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途中一直在回想过去一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当我跨出月台的那一刻,像酸奶一样湿滑的空气吸入肺部,是南方小城给我的见面礼。天色尚未晴朗,像是搁置已久拍立得相片上灰蒙蒙的底色,看见液晶显示屏上的倒计时,恍惚间意识到这确确实实是2022年最后一天了。

2022年对我来说是转折之年,自从疫情开始,我的生活就像断了片,记忆重合的片段越来越多,仿佛19年就在昨天,而这近两年的时光几乎没有什么实体感,如果说每次过年家庭团聚是一个存档点,那我的存档直到2022年才重新启动。回忆了我这三年时光里的起起伏伏,也总结了一些状况和方法,这些状况不一定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同样这些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总归还是希望这些心得和体会能为有同样烦恼的人提供一些舒缓身心的思路。

陷入失重状态

有时不得不感叹,拥有「向前奔跑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疫情就像是一记闷棍,即使是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也难免会虎躯一震,更何况我这样慵懒的人。生活停摆了吗?没有,生活依旧在继续踏步,只是充满了踌躇。

习惯了出门戴口罩,习惯了少去公共场所,而在不久前,习惯了三天做一次核酸,习惯去任何地方都要扫码,这就是疫情带给我的全部。很微妙的,很可笑的,我原以为疫情带来的大块居家时间是可以「好好提升自我」的时间,读读过去没有读的书,学学过去没有学的术。但实际上,这些「大块的时间」,就像是高铁上、飞机上、「成功学」书籍上宣扬的很多时间,只会变成「大块的碎片时间」。

事实上,生活塌陷的速度远比我想的更快,在情况最严重的时候,我被封在宿舍里近两个月,无法下楼,无法出门,无法离开这几平米的房间。我开始放任自己晚睡,甚至刷手机到凌晨。不再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时不时就喝一大瓶碳酸饮料,饭总是点的满满当当,好像只有吃饭看视频的时候让我感觉和生活还有连接。宿舍很小,活动的空间只有床与桌之间的过道,枯坐在电脑前或者是躺在床上成了我生活的常态。房间像是有一种魔力,舒适的床和椅只会徒增我的困意,令我在一天里不恰当的时间睡去。有时醒来,甚至想不起日期,生活的边界逐渐消融,日子逐渐从一帧合并成了一条。没戴眼镜看着手表上的荧光指针,四五点钟究竟是凌晨还是黄昏?后来逐渐学到了一些技巧,吸一口气感觉有点呛就是凌晨。

随着居家时间的加长,我对生活的掌控感好像越来越弱,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不断撕扯我的内心,肆无忌惮的自我放纵伴随着深深的自我苛责,时不时感到的无力。好在在事态发展到更加严重的地步前,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结束了。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焦虑与恐慌对人内心是何种剧毒,它会让人置身于双面的真空地带,对他人的生活漠不关心,也对自己的生活不以为意。

失去张力的生活就像是失去粘性的蜘蛛网,抓不住虫子也挂不住露水,只能在房间的角落沾染上灰,最后自己也变成一种灰。人很难对抗内心的匮乏,这种匮乏有时是求而不得所映射的高涨的欲望,但疫情之后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空落落感觉。这段时间里,情绪像是封藏于黄河水底,而记忆断片般急剧飞驰消散。

但生活总要继续,如果不能继续「奔跑」,那就尝试「滚动」。

重塑平衡,找回生活的重量

随着封控的结束,我开始思索如何让生活重回正轨,讨论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有些浮笔浪墨了,但我觉得这是不可抗拒之事,如果不去着手应对,生活是不会自己向前推进的。以下是我在2022年所做的一些尝试,这些活动多多少少帮助我找回了一些平衡,也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再次拿起书本,重获阅读的乐趣

2022年对我而言,是重新接轨生活的一年,这一年里对我帮助最大的,或许是重拾了阅读文学这个行为。

读书会的合照

在学校里和几个认识的朋友以及恩师的组织下重启了因为疫情而中断的读书会。我们的阅读并不在会上进行,而是提前阅读,再在会上交流各自的看法。所以与其说是读书会,不如说是一种小规模的「肖陶扩」,不过主题更加单一,交流的内容也是围绕书籍内容本身。

对于我来说,过去读书的动力,大多来自于环境所迫,条件的匮乏使得读书成了为数不多放空自我的娱乐。但自从高考解放之后,我已经很少想去深度地阅读一本书籍,而在很长一段的疫情时光中,我也依旧没有想过去深度阅读一本书,书单里列的书目越来越多,但也只是躺在书单里罢了,这就如同我每天在朋友圈和QQ群收获各式各样的“宅家生活照”,仿佛隔离生活让人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但这些照片除了让社交软件占用的手机容量日益膨胀之外毫无用处。而正是借着读书会,让我有了一个「不得不读书」的理由。

