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2023 年的现在,绝对算得上是工具的盛世。而在这个年代成为一名软件行业的设计师也格外开心。一方面作为消费者,自己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新品观察和尝试,另一方面作为同行业的设计者,也可以从从事专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甚至于有机会进行一些实践。

最近一年以来,随着工作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也在不断尝试优化自己的工作流,试图给自己打造一个更高效、舒适,有趣的工作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所寻找和选择的软件工具,虽然还在不断变化,并且其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我发现我逐渐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当然了,这种规律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偏好,肯定无法作为衡量「什么是好工具」的标准。不过我还是想把它写下来,为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单一的目的

我喜欢功能和目的相对单一的工具。甚至于对一些复杂的工具,我会故意地放弃它的一些功能。这种偏好的一个典型例子是 flomo。短笔记的功能,很多软件都可以做。甚至于说,任何一个具有打字功能的软件,甚至于手写笔记本,都可以干这件事。当然了,笔记本的例子在互联网时代稍显极端,语雀的例子可能更能说明问题。我很喜欢语雀这个工具(比如本文就是在语雀写作的),而且语雀也有「小记」的功能,但真的用起来,我还是会选择 flomo,即使这意味着每年要多花几十块钱。

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考虑过后,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导航思路上的问题。对于设计师而言,在设计网站的时候,最常想起的一个原则就是设计宽而浅的导航,尽可能不让导航太深。这是因为更宽的导航对于用户而言可视性更好。对很深的导航来说,深层级的东西无法展现,对用户而言只能记忆,而且每次前往都要多走一些步骤。而更浅的导航(只要不是「太宽」,即一级导航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对于某一个单次操作来说,总导航步骤和思维负担来讲,总是更省力的。

对小记这个场景来说,速度和导航的负担恰恰是很关键的。对我来说,手机桌面就是导航的起点。比起进入语雀后,再选择要查看小记还是知识库,我更愿意点入flomo就心无旁骛地去查看我的短笔记,点进语雀就专心地编辑我的文章。当然了,这两款产品都准备了桌面小组件来帮助用户快速记录,但是多目的的整合也让语雀的内部导航更为复杂。这让导航操作更麻烦了一点点,虽然区别很小,但当我带着灵感,带着记录和表达的欲望寻找对应的页面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因为分类和导航问题分心。这一点点差别,已经足够驱动我多付出几十块钱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觉得「单一的目的」这一条审美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上工具是我独自使用的。在我独自使用的时候,我不一定需要账号同步,也不需要协作,我的起点是电脑和手机的桌面。但在团队使用的场景里,情况就不同了。将「团队工作」抽象成桌面上的一个图标,远远比让它拆分成数个「分身」更容易处理。进入工作台后,眼前的一切都是与工作相关的模块,此时工具本身的丰富并不会分散注意力,反而更容易让我专注于团队协作本身。所以说,一个软件应该选择单一的目的还是丰富的功能,取决于不同的场景。对我来说,这也给两类软件画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线。于私,我会选择简单直接的工具,于团队,功能全面的综合性平台可能会更有优势。

简洁的概念模型

对于相同的功能,不同的设计者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有的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分类,有的则选择使用一种概念模型贯穿始终。对我来说,偏好的始终是后者。

关于这一部分,读者可以阅读我的另一篇文章交互设计中的 Less is more ,这里简单叙述一下。我始终认为,如果能够找到一种简单、通用的概念模型,无论对小白用户还是高级用户,都是很棒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小白用户只需要了解很少的功能概念就能快速上手,而对于高级用户,通过对基础概念进行灵活地组织,可以探索出各种各样的用法,有些甚至是设计者自己都未必能想到。这种简洁模型的典型例子,就有 Notion 中的 page、block,它使用单一的概念基础,进行变化和反复嵌套,最终制造出了一个万能工具。Heptabase 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比起其他白板笔记,统一的 card 让我不需要纠结元素的类型,而是可以更加专心于任务本身。

当然了,复杂的概念模型并不是没有用。很多时候,多种不同的概念,可以对使用者起到限制和引导的作用,即工具会「要求」使用者以某种方式完成任务。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者应该保持清醒。如果不是为了引导用户,对用户的理解等具有正向的作用,而是无意中创造了许多多余的概念,那么这种设计很难说是优秀的。

完整的信息流

谈及这一点,就不得不谈到语雀。先说反例,内容平台有很多,但是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读者已经习惯去那里阅读,但谈到编辑文字、管理文本的体验,很多博客和写作平台做得实际上是相当糟糕的。相比起来,语雀从这个角度做得更好。

