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各位派友好,我是《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栏目的策划编辑 @sainho

在 B 站刷到 @TreasureClass视频时,第一反应是「怪」:有着优秀成熟的视频制作水平,却没有效仿 B 站上设计类视频的热门选题和风格,选了「Keynote 动效」这样小众中的小众话题。

这个「怪」现象让我十分好奇他做视频的目标:要是想靠视频创作「火」起来,选题不应该这么垂直;若是在工作之余顺手做视频玩玩,这视频的完成度也太过用心了。

加上联系方式一问,才知道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不小心的」,而是「故意的」。他想做的,其实是 B 站 Up 主中的「少数派」。

@TreasureClass 并非不知道目前的选题和视频风格,其实不利于他的帐号传播,同时他也知道以传播为目的的短视频应该怎么做。但问题是,如果一位内容创作者的初衷,是将自己所思所想的成果传递给观众,还应该在乎视频是否会「火」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因此在《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栏目完结之际,我邀请 @TreasureClass 分享下自己的思考与心得,与各位一同探讨:

好的内容和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篇文字写于我的栏目完结时,但它不是栏目的总结回顾,而是我对于自己,作为一位内容创作者的阶段性漫谈。无论是否读过我的文章或者看过我的视频,我都想和未曾谋面的朋友们分享一些想法感受,以及过往的一点经历。

好的内容和创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内容创作,这件事对我来说足够具有吸引力,它需要理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一条值得挖掘的线索是一件让人有成就感的事。同时它也需要感性,冰冷的机器可以提高效率,但有温度的人格才有魅力。我并不确定自己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有多好,但我相信自己不会停下脚步。

以好奇心为原点,发展自己的兴趣,钻研其中适当延伸,然后尝试应用创造,这是我面对未知事物的态度,以及对于内容创作这件事的基本逻辑。

好的内容创作者是什么样的?这样庞大的话题我无法回复,因此这里只是一些我的粗浅思考,如有异议,欢迎各位与我友好讨论~

好内容应该既实用又好玩

如果一定要为内容的存在赋予价值,我想好的内容应该兼具实用价值和情绪价值

每一部智能手机都会有说明书,但真正看说明书的人有多少呢?说明书作为手机的配套内容,肯定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情绪价值的塑造上,也就是好玩有趣上,差得真不是一星半点。

好在是有人在意这件事儿的,哪怕是说明书性质的内容也应该做得更好一些,不是功能的简单罗列,而是基于使用场景延伸出来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不会去看 Apple 的官方说明书,但会去看少数派的《iOS蓝皮书》。

真诚地面对读者、观众,尊重相信你的人

「六度空间」理论中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我很难因此觉得认识陌生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不确定陌生人能否变成自己的观众。如果真的有秘法存在,我认为真诚是唯一解。

首先,对自己真诚,真实地表达自我。哪怕有些时候我们的技术不成熟,我们的观点不睿智,也不要用试图用其他手段来掩盖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求无愧于心可能听起来是一个宏伟的词,但如果你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又何谈去影响他人呢?

其次,对他人真诚。茫茫人海,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里有一些人注意到了我们,并且对我们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不要把对方当成 ID、头像、数据的简单组成,他们是有丰沛情感的个体,每一个点赞、留言、关注,都是来自隔空的认可,他们是创作者的朋友,对朋友当然要真诚相待。

好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但不要懈怠思维的锻炼

数字工具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创作的上手难度降低了很多,我自己的很多作品都是用现在很常见的工具进行制作的,无论软件还是硬件。

比如需要实物出镜时,我的拍摄工具就是能随身携带的手机;需要用一些小动画来增强表现力时,我的首选通常是 Keynote,而不是其他强大但复杂的动效软件;在视频创作时,我也会用 Keynote 制作一些效果,我在自己专栏中的视频,就是采取这样的制作方式。

所以,比起掌握不同工具的操作技能,我更在意的是创作思维的培养。

学习和练习同样重要

当我需要对新事物的进行学习时,总是要找到练习的目标,这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

比如我需要学习如何画一个拟物图标,理论知识告诉我需要明确「高光」与「阴影」的对比,但光知道类似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练习,我们才能确切地了解更多细节。自然光下,光影角度通常垂直、最亮处到最暗处的渐变过渡、阴影最好不要纯黑等。

