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注意,本文将有多处内容涉及剧透。如果你打算观影,强烈建议看完电影之后再阅读。同时,我也已经尽量努力缩减,将文章字数控制在 5500 字左右。如果阅读完不赞同我的观点,那也请你继续坚持你的看法。

可能是在看《流浪地球 2》之前期望值被拉的太高了,导致实际观影之后它给我一种深深的「坠落感」。在看到大概 130 分钟左右的时候,我已经大致猜到了结尾和彩蛋的部分,而且在我看来它即将讲完的故事内涵也与前者几乎别无二致,于是决定离场。

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失望,让我给它打出了一星的评价。不说太多铺垫的话,直接进入主题吧,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对它感到失望的原因。

最出彩的画面,最短暂的时间

总的来说,电影分成了三个危机故事和三个人物主线:太空电梯危机、移山计划信任危机,再到后来的月球坠落危机。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和李雪健饰演的周喆直贯穿了三个故事,而刘德华饰演的图恒宇则只出场在后两个故事中,并最后牺牲在抢救北京服务器的海底。

影片后 30 多分钟的内容和彩蛋我都没有看,但我预测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摄像头(致敬 HAL9000)应该是人工智能 550W 或是 MOSS 的自主意识在观察人类,或是采集人类的感性数据来进行自我迭代。而且每一次危机恰恰都是发生的时间点都十分巧合,让我已经在移山计划这一阶段故事结束的时候怀疑 AI 可能才是最终反派。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工智能 HAL9000,阵营设定也是反派

根据后来的影评,我的猜测并无偏离很多,只是我的确没想到一切的危机都是人工智能一手策划的。在经过毫无人性的理性计算后,550 系列计算机得出毁灭人类并让人类才是延续人类文明的最好办法:

为了克服你们对历史、当下、未来的执念.....延续人类最佳文明的方式,就是毁掉人类。

这似乎给电影中一条隐藏的暗线以答复。可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回答令我感到有些失望,像是到了本应高潮和惊喜的部分突然戛然而止。长达 173 分钟的电影、冗长却又内核相似的故事情节都只是铺垫,只是为了展示一部编年史,真正「精华」却只在最后的彩蛋中短暂抛出 —— 可却又是让人在意料之内。

或许它是在给《流浪地球 3》埋下线索吧。

在看《流浪地球 2》前,我一直会认为他将以「人与 AI 的价值观冲突」为主题,它确实也这么做了,只是整场下来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画面并不多。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画面,却让我觉得撑起了《流浪地球 2》全片。

我尤其记得在我观影时,隔壁的两位大叔在看到刘培强去面试宇航员的那个片段,用很大声且轻视的口气说到,「这都讲的啥东西?看都看不懂。」实不相瞒,这是整个电影中最为精彩的画面。一边是 550W 通过计算得出的绝对理性、最优的方案,一面是刘培强那句极度愤怒且充满人性地质问「你们明明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这个场景有不少人都觉得它在致敬《银翼杀手》,但其实我认为《流浪地球 2》比前者还要出彩。它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人类与机器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我看的时候都感到不寒而栗。

这样的亮点画面中还有一个,即图恒宇和马兆的冲突。如果机器代表了绝对理性(呼应了 1 中刘培强烧掉 MOSS 后它说的那句话),那么即便是支持数字生命计划的人与反对这项计划人之间的对立,依旧也有着来自感情的羁绊。图恒宇因为自己的危险驾驶行为付出了失去亲人的代价,只能寄托于在机器中给女儿丫丫永生,可上司马兆却不停告诉他,「人死了就是死了」,数字生命计划已经被立法禁止了。

图恒宇的一意孤行、马兆的苦心劝说,直到面临死亡时马兆喊出「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可能图恒宇才意识到了什么。这条故事线的结局,是他将自己的意识和丫丫的意识一起上传到了 550W,共同背出秘钥重启北京服务器,在数字中获得永生,而肉体则与马兆一起长眠于北京服务器的地底。

可以说,图恒宇这条故事线与 550W 面试刘培强的这一段剧情,拉高了整个电影的水准。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冲突以及各自的逻辑自述,相信能够引发的很多观众思考,也表达了电影的核心思考:人性是人类文明中最辉煌的宝藏。

人工智能这条故事线构成了我对《流浪地球 2》中好印象的绝大部分。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带着自己的思考进入了这一领域,而且在我看来表现很不错:AI 之于家国、亲人、土地的复杂关联,折射了一些埋藏在中国人基因中的情怀,我觉得它们并不比其他的叙事观差。

可惜,它们在电影里所占据的画面,真的太少了,因为 ——

三个小时,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

与我而言,好的电影最根本的评判原则是能不能讲好故事,可是《流浪地球 2》给我的感觉仿佛像是灾难片维度的《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展现宏大历史史实与几位微小人物故事之间的传记式电影,以时间作为节点进行切分是合理的。可《流浪地球 2》将三同阶段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明面上通过孱弱的 AI 故事线串联,让我一时间觉得有些割裂。

