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改写自去年写的一篇关于“使用Siri作为语言学习入门工具”的分享。
当时还没有chatGPT,更没有chatbot,所以摸索下来的最佳工具组合是Siri+苹果自带的翻译App。
最近了解到了chatbot,稍微尝试了一下,感觉对于进阶应当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于初学者而言,或许Siri还是可以作为更好的入门工具——说来有趣,这是因为它的回复更短、更稳定,更容易复述,也更不容易云里雾里而失去信心,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更有“游戏性”。
也是因此,想到可以把这篇文章改写一下,在少数派上再次做一下分享。
1 缘起:小孩识字
过年的时候和家属读一年级的小侄女玩了两天。
小朋友非常友好地邀请我和她一起读一本绘本,一人一句非常公平。
读着读着,我发现小朋友虽然有个别复杂的字其实完全不认识,但依然可以较为顺畅地把整个句子都读下来,然后再虚心向我请教这个字是什么、那个词又是什么意思,末了似懂非懂或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于是我恍然,看来这本绘本她应该和奶奶一起读过了很多次,对故事文本已经了然于心,所以语音上的记忆已经相当熟稔,只是在识字上还未完全攻略。
此外,故事文本中有许多的日常词汇,因而,她对语音与词意的关联已有了基本的认知。于是,在识别文本的过程中,遇到与熟悉的语音对应的词时,便能很自然地将语音-词意-文本三者关联起来,达到“识字”的效果。
由此,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小孩子学识字更贴近这样一个过程:先由语音上的熟悉切入,经由对话中的上下文及丰富的反馈认知到词汇的含义,再在识别文本的过程中将语音、含义与词汇的文本形态关联起来,从而极为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文字的学习。
2 Siri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那么,学习别的语言是否也可以尝试这样的“从(对话中的)声音、到(对话中的)语意、再到文字”的路径呢?
自然切入的要点大概在于“有意义的对话”——即,语音输入+反馈。
而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这个要点其实也是个难点。
正在跃跃欲试准备进行可用产品/接口/开源软件的调研时,我瞥见了电视柜上的天猫精灵。
——“天猫精灵,你会说日语吗?”
——“抱歉,我现在只会普通话,正在努力学习中。”
...
正在小小地气馁,突然又看到了手边默默黑着屏幕的手机。
——✨!
不管现在市面上可能有什么类似的产品,会多门外语且完全免费的Siri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吗!
于是,我召唤了Siri,改变了语言包,开启了Siri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3 准备工作
重要的前提:具备对音标的基本了解或许是事半功倍的要义之一。
在探索中,我选择了曾经尝试过因此相对熟悉一点的日语,接下来也以此为例。
个人的水平是:
(1)许多年前背过五十音,知道发音,但对字形的记忆已经支离破碎;
(2)知道ます,です,简单的疑问句;
(3)学过一点点语法但是没有认真记住。
然后就可以开始准备软硬件环境了~
(1)首先,需要一个Siri。
(2)将Siri换成相应的语言包。
(3)在“键盘/输入法”设置中加入日语,便于之后在有需要的时候(如查字典)使用语音输入功能——因为我们完全不熟悉一门外语的时候根本就不会打字啊(摊手。
(4)最后一步,准备一个可以翻译的App。个人尝试了有道翻译、Moji与苹果自带的翻译App,其中,苹果自带的翻译App可以实现即时的语音输入与翻译,简单好用,值得一试。
现在就可以开始愉快地玩耍啦~
4 从「学习」到「游戏」
一开始唤出Siri,毫无准备的我本人其实是张口结舌的。
后来或许是不知怎么触发了Siri的「こんにちは(你好)」,顺势开始开心地鹦鹉学舌。
慢慢地,想起了唯一想得起来的「私はxxxです」句式,得到了Siri不知所云的长串反馈,大眼瞪小眼片刻,灵机一动想到了有道翻译。
挑了短的全是假名的句子,用再次灵机一动想到的语音输入填入了有道词典的翻译框,欣喜地获得了含义的反馈,顺便惊喜地发现这个流程是可持续的——将这个句子现学现卖地说给Siri听,然后又获得更多一知半解或一头雾水的反馈,再到翻译软件去解谜...
