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前言

说起电脑操作系统,可能大部分人印象中无外乎是 Windows 和 macOS 两种,很少有人会了解 Linux 是什么,对 Linux 有些了解的人,也基本都觉得 Linux 是服务器专用系统,只有程序员在用,几乎没有人会将其作为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

然而事实上,还是会有那么一小撮人会将 Linux 系统作为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其中很多也并不是程序员,而我就是其中一员,最初我只是一个电脑小白,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 Linux,起初只是好奇尝鲜,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初识 Linux,竟是因为游戏?

事情要从高考完的那年暑假讲起,马上要上大学的我,准备选购一台属于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虽然父母在电脑选购方面没有过多干预,躲过了电脑城的毒手,但因为当时我自认为不玩游戏,而且预算有限,便打算买一台便宜些的轻薄本。年少无知的我,在当时 AMD 锐龙系列 CPU 还未腾飞,轻薄本市场也未开始卷性能的年代,入手了一台 AMD CPU 的轻薄本,现在想想多少有点冤种,不过也多亏了 AMD 对于自家硬件驱动的开放性,让我在安装 Linux 系统的过程中没碰到太多挫折,这些年这台笔记本也没出现过大问题,一直服役到现在,此篇文章便是在这台笔记本上完成的,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事实证明我还真不是游戏党,这些年来各大网游和单机游戏我都很少玩,除了我的世界。我是一个 MC 老玩家,十分喜欢这个游戏,大一时也补票购买了正版 Minecraft,但是 java 版 Minecraft 是出了名的优化差,虽然游戏配置要求不高,但游玩久了存档大起来也难免出现卡顿,我这台轻薄本也渐渐吃力了起来。

就在这时我听说了 Linux,当时的我对 Linux 是啥完全不了解,只是听说 Linux 系统在低配机器上比 Windows 流畅,而且 Minecraft 也有原生 Linux 版本,于是我打算尝试一下。我当时对那么多 Linux 发行版也不了解,就直接选了最多人推荐的 Ubuntu,系统的安装并不难,从官网下载 iso,制作启动盘就可以安装了,并且还成功安装并运行了 Minecraft,也确实比在 Windows 上流畅许多。我甚至还得瑟地在 QQ 上发了条动态。

因为颜值,迷恋上 Deepin

Ubuntu 的使用,止步于尝鲜,因为当时的我对于 Linux 系统的使用一窍不通,遇到问题也完全不会解决,那时我甚至不懂如何更换镜像源,系统更新只能干等它慢慢下载。等到新鲜劲过了后,便几乎不再碰了。

因为我当时完全不了解 Linux,而且只尝试过 Ubuntu 这一个系统,对 Linux 的图形界面的印象就只有 Ubuntu 那个挺丑的 Gnome 桌面,以至于从此以后都产生了对 Gnome 的恐惧,当时的我认为 Linux 的图形界面就该是简陋又丑陋的,毕竟颜值和流畅度不可得兼。直到我了解到了 Deepin,被它的颜值戳中了,我才知道原来 Linux 系统也可以如此高颜值。于是在许久之后,我决定再次尝试 Linux,这次,我要装 Deepin。

又因为 Deepin 太难用,寻找平替

然而我对于 Deepin 的体验并不美好,当时的所谓国产系统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重视,也并未受到很多资助,所以 Deepin 当初并不好用,有很多 bug,界面也有些卡顿,可能是硬件驱动的原因,网络也有问题。

就在这时我也对 Linux 有了一点了解,知道了 Linux 的底层系统和图形界面是相互独立的,可以为一个系统安装不同的图形界面。我又搜索了一番,找到了一个如何在 Ubuntu 系统上安装 Deepin 的桌面环境 DDE 的教程,于是我照着教程操作,一番操作后,终于在 Ubuntu 系统上体验到了 DDE 桌面环境。

但是我在 Ubuntu 上的 DDE 体验也并不好,当时 UbuntuDDE 这个项目还不存在,DDE 相关软件包也并不在 Ubuntu 的官方软件源中,想要安装,需要添加 ppa,装上之后也遇到了一堆的问题,最后也没能长期使用。

