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Jiaolong,时隔一年多,我的第二个App「事线」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如果你还没有用过事线,欢迎先去App Store下载体验一下,本篇文章更多的是讲开发事线的初衷和历程,而不是宣传文案。

 

开发历程

我作为一个开发者决定要不要开发上架一个app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需求产生—初步开发—使用评估—明确定位—内测上架—维护更新。下面也会会按照这六个阶段分别进行讲述。

需求产生

首先我是一个用户,当我有某类需求时,我会尽可能体验所能找到的相关产品,当我这些都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时,需求就出现了。

场景1:项目记录:当我在开发我的第一个app「物品指南」时,我会在notion里把一些关键的时间点记下来,比如我的app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发的,什么时候内测的,什么时候上架,什么时候有了第一个成就。包括一些更新日志,我需要了解每次更新我都间隔了多久。这样,第一个需求就在我心里产生了:事件、时间线、时间间隔。

场景2:事件记录:每当我晚上做了一个很清晰的梦后,我都会及时记录下来,发在即刻一个叫“记下昨晚的梦”的圈子。但当某天我突然想看看我之前都做过什么梦的时候,我只能在自己的主页里一直往前翻找,于是就有了第二个想法:要是我有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的圈子就好了。

场景3:在我阅读《乔布斯传》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出现了很多时间关键时间节点和转折,于是我想,能否把这些事件按时间顺序摘录出来,这样我会对Apple整体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同时书中经常会提到同时期其他公司的发展,但并不完整。那如果我把其他公司的发展节点也记录下来,把它们串在一起,这样我也许就能得到一条完整的时间线。这也是视图模式的早期想法。

以上三个记录场景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属性:事件+时间线,这也是「事线」名字的由来,把事件串成线。

初步开发

于是我会做一个app的雏形,界面交互等简单的设计一下,把基本的增删改查功能完成,这样,我就成为了第一个用户。

image

早在2022年4月26日我就建立了项目,因为有了物品指南的开发经验,在不考虑更多UI细节的情况下,很快便把增删改查的基本功能完成了,具体细节就不再阐述。

使用评估

日常中会不会持续被我使用下去,是比较重要的一项评估环节,因为只有我真的会用到它的话,才会有更多开发动力。

在之后使用中,我分别创建了以下项目

「Apple」来记录Apple历年发布的产品。

「记下昨晚的梦」把记录的梦发在即刻后,在事线里存一份。

「我想毕业」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时间节点以及和导师沟通的过程,还有一些自己的学习状态。

「物品指南」、「事线」来记录开发日志以及一些想法,和一些成就记录

「考个驾照」记录考驾照的历程

等等等等

在这段时间里使用较为频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是别的app无法提供的,说明了这个app至少对于我来说解决了很多的痛点。

明确定位

当我觉得它也许会被更多人所喜欢,我会尽量找到它的定位,做出和其他产品不一样的地方。我希望它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

事线不是为了记录碎片化的内容而存在的。所有记录都围绕一个主题,这也将是区分于其他日记/记录类app的一个特点。

项目独立

可能有人会觉得其实日记本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我更习惯于专注于项目本身,比如当我在看开发日志时,我并不关心我做了什么梦。当我在回忆梦境时,我并不想知道哪个公司又推出新产品了。大部分记录/日记app的思路是把所有内容都堆叠在一起,需要某类事时,再通过标签等方式筛选。而我更想要先明确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记录。先记录再归类,和先归类再记录,相似但完全相反的思考过程。就好比我更容易在班级教室找到我自己的座位,而不是阶梯教室。

标签独立

大部分app会使用标签对记录进行分类,而如果我们需要更细致的标签,随着类型的增加,标签就会显得杂乱无序,每次添加记录时需要在毫不相干的标签中找到所需要的。而事线的标签是跟随项目独立的,你可以为每个项目建立自己的标签体系。我更希望标签是依据项目内容而定,而不是一个宽泛的描述,这样当记录越来越多时,通过标签筛选到的结果才更有价值。

 

视图模式

把多条时间线汇总为一条时间线,把类似的项目相连接,比如我把一本书当作一个项目,而当我想看到我的整体阅读情况时,就可以把这些书的项目汇总为一条时间线线。添加联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在诸多内容中筛选到所需要的内容。和项目独立并不冲突。

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例如时间间隔、引用、追加等,但其实都是在核心逻辑上增加的功能

内测上架

打磨细节,准备内测及上架所需要的相关工作的准备。

一个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是一位朋友把我拉到了一个App交流群中,在一次偶然提及了事线的开发计划后,大家都很有兴趣并想要参与内测。在大家热情的催更下,我也有了更多的开发动力,决定尽快完善好相关功能开始进入内测阶段。非常感谢群友的喜欢和支持,也很高兴能认识大家,不然这个App可能还会拖很久才能与大家见面。

其实早期我自己的想法其实比较简单,所以也只给出了一个抽象的思路:事线是由主题+事件组成。而随着不同记录习惯、不同领域的用户增多,有很多很多用户的用法是我未曾想到,于是在内测期间我也同时注册了事线的小红书号(@事线),主要用来分享用户的各种用法,当然这也是对事线的一个很好的宣传,用户的真实用法肯定要比浮夸的文案要更显真诚。很多不知道事线有什么用或不知道怎么用的用户在看了很多分享后或许也有有自己的思路。感谢积极参与投稿的大家。

维护更新

后续功能的开发迭代

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更新迭代。部分老用户可能有对我有了解,其实我还在读研,独立开发也只是忙里偷闲,只有假期的时候才会有大的更新动作。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有特别大的更新动作,更多的是细节优化和小功能的迭代。(放心,肯定不会直接撒手不管的,再忙我也会更新的!)

