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灵感是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方法论是成体系的生产流程。前者有机会拔高作品的上限,后者则托底作品的下限。

本文中,我将基于自己写作时遇到的瓶颈,以及对长久以来形成的写作方法论的思考,和大家探讨我对效率与工具话题的新想法。通过非线性写作来改造写作流程的同时,还用了一些技巧来使老牌软件 Numbers 化身为当下流行的白板软件。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和需求,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引言

朝朝暮暮题相似,岁岁年年文不同。效率与工具一直是少数派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我一直看不厌、自己也很感兴趣的选题。这些内容背后,是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浮现的写作软件们。从上古神器 Wordstar 到后来的 Word、Pages,从 Evernote 到 Dayone,从 Notion 到 Obsidian,从 Roam Research 到 Heptabase,从表格到 Database,从 Markdown 语法到块元素再到双链笔记、白板、AI,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时髦产品,自带着高门槛的使用教学和设计理念,有时还有居高不下的订阅费。值得尝试吗?软件市场的繁荣,到底是证明了效率和工具正相关,还是已经高度内卷化,放弃效率、拥抱工具,差生文具多了呢?

这可是个宏大的话题。一般来说,此类问题只会得到开放式的答案,因为即便是软件的下限也远高于人类的上限。稿霸会告诉你,工具趁手就好,剩下的写就行了。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于依然在用着 Wordstar 的乔治· 马丁。风靡世界的《权力的游戏》可是他用一台至今运转着 Dos 系统的破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1

Wordstar 最早的文字处理软件 图片来自网络

我最近恰好碰到了写作的瓶颈。这段时间以来写文章越写越长,以往的写作模式和工具都不能适应新的需求。长文经常有需要草稿的情况,比如同样的开头我可能会写好几种,像本文的开头就写了六个,包括遣词造句、结构、叙事节奏、语序等多处调整。这样的情况写起来就很头痛。

简单来说,线性写作满足不了我了。2要知道,一篇文章,尤其是长文,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按照线性的阅读顺序完成的。就像拍电影一样,镜头往往并不按成片顺序拍摄,而是要考虑现实元素,比如片组的计划、场地租赁时间、演员的档期等等。非线性写作也是如此,很多作家的长篇作品会在写作初期就预写好结局。所以《权游》才能在小说没有完结之前就拍摄好大结局,因为马丁透露给了编剧。虽然他们还是拍烂了。

说起来,我一度怀疑,既然《权游》烂尾是因为老马丁太鸽至今未完成全书,那归根结底,到底是他太懒了,还是 Wordstar 到这个量级的写作时力不从心了?

如果从软件层面赋予非线性写作的能力,是否能提高写作效率呢?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决定去尝试去年以来大火的白板工具。

Heptabase:非线性写作的理想工具

首先想要尝试的是被誉为其中翘楚的 Heptabase3。以卡片为最小单元的写作很适合我目前的状态。我认为白板概念最大的创新就是打破了仅限于竖向的传统写作工具的「有限自由」,使文段可以横向并列,作者不必按照读者视角所见即所得的方式撰写作品。

Heptabase 的开发者詹雨安(Alan Chan),因为觉得现有笔记工具无法满足需求而创立 Heptabase,他将产品的愿景定义为「Create a contextualized knowledge internet, and an ecosystem of tools surrounding this knowledge internet to help knowledge workers integrate their lifecycle of “exploring → collecting → thinking → creating → sharing.”」。而目前阶段的 Heptabase 则是一个「专门用于收集、思考和创造的工具生态系统。」4

这很酷。我拜读了他的专栏,以及我派中的介绍文章5,又看了几段上手视频,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显然,对于非线性写作来说,Heptabase 是一项优于市面其他选择的好工具。

Heptabase 官网展示案例

可惜这次尝试未开始便已夭折。下载完 Heptabase 后,我发现软件没有试用功能,而订阅费达到了 10 刀/月或 83.88 刀/年。如此高昂的价格至少意味着我要放弃 Craft 的订阅。综合考虑后我放弃了入手。

