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栏目

很多读者都会好奇少数派的编辑们到底平时都「买了啥」。我们希望通过「编辑部的新玩意」介绍编辑部成员们最近在用的新奇产品,让他们自己来谈谈这些新玩意的使用体验究竟如何。

内容声明:《新玩意》栏目如含有商务内容,将会在对应条目标注「广告」;来源为「厂商送测」的产品并无内容干涉。


@广陵止息:青萍温湿度计 T 版

  • 购买渠道:官方淘宝店
  • 入手价格:179 元

如果说 179 元买一个温湿度传感器,一定有人会说我有必要那么贵吗,米家 29 元一个不也是差不多吗。我购入青萍温湿度计 T 版理由其实很简单 —— 想把家里的 Zigbee 协议的设备逐步替换成基于 Thread 协议的。

虽然第一款基于 Thread 的温湿度传感器我也有 Eve room,我个人真的 很满意 ,但高达 560 元的售价确实很贵,实在是没有财力可以让我把家里的温湿度传感器都换成 Eve Room。而青萍温湿度计 T 版作为第二款基于 Thread 的温湿度传感器,加上价格比起 Eve Room 便宜了不少,自然还是有必要买回来看看是啥情况的,指不定就能换掉剩余的温湿度传感器了呢。

拍得「大」一点,桌面模式

在经过一番长时间的等待以后,终于收到了青萍温湿度计 T 版,打开就被它巨大的体积给吓到了,拿在手里几乎能覆盖大半个手掌,但显示面积也很大远远地撇上一眼就能看清具体的温度和湿度了。除了可以在墙面上使用,还可以通过位于背后的支架放在桌面上使用,非常灵活;听说青萍温湿度计 T 版还内置了一块磁铁,可以吸附在有磁力的表面使用。

虽然也是墨水屏但也没提供背光,晚上昏暗的条件下一样也看不清,这个时候就需要依赖 Siri 了;供电方面和 Eve room 采用的锂电池不同,青萍温湿度计 T 版是采用的是不怎常见的 CR2430 纽扣电池,买的时候青萍会送你两粒,官方表示一粒电池可以用 8~12 个月,但我也是刚到手所以续航到底能用多久确实也不好说。

背面的多功能按钮

在测量方面,青萍官方宣传的量程温度是 0~50 摄氏度,湿度则是 0~99.9%,温度量程和 Eve Room 是一样的,湿度青萍的这个会更大一些;我觉得它也挺灵敏的,手掌覆盖着位于底部传感器孔的时候温湿度变化的速度非常快。

在连接性方面,由于我家的 Thread 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了,所以扫描加入 HomeKit 以后青萍温湿度计 T 版就自动加入了我家的 Thread 网络了,整个过程非常无感。如果你家的 Thread 网络还不是特别完整,青萍温湿度计 T 版还允许你通过双击背后的按钮强制加入 Thread 网络中。最后就是如果你家根本没有 Thread 边际路由器,青萍温湿度计 T 版也允许通过蓝牙连接,但我觉得如果不是为了 Thread 大可不必购买青萍温湿度计 T 版,更便宜的、只用蓝牙的 H 版才是更好的选择。

处于同步状态,青萍这个图表设计真不错

而在数据方面,青萍温湿度计 T 版是可以在青萍自己的 app 里看到历史数据的,而且数据呈现形式也不错,可惜的是历史数据只保留 30 天,不能像 Eve 一样长期保留以做分析。此外,因为低功耗设计,显示历史数据的时候都要需要等待同步,不能像我之前买的青萍空气检测仪 Lite 一样可以「无等待」同步。

如果你想要一个价格相对不贵的、支持 Thread 的温湿度传感器,那么我觉得青萍温湿度计 T 版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路中南:华为 PixLab X1 打印机

