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作者为苹果全家桶用户,所用软件多为苹果生态独有,但Windows系统存有替代品。】

关于生产力工具,少数派不少朋友都有所介绍,甚至有些朋友过于重视工具,陷入了所谓「工具致瘾」(Productivity Porn)。我很欣赏Anne-Laure Le Cunff的观点,她认为

「我们提高生产力的愿望可能会变成对生产力内容的有害成瘾:一种被称为生产力色情的现象。」

按照Cunff的观点,生产力色情所提供的愿景为人们展现了一套「超人」的规划,例如不切实际的要求(按照固定时间进行邮件检阅,完善日历)、不切实际的结果(借助工具能够将一件事情很快完成,此处主要针对「噱头」的宣传)以及「像导师一样的角色」(这类角色标榜自己已经将生产力工具运用得出神入化,然而却难以实现复刻)。从某种角度来谈,「工具致瘾」本质上就是对于生产力色情的追求,希望达到「绝对效率」的美丽幻境。

我从中学开始,就有意积累自己的数据库,直至今日,我已经存储有20T的学术资源,以备研究所用。同时涉猎大量的效率软件,从Windows至MacOS,使用过上百款生产力工具,然而除却少数精品,多数软件并不能节省我的时间,反而会浪费我的精力。因此,从去年开始,我决定拿出一年时间,将市场上有助于社科研究的生产力工具进行试用,从而塑造一套能够持续运行的生产力工作流。而这系列文章,就是我所交出的答卷。第一篇文章,我将对目前所完善的工作流进行介绍,而后面的文章则针对不同的工作流阐述我个人的心得与技巧。

一、工作流过程

关于生产力工作流,我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办公工作流」,第二种是「知识工作流」。办公工作流聚焦日常事项及工作的管理,而知识工作流又分为信息、学习、创作三个过程。而贯彻所有工作流的通识是——拒绝All In One,但是要广泛运用软件,物尽其用。

二、办公工作流

办公工作流的过程并不烦琐,主要是检阅与云端两个模块。

「办公工作流」一览

(1)检阅模块

  • (1.1)邮箱联系:从理论来说,Thunderbird可以满足我所有需求,但我个人颇为喜欢Outlook,所以将Gmail等非微软邮箱连接至Thunderbird,保留了Outlook。
  • (1.2)日程管理:虽然我使用Omnifocus,但我并没有将它「学会」,尤其是许多日程管理者所推崇的「GTD时间管理」,我仅仅了解而未深入。Omnifocus对我来说,不过是一个美观好看的日程管理软件,我主要用它记录「需要(允许)未来做的事情」。例如从豆瓣、IMDB上看到感兴趣的电影,使用谷歌插件快速记录到Omnifocus的收件箱。或者是一些需要长时间来进行的项目(并非是需要严格计算的工程项目,而是社科课题研究等),我会在Omnifocus建立相关的文件夹。
「Omnifocus」的文娱记录
  • (1.3)每日事项:我曾经运用Omnifocus来进行每日管理,并注有标签。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Omnifocus或许不适合我,因为我不需要把每天要做的事项进行记录(这也是我不使用番茄钟的原因),而是要记录并让我清晰「今天要做什么」,因此,我选择了轻量的Microsoft To Do。
  • (1.4)文娱记录:正如在「日程管理」(1.2)所谈,我会将感兴趣的信息发送至Omnifocus这一中转,而「文娱记录」就是这些信息的目的地。我曾经很喜欢Notion的笔记形式(块状,可转移?),然而其仅能云端的要求将我劝退,我选择了还处于测试状态的「Anytype」,在其中记录我日常看完的小说、电影、书籍等。
「Anytype」-影视清单
「Anytype」-《沙丘》界面,下面有观影记录、观影时间、观影人员、观影想法等