接触 Manjaro,误入 Arch 「歧途」

然后我又接触到了 Manjaro,听说这个系统比较好用,最主要的当时 Manjaro 有一个使用 DDE 桌面的社区版本,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就这样我误入了 Arch 系的「歧途」。

Manjaro DDE 算是我第一个长期使用的发行版了,首先 Manjaro 相对较激进的软件更新,对较新的硬件适配和优化更好,使 DDE 在这个系统上有近乎「完美」的流畅体验,其次因其背靠 Arch Linux,也可以享受到 AUR 庞大的软件库,基本上你能想到的软件,在 AUR 上都可以找到。因为系统的流畅度比 Windows 好上太多,再加上我常用的软件大部分都陆续找到了替代品,所以从那时开始,我使用 Windows 的频率越来越低。

因为 DDE,最终又转到了 Arch Linux

我在个人电脑上使用 Manjaro 前前后后大约有一年多,当时的我虽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一些 Linux 相关知识,但整体来说还是个小白,还处在遇到问题不会修就重装的状态,之后有一次准备重装时,发现 Manjaro 取消了 DDE 社区版,在官网上下载不到 iso 了。

挣扎了一番后,我最终决定直接安装 Arch Linux,Arch Linux 是 Manjaro 的上游发行版,可定制程度很高,但没有图形安装界面,据说安装难度非常高。我参考着官网的安装教程和互联网上搜索到的几篇文章,失败了几次后,还是成功安装上了 Arch Linux 并配置好了 DDE 桌面,从 Manjaro 迁移到 Arch,除了安装有些麻烦外,也并没有什么不适应,感觉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了 Manjaro 自带的图形化应用商店,不过用命令行安装软件也是 Linux 基本操作了,问题不大。

那时的我可能没想到,Arch Linux 结束了我的 distro hopping 之路,成了我使用时间最长的发行版,一直使用到现在。

无奈抛弃 DDE

很长一段时间内 DDE 都是我心目中的首选桌面环境,直到 Deepin 20 版本的发布,可能是为了适配触屏设备,Deepin 20 采用了大圆角和特别粗的窗口标题栏的设计,这样的外观我实在爱不起来,再加上 Arch Linux 激进的软件更新,在 Deepin 20 还在测试阶段时,新版的 DDE 桌面就已经进入了 Arch 的 stable 仓库,导致更新后 bug 不断,最终使我忍无可忍决定换掉 DDE。

至于换什么桌面环境,因为使用 Ubuntu 留下的阴影,不想再用 Gnome,xfce、lxqt 之类的桌面环境又觉得太过简陋,最终我决定使用 KDE Plasma,因为这个桌面环境有非常高的可定制性,我还研究着把它配置成了老版本 DDE 的样子。

请忽略截图下方的打码,那是某平台的水印,因为这些截图都是我之前发在某社交软件上的,本地早就找不到了

逐渐硬核,沉迷窗口管理器

KDE Plasma 桌面我使用了相当长时间,期间也没遇到什么大问题,我一度以为这就是我的养老配置,不再折腾了。但是随着我对 Linux 认识的深入,也涉足了一些之前未曾触及的领域,比如窗口管理器。

给不了解的人科普一下,Linux 系统完整的图形界面分为底层的 WM(Window Manager,窗口管理器)和上层的 DE(Desktop Environment,桌面环境)两部分,如 KDE Plasma 是 DE,底层的 WM 是 Kwin,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独立于 DE 运行的 WM,如 i3wm、dwm、awesome 等等,这些窗口管理器相比于完整的桌面环境,大多可定制性更高,更轻量化,更快,同时学习门槛也更高。

看到那些大佬们自己定制的窗口管理器配置,全键盘操作,炫酷、高效又优雅,我心中的折腾之魂又燃了起来,于是我开始了研究窗口管理器,我最开始装的是 i3wm,并且最终配置的相对比较满意;研究过 dwm,配置太复杂最终放弃;后来换成了 sway,基本就是 wayland 版本的 i3wm,配置差不多;目前使用的是 Hyprland