  • 入手渠道:老板买入
  • 参考价格:1899 元

办公室里服役许久的 HP 打印机最近问题频频,先是不听使唤时不时就自动下线,再就是连基础的打印工作都无法顺利完成,打印出来的文档有许多空白竖线,文字也具备了「波动属性」,着墨一阵白一阵灰。重度依赖打印机的同事纷纷表示工作遇到了困难,热心工友老麦一听表示有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立刻下单新打印机。

第二天,京东就送来了一个方盒子:

黑白的熊猫配色令人眼前一亮,至少在安装新打印机的意愿上,同事们表现出了非凡的热情 其实只要撕掉膜接上电源就可以了 。前面板设计无论是图标还是元素都相当简洁,只显示了常用的按钮和状态显示。这类带有智能家居属性的产品一般都需要额外下载个应用联网配对,不过当我带着华为手机靠近的时候,手机屏幕已经自动弹出窗口提示初始化设置了。

客户端里的功能比较多,还有口算练习、字帖等家庭教育功能,不知道小麦下次来办公室欢度周末时能否体验到这样的贴心功能。

人手安装一个客户端未免兴师动众,日常使用的时候,大家还是将其当作局域网下的一台普通打印机,更关注其基本功。

可能是旧的打印机拉低了同事们的预期,当 PixLab X1 的第一张文稿打印出来,多少令人感到惊喜。文稿上的字迹「清晰且柔和」,PixLab X1 的纸盒采用的托盘设计也更合理些,纸张放进去可以很好固定住,确保打印出来的文稿不会歪掉;上一台打印机放纸的地方就是一块板,打印时需要手动调节纸张的位置才能确保文稿的「方正」。

一听说这台打印机还可以扫描,商务组的同事跃跃欲试。商务往来的合同需要扫描存档,用个人手机上的文档扫描客户端虽然也可以扫描,总担心有泄密风险,有现成机器可以扫描岂不正妙?不过实际使用下来,虽然扫描的效果尚可满足需求,但是每一次扫描每一页都要点一下「扫描」按钮,步骤有些繁琐。如果有更加便捷的批量扫描方法,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轻舟:比亚迪 汉 DM-i

  • 购入渠道:官方 4S 店
  • 购入价格:215800 元

本车由我派 iOS 开发同事讲述购买心路,老麦代写驾驶体验。

Q:办公室的同事里你是第一位买车的,为什么想到要买一辆(新能源)车?

A:买车主要是考虑到妻子日常上班通勤需要,而且后续可能还要接送小孩上下学、全家一起出游,想想未来买车还是必不可少的。深圳燃油车指标怎么也摇不到,所以只能购买新能源车了,一开始是优先考虑纯电车的,但上一年的春运经历对我这个念头有些触动,从湖南返回深圳的途中高速堵车了三十多个小时,期间目睹了纯电车的尴尬情况后,再考虑到目前我的家乡对于充电桩的支持还不够完善,最后就定下来购买可油可电的混动车,比如增程式混动或者插电混动车。好在我也没有什么燃油车情怀,哈哈。

Q:那是怎么一步步选到这台比亚迪的?

A:首先是看预算啦,买车也要看钱包深浅啊(笑),我预算控制在了 20 万左右,加上刚刚说的几个条件,在选车 App 上一筛选其实就没什么选择了,于是我初步筛选了几款车型:领克 01、长安深蓝 SL03、比亚迪宋 Plus,以及比亚迪汉 DM-i。

对于驾照到手九年但是开车次数屈指可数的我来说,在选车的时候对于性能基本是没有太多概念的,百公里加速、马力这些只是 PK 到最后需要参考的数据,驾驶乐趣目前也不是我所追求的,相比起来我更在意的是续航里程、油耗、充电时长这些。再根据我的具体使用需求,比如乘客乘坐舒适度、内部空间大小、外观以及内饰等,我还重点考察了其他车主的使用评价。确定好心中的优先级,然后就是预约试驾了,等真正到了各家 4S 店试驾体验完,心里基本就有数了。

