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 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2022 年是我创造了我一生中许多「个人之最」的一年:一个人独处时间最长的一年、视频与语音通话最长时间的一年、有生以来最长时间不说话的记录等等。
因为某些不可抗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里所有线下的休闲娱乐方式基本停滞,而一个人的娱乐方式屈指可数,所以观赏电影与有趣的影视剧便成了我除了视频语音通话之外唯一的消遣,既消磨时光,又陶冶情操,就好比古人在亭子里观花赏鸟,有一种现代的怡然之情。
2022 年末与 2023 年年初,《阿凡达 2》的上映与《流浪地球 2》的上映再次引爆了大家关于特效话题的讨论,关于剧情与特效孰轻孰重的辩论几乎随处可见。
在经历回忆上一年自己所欣赏过的电影之后,发现特效对于电影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从 80 年代的科幻片直至 2022 年的故事片,已经鲜有不使用特效的电影了。
那么,电影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特效的浪潮所挟裹的?
「科学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科学」
其实在严谨意义上来讲电影特效应该被分为两种定义,也就是 特效1(特殊效果)和 视效2(视觉效果),为了后文的方便讲述,也就不将它们的定义进行明确区分了。总之,就是巧妙的利用各种物品与技术手段为观众展现不一样的效果,呈现出打破人眼局限的效果,将人们脑海中的视觉构想变为「现实」。
优秀的电影作品有效地承载着人们需要的信息,是艺术构想与技术应用的神奇的结合。电影制作者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技术,就能够实现其艺术上的视觉构想。
特效其实与人类工业的发展如影随形,早在自电影工业发展之始,数位前辈艺术家们就已经在利用当时手中现有的器材和已探明的拍摄方式进行电影艺术的创作了,而电影工业的发展与人类科技技术的进步脱离不了干系,许多在我们现今来看,点一点手机就能轻易完成的剪辑、拼贴与合成等操作,在一个世纪以前需要通过复杂的技术与精心的编排调度才能实现。
纵观整个特效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的特效手段和技法从一百年前的发展之始,一直传承至今天,也可以看到前人的智慧是如何影响后世的。
传承百年的特效手法
1895 年 12 月 28 日,卢米埃尔兄弟俩在法国巴黎的大咖啡馆用改良的电影放映机为巴黎的民众们放映了电影,虽然这些所谓的「电影」只是兄弟俩用摄影机记录一些日常的片段,却让「看电影」这个概念从这一天开始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最初始的电影特效在现代看来很是简陋,初代的电影家们在当时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所拍摄的电影几乎就像记录一场舞台剧,在展现场景变换时主要使用类似舞台剧换景的机械装置来实现,在与布景的结合下,利用胶片的成像特性多次曝光、重新着色或者改变区域曝光等等,完成粗糙的特效制作。
法国导演乔治 · 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是这些电影特效基础的先驱。一百年前,在 1902 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这部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中,运用了机械装置实现布景的升降与变换,而电影其中用到了 多重曝光(Double expoure) 和 定格动画(Stop motion)的技术,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大受人们欢迎。
在梅里埃创作的后续电影中,遮罩效果、淡入淡出、延时摄影等最基本的特效手法被他创造出来,但是在那个年代,梅里埃的这些技巧与创作方式对后续的电影特效发展产生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可以在各种视频剪辑软件中,如 PR 和 AE 中在自带的效果一栏见到淡入、淡出和遮罩等效果,尽管这些效果对我们来说再稀松平常不过了。
玻璃遮罩绘景(Matte painting)