(2)云端模块

与一些朋友专注使用个别云盘服务不同,我的目标是「广泛运用」,并且以用途分类,而有不同效果。

  • (2.1)同步协作:Google Drive与Dropbox是我的同步协作盘,但它们有不同的效果。Google Drive主要存放大型文件,比如某个课题项目及其相关资料(通常在10G-100G之间)。Dropbox则是存放小型文件,例如合同、报表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料我都会在本地进行备份——云端仅仅是云端。另外我是Office 365用户,并且有十分充裕的OneDrive空间(E5),但除却Office在不同设备之间的同步,我很少用Onedrive来存放需要同步协作的文件,而是存放资料。
  • (2.2)资源存储:百度网盘、夸克网盘、阿里云盘、天翼云盘等往往存有大量的文娱资源。然而这么多云盘并不需要我同时开启,只需要用Alist等云盘挂载软件进行挂载,就可以实现局域网的影视资源库(未来几年将会组NAS,更为方便)。OneDrive则是存储一些个人比较喜欢的文娱资源,并不需要进行分享,而是「自娱自乐」。关于MEGA,主要是收集一些国外的资料,在此就不作多论了。

二、知识工作流

知识工作流是我着力创建的工作流,也是我最为根本的生产力工作流。它的核心是信息、学习与创作。

「知识-信息工作流」一览

(1)信息工作流

关于信息,我简单分为三类,分别是日常信息、独立信息与特殊信息。

  • (1.1)日常信息:日常信息分为聚合媒介、新闻媒介、艺术信息、学术信息。聚合媒介是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信息来源进行整合,便于阅览的媒介。其中所提到的红板报及海外原版Flipboard,在中文与外文方面的信息整合颇具规模。另外,我个人在TG关注了一些媒体,所以将TG列了上去。最为核心的是Raindrop,它原本是一个书签管理应用(稍后读?),但我将所关注的网页信息源存储进去,进行阅览。可能有朋友会提到「RSS」,我原本便是用Reeder进行RSS的整合,但是许多网站已经不再支持RSS,个人创建RSS源亦是一个大工程,所以我不再专注于RSS。
「Raindrop」界面
  • Zhihu、WeiBo、Quora作为新闻媒介,仅是我信息的调味,并不算是主力。例如看看热点或者热榜,若看到一些有趣的回答或新闻,便直接保存至本地。Vart、Imuseum与Researcher是关于我重点兴趣的信息来源,前两者主要聚焦于艺术,而Researcher则可以令我追踪热点的学术期刊,对其有所掌握。
  • 这些资源都是网页,所以我会将其重点加入Goodlinks,并在Devonthink内作好标注(是否重要)。
「Goodlinks」界面
「DEVONthink」的每月记录(2023-02)
  • 1.2)独立信息:独立信息往往是书籍、论文、小说等存有独立脉络的信息体。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体,我有不同的软件来应对。例如期刊论文,如果在IPAD上读,便使用Zetero。如果在MAC上读,即使用PDF Reader。需要精心研读的专业书籍,则是用MarginNote、LiquidText等思维软件进行阅读。流行读物与杂志一般以Mobi、Epub格式保存,以苹果生态的Ibook与Kindle进行阅读,并通过MAC软件Klib将注释导出,归类至Obsdian。还有一些漫画小说,则是用IPAD的相关软件进行阅读,不追求导出,仅是满足相关的精神需求。
「Ibook」界面
  • 虽然这些软件能够适用不同需求,但在文本扫描、信息化处理方面仍有薄弱之处,例如PDF图像转文字。这方面,我会使用ABBYY(适用于整书文字化)、MarginNote(MAC平台的文字识别能力很强)等。除此,难免要阅读实体书,我就会将重点勾画并且通过Vflat、Lens等进行扫描。视用途与情况,归类至Obsidian或者Office Word文档——即Markdown和Word,而这两种格式都能很方便的搜索。
「ABBYY FineReader PDF」界面
「Marginnote」的OCR效果
  • (1.3)特殊信息:前两种信息基本上是文本信息,然而还有图片、音乐、视频、书签(数据库)等特殊信息。我每天都会在Pixiv、CNU等平台阅览艺术作品,有助于观赏或研究的都会保存至本地的Eagle,有研究价值的则放至Tropy。音乐与视频,我基本都是放在专门的移动硬盘或者云盘。书签的话,我一般是用Safari阅读日常资讯,所以基本没有书签。Chrome则专门做了书签分类,如果遇到很好的网站,就会加入进去,组成我个人的研究数据库。
「Eagle」-「设计」收藏