最后是选择了比亚迪。一方面,插电混动技术比亚迪在经过多年的积累够做得相对更成熟;另一方面,油耗低这一点很吸引我,纯电续航 121km 满足日常通勤使用。内部空间、外观和内饰我和家人都能够接受,还可以免费安装家用充电桩。一开始因为宋 Plus 价格更低,我优先订的宋 Plus,但这款车要提车需要等大概两个月,刚好那几天后宝安区的补贴出来了,汉的补贴更多,并且也有现车。考虑到 4S 店的服务费等,相对而言宋的优势也没有那么大了,最终决定了下订现在这台汉 DM-i。

最终我提车的版本是汉 DM-i 尊贵版,裸车价 21.58 万,首付 12.68 万贷款 8.9 万两年免息,加上上牌费、保险费零零碎碎一共 22.48 万,购车之后可以申请宝安区购车补贴 1.2 万。

(恭喜 @轻舟 喜提新车!接下来有请老麦。)

同事是新手司机,不太敢开,经验不足,于是我就体验了 100 公里,接下来重点说说车的情况。

首先,汉 DM-i 定位是入门车型,但基础动力并不差,前驱电机 145 KW,四缸 1.5T 发动机有 102 KW,加一块接近 250 KW 的功率,我的双电机 Model Y 也才 310 KW 多点,但这个发动机应该不会全功率参与车轮驱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发电为主。所以百公里加速 7.9 秒,虽然没有推背感,但日常使用是足够的,时速超过 130 公里之后,后段加速能力就没那么强了。

比较意外的是发动机的存在感很弱,甚至比大部分早期的增程车衔接的还要好。低速的时候,应该是纯电驱动,感知不到发动机存在,到 100 公里之后,正常的风噪也覆盖了发动机,超过 130 公里之后,才会感知发动机的声音,感觉能做到这个效果,应该还是有不少幕后技术支撑的,所谓的动力系统和控制 100% 自主研发。

然后是底盘和转向,质感整体偏向商务稳重,因为是多连杆结构,不算软也不算运动,劈弯的时候,侧倾还是很明显的,但整体的稳定性还可以。转向也不是特别灵敏的那种,有一定的缓冲余量。在高速上跑了 20 多公里,整体稳定性也是不错的,超车基本够用。据说这个汉的底盘也有奔驰工程师参与调教,所以风格上可能有点像。

以上是车的关键机械能力,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接下来说说空间、内饰、车机这块,相对比较因人而异的部分。

空间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有接近五米的车长,跟我的 Model Y 不相上下。特别是后排的舒适度更好,宜商宜家,来过深圳的朋友,应该坐过不少比亚迪汉 EV 的滴滴专车,大概就有感知了。

内饰算是传统 + 现代,油车 + 电车的融合形态,方向盘、中控台,留下了大量的实体按键,同时也给了仪表屏和车机大屏,而且中间的大屏可以随意横竖转动,感觉自己在 Model 3 和电马之间切换,整体来说,还是兼容大部分传统车的习惯,比如启动键。我第一次开,就忘了关闭车机,导致锁门失败,想了半天才明白。

车机系统接近安卓大平板,功能很多,逻辑也比较复杂,但基础的语音和导航做的都很完善,完全够用的状态,但不能过于苛求细节体验。这一点传统车企都做的一般,比亚迪至少算合格线以上吧。

整体来说,比亚迪的技术积累,市场定位,还是拿捏的非常到位,相对来说,特斯拉更像一个偏科生,但市场是面向所有人的,用户根据需求和喜好来选择,类似今天的苹果和安卓手机类似,各有各的目标占位。