值得买吗

因为有需要所以才有了工具,而不是拿着拿着工具去找用途。

上面的段落已经讲了这个app的开发思路和初衷,如果你还不清楚是否需要这个app,那也欢迎继续作为免费用户使用。为了保证免费用户也有良好的使用体验,事线的核心功能都将作为基础功能开放。

如果你觉得不值这个定价或其他的app也能够完成同样的事或者更好,那说明你并无相关的需求,继续原有的效率体系即可。每个app的开发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让自己适应app,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app。

如果你认可事线的定位和思路,欢迎再做内购支持。上架期间也不乏有相见恨晚的用户下载体验后没多久就内购支持了,甚至都还不了解内购功能有什么,说明真的有解决他们的痛点,认可这个app,希望以后能不负期待。

一些成就

  • 上榜App Store本周编辑推荐
  • 实时效率榜进入Top200
  • 实时畅销榜进入Top200
  • 单日排名上升榜第二
  • 上线20天小红书破千粉

当然最大的成就还是能收获一群这么认可喜爱事线的用户!是你们的支持和热情才让我有更多的开发动力!

一些感慨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遗憾

说起来最大的遗憾就是小红书,久久不能释怀哈哈哈哈哈,上架第一天发的一条笔记,短时间内收获了百赞,于中午被推送给各个领域的首页,因为能明显感觉到互动的频率和平时是不一样的。访客来自于各行各业。这时候初玩小红书的我,犯起了强迫症,感觉有几个标签顺序应该换一换,要给大家留个好印象,于是我就开始编辑...编辑后又感觉中间一段应该加个换行...又打开了编辑... 就这样重复编辑了几次之后,没流量了。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不能频繁编辑,一查果然是,编辑后会进入二次审核,重新归类划分流量,哭死。如果当时没乱改,说不定会比现在多n倍曝光。直接少努力十年。不想了,厚积薄发,相信未来还是有机会出现在更多人眼前的!

批评

随着小红书曝光量的增加,得到的不少的夸赞,让我受宠若惊,能看出来大家是真的很喜欢这个作品,也很高兴也能做出来一个饱受好评的作品。但随着流量的变多,评论中也不乏批评的声音。有觉得名字起的不好,有觉得UI很丑,有觉得功能没必要。很多我都仔细的回复了,但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我没有精力让大家都满意和喜欢,我只需守护好能够认可事线的这一方小天地就好。在和不同性格的人沟通时,大多数还是很友好的,无论想法是否一致但至少交流的都很愉快,还是会遇到个别情商极低、傲慢无礼、以自我为中心的用户,还被打了1星,希望以后能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

激动

在内测期间就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其实在上架后就有预感一定会上榜App Store的编辑推荐,但第一个周五赶上春节了,没有编辑推荐模块。终于在新的一周果然上榜。虽然第一个app物品指南也有过高光时刻,被编辑推荐过,但它是一个管理收纳类的app,提供的更多的是便捷上的帮助,我会感到欣慰,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而事线不同,我看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用户的不同用法,看到大家激动的说终于找到一款这样的app了,看到了大家的喜欢和认可。我意识到,事线真的能帮助大家可以有更好的思考方式。说不开心是假的,也会对着手机屏幕里大家的称赞傻笑,终于,我也做到了!

未来计划

关于个人,研究生毕业之前,会在以学业优先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更新频率,但大幅度的更新还是要留到假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等毕业后会先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而独立开发则会作为副业,如果有一天收入能和工资持平或相近,有可能会做全职开发,专心去做喜欢的事,像道哥一样。

关于事线,如果用户能有一定的基数后,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开发Web甚至安卓端,真正做到全平台适配,届时可能事线会出现在更多人的眼前,希望能走到这一天。未来可期!

感谢认可

感谢群友的支持和催更,如果不是你们,可能事线还会拖很久才能和大家见面,是你们的热情让我有了更多的开发动力。

感谢积极参与内测的用户,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并不能做到足够稳定,是你们积极反馈各种问题,才让事线的上线这么顺利,上架后基本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

感谢提供专业建议的同学,很幸运,部分参与内测的用户是设计、交互相关领域的,在体验中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反馈,可能对于你们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我确实有着莫大的帮助。

感谢一起思考讨论的大家,期间还收到了一位用户的2500+字的图文反馈,感动!

感谢认识到的开发者和业界大家的帮助,有时前辈的经验之谈确实能让新人少走很多弯路,受益良多!

最后感谢自己选择了独立开发的这条路并坚持下去,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累,忙不过来,但最后看到大家的认可,都值得了。也让我遇到了这么多有趣的朋友,结识到了更多优秀的开发者。希望未来能有更大的舞台,无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