我们或许都以为特效合成技术是在计算机突破性发展之后才产生的,其实不然,最早的传统合成技术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合成技术(Compisiting)顾名思义就是将多段拍摄素材合成进同一个画面里。在一百年前,人们还不能使用计算机创造拍电影所需的场景,在没有强大的后期的帮助下,导演只能运用摄影技术来在拍摄前期就实现场景的合成。
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合成技术特效就好比现代的「美式居合」与传统的「日式居合」的区别,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都一样,只是一个方便,另一个可能需要费一番力气。
在 1927 年,拍摄科幻片是一件很大胆的事情,如何将小说与剧本设定集中所描绘的宏伟的科幻元素,比如雄伟的建筑和高度发达的都市拍出来,同时还要将演员放入其中,与场景进行互动,这在当时成为了一件很大的难题。
但 1927 年德国上映的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做到了。
《大都会》描绘的 2000 年的世界是贫富悬殊的两部分,老板生活在名为 “新巴别塔” 的高楼里,其子女在俱乐部接受文体训练,工人则在地下城工作。老板之子对劳工之女一见倾心,去地下城找她,串联起一个劳资激烈对抗并最终和解的故事。这部当年票房惨败的默片有超前的预见性,影片中甚至出现了人工智能雏形的机器人,开启了科幻电影的众多母题。电影里的塔楼、射灯、高架桥、飞行器、半空中的广告等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这些要素被后来的赛博朋克电影以各种方式重新阐释。
我们都知道一部电影的预算是有限的,那么就不可能为了一部电影专门去建造这种超出时代能力范围的建筑,所以解决办法是—— 只建一部分。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主要用了舒夫坦工艺(Schüfftan Process),也就是玻璃遮罩绘景的技术来实现演员与宏伟都市的互动。其方法是在玻璃板上绘制所需拍摄的场景,预留一块区域,将需要演员互动的场景,比如大门、道路和阶梯等等搭建真实比例的模型放在远处,然后利用借位拍摄的方法,将玻璃板上的设定画面与真实场景结合。
一百年前的电影就是用这种原始的合成技术,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元素变为电影中的「现实」。
在《银翼杀手》系列电影中,电影特效制作人表示,在创造银翼杀手中的赛博朋克都市时受到了《大都会》的直接影响,他认为未来的都市就如同现在的城市一样,一定要有一个或多个巨大的标志性建筑来引导整个城市的视觉。
同样的,在《银翼杀手 2019》中导演也使用了玻璃绘景的技术,在拍摄经典的雨中屋顶追逐那场戏的时候,背景科幻高耸的建筑物是艺术家手绘出来的。
不过这种遮罩技术有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动静结合的问题。无论场景多么宏大,演员只能在那一小部分空间里面活动,无法超过遮罩的遮挡范围。但是在 1920 年代,还有另外一种遮罩技术也在发展。
Williams process「黑幕技术」
这样的特效在那个年代是很震撼的,但是同时它所需要的工作量也很大。演员需要穿上纯黑色不吸光的衣服,戴上黑色头套,然后在纯黑色不吸光的幕布面前做出动作进行拍摄,之后这卷胶片将经历复制、拷贝、调整对比度等工作,复制出来的胶片需要剧组人员一帧一帧的将演员的形状手绘出来,改动每一帧胶片来实现最终效果。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钢笔抠图,连续的抠出一大堆遮罩然后将人放进另外一个画面进行合成。
据说拍摄隐形人这部电影的剧组手动处理了 64000 帧胶片才做出了整部电影的效果,只是当时的「抠像」技术仍然不是很完善,仔细观察演员和纱布周边会有一圈黑色边缘的存在。
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彩色胶片的发展使得黑幕技术逐渐发展为现代所用的绿幕与蓝幕特效。
除了以上所讲的几种基本特效之外,传统特效还有狭缝扫描摄影、前投影、背投影等等技术在这几十年间被开发出来,用以上传统特效完成的电影数不胜数,随着工业的进步,导演们也将传统特效技术用到了极致,通过这些基本技术手段的结合,在 1968 年,有一部跨时代的作品值得一提。
传统特效电影的集大成者
1968 年,《 2001 太空漫游》上映,这部电影是传统特效的巅峰之作,也是传统特效最后的荣光。
尽管全片未使用任何电脑合成的特效,但是库布里克仍然通过集成几乎所有的传统特效技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相当真实的太空场景,用最原始的特效技法向我们展示了超越时代的理念与画面。其中对于科幻的讨论令人记忆深刻,比如说最近讨论的很火的《流浪地球》系列中人工智能与人类之争的剧情,早在这部电影里就已经被放上萤幕探讨过了。