@guoyu:飞傲 FF5 碳基振膜动圈平头耳塞

  • 入手渠道:厂商送测
  • 参考价格:899

作为数码行业的一员,此前我也和大部份数码爱好者一样,选择无线降噪耳机作为自己的主要听歌设备。但在过去三年里,我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准确地说,是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 被动隔离已经足够多了,自己也还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吗。在家里,没有声音,好不容易出门一趟,也没有声音,觉得世界越发不真实。所以我决定不再将自己包裹起来,开始在工余时间去朋友开的磁带店当兼职店员,调调鸡尾酒和客人聊聊天;也开始将不同场景的主力耳机陆续换成了像是 JBL Flex、舒尔 SRH1840 这样的开放式耳机,然后没忍住入了一副飞傲的平头塞情怀之作 EM5。为什么要「忍住」呢,因为它的价格的确不便宜,要将近两千元。但也是真香,不管是模具设计、质感还是听歌体验,都让我爱不释手,成为我的深夜听歌床头专用塞。

写这篇稿的时候我正巧住在一条国道旁,大小汽车甚至还有地铁(地面路段)频繁飞驰而过,但由于不是会按喇叭的路段,听感其实挺舒服,甚至有点白噪音的效果。

飞傲晒出 FF5 外观的时候,我就很期待,因为这种直来直去的设计一直都是我喜欢的,简洁明了不刻意。有了 EM5 和 FF3 的设计经验后,FF5 还很大胆升级成可换线和插头的版本,可玩性和扩展性更强。不过于我个人而言,平头塞毕竟定位就是平头塞,我应该不太会在它身上花太多线材或者接口的钱。但对于长期玩家,这会是一个很贴心的改进,因为很可能他们本身就已经有自己偏好的常用固定线材和接口,现在可以原生用到 FF5 身上,不会浪费掉。

而至于最主要的声音表现,FF5 采用了碳基球顶振膜,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很轻,比同样造型的 FF3 轻了很多,挂在耳道上毫无压力。「棍式」造型也更节省空间,侧身睡觉时也完全感知不到它的存在(因各人耳朵长势而异),很有可能会代替 EM5 唯一指定床头专用塞的地位。

特点之二是比较有利于发挥高频的解析能力,也因此飞傲对它作出「女毒」的定义。所以在体验的时候,我就在想,应该找些什么女歌手来听呢。然后就想到除了音频,视频试听其实也可以啊。这当然不是随便看几个视频,YouTube 上的一个叫「The First Take」的频道,是索尼日本制作的音乐节目。它的特点是定期邀请音乐人或团体,到一个全白色的简约到只有麦克风和监听耳机的录音室里,以同样简约的方式来现场演绎他们各自的成名作。这些演出大多数也是特别重新编曲的极简不插电版,而且一「演」到底,没有 NG 也没有(音频上的)后期编辑。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要求,来的音乐人不管背景如何,唱功必须十分了得,并且大多数是女音乐人,比如国内乐迷也很熟悉的 milet、Aimer、中岛美嘉等等。其中一些视频已经达到了单个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播放量。不过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其实是雌雄同体的女王蜂主唱 AVU 酱的《火炎》,强大演唱实力已经不能简单用「真假声转换自如」来形容了,每次刷到都忍不住再看一遍。

在用 FF5 看这些视频的时候,我完全明白了飞傲主动说 FF5「女毒」的原因。其实说太细又还是那一套,人声如何低频如何之类,所以不如用我之前和飞傲的聊天记录里的一句感叹吧。

节目在 B 站上也开设了官方账号,不过更新频率较低,以及 B 站的音频压缩嘛…… 除了 First Take,我也收集了我用来体验耳机的女声音乐做了个 歌单 ,未必都是高音质了,但音乐的特点基本都是能感受得到的。内容为王,工具为辅,对吧?