对于我来说,语雀首先是一个不错的编辑文本、管理文章的工具,然后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展示与社区的功能。从写作、管理到展示、交流,语雀把一个完整的流程包含了起来,而且能够把每一个环节上的用户体验都做到不错的水准,这是我使用它的一个关键的理由。同时,创作者优先这一设计思路,自动筛选了平台用户,让创作和发展的氛围维持在一个比较好的水平上。当然,语雀现在才刚刚起步,我很看好它未来的发展,但更多具体的事情还要拭目以待。

我很好奇的一点是,为什么其他一些平台没有这么做?对于很多内容平台,比如知乎、简书等,他们有大量优质的创作者,也有稳定的观众,却似乎没有想法向上打通笔记与知识管理的市场。而对于 Notion,虽然拥有大量优质的创作者和内容,却似乎没有意图打造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内容社区。内容生产者未必追求盈利,但我相信多数都有展示和交流的想法。我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写作者,是非常希望看到知识工具和内容平台打通的。

前面所谈的是一个比较狭窄的角度。从宏观角度来说,将软件与软件之间的信息流打通,这可能是所有用户都期望的。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自动化的同步工具,但他们的使用和学习门槛还是相对较高的。希望未来这样的功能能够变得更简单,易用。

贴心的设计

所谓「贴心的设计」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界面角度,最好能够美观、规范,符合直觉。另一个则是交互设计方面,能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用户视角着想,能不能在每个细节上符合用户的预期。

前面一点,我作为设计师是比较在乎的。选择工具在我看来就像选购手机、汽车或家具一样,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件事,也是在选择每天和自己相处的伴侣,在选择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所以设计美观,风格统一,对于我来说是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必要的时候,我甚至可以为此牺牲一点功能。

第二个方面,就是交互设计的细节了。说到这点,我想用 Sketch 举例。Sketch 虽然现在显得落后,但在我刚刚接触它的时候,感受还是非常好的。其中一个重点就在于,它的功能面板可以动态显示与当前情景相关的功能。这一点虽然简单,却被很多老软件忽视。比如说 Photoshop,它的很多窗口都需要用户自己选择。我在初学 Photoshop 的时候,就经常因为关掉了需要的窗口而不知所措。还有微软的 Office 套件,它的工具栏和属性面板混为一体,也并不能够稳定地根据操作变化。在快速操作的过程中,这实在让人添堵。

除此之外,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图标的大小,用户操作时鼠标移动的距离、快捷键的逻辑和具体键位、快捷菜单的层级、默认的状态选择等等。我听过一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些细节必须经过精心的思考,才能让用户操作的时候,不至于因为一两个别扭的细节分心,始终专注在任务当中。

最终目的:心流

前面几点总结下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尽量让用户在操作时进入心流,让工具化于无形。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单一的目的是让用户在工作开始时快速进入状态,并且专注在某个任务中;简洁的概念模型能方便用户学习上手,不必受限于软件的结构;完整的信息流让用户不比从创造性的工作中抽离出来,做辛苦的「搬运工」;贴心的设计则从细节上尽可能地让用户操作流畅,避免任何阻碍破坏使用者的状态。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对工具的要求和偏好,都指向了这种美好的思维体验。工具的好坏,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在特定的流程和环境中,它是否能跟上自己的思维,帮助用户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数字化的时代,仍然有很多人需要纸笔。在粗糙快速的构思阶段,这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在最近半年里,我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了心流的美好感受,也开始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打造自己的工作流。对于过去的劳累和嘈杂,我尝试过冥想等方式,但发现试图放空自己是非常不现实的,我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相反,要真正放松自己,最好的方式是去沉浸在一项思维活动里。这是非常美好、充实的,甚至于对一些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而这些优秀的工具,在我看来正是通向那里的阶梯。

工匠的喜悦

五千年的传统文明,留下了无数精美辉煌的建筑和工艺品。然而打造他们的工匠,却没有多少言语流传下来。作为设计师——互联网时代的工匠,我无法猜测古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怎样的感情。但正如那句话所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他们遇到优良精美的斧凿或刻刀,也一定会感到格外欣喜,甚至于因此而享受自己的工作。

现在我还没有什么优秀的作品,谈不上「骄傲」。不过能够用上优秀的工具,能够从工具中看到创作者的巧思,学习到一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已经足够喜悦。希望我能够把这种喜悦传递给更多的人,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自己创造这样的喜悦。

> 分享你与少数派的「独家记忆」,赢取限定徽章和精美周边,来一派好好聊聊?🎂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