我们可以在近几年的现代电影中仍然见到这部电影留下的的影子,比如在这部电影中的飞船内失重场景,库布里克及其团队搭建了一个离心机式的滚筒,在 2010 年的《盗梦空间》中我们也能看到同样手法的特效,诺兰在影棚内真的建了一个走廊,然后通过让走廊转动起来创造重力改变的视觉效果。
狭缝扫描摄影(Slit Scanning)
在 2014 年的《星际穿越》中,永恒号穿越虫洞的那段视效很令人震撼,但是在 1968 年电脑特效仍然不成熟的时代,库布里克依靠狭缝扫描摄影技术,实现了飞船穿越星门的画面。
狭缝摄影技术其实最早用于拍摄宽幅照片上,或许我们见到过胶片机中的「摇头机」。光线从镜头前的缝隙中透进,如同扫描一样的方式在底片上进行成像。拍摄这种宽幅照片需要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否则画面可能会出现变形、扭曲等影响成像效果的问题。
那么如果我们利用狭缝扫描技术在拍摄时,被摄的物体也同样在运动,我们就可以实现一些夸张的变形动作。如果很难想象狭缝扫描摄影具体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前段时间 Tik Tok 上面很火的 蓝线滤镜 可以作为参考。蓝线滤镜就类似于狭缝摄影技术的现代版,如果在拍摄过程中不小心移动了就会出现变形的效果。太空漫游的制作组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利用相机的前后位移,与背景照片的左右移动,分左右半边拍摄完成这段影史经典特效。
光怪陆离的背景照片
背投影(Rear Projection)
这部电影拍摄人类起源的时候,黑猩猩触摸黑色石碑的场景实际上是棚拍的,背景的非洲大草原的天空用了 背投影(Rear Projection) 的特效技法,这个传统特效在现代被改良为超大 LCD 背投屏技术,只一张足够分辨率的「动图」就好了,同时在拍摄的时候足够的屏幕亮度还可以为演员提供环境反射光,2019 年好评无数的星战衍生剧——《曼达洛人》其中也使用了这个经济实惠的特效手法拍摄。
摄影机运动轨迹控制
除了以上前卫的物理特效手法,在这里,为了模拟太空中的飞船与星球之间的相对运动,库布里克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技术,通过机械吊臂来精确控制相机的移动轨迹,控制摄像机反复多次在同一段轨迹上运行,以消除在不同时段拍摄同一场景时,其中的飞船与星球之间产生相对运动造成电影穿帮的问题,从而实现将许多元素和不同素材合成在一起。
用现代的语言比较方便理解,比如我想用无人机拍摄一段运动镜头的大范围跨时段的延时摄影,而无人机的电量通常只有几十分钟,这种需要跨几个小时的镜头怎么拍?
无人机有这么一个设置,可以通过记录一次飞行的运动轨迹,通过记录这次飞行的起点、终点、摄像头数据和运动的坐标数据,只需要在跨时间段内换电池多次放飞无人机就好了。
在随后 1977 年的《星球大战》中,控制摄影机轨迹运动这一技术得到了强烈的体现,而星球大战这部娱乐科幻电影的成功也奠定了一个震撼世界的 VFX 电影特效工作室的地位—— 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从这个工作室创立到至今,已经为多达 300 多部影片提供了视觉特效制作服务,无数的特效电影中都有他们的身影,比如我们所熟悉的《侏罗纪公园》、《加勒比海盗》、《星际迷航》、漫威超英电影系列等等。
从几何图形到异星世界
计算机特效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经典之作的涌现,从 1958 年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到 1992 年的《终结者 2》,由计算机图形到首个 CG 合成的角色出现,特效使得电影走向了一个新的纪元。
2009 年,《阿凡达》上映。
2009 年的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了《阿凡达》,当时这部代表了世界最高特效水平规格的电影带给我幼小心灵巨大的震撼,整部电影就好像是从纳威人的角度真实的向我展现了他们的文化与争取自己权利的故事。当时的我始终不能理解这部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只能想象在遥远的外星球上有一个这样的世界,导演卡梅隆坐着飞船实地取景实拍了当地人的生活。
计算机的发展彻底性的改变了电影特效发展的历程,CGI、动作捕捉等等技术的出现彻底放飞了电影制作者的想象力,电影制作者们在用新的物理规则创造属于自己的宇宙。