在「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我跟几位同伴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阅读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书籍,最终得出了一条共识——越是难以坚持阅读的书,越要一起阅读。这也是读书会最大的作用之一——作为阅读的助推剂。像是小说类型的文章,一个人总归是有办法去断断续续读完一本的,篇幅短一些的花上一些时间也能一口气读完。但如若是哲学类型的书籍或者篇幅浩大,人物众多,叙事千头万绪的书籍,一个人阅读时难免会有逃避的心理。因此,读书会对于我这种具有阅读拖延症的人来说相当于划了一条deadline。

我们读书会规矩并不多,每周举办一次,可来可不来,多少有些「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味道,但唯有一条是一直坚守的,那就是阅读纸质书籍。

或许对于真正热爱的人而言「阅读是不需要仪式感的」,读书不拘泥于形式,从龟甲竹简到线装纸质再至电子书籍,文字以不同的姿态向大众进行补给。对于真正具有阅读毅力的人而言,确实不需要仪式感来强调读书的存在这件事。

但对于我个人来说,阅读纸质书籍的仪式感是很珍重的。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我是一个难以抵御互联网蜜糖讯息的人,阅读的乐趣与反馈是远不如网络上快餐式的娱乐和社交平台的即时互动来的迅速。强调实体书阅读的仪式感,其是对读书这件事本身的补强。阅读纸质书籍无论是做笔记还是感受捧在手里的重量,都是能帮助我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沉浸感。同样的,阅读纸质书籍是所带来的实体感也是比较适合我这种没有经过良好阅读训练的人培养阅读习惯的一大帮助。

其实时常有朋友问我「读书能带来什么」,纵观这几年我阅读的书籍,很少有对升学、应聘、挣钱有立竿见影帮助的书籍,如果不算上食谱,技巧类书籍几乎是从我的书单里消失了,我读书看似是真的越读越无用了。后来周国平先生的话里得到了启发

世上有味之事,

包括诗,酒,哲学,爱情,

往往无用。

吟无用之诗,

醉无用之酒,

读无用之书,

钟无用之情,

终于成一无用之人,

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本就是庸俗的人了,看点不庸俗的书,或许能帮助我别变得更加庸俗,这也是文学的作用之一。所以,不妨去找一些方法去督促自己啃一啃书,兴许还能开发一下自己忙里偷闲的技能。

如若不能远行,那就到山里看看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出去旅游过了,这一点想必在座的很多人也同我一样。学业繁重之后,我就没有出游过,稍有空闲时又逢疫情。对我来说,旅行更多是一种心灵的疗愈,来到一个不那么熟悉的环境,让大脑暂时不去思考一些眼前的烦恼。

如若不能远行,如何疗愈身心?从足不出户到足不出市的变化,让我的目光聚焦在近郊。值得庆幸的是,家乡温州是一座山城,与贫瘠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延绵起伏的群山。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我这样一个没有灵性的人,却是喜欢登山的,如今最常走的是坐落于山东侧的千步梯,一个人或是约上三五好友,从清晨出发,可以漫无目的地走上很久。

爬山看似是一件很无用功的事情,花上大半天的功夫只为做上山和下山两件事,用精力和体力换取一身的疲惫。但多爬几次上之后,我感觉山确实是有一种独特的魔力,看见山的背影隐隐之中透露着幽秘,它为我提供了一层庇护,层峦叠嶂的山峰能把城市里的喧嚣与烦恼隔绝,到了山里,竟有一种归属感,爬山的乐趣也油然而生。

首先是准备工作,不用太过庄重,备好简单的水和食物以及应急物品便可,食品方面推荐选择轻便饱腹和料理简单食物,例如面包、肉食和坚果巧克力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带上自制的淡盐水应对爬山出汗盐分流失保持机体的电解质。轻装上阵是最佳的状态,虽然简单但也颇有爬山的仪式感。

写到这里,令人感到难以招架的是言语在描述爬山的乐趣时是显得多么苍白和无力,不过总归是能写出这乐趣的「一鳞半爪」。

一是重获生命的实体感。走在不那么平坦的小道上,闪转腾挪于小溪两岸和树丛中,踩在岩石上依靠山体和树枝保持平衡,一些对身体适当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和舒缓肌肉紧张,减轻平日积累的压力。

二是感受四季物候的变化。「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在城市待久了会忘了四季,而疫情之后更是没有感知过春夏秋冬了。回到大山里感受「四时之景不同」,山虽然是一动不动,但山里的物候变化是随时而动。冬天上山时经常会去看山腰附近的溪流,温州的冬天是不同于北方的,少有大雪,要下也是零零散散的小雪,薄薄的冰面下是缓缓流动的水。源头处会不会有积雪混着冰渣子堆在石旁?这是我心中粗制滥造对于北国雪景的幻想。每次爬山,都是不一样的体验,熟悉而又陌生,在不起眼的地方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观察山的变化,乐此不疲。