如此循环往复,居然玩了个不亦乐乎。
到今天为止大概玩了好几天,因为未知的面非常广,所以每次都能玩得很开心。
和一开始的设想不同的是,作为「学习」的工具来说,这种方法或许算不上特别高效。
——比如我跟着Siri知道了许多许多素未谋面的表达,但是现在要回想,能准确说出的其实没有几个。
唯一明显的变化大概是——读文本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笑。
——毕竟需要将Siri的反馈转述给翻译软件,大部分的反馈都不是纯假名的,慢了的话很容易就忘记了发音,需要反复尝试。
在这种自然的压力下,久而久之识别假名的水平和当年跟着师妹蹭课看到满篇奇形怪状文字时的一个头两个大相比真可谓一日千里(当然只是相对于起跑线完成了突破,实际还是要慢慢识别😂。
这么一想,语言学习和五线谱的学习倒是有些异曲同工。在开始学钢琴之前的二十几年,五线谱于我而言无异于天书——真要认的话需要逐个推算。但是在一首首练习曲小步前进的渐进熟悉之下,对目前常用的区域的音符的识别速度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人真是神奇的动物。
虽然可能算不上很有用的「学习」手段,但若是当作「游戏」来看待,却是很有价值的。
《A Theory of Fun for Game Design》中有一个观点非常精辟:“..., with games, learning is the drug.”
——那么,「和Siri用不熟悉的外语对话」这种披着「学习」的外皮的玩耍方式无疑很好地用到了“Learning”的“Drug”特性。
此外,对于人这种喜爱新鲜刺激的神奇动物而言,游戏有趣的一个关键点大约在于“宽广的互动反馈空间”(可探索性)——比如拟真游戏的细节的丰富度与反馈的多样性大概会是一个和其趣味性与可玩性息息相关的指标。
语言学习本身内在蕴含的对话素材的丰富性则正好契合了这一点。Siri对同一输入的多种不同反馈更是锦上添花。
最后,“不熟悉的语言+Siri+翻译”的对话模式给出的“未知”还是一种“有一定安全感的未知”,且兼顾了“半蒙半猜”的乐趣。
于是,仿佛意外发现了新玩具的我本人傻乎乎地玩得乐此不疲——每当发现了新的对话素材就会很高兴,会很期待看到Siri会如何进行回复。而每次get到一句新的对话,也会非常开心。
也因此有了这篇旨在分享乐趣的小文章~
5 记趣
最后附赠两个我很喜欢的小例子:
在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可以尝试鹦鹉学舌地重复Siri的话,Siri对此常常会给出不同的回复。对这些不同的回复可以去查阅了解其含义,还可以继续鹦鹉学舌地探索下去——就像概率空间里长出了新的枝叶,光是这个探索的过程都其乐无穷。
偶尔,鹦鹉学舌会触发Siri的“回声”回复——不停地重复「こだまでしょうか(是回声吧)」(第一次听到我还以为自己把Siri玩坏了(捂脸。
还有一次,我重复了好几次Siri回答我的「よくわかりません(不太明白)」,触发了Siri的敷衍三连:
「問題ないですよ(没有问题)」。
「心配いりませんよ(不用担心)」。
「大丈夫ですよ(没事的哟)」。
...
一开始以为就这三种回复了,第二天再试,又触发了更高级的安慰二连:
「すべてを知っている人なんていませんよ(没有人知道所有事情)」。
「知らなくても、大した事じゃありません(不知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为了把这两句复述到翻译App我真的是煞费苦心,重复听了无数次...但是真的还蛮可爱的~)
👻
以上。
祝大家玩得开心~
22.04.17,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