因为窗口管理器算是小众中的小众了,所以在中文互联网相关的文章与资料很少,也基本从这时开始,我逐渐习惯了搜索英文资料,阅读英文文档,多少也算是锻炼了英语能力吧(笑)。

一次「契机」,促使我删除了 Windows

从最初体验 Ubuntu 开始,我都是双系统安装的 Linux,Windows 与 Linux 各占用一个分区。最初我只是为了尝鲜,所以给 Linux 的分区也不大,只有大约 20G,到后来随着 Linux 的使用频率增加,Windows 的使用频率随之减少,随着一次次重装,给 Linux 分配的分区也越来越大,到最后只给 Windows 留了约 60G 的分区,而且很少打开 Windows 了。

我笔记本的原装硬盘是 256G 的,后来换了一块西部数据的 500G SATA 固态蓝盘,一直正常使用,直到后来听说了部分西部数据硬盘存在冷数据掉速的问题,于是好奇测试了一下我的硬盘速度,然而很不幸地发现,长期不使用的 Windows 分区,已经掉速到连机械硬盘还不如,而且系统十分卡顿,而 Linux 分区没有掉速问题。

考虑到那时的我已经几乎不用 Windows 了,于是我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硬盘格式化,全盘安装了 Arch Linux。这次重装前的数据备份尤为痛苦,因为数据掉速,复制的速度实在太慢了。同时这也是我目前为止最后一次在自己的主力机上重装 Arch Linux,距今已经有两年了,首先是 Arch Linux 其实没有刻板印象中那么容易滚挂,再者是随着我知识水平的提升,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也能够想办法解决了。

我的电脑都装了啥

从 Windows 迁移到 Linux 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除了少数的跨平台支持的软件,绝大多数 Windows 的软件都需要花时间寻找替代品并适应,另外还有一些软件可以极大地改善 Linux 系统的使用体验,以下是一些我自己经常用的软件及配置,希望可以给感兴趣的朋友一些参考。

系统,当然是 Arch Linux,我启用了官方的 multilib 仓库,以便安装 steam 和一些 32 位软件,添加了三个第三方仓库,分别是: archlinuxcn,包含很多国内用户常用的软件;liquorix,包含预购建好的 linux-lqx 内核;chaotic-aur,包含很多预购建好的 AUR 软件。

系统内核,Arch Linux 官方维护了五个版本的内核,我曾经使用过原版内核 linux,长期支持内核 linux-lts,和优化桌面体验和性能的 zen 内核 linux-zen,但是都偶尔遇见过桌面卡住的问题,我也不是很确定是否是内核的问题,不过我换成了 linux-lqx 内核后就几乎没有遇见这样的问题了。从前文提到的 liquorix 仓库安装,这个内核修改自 linux-zen 内核,不过针对桌面、多媒体和游戏进行了优化,我个人的体验这个内核稳定性不错,很少遇到问题。

AUR helper,在 Arch Linux 安装来自 AUR 的软件,标准的方法是去到官网,复制下来地址,用 git clone 下来,再使用 makepkg 构建安装,步骤其实挺繁琐的,而 AUR helper 所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步骤自动化,同时也可以作为 Arch 的包管理器 pacman 的前端,代替 pacman 使用。我目前使用的是 paru,推荐安装 paru-bin,可以省去很多编译的时间,据说 paru 是作者退出 yay 的开发后使用 rust 重写的,这里列出了所有已知的 AUR helper,要注意,AUR helper 并不是 Arch Linux 官方维护的,也不会被收录进官方仓库,同时也要熟悉手动安装 AUR 软件的方法以便于排错。

keyd,一个开源的键盘映射程序,通过 AUR 安装。作为一个 vim 用户,需要经常使用 ESC 键,但是现代的键盘上的 ESC 键在左上角,十分不方便,所以很多 vimer 会把 大写锁定键重新映射为 ESC 键,想要映射键盘有很多方法,我使用的是 keyd 这个程序,以 systemd 服务启动,不依赖桌面环境。我的配置主要是互换了 ESC 键与 大写锁定键,同时定义了一个 layer,使用 h j k l 来进行上下左右移动,这也是常用的 vim 键位。