不管是外观还是听感,我都很喜欢 FF5。作为一款平头塞,它注定只能拥有很小众的用户群体。只不过如果你刚好也对有线平头耳塞感兴趣,同时希望可以既平头又有好音质,FF5 的价格和听感不会让你失望。

@西哥:OPPO Find N2 Flip 雅黑版 16GB+512GB

  • 入手渠道:官方商城
  • 入手价格:¥7018.9(+ 手带式素皮保护壳)

手机已经是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玩意儿,但自从 iPhone 6 以来,每隔一年换一部,早已经没有当初玩机的热情。新机到、迁移数据、用,就是这些年的常态,甚至每一代新机的功能,都觉得是理所当然,又毫无新意。所以,最近想换 Android 手机的心思就冒了出来,有点控制不住。

一开始还研究了一下 Pixel 7,但总觉得也没啥新意。看到老麦的 OPPO Find N2,觉得可能弄个折叠屏手机玩玩也不错。几天之后 OPPO 开发布会,推出了这款 N2 Flip,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是没有精力折腾双手机的,买一台,另外一台就得卖。预定 N2 Flip,到货后立刻迁移微信数据,把 iPhone 14 Pro Max 挂闲鱼。说句题外话,当天一个华强北收二手机的就在闲鱼上找我,并且晚上十一点,从华强北开电动自行车 40 公里来到我家楼下收走了 iPhone,这份拼搏的工作态度属实让我震惊。

从头折腾手机,安装 App,适应系统花了一天时间,感觉到了多年没有的新鲜感。接下来说说对这台手机的几点感受。

体积感受上说起来比较矛盾,是既小巧又不小巧:N2 Flip 折叠状态拿在手上,像是一块大号的臭豆腐,是以前从未触摸过的尺寸;而展开后,目测比 iPhone 14 Pro Max 还要稍大,完全没有换机后对屏幕尺寸的不适感。折叠后虽然更厚了,但放进口袋却刚刚好。原以为这种小型折叠屏,只像宣传的一样主打女性市场,没想到我这样的粗汉子上手也非常棒。

这么小的手机,我是不打算能像 N2 那样可以分屏使用应用的,但 Flip 确实又提供了这样的功能,只是我没有特别多要分屏的场景。两个 App 分屏自然不是新鲜事,而这个自带的相机应用,对折叠屏的自适应的使用,竟然有老式 DV 机的握持体验。

N2 Flip 宣传的一个重点似乎是这块比其他小型折叠屏手机更大的外屏,包含拍照、天气、计时器、录音等基础的功能,这些都很实用。另外还支持小红书和美颜相机,对于我来说用的就比较少了。其实这块屏幕虽然不大,但对很多应用来说,操作上也够用的。希望后续更新,能把更多常用功能和 App 都加入进来,比如计算器、短视频应用、汽车 App 等,能达到不展开手机大屏即可使用,就更好了。我对这块屏幕的未来扩展应用,非常期待。

最后说说外观,其他颜色我没看过,我这台雅黑版,外壳看上去是磨砂的,但摸上去不是这么回事。可能是表面过于细密,手指划过,居然开始出汗,然后触感更滑手了。这手机不适合裸机使用,必须上保护壳。

官方的素皮保护壳其实手感很好的,手带的质感和握持体验很棒,但似乎与机身侧边的按键有些冲突。不知道为啥开机键、音量键都设计在机身右侧,我一个习惯右手拿手机的人,大拇指佩戴手带的同时,想要操作开机键上的指纹识别,或者调节音量,太过于别扭了。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款可以无脑推荐的手机。但如果实在对千篇一律的直板屏幕感到厌倦,而日常没有游戏需求的话,可以换来尝尝鲜,让无趣的生活多一个折腾的玩物,也不错。

@PlatyHsu:大上 Link 有线版

  • 渠道:厂商送测
  • 参考价格:1799 元

在国内电子墨水厂商中,大上(北京 DASUNG 大上科技)给人的印象是比较喜欢走技术流。相比于外观设计、软件生态这些日常用户考虑的因素,大上更倾向强调屏幕显示效果本身,例如他们称为 DASUNG Turbo 的高刷新专利技术,并且提供了细致的刷新速度、画质模式和对比度等显示调节功能。这使得其产品更契合那些对电子墨水屏已经比较熟悉、需求比较明确的硬核用户。