白板的理念和卡片式的非线性写作,直接为此类软件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如何与传统的文档兼容?用户要抛弃过往的文件吗?要知道,此前数次更换软件时的文档迁移已经让我苦不堪言,而要在 Heptabase 里重构文档库几乎相当于重写结构,我无法接受。直到目前,我也是多个软件共用来管理自己不同的资料。而通过别人的视频体验来看,Heptabase 还没有成熟到让我放弃其他服务、将自己的软件预算全部投入其上的地步。

但我很欣赏白板写作的理念。于是我开始寻找替代品。

无边记:苹果官方出品的白板工具

理想中的写作软件是什么样子?先不谈论写作逻辑,光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我希望它买断制、断网可用、允许本地备份、UI 耐看、可调整样式丰富、操作流畅、有移动端、保持更新

最最重要的,出品方要靠谱,如果升级电脑系统就不能用了,或者碰到像印象笔记那样的运营方,那真是有苦说不出。

但能满足这些特点的产品实在是少之又少。单说买断制,绝大部分支持买断的软件几年前就不更新了,有的干脆不支持 M1 芯片。总不能像老马一样时隔几十年还在用 DOS 系统吧。然而寻寻觅觅一番后,我发现一个显而易见又总被忽视的答案:为什么不干脆用官方软件呢?

去年的 WWDC22,苹果跟随市面上白板的潮流,推出了一款名为「Freeform」的白板工具,中文名「无边记」。

无边记:让灵感变为现实

「无边记」主打团队协作,可以通过 iCloud 共享来和同事或朋友一起工作。兼容性极强,文件或网页都可以用卡片的形式添加进去。

永远随系统更新、原生、免费,看上去「无边记」就是我要找的那个答案。

但真正上手后,我发现用「无边记」写作的体验堪称灾难: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无边记」的交互逻辑就像一个纯粹的 iPad 应用,只是被简单移植到了电脑上。卡片、字体们的样式调节选项不仅被大幅阉割,还藏在多级菜单下,调整起来烦不胜烦。

简单的描边样式功能下,复杂的多级菜单

我理解苹果要为了整合多平台体验做出割舍,但如此不优雅的设计我上次见还是在 Apple Pencil 的充电上。

「无边记」显然有着巨大的潜力,但苹果这畏手畏脚的阉割可真令人不爽。这就像是在启动台里整理软件排列一样,我坚持一会儿后就放弃了。统一体验可以接受,可是在电脑上强行统一移动端的交互逻辑多少有点恶心到键鼠用户。

官方出品,还有哪些可能性?

尽管对「无边记」恨铁不成钢,但官方出品的诸多好处还是让我心动不已,我开始放宽视线,寻找其他替代品。于是 Numbers 进入我的眼帘。6

首先,Numbers 当然是一个表格软件,而且比起 Excel,它不能算是好用。近几年的苹果发布会常常谈起 Office 套件在 macOS 上运行有多么流畅,自家 iWork 反而只字不提,这恐怕也和大众眼里 Excel 等于生产力的印象有关。不过,Numbers 倒是可以称得上相当好用的白板工具,可调节的参数非常之多,能做出的效果也十分出彩。

使用 Numbers 制作的视频脚本

Numbers:最有性价比的白板工具

让我们看看如何将 Numbers 配置为白板工具。

打开 Numbers,模板中选择空白模板。

选择空白模板

新建后将表格删掉,就得到了一块以左上角为坐标起点、向右下角无限延伸的白板。

将表格删掉,就成了白板

如果不喜欢白色背景,在「格式-背景-颜色」中将色彩模式改为「RGB」,输入颜色代码「#EEEDED」,就可以将背景色变为与 Heptabase 一样的灰色。

与 Heptabase 一样的灰色背景

由于我们在使用 Numbers 时并不以表格功能为核心,也建议各位更改工具栏布局方便操作。在「工具栏」上右键「自定工具栏」,按习惯排布。

自定工具栏

我认为最常用的是「拷贝样式」「粘贴样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效率,可以在「系统设置-键盘-键盘快捷键-APP 快捷键」中为 Numbers 设置独立的拷贝样式、粘贴样式快捷键。

