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有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回想已经结束的 2022 年,出现在我与朋友聊天中密度最高的词莫过于「亲密关系」。诚然,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都在和亲密关系「对抗」,自第二段恋情结束后便开始抗拒与爱情相关的事物,抱着「没有开始就没有伤害」的回避心理走过了三年。而在大学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年,终于在身边朋友「大学都要结束了,还没有谈过一场恋爱」的攻势下,松懈了自己的防备,开始并结束了第三段无疾而终的恋情(笑)。

但是,同样是以分离为结果的爱情,这一次的分别虽然如以往一般疼痛,但痛感之余也有很多「自愈」。在分手后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独处时阅读,还是和朋友聊天,我都难以避免地持续思考亲密关系这个议题。在朋友反复交流过后,在很多辗转反侧的夜晚,我感觉早在心里筑起的城墙开始出现裂口,深藏在城墙里自闭的那个「我」跃跃欲试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一篇文章是对「失恋后的自愈,我与亲密关系初步达成和解」这一段历程的总结,记录了我从「惧怕-接纳-学会告别-感受自我」的过程。对于这个困扰我多年的议题,能在其中迈出一步对我而言是重要且奇妙的体验。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在进入下一段关系时不会遇到烦恼,也不代表我不会再在亲密关系里感到自闭,但这份自愈实录,或许能作为一份参考。至于那时候看到是觉得「都是瞎扯」还是「被治愈」,就要由时间来告诉我答案啦。

与其「怕草绳」,更想学习「被蛇咬」的应对方式

再也找不到一种行为或一种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告终。——Erich Fromm

分手很痛,在经历分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因为害怕疼痛而逃避开始。诚然,离别是一件充满泪水的事情。在经历失恋后的很长时间里,爱情的萌芽常常和结痂的伤口一同浮现。每当有新的可能性出现时,过往的伤痛也会一同涌上心头,还没有开始新恋情就已经在想象分手的痛苦,也因此不断回避自己的情感。

在亲密关系经受情绪折磨,曾让我通过「降低期望值」来建筑自我保护的壁垒。例如,习惯性「忘记他人的承诺」,不对未发生的事情抱有期待。无论是在什么关系里,「承诺」都是一件需要三思而后行的事情。因为承诺的打破常伴随着期待的落空,或许会带来双向的伤害。因为经历过期待落空的失落,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会习惯性忘记对方的承诺,小到生日礼物和旅行计划,大到有关婚姻的守候。与此同时,我也尽力不做出承诺,宁愿让它发生时成为惊喜,也不愿承担万一没兑现造成的双向伤害。

现在回看当时的状态,着实有种「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的感觉,但我也感觉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在今年生日的时候,Jason 给我的来信中写到「如果希望平安顺利好像太不实际,不如反过来说好了,大部分的偶然或意外我无法预测或躲避,但希望遇到的时候,我能更加勇敢面对、好好体会其中酸甜苦辣,让我挺过困难且更加清晰明白自己的想法与自己是谁」。

虽然降低期待和回避承诺可以避免失落感,但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勇敢地去期待,即使落空也能够保持情绪平和」。对于爱情,我曾经是因为怕痛选择不开始,但我也发现不开始并不代表不会痛,遇到心动之人引起的情绪涟漪还是会让我心猿意马,因为犹豫和回避又会感受到另一番低落。既然如此,与其一直处于怕草绳的状态,不如学习「被蛇咬」的应对方式,哪怕再遭遇也能基于知识和经验更好地处理。相信自己有能力在问题出现时面对且回应,找到自我疏解而不被情绪裹挟的「出口」,从而不回避地开始一段感情,是我期待的状态。

学会好好告别,分离未必是最坏的选择

在看《再见爱人 2》的时候,沈奕斐说「一份好的婚姻一定是夫妻双方都有离婚的勇气」,当分离可以成为选项进行探讨的时候,理性才更容易先于情绪。虽然分离仍然是充满泪水和痛苦的过程,但勇敢地正视问题本来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在过往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时候,「谈论分手」于我而言是一件艰难且不知如何开口的事情。在失恋的情境里,仿佛总会有一方饰演提出分手的「坏人」,另一方则是被分手的「受害者」。我自认为这样的标签和感知过于武断和绝对化,但还是被影响着不想成为提分手的人。