上个月,大上发布的一批新品也延续了这一路线,其中包括一种颇具「脑洞」的手机显示器 Link。简单来说,这是一块 6.7 英寸的电子墨水屏幕,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取决于所购型号)连接到手机显示其画面,并通过触控支持直接操作手机。大上的设想是,这既提供了一个更护眼的手机使用方式,又不用考虑升级换代和使用习惯问题,可以直接使用主力机的软硬件条件。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生产发货进程遇到了一些困难,临近元旦才开始交付新品之一的 Link 有线版。(后续如收到 Link 无线版,会再分享使用体验。)

外观上,Link 有线版就是一个大屏手机的造型,但得益于不需要内置移动芯片组和电池,体形控制在 8mm 和不到 150 克,拿在手上显得很轻便(无线版会厚重一些)。机身材质是磨砂金属,品质感尚可,但整体设计还是归于「朴素」的一类。

至于按键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大上的「硬核」特质:机身上有多达 7 颗实体按键,分别负责调整前光亮度、冷暖色温、对比度、刷新模式等。相比于现在取消按键,把越来越多的功能藏在软件里的趋势,这是一种更务实、容错性更好的设计。但大上的问题是「不拘小节」有点过头了,没有通过任何标注、纹理或颜色来区分和提示按键功能,提高了学习门槛。

设备支持方面,抛开比较新奇的尺寸和墨水屏等特征,Link 有线版本质上仍然是一个通过 Type-C 输入的显示器,因此需要手机支持扩展屏幕(注意不同于无线投屏)才能连接。官方提供的支持列表主要包括三星的 S 和 Note 系列,华为的 Mate 和 P 系列,荣耀 Magic 系列,以及一加、摩托罗拉的近年型号等。

我用了摩托罗拉 Edge 20 和三星 S21 进行测试;连接都比较顺利。响应速度方面,大上也展现了技术实力,在提供的五档刷新模式中调到第二档以上,就基本可以实现「跟手」的正常操作了,而残影仍然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在最快的第五级刷新率下,看个画面比较明亮的视频也没问题。

但与用过的墨水屏产品、特别是定位相仿的墨水屏手机相比,Link 有线版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 显示效果:手机的分辨率和宽高比各异,并且一般不能像电脑那样在输出时随意调节。因此,如果原生屏幕比例与 Link 不一致,就会出现黑边;由于像素不是一一对应的,经过缩放后,即使在「文本模式」下也不算特别清晰锐利,看上去有点像印刷质量一般的报纸,无法发挥出 300ppi 全部的实力。
  • 学习门槛:大上提供了五档刷新模式、三档画质模式和九档对比度,这产生了超过一百种组合,很难想象入门用户能快速理解并上手。「Fast++++」这样的命名方式也显得有些令人困惑和随意。虽然官方确实提供了一个配套 app 实现了自动切换模式的功能,但仍需要大量设置;像一些厂商那样主动适配主流应用,可能是值得做的功课。
  • 方便程度:有线版的好处是延迟很低,但代价就是比较繁琐,没法四处移动,不够方便和随心。

总的来说,大上 Link 试图回应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即为越发高频使用的手机提供一种更护眼的观看和操作方式,也确实实现了所宣传的效果。但部分受限于主流手机能提供的视频输出能力,部分也受限于大上的开发资源和设计能力,这种设想落实到执行层面,仍可能会让非核心用户感到一些门槛。

顺带一提,测试过程中,我也意外发现了一个官方并未宣传、但效果意外不错的用法:搭配 Windows 电脑。这是因为现代 Windows 系统内置了良好的触控支持,很多应用也支持响应式布局。连接到 Link 后,基本就是一台「墨水屏 Windows Phone」的效果。并且因为电脑的使用位置本来就更为固定,有线连接的束缚感也没那么强了,很适合工作间隙处理点零散阅读。如果你对大上 Link 感兴趣,不妨试试这个脑洞用法。

(杂技动作,请勿模仿)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新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保持;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