设置快捷键

倘若你的鼠标支持键位映射,还可以将快捷键映射到鼠标的功能键位上,让效率提高到极致。我的 MX Master 即是如此操作。

鼠标侧键绑定快捷键

设置完成后,我们来研究一下写作软件的核心功能:文本输入。

文本框自然是基本的输入方法。如果裸露在背景下缺乏美感,可以在样式中填充颜色。

文本输入对比

不过直接的文本框输入在没有边际的白板里缺乏了秩序,文字稍多便会错乱无序,排列麻烦。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以形状为基础的文本块。

文本块样式对比

直接在形状上填充文字并不好看,好在可调整的参数足够多,简单配置后就可使排版舒服起来。「格式-文本-布局」将「文字嵌入」改为30,就可以使字段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始终与形状边界保持距离。「格式-样式-阴影」为形状添加投影,增加视觉美感;还可以改变文本框的背景等等。总之,能实现的效果数不胜数,这是其他白板软件不具备的功能。

保存样式

确定好自己喜欢的样式后,可以在默认样式上替换保存。这样以来就能存储数种自己爱用的文本块样式。同样可以自定义的还有文字的段落样式。

段落样式保存

为了日后写作时的方便,你还可以在「导航栏-文件-存储为模板-添加到模板选取器」中将所有自定义数据保留,以后打开 Numbers 便可直接选取。

如果想要像 Heptabase 一样通过连线为文字卡片之间赋予联系,也很简单,只要选择两张卡片,右键添加连接线即可。

连接线同样有多种参数可以调整,颜色、线条样式、阴影、透明度、曲线/直角……有无数种方法使它在视觉上更加匹配。即便是思维导图软件通常也没有如此多的可调参数。

简单的配置完成后,Numbers 便从无人问津的表格工具,一步跃升为性价比无敌的白板写作利器。

比如少数派新玩意栏目的征稿,此前我在 Obsidian 和 Craft 里撰写时,都苦于文件的管理问题:是集成为一个文件夹,还是散落在时间轴里呢?按照何种顺序排列呢?相对固定的写作框架,如何设置写作模板简化工作流程呢?除了成稿之外的草稿要不要保留?这些叫人殚精竭虑的问题在 Numbers 里统统迎刃而解。

使用 Numbers 写作的案例

这就是我用 Numbers 写作的方法。相比起过去坐在电脑前打开 Craft 开始闷头打字的直接,现在我的工作流更加复杂:首先用 Numbers 放置所有素材,再使用 Craft 这样的工具编辑、排版、发布。

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吗?它似乎不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我们来深入讨论这个话题。

写作:纸笔到键盘

我们常说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早已不同于过去。在中国,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引入、家庭电脑的普及和十年前开始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走入千万家,为写作这件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尽管步调相对较慢的教育依然在严格按照纸笔写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习惯,但真正在工作生活中从事写作的人统统在使用键盘(包括手机屏幕上的虚拟键盘)。稍一思量就会发现,这在整个历史的长河中都属于例外。在阅读本文的大部分人,应该已有多年没有纯粹地使用纸笔完成长篇文章了,我也是如此。可以预见的是,长篇的纸笔写作大概率会被淘汰,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内就可能退化成为社会中某一阶级的小众爱好。这再正常不过了,就像火的发明改变了古人的饮食结构、熟食取代生食一样自然。而我们将会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同时掌握纸笔和键盘写作两项能力的人类族群。

回顾写作、笔记类软件发展史,有几个重要功能出现的节点不得不提:首先是打破了纸笔习惯的竖向无限化,这从没有图形化界面的代码时代就开始了,而后的 Word、Pages 为了照顾人们的办公需求,逆向适应传统纸张,再次出现了以「页」为基本单位的写作边界。这是妥协于现实的倒退,基于此发展出的对论文写作时字体、行距等参数的要求同样是一种为了标准化的束缚行为。所幸大部分写作软件没有遵循这类传统,像 Evernote 一类的笔记软件延续了竖向无限化的数字写作的优势。

