也没有落伍;120 W 的快充彻底改变了我的充电方式,我逐渐喜爱上夜晚随手放置,早上随意补能就能使用一天的轻松;120X 的变焦我虽然并没有经常使用,但是我确实十分热爱那颗 12S Ultra 缺失的 2X 人像镜头,它的取景和虚化令我着迷,我用它记录了无数的生活瞬间。
站在这个角度,它实在是一款「优秀」的设备。
但是它「优秀」得过于「普通」了。
「普通」到没有一丝丝棱角。「普通」到三年后的今天,它的优势不再是优势。「普通」到三年间的使用,它的优势完全无法抹消我对它的失望。
「优秀」的背后,它还剩下什么
我对它的外观是失望的,这毋须讳言。
随着功能逐渐趋同,设计的趋势逐渐集中到了这两点:注重材质以及带来「独特」的仪式感。这基本成了「超大杯」设计的共识,三年前的小米 10 Ultra 也不能免俗。陶瓷镜面和透明版背壳咄咄逼人,超长焦镜头的银色装饰圈明显是 9 / 10 系列「天使眼」设计的 Ultra 版本。独特性或许有了,但是它有些刻意,刻意到有些过分。
凸显材质的「高贵设计」有些落后时代,小米 10 和 10 Pro 的矜持荡然无存。同时,为了塞下这份性能,6.67 英寸的宽广和 220 克以上的伟岸也必不可少。
当然,现在的我们早已见怪不怪。毕竟设计正在趋同。
这是因为我们对设备的需求正在趋同。更重要的,这些厂商给到我们的也只有这些。
随着正面只剩下屏幕,正面设计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少。「全面屏」时代让我印象深刻的唯有华为 P40 那块「四曲满溢屏」,增强了滑动屏幕四周带来的体验,是一个优化正面屏幕体验的优良微创新。站在这个角度,无论是对是错,走向「折叠屏」确实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
所以大家着眼相机。「创新」相机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或许是在电池技术进步之前硕果仅存的创新点。逐渐「相机化」的军备竞赛,大家几乎都开始从「相机」的角度设计手机,这在如今的市场中随处可见。
设备逐渐「非设备化」,这不完全是它自身的原因。追求性能是设备的宿命,而更多的是我对「我如何选择一件随身的重要工具」的重新思考。
我们需要的,或许只是一台「中正」的,从设计「手机」的角度,真正「为了设计一台手机」而创造的设备。
小米 10 Ultra 昭示了一个时代的开始,而正是它使我明确了这一点。
回归「日常」
所有的评测,都会着眼于厂商发布当下,最多是发布半年前后设备的使用体验。
这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他们的工作就是「体验设备」并「输出观点」,我也没有资格去指摘这些。我当然也赞成「不要看厂商未来会给你什么,要看他们现在给了你什么」的观点。例如发布时画下一个大饼,框住了所有关注的目光,之后在设备生命的最后交付似是而非的功能 —— 这点诚然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无需考虑它们的未来。
外观和硬件仅仅是一个方面。对于大多数使用者来说,产品的使用周期也不可能仅仅只是短短的几天。
而在这方面,小米 10 Ultra 可以说是近几年的小米旗舰当中相当不合格的一台。
出厂搭载 MIUI 12。这句话可以表达很多事情了。
我曾无数次遇到过让我抓狂的系统问题,这些问题磨削了我对它的耐心。触控漂移,按键失灵,无法静音,联网迟钝。每次解锁屏幕都需要担心是否会出现神奇的 Bug,同时温热的触感也加深了我的厌烦,纵使 SN865 是高通当时最优秀的 SoC(此处心疼 11 和 12 系列的用户)。
然后,我失去了这台设备能够「持续稳定」的预期。而曾经的小米是能够给我们提供这个「预期」的。
最开始,是通过开发版。
小米 4 能够从 MIUI v5 持续更新到 MIUI 10,一代钉子户小米 6 也能够从 MIUI 8 持续更新到 MIUI 12 且始终维护开发版和稳定版。但同时,晚发布半年的 10 Ultra,与 10 和 10 Pro 一起在 2022 年末丧失了开发版更新的资格。
这距离它发布,正好 2 年。
这不像是一台旗舰应得的待遇。