三是沉浸体验的乐趣。爬山无论是一个人爬还是和三五好友一起爬,往往是沉默的,沉默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默契,爬山本身就是一场沉默无言的对话。爬多了山,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不用言语交流也清楚目标,没有豪言壮志的宣言但有更加坚挺的毅力。

除开单纯运动本身带动心灵的作用以外,爬山的乐趣其实来自于山的环境。同样的,很多户外运动也能深入环境进行互动,这种乐趣是健身房训练无法拥有的,所以如果你也需要这样心灵的旅行,不妨试试爬山或者其他一些户外运动。

成为创作者,传递这份快乐

2022年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玩家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玩家兼创作者,虽然我的很多创作内容都非常小众,但是这些内容我认为还是能帮助到一些朋友玩的开心少走弯路,这便足够。我想客制化终有一天会褪去小众的标签,一如它已经降低如此之多的门槛,如果可以在隔阂消弭之前留下一些故事,那也是极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键盘这片林子中,我也逐渐从一个初学者成了老猎人,今年和以往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对这个爱好的研究从「闭门造车」转变到「开放交流」。2022年的中旬,我前往广东省拜访了一些在键盘领域颇有建树的厂家,一家是为跟少数派联名过的Keychron键盘品牌提供轴体支持,在轴体领域深耕十多年的国产品牌佳达隆,另一家则是在客制化键帽领域颇具规模的Domikey,Domikey的老板过去也是在键盘论坛颇有名气的大佬,不过自从他开始着手产品端便隐居幕后了。

二代轴体自动化组装机器

在和他们交流时,与其说是跟厂商交流,不如说是跟玩家交流,国产键盘的起步较晚,很多厂商自身也是从玩家起步,能够在言语中感受到他们对于键盘的理解和热爱。也正是在这份热诚的驱动下,我开始想着去做一个创作者,为这个圈子添砖加瓦。

万事开头难,内容创作也是如此,不过好在慢慢也寻到了一些门道,在少数派的创作其实是非常偶然的,是通过少数派和渴创的联名产品才顺藤摸瓜认识到有这么一个社区。来到少数派之后也是观察了有好一阵子才战战兢兢地写一些长文,写出几篇我自己认为还不错有深度的拙作,也有了持续更新的栏目。前段时间开始为少数派外设的「奏折」部分供稿,在奏折上写一些有关外设的资讯和评价对我而言也是非常不错的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内容的增加,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与我一起交流心得和体会,收获感是实实在在的。也让我的生活多了一些过去没有的乐趣。

创作内容的整体流程其实是一个理解——思辨——阐述的过程。相较于很多连载或者大量创作内容的博主而言,我的写作是相对自由的,有些随心所欲,有时甚至可以一个月不写任何内容,但有时间和有灵感时也可以持续创作好几篇内容。相较于思考的时间,动笔本身其实是很短暂的,思绪的碎片散落在各种各样的时间里。这种创作经验就和一个人走路的经验一样,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习惯,并不一定要像影视作品里一样,泡上一壶咖啡,在一个清净的午后进行写作。其实只要动起笔来,文章总是会写完的。

写作的乐趣其实有很多,一方面是写作过程自带的学习、思考、记忆的乐趣,另一方面就是和外界沟通的乐趣,写完文章后其实能看到很多不同行业、年龄、生活背景的人对内容的思考,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言之有理的讨论和交流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这也是我写作的动力之一。

最后是写作能带来一些微小的成就感,这种快乐是简单而又纯粹的,回顾2022年时看到自己创作的内容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今年还是有所成」的收获感。如若想留下什么,动笔创作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也希望有越来越多朋友能在少数派上创作有趣的内容。

收场

疫情之后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原来的生活是向前奔跑,那现在的状态是什么?如果说精彩成功的生活是气鼓鼓的轮胎,那可能我原本就是稍微有点破旧的轮胎,疫情给轮胎扎出一条隐匿的裂缝,让我的意志力,让生活本身的意义慢慢地流失掉,最终留下的是空瘪的躯壳,无法再承载我的人生向前滚动。但值得欣慰的是,不管路面有多坎坷,在2022年我的生活开始继续向前滚动。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看上去像是有些随性没有规矩,甚至有些碎碎念抱怨的味道,但就像我创作的很多内容一样,如果这些内容能帮助到一些朋友,哪怕是情感上的一丝慰藉,那也足够了。

过去一年也没有想到什么值得创作的有关「数字生活」的知识和技巧,只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勉,分享或是记录一些有趣的事情。也希望新的一年能继续这种「向前滚动」的生活,这种充满张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