继而是 Markdown 的出现。轻量的语法使用大大减少了写作时操作鼠标的必要时间,使得键盘输入更为专注。

再就是以 Notion 为代表的 Block,块元素;以 Roam Research、Obsidian、Logseq 为代表的双链笔记;Heptabase、milanote 为代表的白板……当然还有目前正热的 AI 写作。

而这些改变仅仅发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说明键盘写作已经是主流和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大部分的写作方法论依然以纸笔为基础

继承纸笔写作习惯的键盘写作:写作的原始姿态

纸笔和键盘,这两种载体对写作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呢?很多人会觉得,反正都是输入和输出,将想法落实为行动。似乎不会有太大变化。

化想法为文字,最直观的写作方法

但至少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地方是,键盘写作的文本量远多于纸笔,打字总比写字快。某种语境下你甚至可以说,键盘写作的普及是信息爆炸的诱导元素之一。

 所以在我们习惯中的早期的键盘写作,和使用纸笔的作文写作方法相似:想到什么写什么。这当然是最轻松自然的写作状态,即便中间含有推敲、修正标点等步骤,总体也称不上繁琐,过程还算愉快。我把这样类型的写作称为写作的「原始姿态」。

写作的「原始姿态」

如果要为它赋予一个理论,那有点像是「GTD 工作法」,设置完成文章的目标,在写作前通过一系列仪式(开灯、倒水、番茄钟、布置环境……每个人不尽相同)完成大脑放空,然后一门心思地投入。

GTD 和 GKD 异曲同工之妙

正所谓「Getting Things Done」,如果要翻译一下,倒是很适合用一个过气的流行词「GKD」表示,搞快点。

信息的民主化

虽然成文速度流畅、一气呵成,但「原始姿态」很容易太过轻飘或陷入思绪冗余,要么写得太短难得要领,要么笔力脱缰离题万里。

说到底,议论文体是需要参考大量资料的,而小说一类的创作形式虽然以灵感表达为核心,也依然需要围绕想法的骨架搭建构成叙事的血肉,不能违背逻辑。所以真正适合一气呵成的文章多半以千字级别的短篇居多,包括涉及专业领域的畅所欲言或者文学性散文。就像 DIKM 模型所解构的,客观世界以数据为基础,人类在此之上提炼出信息、知识和智慧。而表达则反向行之,基于智慧出发,磨练生长出知识、信息和数据。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将思想语言话、文字化的过程,或者说是灵感基于写作系统或习惯与客观世界反复拉扯后的结果

DIKM 模型

在文字刚刚兴起时,纸张是极为昂贵的,印刷术也还未被发明。所以那时的人们会尽可能地缩短文章的篇幅,用简洁的文字解释事物。以写作的发展史来看,在纸笔统治的千百年里,读写都是社会上层才能拥有的能力,这意味着书写往往是一项正式、上流的文化运动,提笔前应当先斟酌推敲。而键盘输入的易用性使得写作可以更接近人类表达思想的自然流程,即先表述再修改,梳理文章的结构、找寻讲故事的技巧、探索叙事的节奏变化、分辨遣词造句在语序上的优劣……这些都可以在成文后再做调整。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用以占卜之用,被视作能通神明。随着时间流逝,文字的代代相传之下,才导致文言与白话的巨大差异,前者言简意赅,意图用最少的字描述较多的事物道理。后者才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口头用语。

而口头用语本就是思想的简化表达。由此来说,文言到白话的新文化运动,使文字不再像从前简练,解放了文字生产力;那么键盘增加了创作者的输出速度,所做的其实也是差不多的事情。

信息爆炸的背后,是信息民主化,走入千万家。

所以我认为,适量地增加篇幅,使问题讨论更加清楚,是合理的行为。毕竟在三分钟看电影的时代,人们实在是太擅长一目十行了。但也并不意味着水文章,仍然需要保持充足的信息量,因为短视频恰恰培养了人们快速进入语境的能力,废话不宜多。