图形环境,前文提到了,我使用的是 Hyprland 窗口管理器,通过 AUR 安装的 hyprland-bin ,Hyprland 是一个 Wayland 窗口管理器,有丝滑的过渡动画,漂亮的模糊效果,还有很高可定制性。Wayland 是替代 Xorg 的下一代显示服务协议,我当初为了体验 Wayland,从 i3wm 迁移到了 sway,主要是因为它兼容 i3 的配置文件格式,不过因为 Wayland 还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再加上 sway 的开发团队中可能没有母语为非拉丁系语言的开发者,它对输入法支持不太好,在某些软件中没办法输入中文,需要安装一个特殊的修改版本 sway-im 才可以解决输入法问题,然而这个软件包又因为最近的系统更新不可用了。我几个月前发现了 Hyprland 项目,那时的 Hyprland 还处于非常早期的开发阶段,在我电脑上安装后十分不稳定,几乎不可用,不过 hyprland 项目的开发进度非常快,现在已经非常可用,同时它的主要开发者貌似是个日本人,因为他们也需要输入法输入日文,所以目前 Hyprland 对输入法的支持比 sway 好很多。

piper 是一个 libratbag 的图形化前端,libratbag 是一个开源的游戏外设配置软件,这里列出了所有适配的设备。我的罗技 G304 鼠标(国外名字叫 G305)可以调整回报率、DPI 和按键功能等。

终端模拟器,我目前使用的是 Alacritty,可以直接从官方库安装,Alacritty 是一个开源的终端模拟器,支持 GPU 加速,速度很快,并且原生支持 Wayland,shell 使用的是 zsh,可定制性高,并且完全兼容 bash,配置框架使用的 zimfw,相比于更加广为人知的 oh my zsh,速度更快,zimfw 的默认配置差不多就开箱即用了,配置结构也很简单,也没什么可讲的。

输入法我一直使用的是 Fcitx5,Fcitx5 是替代 Fcitx 的新一代输入法框架,支持很多输入法引擎,这里有 Fcitx5 详细的配置教程。

字体,我使用的全局字体是 Sarasa Mono SC Nerd,这是一个等宽字体,中文和英文的宽度严格遵守 2:1 的比例,同时集成了 Nerd Fonts 的图标,非常适合在终端下使用。Arch Linux 已经有人将其放在了 AUR 上,不过原维护者弃坑了,于是我将其接手了,现在是我在维护这个 AUR 包。

浏览器,我使用的是 Firefox,通过 Arch Linux 的官方仓库安装的浏览器本体 firefox、中文包 firefox-i18n-zh-cn 以及广告过滤扩展 firefox-ublock-origin,并使用了 Arkenfox 优化了隐私特性,具体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同时我还安装了 brave-bin 作为备用。

编辑器,很多软件的配置,都需要修改相关的配置文件,这时自然需要一个趁手的文本编辑器。关于 Linux 下谁才是最好的编辑器的争论旷日持久,史称 「编辑器圣战」,有说是 vim 的,有说是 emacs 的,甚至还有说是 vscode 的。而我个人更习惯使用的是轻量、快速、配置自由度高的 vim,或者说是 vim 的 fork 版本 neovim,相比于原版 vim,neovim 的代码量更少,更快速,完全兼容 vim 配置格式与插件,同时又有自己的一套 lua 配置格式以及插件生态。vim 拥有一套独特但有高效的快捷键,熟悉后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我目前的 neovim 配置主要是参考了这个视频和这个系列视频,配置了语法高亮,自动补全等等。本文便是我在 neovim 上以 markdown 格式编辑完成的。