在计算机特效制作仍不完善时,用物理方法实现的爆破特效很危险,其中有许多完全不可控的部分,演员因为特技动作或者特效事故伤亡的新闻也时常出现。而如今计算机特效真实且完善,演员在拍戏时受伤的概率大大减少。
「Houdini」是我们熟悉的现代特效制作软件,如果我们打算完成一个爆破的场景,由这个特效爆炸所产生的碎片需要在现实物理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运算,随着计算机算力的不断增加,我们几乎可以在电脑上创建一切所需要的物体,对比以前的特效技术,毫不费力的就能创造出一切需要的效果,这使得现代电影中的特效越来越接近真实。
电脑特效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好的特效可以让观众更沉浸于故事发展,关注电影本原的走向,而不会造成一种与现实的割裂感,简称——出戏。
2021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项提名的《沙丘》在这或许有一席之地。
对比 1984 年,获得史上最烂影片之一称号的老版《沙丘》来说,特效对其的改变是功不可没的。其中有一段「开启防护罩」的打斗场景,在新版沙丘中对于这个防护罩的制作平实、简单、符合正常逻辑,而反观老版的防护罩因为受制于时代科技发展,在计算机特效制作水平未成熟的状态下,无法做出导演想要的效果,将几个半透明方块罩在身上充当防护罩的这个场景显然也不符合书中描述的全身贴合和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想象。这个场景也被戏称为——两台冰箱打架。
这部电影中还有另外一个创新点,那就是没有使用蓝幕和绿幕,沙丘的特效总监觉得蓝幕和绿幕最终会在环境反射光上对电影的环境真实性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采用了「沙幕」来作为背景幕布进行拍摄和特效制作,以塑造更强的「沙漠星球」质感。
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有一种与其他科幻电影的特效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对于曾经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我来说,这部电影的环境塑造给予了我很强烈的共鸣感。
在扑翼机起飞时,吹起风沙的场景,导演用真直升机吹动沙子,然后再让特效团队模仿真实直升机的案例尝试去复原沙子在桨叶产生的气流作用下会如何运动。但也正是这种看似「无用的场景」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背后隐藏的丰富的细节,而导演也似乎在有意减淡「宏大而又震撼的特效制作」这一概念,他所做的只是在用特效帮他讲述完整的故事而已。
当我们有了特效之后,电影变的更好了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有了特效之后,电影的确变得更好了。
从百年前的传统电影特效手法一直到今天高科技的电脑 CG、动作捕捉等特效,无论特效的技法进步到何种程度,特效的本质其实是服务于电影本身,让导演们能将最真实的体验带给观众。曾经的特效并不像现在一样发达,要制作出与现代相同水平的特效场景,难度也要比用计算机一键生成大很多。经历过时间的筛选,即使制作难度大,仍然还有数不清的高品质特效电影,也成就了如此之多的导演与演员,其电影中的许多梗重新放在今天也依然爆火,与现今时代所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
时至今日,现代的电影已经充斥着各种特效,甚至主讲宏大场景的科幻片也能全部在影棚里完成。2022 年末,全世界翘首以盼的《阿凡达 2》上映,此时的我再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却没有了当时的激动与震撼。除了在特效制作的场景上更有难度,制作的特效更加精进之外,丝毫没有感受到任何电影内核的进步。
当我看完一部电影后,总是忍不住想与别人讨论一下这部电影的质量到底如何,但是问起别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哦,这电影特效挺好的」。
得到这样的回答,心中难免是会有一点不舒服的,大家似乎都已经逐渐形成了 「为特效买单」的观影理念,影评的时候仅仅因为特效做的很好而重新开辟了一条新的打分赛道,却忘了特效服务于电影艺术的本质。
引用
光明日报 2022 年 1 月 27 从赛博朋克看未来城市的精神维度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