以上种种,倒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写作工具越来越复杂:因为写作这件事正在变得复杂

键盘时代的写作方法论

纸笔诞生后,创作者们将「如何写作」这件事打磨了上千年。虽然今天的大家都以键盘写作为主,习惯上却也秉承纸笔写作的传统。生产力工具作为生产链上游,过去二十年来多次迭代的现象也证明了生产者正和市场一起打磨新的、更适合键盘输入的写作方式。

写作与笔记的同与不同

关于写作系统中「输入」「输出」的讨论时有发生,不过这大多与笔记系统融合。写作软件也是,人们往往并不刻意区分两者间的差别。的确,记笔记的习惯也是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普及的,对于许多人来说,记笔记和写作可能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但认真起来说,笔记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同写作系统中的「输入与输出」恐怕不是同一件事。在做笔记时,我们摄入的本就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而非「信息」或「数据」。而笔记所要求的输出也更偏向于基于已有知识和条件或问题给出的信息或答案,这与写作仍有不小的区别。因此,应当更颗粒化地拆解写作的「输入与输出」流程。我将其分为四个较为具体的环节:「输入」「灵感」「整理」「输出」。分配的依据是,这四个环节都有各自对应的场景与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

输入 灵感 整理 输出

输入:碎片化

写作的「输入」不同于笔记的「输入」,不是指知识被键入进文件中,而是指我们平时的信息积累。从阅读公众号到浏览视频都是在进行信息输入。当然,在一切碎片化的现在,既然大家每天的摄入远远超越古人,那自然并不容易界定信息中实用和娱乐的成分。所以也不能简单地将一切信息接触都归类为写作的「输入」,更合适的划定范围是,那些我们感兴趣、主动剪藏的信息。这也是成为一个创作者首先要掌握的能力。

过去的人们用纸笔剪藏,信息时代,基础的剪藏方式是软件自带的收藏夹,但收藏夹依赖信息源所在的平台,体验并不统一,容易「进收藏夹即吃灰」;更升一级就是依赖某种服务的综合管理,这其中有古早的印象笔记、发送到 Kindle、剪藏至 Notion、备份到 NAS 等各种方式,更加方便管理。在这方面,我目前使用 Cubox 居多,另外推荐简悦。

剪藏文章就像买书,买了不一定看,我建议像图书馆那样建立自己的标签系统,能做到需要时快捷找到即可。现在的很多公众号文章我都是看完标题就丢进 Cubox,未必读完,坚持读完容易引起大脑的载荷焦虑。

不读可以先收藏!

剪藏的重点在于快速把新信息收纳进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像课堂笔记那样要把所有知识点彻底吃透。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其实都还不够成熟。比如视频、播客领域都还没有很好的剪藏工具。

灵感:沉浸式

当新鲜信息与已有的价值观产生碰撞后,想法孕育而出。「灵感」阶段,我们同样需要快速收纳自己的思考余波。手机备忘录、微信文件助手、私密微博或朋友圈都是很常见的手段。更升一级的方法是,为了在回顾想法时能够迅速筛选,提前预备标签系统。我使用 Flomo 完成这一步。类似的服务还有一些,比如 Cubox 也提供想法速记功能。在使用 Flomo 以前,我会在即刻中的一些圈子里发布想法,得到来自社交媒体的反馈有时也是促进想法诞生的重要辅助,不过那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时间润色字句。

过去一年中 Flomo 的使用情况

想法、灵感或者 memos,是目前最适合在手机上碎片化输出的内容,相比起重新阅读剪藏的内容,回顾自己原创想法对创作者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和信息剪藏类似,灵感的记录和管理可以称之为灵感剪藏。倘若是检索是信息剪藏服务最看重的功能,那么轻快便捷、易于回顾就是灵感剪藏类服务最重要的特质。