学习过的知识往往会通过反复练习而变得凝练精准。

不要害怕粗糙,持续地进步就好

回顾我自己的创作历程,无论是文字、图片、视频,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有些创作在一开始的粗糙显而易见,我每每回看都紧皱眉头,后悔地直拍大腿。总是在想,这个地方啰嗦了,那个地方出了个小错,声音还能再优化一下……

对于创作者而言,精益求精是好事,可我把想说的话扣到每一个字眼,把视频的呈现精确到 0.1 秒,就能让作品完美无瑕吗?事实没那么乐观,我不怕最初作品的粗糙,重要的是我愿意在改进上下功夫,自己发现的问题要改,读者、观众反馈的问题要改,通过不断打磨持续稳定地进步,会让自己和作品都变得更好。

尽量简约,简单事不要复杂化,复杂事尽可能简化

我很喜欢两个手机品牌:iPhone 和坚果。背后的两家公司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熟悉的朋友们也清楚子公司、母公司一类的调侃玩笑。

而我作为它们的用户,总是胡思乱想一些问题,诸如在体验上,它们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为什么苹果在某些大众反应强烈的需求功能建设上总是慢一拍?

我自己试着去思考并总结原因,我个人的看法是,iPhone 或者苹果的产品似乎总是在尝试逻辑上的简化,而坚果很多是功能上的简化。比如同样一个图片分享功能,熟悉坚果的朋友肯定知道,用「一步」功能,操作十分便捷,在 iPhone 上可能需要好几步,有时还需要切换软件。

从表面上看,坚果手机在操作简化的程度上超出 iPhone 几条街,但我并不觉得苹果做不出这样的功能,或许是因为苹果希望自己的产品在逻辑上极简,具体表现为每一个动作都是最易完成的,看到返回按钮点击就是返回,看到分享按钮点击就是分享……大量的重复操作固然降低了效率,但理解成本很低,多数操作都是无需分散注意力的单击;坚果手机不是这样,功能上的简化是服务于效率的提升,但可能一个需要右上角下滑呼出的功能在逻辑上是复杂的。

关于苹果设计的考虑,我后来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读到过相似话语,得到了些许验证。无论苹果还是坚果,它们都在追求简化,哪怕不同方向的简化也是简化。显然我这段长篇大论是不符合简化原则的,但内容创作也适用这个道理。

追求独特、差异化

这不仅仅是理想主义式的追求,其实还有实用主义上的考量。

从现在科技工具的发展来看,内容创作的数量只会增长,同质化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设当内容创作都要批量地规模化生产,那个人创作者的存在意义是不是就被极大稀释了?

先不说是否有这样的方法存在,大批同质的内容会获得欢迎吗?应该没人有一套保证受人喜欢的内容创作模板,就算真的有,大家创作的内容都一样,那为什么一定要关注你呢?

作为创作个体的价值该怎样体现呢?所以,我个人认为追求独特和差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必要的,当在创作的维度上和他人有些许不同,或许就意味着内容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为他人创造价值,自己也会收获

表达自我很重要,不过如今的时代,个人表达变得容易了很多,我始终在警惕不要过度表达。

所以在内容创作上,我会尤其看重倾听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在追求自我前,先试着后退一步,思考能为其他人提供怎样的价值,最后我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自己同样收获很多。

不停地尝试,不断地试错

只能说我自己的创作历程就是在尝试和试错中曲折前行的。尝试是为了拓展自我的边界。如果我没有像一只八爪鱼一样到处散发好奇心,那我不会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试错就是因为前面讲的能力有限,我做不到一步到位,就只能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经验也是宝贵的。

如果能靠这个站着把钱挣了就太好了(商量着挣也行,就是别跪😂)

最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我没有办法单一地肯定或否定这个观点,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通过自己的内容获得收益是一个正向反馈,它也许不能让我们变得富有,但它能激励我们把内容创作这件事变得具有可持续性。

当然,很多创作者一开始都是用爱发电的(包括我),于我自己而言,即便内容创作这件事不会给我增加一分收入,我也会坚持做下去的。所以,放心,爱不会消失的。

我们会如何成为「少数派」

作为一名从少数派读者逐渐转变为少数派作者的内容创作者,我的故事和经历可能不值得被当作范本参考,但我仍想借这个机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会相聚在「少数派」,我们又该如何成为「少数派」。