Office 套件,除了纯文本文件,有时还会免不了要编辑一些 Office 文档,但是众所周知微软的 Microsoft Office 套件是闭源的收费软件且没有 Linux 版本,虽然有人在 Linux 上通过 wine 兼容层成功运行了 Microsoft Office,但是我从来没有成功过。不过幸运的是 Microsoft Office 在 Linux 下也有很多替代品,国内用户最为熟知的是 WPS Office,WPS Office 的 Linux 版本没有广告,功能齐全且界面简洁,简直是良心软件,Arch Wiki 上有比较详细的安装及配置教程。我曾经使用了很长时间的 WPS Office,不过后来我发现 WPS Office 编辑较大的文档时,会比较卡顿,有时甚至崩溃。所以我后来改用了 LibreOffice,在 Arch Linux 官方库中,LibreOffice 有两个版本,一个是 libreoffice-still,稳定但版本较旧,另一个是 libreoffice-fresh,版本更新功能更多。我个人更推荐安装 fresh 版本。LibreOffice 在默认配置下与 Microsoft Office 兼容性并不太好,但可以修改配置使其与 Microsoft Office 兼容性更好,参考这个视频。至于缺失的字体,可以去 Windows 的 C 盘下找到字体目录,将所有的 ttf 字体全部复制到 Linux 用户主目录的 .local/share/fonts 目录下,就可以使用 Windows 字体了。

屏幕录制,广为熟知的 OBS Studio 也有 Linux 版本,我主要是用它的虚拟摄像头功能来应付一些视频会议,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进行屏幕录制与直播,功能十分强大。OBS Studio 的 Linux 版本只有 Ubuntu PPA 和 flatpak 版本是由 OBS 官方维护的,除此之外的都是第三方编译的版本,不过据说其最新的 flatpak 版本在 AMD 机型上有问题,具体参考这个视频。相比于使用 flatpak 安装软件,我更偏向于使用发行版原生的包管理器安装软件,然而 Arch Linux 编译的 obs-studio 因为依赖问题功能并不全,AUR 的 obs-studio-tytan652 是除了 OBS 官方维护版本之外功能最全的版本了,只缺失了 twitch 和 Youtube 直播的的集成,对国内用户来说影响不大。关于如何在 Hyprland 上启用屏幕录制,可以参考这个教程

游戏,怎么能够忘记最初接触 Linux 的初心呢。我主要玩的是 java 版的 Minecraft,由于官方启动器并不好用,我使用的启动器是 HMCL,支持多版本隔离管理和模组下载,AUR 的 hmcl-bin 软件包现在就是我在维护的。对于其他游戏,steam 的官方客户端已经在 Arch 官方库里面了,只是需要启用 multilib 仓库;EpicGOG 平台的游戏可以通过 Heroic Games Launcher 游玩,不在以上平台的游戏也可以通过 lutris 游玩(这个我很少用),另外还有 ProtonUp-Qt 来为 steam、Heroic Games Launcher 还有 lutris 管理 windows 兼容层 wine 和 proton 的版本。这样一来,绝大多数的游戏都可以在 Linux 上正常游玩了。

结语

关于这篇文章的结语,我思考了很久。我为什么要抛弃 Windows 转而使用 Linux?是因为其开源免费,还是因为其流畅度高?是因为其可定制性高,还是只是单纯的标新立异?可能都有,我也不好说。但我很确定的是自从误入了 Linux 这个「兔子洞」后,我就再也离不开了,现在如果让我把系统换回 Windows,我可能反而会不适应。

但若是一个普通人来问是否推荐用 Linux,那么我的答案是不推荐。正如那句话所说:「Linux is free if your time is free」,我的建议是,不要贸然决定切换到 Linux,在考虑切换到 Linux 之前,要充分了解 Linux 的各种利与弊,要先问自己,是否愿意花大量时间研究系统与软件配置,是否愿意以及是否有能力阅读大量的文档与教程,其中很多还是英文的,以及在自己的使用场景下,常用的软件是否有 Linux 版本或相似的替代品,最重要的是,切换到 Linux 后,是否能有媲美甚至优于 Windows 的体验。以及不要头铁直接删除 Windows,切换到 Linux 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完全确定自己不需要 Windows 之前,都要保留一份 Windows 的安装,双系统也好,虚拟机也好,都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