前文所描述的写作的「原始姿态」,其实就非常适合灵感的碎片输入。浴室沉思,文思如泉涌,很容易想明白一些事情。只是解释思路的时候复刻语境就比较麻烦。

另外,谈及便捷的输入,我最怀念的灵感输入产品其实是锤子科技的闪念胶囊。包含手机侧键的硬件级交互显然比任何软件都要快捷,就像乔布斯引用过的那句话,「真正爱软件的人会去做自己的硬件」。可惜老罗爱入疯魔,为 TNT 开发的大号安卓平板让市场完全摸不着头脑,以至于欠债收场。

整理:被忽视的环节

到了第三个「整理」环节,就出现了道路选择上的不同。这也是我认为目前的写作应用没有很好地解决的使用场景。这一步多多少少需要伏案完成,不过有人用电脑,有人用平板,也有人用手机。手机当然是可以进行长篇写作,平板的性能也直逼电脑。不过我想,之所以电脑至今还是生产力主力,最大的原因还是除电脑外的设备多开软件后的协作太差了。沉浸式写作手机和平板都可以做到,某种情况下可能做的比电脑还好,但沉浸式写作只适合「原始姿态」,缺乏「整理」环节,不能并行处理多个信息、灵感来源。没有参考资料的写作就像即兴播客,虽然偶尔也能聊到尽兴,总体上却容易陷入自嗨甚至硬聊的尴尬。

在我过去的写作流程里,「整理」这个环节多半是用浏览器查阅资料、打开 Flomo 某个标签回顾所思所想、启动 Cubox 检索剪藏的信息。这些来自各处的材料没有很好地融入我的写作文件里,只能通过标注引用确定来源。而在 Numbers 或 Heptabase、无边记一样的白板软件里,资料可以尽数塞进白板之中,事后查看也可以完整复刻撰文时的思考链路。

写作本文的思路

遗憾的是,Numbers 毕竟不是纯粹的白板软件,对富媒体的支持远弱于 Heptabase、无边记。Heptabase 可以插入 PDF 并及时预览的功能很是让我心水。

用 Numbers 制作视频脚本

不过 Numbers 也有好处,由于可调节参数众多,你还能用它处理写作以外的工作,比如视频脚本和旅行计划。

用 Numbers 制作旅行计划

输出:做自己的编辑

最后的输出环节就可以回到大家都熟悉的写作软件里了。在所见即所得的状态下调整此前整理出来的诸多素材,将它们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撰写承上启下的文稿。也许 AI 写作再发展一段时间,就可以把承上启下的段落交给它们完成,我们则像是编辑一样,统筹文章的整体观感。

改造后我的写作工作流

灵感是无意识的经验积累,方法论是成体系的生产流程

假若说学生时代、纸笔做题时,对效率工具的研究聚焦于文具品牌和产品的选择,看重笔的握感、墨水的流畅性、纸张的耐写性等等;那到了电脑和移动设备上,相似的可选择项便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

但无论选项多么丰富,毫无疑问,文具的贵贱不能决定书写答案的对错,写作软件也判定不了文章的好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工具与效率无关。工具是用来生产的,生产自然讲究效率。如果产品不受大众欢迎,那应该由产品经理负责,而不是由生产车间负责。

选择新兴的软件、打磨生产流程、使创作质量更加稳定,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信息社会,消费端发生了变化,供给端也随之变化,写作的流程和目的都发生了改变。方法论自然也要顺应时代。

而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东西:过去的经典作品并没有因为信息爆炸消失于书卷中,反而显得更加稀缺。那些被称为妙手偶得的文章,还是会叫人啧啧赞叹。

从 Markdown 到白板再到 AI,工具帮我们提高了效率,但工具不能帮我们创作。更重要的是,这些来自生活之中的灵感,在潜意识里交汇融合的过程,因每个人的因缘际遇而纷繁迥异。别说让 AI 取代人类,就是人和人相互取代都不可以。否则谁都可以续写红楼了。

这也是我对效率与工具的看法:好的工具就像放大器,能让好的作品更流畅地完成,也能让差的作品飞速生产。某种情况下,由于后者的质量要求不高,生产速度甚至更快。那就更没有理由拒绝工具的升级了。只有提高好文章的产量,才是对抗劣化的文字市场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