虽然我能感受到《流浪地球 2》尽力将三个人、三个危机合并在一起,去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以时间先后的形式来叙事,确实更容易捋顺三个危机的历史以及流浪地球计划的最终确立。然而电影中三个任务主线 —— 刘培强与韩朵朵的家庭生活、图恒宇与马兆的对抗与合作,以及周喆直在地球联合政府的努力,仿佛像是三个平行宇宙。

尽管在某些画面中(刘培强面试结束后与图恒宇的对视,周喆直坚定地说「我相信我们的人」),这些平行宇宙看似多多少少相交了,可由于三对人物之间的故事过于独立,这样的连结更像是转瞬即逝的「虫洞」。

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导演郭帆的采访,他曾经也想过要不要将电影拆开成为几部,但最终为了呈现完整的故事性和为了观众,还是选择了将它合并成一部。

而我其实更赞成拆分。

有不少人都说,看《流浪地球 2》特别像是一部科幻编年体史诗,我不知道这个结论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好的评价。

记得我度高中的时候,历史教材的编写方式是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而时间线则是按照各自角度下来罗列。这种分类方式对历史学习来说是不妥的,政治经济文化其实是一个社会中互相联结的三个面,无法分割。

然而拍电影不是写历史书。艺术作为一种用于欣赏和反思的东西,需要承载足够丰满的故事同时,也应该有更深的自我思考和批判。

《流浪地球 2》如此庞大的人物、历史和叙事,3 个小时其实根本是不够的。但对于电影而言,3 个小时却又已经非常长了。而这就导致我观影完毕后,我对我所看到的电影部分只有一种「伤及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叹息。

我认为,将《流浪地球 2》拆分成三部曲,刘培强与张鹏和韩朵朵、图恒宇与马兆、周喆直与 UEG 政府 —— 无论是哪一条人物故事线,其主人公和配角的故事深度、细腻程度和所反应的时代特征,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更能展现人物的思考维度和代表价值。

此外,《流浪地球 2》如此庞大的故事体系背后,精神内核却显得单薄不少。而且,全片实则民族主义的主干叙事与包装成国际主义外衣的衬托,让我在看电影时感到有些不适。

首先是民族主义。不过要说明的是,民族主义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扣分项。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电影,讲的必然也更多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和思考。如果一切的评价标准都基于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那么就已经是一种刻板的本质主义。

有些豆瓣评论表示,吴京又在太空中继续演「战狼」,推崇「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主义,还要把其他一块执行任务的队友私自推走,是没有契约精神的个人英雄主义。实话说,看到些论调我只想到库珀把艾蜜莉亚推走,自己孤身闯黑洞的场景。如果基于同样的评判标准,前者被扣上这么多帽子,那《星际穿越》也应该被批倒批臭,只值得一星。

我对《流浪地球 2》中民族主义主题的失望,主要是源于所有故事的高度同质化精神内核。第一幕太空电梯危机中,以刘培强代表的中国人挽救电梯于危难之间,保全了整个电梯设施和内部成员,以此被激发出来的民族自豪感,确实是让人欢欣鼓舞。

但是后续的内核表达,却似乎陷入了这种桎梏之中。不管是图恒宇和马兆舍身在海底恢复服务器、刘培强一个人留在月球执行任务,还是「50 岁以上的人出列」,三个故事线背后的核心都是完全一致的。

我不认为中国人 5000 年历史中,值得让人铭记和宣扬的民族精神只有「舍小家为大家」一种。它值得被歌颂,但作为一部长达三个小时、拥有三对人物线和故事线的电影作品,反复讲一个精神,与人们给它「史诗」一般的定位有着矛盾。

第二点来聊聊国际主义。

关于国际主义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倡导和支持国家间为共同利益而开展更广泛的经济和政治合作的意识形态,主张政治活动应考量全世界人类的状况,而不是只专注于某一特定或自身国家的利益。

基于个定义来说,为应对太阳氦闪危机,各国让渡权利和军事而成立的 UEG 、共同探讨不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为营救全人类而努力,就是国际主义的鲜明体现。

然而,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孤立主义是完全对冲的两种观点,而这也造就了《流浪地球 2》奇特的设定:表面上人类为了应对危机,已经跨越国家、政治、文化、种族或阶级界限团结起来,以挽救危机中更多的人类。而实则在这背后都是「中国人」的计划和态度获得了验证和认可,其它国家算不上「反派」,但都像个老大哥的小跟班。

还是要坚持一个观点,即偏向民族主义或偏向国际主义的表达都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是二者共存,那么探讨其中的对立和统一也是不错的维度。而《流浪地球 2》的问题,出在「既要又要」。

这是一种非常有着过去三年时代气息的表述。

相比之下,《流浪地球》在我看来就拿捏得就很好。点火炸木星的方案不只是刘启想到了,其它科学家也想到了,其它救援队也做到了。而在这个时候刘培强献身,地球联合政府说出「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的勇气,在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升华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民族精神,我并不觉得它是「战狼」式的表达。

也许会有人觉得,《流浪地球 2》的历史设定离我们相距不远,不过是 2023 年之后的二三十年,很多政治上的博弈和冲突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种种现实因素决定了其中很多东西是光辉却拧巴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 ——

是科幻片,灾难片,还是政治片?