其实我并不想从系统维护时间长短,还是说系统版本号是否最新,来推断 MIUI 是否良心。停更开发版并不代表后续的系统维护就到此为止,我也不会给日常用机刷开发版,而且如今 MIUI 的开发版也谈不上比稳定版流畅 —— 开发版和稳定版都不是很稳定。但是这确实是小米和 MIUI 团队对这些设备的态度的体现。
确实,就系统日常使用打磨的稳定程度来看,发版 4 年的小米 4 和小米 6,在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 MIUI 版本的优化程度虽然不足,但可以寻求回退曾经的系统版本「养老」。而在如今 MIUI 的机型适配越来越不尽人意的情况下,MIUI 13 推出之后对停留在 12.5 稳定版的机型大多都直接摆烂不做优化。现在的小米,背着 xiaomi、Redmi 诸多机型的大山和造车的重任,对 MIUI 势必无法全心全意,更别提为老用户提供稳定更新。
「生而动荡」的小米 10 Ultra,我并没有它会被良善对待的信心。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努力的背后,是叹息
这句话曾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后来我换成了现在的这个:绝赞 Demo 测试中。
Ultra 的背后,是 Test。Ultra 系列是小米的一次期末测验。
这些设备身上所代表的让小米引以为傲的技术,很快就会以更柔和的方式传承到未来的设备中。他们更轻巧、更实用,同时也更受到大家喜爱。上一台是小米 10 Ultra,下一台是小米 12S Ultra,再下一台恕我无知。
小米 10 Ultra 的「3 个 120」在小米 11 上便升级到来,且盼来了 2K 屏幕以及极致工程设计的体现 IP68;小米 12S Ultra 的影像被小米 13 Pro 继承,还提升了充电功率回归了 120 W。
正因如此,在 10 Ultra 之后,我开始警惕所有未经全球发售的小米 Ultra 系列机型。
因为我知道,再等半年,会有更好的。
当然,还需要 Snapdragon 给点力。
而回到小米自身。现在的小米,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真「高端」。
小米创造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水桶」—— 更大的屏幕和电池,更好的相机和性能,同时也有着更贵的价格。但更贵的价格只是我们从小米手中购买更「优秀」的性能入场券,而这些性能代表的体验极易分崩离析。
我当然知道小米 13 系列非常出色,尤其是中杯,是回归使用理性,均衡且取舍,不会出错的优秀选择,外观也十分打动我这种「Pixel 4 失独用户」。我当然也知道小米傍上了徕卡之后,影调变得十分讨喜,真的能做到随手成篇。但是我还是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当我花费 6000 元购买一台手机,我自然是希望它强大、实用且稳定的,而稳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我已经丧失了对 MIUI 稳定的预期,MIUI 摧毁掉了我黄金年代对它的所有信任。我自然知道 MIUI 14 回到了优秀的水平。但是同时我也记得,用着 MIUI 11 看着 MIUI 12 发布会的我确实也不清楚即将遇到的是这么一个神奇玩意。
或许是被 MIUI 给 PUA 了。现在的我,或许会选择去买买 Sony Xperia,去把难用的系统变好用,或许比等待本该好用的系统变得更好用,更让人心潮澎湃;又或者去投奔 iPhone 或者 Google Pixel,无聊但是美观稳定,实在是动荡之后我难以割舍的安心。
小米 10 Ultra,它站在一个奇特的历史经纬。它比「旧」稳定不足,比「新」配置有余,缺失独特气质也没有把玩的快意。它实在是小米的一个独特的里程碑,但现在的我或许已经配不上它了。
让工具回归工具,让我回归我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那些绝赞的「优秀」,或许也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