(2)学习工作流

与信息工作流不同,学习工作流讲究的是稳定,不能用过多软件占用时间与精力。因此,我将学习分为了信息归纳与学习复习

「知识-学习工作流」一览
  • (2.1)信息归纳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课程笔记与研究笔记。课程笔记主力是Notability与GoodNotes。前者用于学术会议及录音,后者用于学术课题与随笔,两者都可以导出相应格式而归档。CollaNote与Onenote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款笔记软件,仅作备用。研究笔记则是在信息工作流所提到的Obsidian与Office Word,我会将阅读完的信息摘抄等加以评论以存入,作为后来专业研究的材料。
  • (2.2)学习复习则是对信息的复盘。我个人是拒绝「全面复习」,并且拒绝所谓的「双链学习方法」。如果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书籍,我会选择仔细品读,作出摘抄,以自己的理解写出每章的摘要,并且把书籍的电子格式放到笔记里,留待后面查阅。因此,我认为费尽心力所作出的「双链」更像是一种美丽的生产力幻觉,如果需要吸收知识,「双链」反而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个人几乎不使用Obsidian的「双链」功能。继续回到学习复习的工作流,我一般使用Anki,将一些考试知识放入进去进行复习。但是对于日常所了解到的知识,我不会去做复习,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无用功。有用的知识在你阅览它的时候,就应该有所理解并标注,例如在Devonthink标注标签,有时间的时候简单阅览一遍,而不是用「工具」的方式「记住」——这并非「理解」。欧路词典与蒙哥阅读器是我在IPAD上使用的语言学习工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
「Obsidian」-「年代学」(没有双链,仅是摘抄与评论)

(3)创作工作流

关于创作工作流,我个人的主张很简单——物尽其用。我一般把创作工作流分为两块,一块是「思维风暴」,一块是「课题创作」。

「知识-创作工作流」一览
  • (3.1)「思维风暴」其实就是对准备进行创作的项目进行「思考」。第一步是「素材积累」,通过线上数据库(Chrome的书签)、线下数据库(Devonthink、Obsdian、Eagle、Tropy及硬盘存储学术资源等)的双重搜索,把所需要的素材放到专门的文件夹。正如读者所见,素材积累所运用的素材就是我在信息工作流所积累的素材,线下数据库作为我对这一课题的基础了解,线上数据库则是其延伸。当素材积累完成,便可以进行「白板构思」,我会在白板软件上进行勾画,发散思维,思考这个课题的相关研究及可以采取的切入点。根据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可以采用Prodrafts(个人)或者Microsoft Whiteboard(协作)。苹果的无边记,限制了Windows生态的参与,故不列入其中。「思维导图」则是对思路的进一步优化,根据个人的情况,我会采用XMind、Draw.io、OmniGraffle、The Brain等软件。直至这些都梳理完成,我会用Omnioutliner完成课题纲要。
「Chrome」-书签(我的线上数据库)
  • (3.2)「思维风暴」结束之后,便是「课题创作」。根据作品的不同,我会采取不同的软件。一般的文本会采用Scrivener与Office Word,如果是剧本、影视等会采取Final Draft、Scenarist等。除此,还有一些辅助创作的软件,例如FamilyTree、Mellel、Atlas.ti等。关于论文管理,我原本是运用Endnote,不过后来转至Devonthink,又有新的用法,我会在后面的文章进行叙述。

四、总结

这篇文章,仅是对我生产力工作流的一个简单介绍,其中有许多软件都有可挖掘的闪光点,而这正是我将它们纳入工作流的原因。我认为,可以广泛运用软件,然而核心在于它能够匹配你的工作流,并且具有「抵御风险」的特性。例如Obsidian、Devonthink、Eagle等,这些都具有本地存储功能,能够「抵御风险」。而ABBYY、Vflat、Xmind等这种辅助创作的工具,没必要追求“唯一”,而是选择好用的、便捷的,因为它最终生产的材料会归档在你的本地。

进一步说,这套工作流最需要倚靠「分类」,也就是将自己的所有讯息都以类别分好归档,从而梳理清楚自己的逻辑脉络。除此,还有书籍整理、文娱资源管理与归纳等各种需要注意的地方,关于这些,我会在后面的文章进行详细讲解。

 

参考

[1] Anne-Laure Le Cunff:《From productivity porn to mindful produ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