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这是百度对科幻片的定义,也是许多人所认可的科幻片定义。如果仅仅是因为历史设定「离现在不远」就不能去打破时代因素限制,那么《流浪地球 2》的科幻属性就被大大降低,沦为了「太阳危机下如何延续人类文明」的灾难片。

既然有了「那我们把地球整个都搬走」这样宏大的想象,那为什么不能容许更加离谱、架空、乌托邦式的历史设定和价值观?并非是说要完全脱离现实去重新构造一个世界,而是可以更大胆,更天马行空?

《流浪地球 2》是确切地存在这样出彩的思考的 —— 图恒宇、马兆和数字生命计划之间的博弈之所以能获得很高的评价,便正是因为它描述了这样一个人类另一个维度的远景,又巧妙结合了中国叙事,达到了中国科幻片的新高度。

可剩下的部分,给我的感觉却更像是用最先进的技术继续讲着 2023 年的故事,不断演绎着过去近 10 年间人类自己做出来的破事。周喆直那句「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自我毁灭上」,不但是对人类的讽刺,更是对旧秩序、霸权主义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叙事的讽刺。

恰好,这种充满国际主义的叹息,又对电影本身冗长重复的单薄民族情绪产生了一种讽刺效果。

科技应该是崭新的,而不是把旧秩序重建一遍。(@红拂少女

先进的技术与陈旧的秩序融合,只会将人类引向混沌的赛博朋克的世界。即便画面、灯效和色彩充满了赛博朋克「风格」,但不会有任何人类想要是赛博朋克一般的生活。

(赛博朋克是)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的结合,普遍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再以一定程度崩坏的社会结构做对比。剧情框架时常关于社会秩序受到政府或财团、秘密组织的高度控制。

显然,《流浪地球》系列影片核心探讨的依旧是地域、灾难和 AI 与「人性」的冲突,而非探讨赛博朋克社会下人类的反抗、逃离和思考。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是,我理解讲好「中国故事」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故事」只能是这些年那个千篇一律的春晚的样子。

当然,我相信以刘慈欣、郭帆的水平,他们不会不懂这些道理,不然也无法拍出图恒宇和马兆这样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创作本应有破才有立,只是有些「破」必须直接将当下人类的伤疤撕开来看,因此不能说,也不敢说。

关于女性主义角度

评判一部电影的维度有很多,女性主义也是其中一层。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流浪地球 2》必然是不及格的。刘培强对韩朵朵油腻且刻板的女性印象和追求方式,的的确确引发了我的不适。况且贯穿电影叙事逻辑的主要人物中也绝大部分男性,女性更多作为配角和边缘人物出现。

尤其记得一个画面,韩朵朵在遭受辐射病后跟刘培强回上海时在飞机上那句「谢了兄弟们!」,换成「谢了战友们!」会更加合理且让人感到舒适。

刻板印象和厌女行为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身边,只是当我们都习惯了之后,便觉得理所当然是如此。然而,只基于这个角度就给《流浪地球 2》打一星,我认为也是有失偏颇的。一部电影可以厌女,但同时也可以是好电影。

女性主义的确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也让增加了一个批判的维度,尽管《流浪地球 2》在这个角度不及格,但电影毕竟是综合性的艺术,每个人可以为它在意的观点设定一个权重,而不能单纯以一个角度来进行评价。

我自己的看法是,在女性主义角度,《流浪地球 2》确实被扣了不少分。但无论怎样,都不及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更为致命。

最后

一星就是烂片吗?对于一些电影来说是,对于一些电影来说不是,《流浪地球 2》是后者。

一星只是我给它的评价,但不妨碍它被很多人看好,甚至获得超越第一部的成绩。

四年前,我看完《流浪地球》之后,不假思索地给它打了五星。疫情三年之后,终于可以在这个假期不用扫码,不用核酸,不用怕被烂片围堵,可以放心地去电影院专心地看一部电影。再加上预告片和各种电影分析的铺垫,我对它的期待真的太高了。

可是这样一张答卷,真的让我感到沮丧。

我不否认它将中国科幻电影提升到了新高度,很多地方的剧情和中国式的浪漫主义思维融合都很巧妙,却仍旧抵挡不住叙事平行又单薄带给我的失望。

不过,我仍旧期待《流浪地球 3》。而且也希望当流浪地球这一个系列的电影都结束后,能改变我对《流浪地球 2》这样一个漫长的「前序章」的看法会改变。

可在此刻,我尤其记得离场前我的一声长长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