而在看《再见爱人》这档离婚综艺的时候,当「离婚」和「分离」不断被搬上台面讨论,我愈发意识到分开并不一定是最坏的选择,清楚地意识到问题却因为害怕冲突和分开而选择回避沟通,给双方带来的消耗可能更大。在最近一次结束亲密关系的时候,我第一次和对象就「分手」的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剖析我们之间的矛盾,共同探讨「分开对双方而言是否为一个更好的选项」

在长时间的聊天里,我们发现双方对于这段关系存在的问题其实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只是缺乏一个时机聊开。而当我们意识到分开对于各自的消耗可能更小的时候,哪怕与相爱的人分离真得很痛,我们还是默认这不是最坏的选项(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在聊开之后,我们甚至聊了一下共同群聊、好友和一些礼物的处理,例如对方希望我将我们一起做的戒指扔进海里,而我希望他不要将我送过的礼物退回给我(我曾在之前的关系里这么做过,但我意识到我会害怕对方这么做)。

当然,和平分手并不会减少失恋带来的情绪痛苦,但它在我心里至少不是一根无法触痛的刺。相互陪伴的这段路途仍然会是青春里美好的一段回忆,我也希望各自能有温暖而幸福的未来。最近我读完了梁永安的《阅读、游历和爱情》,他在书里提到「从婚姻关系来说,要提倡欢欢喜喜地结婚,高高兴兴地离婚。表面上看从一而终是一种美德,但实际上从另外一个意识层面说,是希望每个人拥有风平浪静的生活」。在亲密关系中,分离未必是最坏的选择,而「如何温和地分开」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

建立自信,平衡我眼中的自我和他人

如果自我足够稳固,你其实就不会害怕因为爱别人而失去了它。——赵佳佳

今年南风窗发布了一篇《我就是那个「爱无能」女孩》,里面「小乔」对于恋爱中自我的描述,解开了缠绕在我脑海里许久的疑问。文中小乔形容了一件「自己与喜欢的人见面,但体验并不顺利」的事情。她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情绪在见到对方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不好,感觉是「我会有一种非常怪异的情绪是,当我意识到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另外一个感觉,就是会觉得我输了。我意识到我喜欢他,然后第二个意识就是,这样不行」。

文中更具体的描述是「我回想那次见面,发现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我明明感觉到的是我喜欢他,可是当我产生这种感觉之后,接下来跟他待在一起的几个小时,我的注意力就变得更加集中到我自己身上。我整个人变得很迟钝。如果说有个第三视角看我俩的话,你可能也不会觉得这女的迟钝,但是我自己会感受到。比如我可能不太接他的话,或者经常岔开话题」。

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我曾体验过「同样是和那个人见面,在我发现我喜欢上对方之后的见面,体验变得十分不顺利」,那时候我归因于自己的状态不好,但仍然有隐约的疑惑和不确定的想法。直到看到文中小乔的描述,我意识到可能是「自我」在作怪。我恐惧恋爱关系中自我的消失,当我发现我喜欢对方之后,我会更在意自己的行为和谈吐,反复犹豫应该如何来应对我内心的这份情感,很难像之前一般放松地与对方相处。

在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可能会有意识让自己放松,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人事物上,自然地与对方相处。但是,虽然现在想得清楚,但不知道能否真的做到啦。

结语

一个良好的伴侣关系不是两个健康的人之间的(世界上这样的人不多),而是两个有残缺的人,互相都有能力或者运气,找到两个不健全的心智中,一处能够温和共存的避风港。—— Alain de Botton

在《老友记》中,Chandler 分手后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直穿着运动裤」,第二阶段是「喝个烂醉并去脱衣舞俱乐部」,第三阶段是「对别的女人产生性幻想」。回看我自己分手后的状态,用了几年的时间,总算是从「回避」开始走向「重新相信爱,也相信自己有应对问题的能力」。虽然完成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时间,但自认为会比一味逃避好一些。

虽然偶尔也会羡慕身边谈恋爱很多年一直到结婚的伴侣,他们无需经历失恋的折磨,在感情这条路上早早地遇到了深爱又合适的对象。但诚然,幸福美满的爱情样本总是少数,可能更多人都和我一样,多少有过失恋的体验。在少数派会员话题群里,曾有人提问过「失恋有什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法」,底下有接近 200 条回复,我那时候的回复是「多做事儿,不要让自己闲下来,随着时间熬过去慢慢就好啦」。现在可能会想加一条「多读书,偶尔思考,接受现实并看清问题之后,理性或许能帮忙排解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