让兴趣肆意涌动吧

说来惭愧,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在爱好上)「专一」的人。

小时候,出于对动漫的喜爱,我会试着将其中的人物临摹下来,耗时四五个小时再正常不过,但看到最后的成果,欣喜总是多于其他。可当我真正来到专业的辅导班尝试学习画画时,一堆理论名词彻底砸晕了我,连最基本的三原色概念我都一知半解,这和我依据本能操控画笔的经验大相径庭。所以,没到三天我就打退堂鼓了……

之后,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电脑,那时我还会试着用绘图软件写写画画,不过,更能吸引我注意力的还是新奇的互联网世界。我像一只看到遍地满是花丛的蜜蜂,到处采蜜,不知停歇。多数时候,我只是毫无目的地漫游,用鼠标点击着一个个标签,只为了找到一些好玩好看的网站。

如果说对设计产生兴趣的原点,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我折腾过安卓机,也玩坏过苹果机。Root、刷机、搞开发者权限,这些陌生的词汇对过去的我来说,都是一个个可探索的新鲜世界。借助网上的软件工具换掉手机上难看的图标,后来干脆试着自己画图标……至今回忆起来,那也是一段纯粹且富有乐趣的时光。

而究其源头,只是因为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 iPhone 第一次在大陆的宣传广告,我莫名觉得这就是未来。

在探索数码栏目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应用,那时候 App Store 是我一天中使用时间最长的软件。得益于此,我的阅读边界被拓展了许多,不止有关科技,人文、艺术、商业等杂七杂八的内容进入我的视野。

后来想想,「自己要不要试着写点东西?」的念头可能就是那时萌生的。

这些算不上系统的爱好和知识始终伴随着我,中间我也总是对其他新的领域频繁产生兴趣,然后由着好奇心不设限地肆意探索。

兴趣终将成为创作的燃料

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

—— Steven Jobs

我对此深以为然。在我原本的专业里,只有一门叫做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程具有创作性质,但受限于学科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严格的标准与规范,感性的发挥在这里意味着危险。

我可以理性思考,但不愿一直机械行动。

所以,我开始从一个内容信息的接收者向输出者转变,依旧尝试着不同的方向:

  • 写作
  • 做设计
  • 剪视频
  • ……

奇妙的是,每当我计划深入某个领域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学习时,以往随意探索的兴趣点好像开始连点成线,逐渐编织成一张结实的网。我发现,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共通之处,或者说它们的本质是有联系的。文字的节奏与音乐的复调、影视的构图与设计的排版、动画的原理与交互的准则……

所以,在这些尝试中,我并没有感到陌生事物带来的恐惧,相反我有一种微妙的熟悉感,就像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再次相逢,即使一开始会有点儿无措,但几句寒暄过后,我们会默契地谈笑风生,细说过往。

也就是说,每每在新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能找到已有知识的迁移并且复用以往的经验。

这些心猿意马,看似跳脱的尝试,不但没有浪费我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充实了我的生活,也正是这些尝试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和锻炼。

我没有办法用一个具体的职业身份来定义自己,我没有科班学习写作、设计、剪辑、科技等某个具体专业的经历,但在持续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我积累了还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幸做了很多相关的工作。

我始终认为,内容创作没有所谓的专业门槛,如果真的有,它应该是一个人是否始终愿意对世界好奇,是否始终愿意持续学习,与此同时,他是否愿意把自己的所感所获分享出来,为他人创造价值。这是内容创作的真正门槛:意愿的门槛。

感谢你看到这里,一起共勉。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以下内容于 2023 年 02 月 22 日更新
One More Thing:《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加入「新知探索家·第一季」

从即日起,《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加入「新知探索家·第一季」栏目阵容,到手价仅需 29.5 元

  • 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新知探索家·第一季」,我们已将本栏目的五折优惠券推送到「订单与优惠券」中,可以在下单时直接使用(如何使用五折优惠券?)。
  • 如果尚未订阅「新知探索家·第一季」,将在购买「新知探索家·第一季」后,收到本栏目和目前已发布的三款栏目的五折优惠券。
  • 如果在 2023 年 2 月 22 日 前购买过《生产力超频:用 Keynote 入门动画创意》栏目和「新知探索家·第一季」,可以联系客服(如何联系付费栏目客服?)领取差价(支付价 - 29.5 元)金额的付费栏目无门槛代金券。

📍前往了解新知探索家?:

  • 超值的权益组合:享受栏目解锁与半价购买的双重权益
  • 省心的购买选择:放下焦虑,以成本价购买付费栏目
  • 没有后顾之忧的服务:随心购买,权益永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