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沉思录」中读到一篇 「P.A.R.A 的 Notion 实践」,非常棒的建立事务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也让我突然想到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碎片知识了。

01 我为什么需要一个知识管理的方法

在使用 Cubox 之前,我所有的知识都是脑记,或者是把重要的内容扔进一个又一个分散的文档中或者是微信收藏,这样就会导致那些重要的内容我很难再去温故知新。

甚至如果想要再去翻找那些知识时(尤其是一些方法论框架),我能做的就是在微信中搜索关键词,并祈祷我曾把它们给别人发送过。

但是更糟糕的是,我往往不得不在搜索引擎中重新搜索再进行二次过滤,才能获取到我想要的知识。(这时候我还在庆幸我是记得关键词的)

Cubox 极大缓解了我的搜索焦虑,至少我不必在搜索引擎中再次过滤。

图片

所以 Cubox 还没到 200 收藏时候我已经开心地付费了,并且觉得 99/年的价格很实惠。Cubox 很好地帮我完成了「容易收集」-「容易搜索」的信息收集到使用最简易、最短的路径。

image.png
在微信中发送文章链接即可收藏


但这只是帮我对信息进行降噪,那些知识也只在我想起来的时候来使用。如果想不起来,我会按照时间线把收藏的知识进行「已读」,或者可以聪明地来使用「智能文件夹」按照分类进行阅读。

Cubox 如同 Eagle 一样有「智能文件夹」,我可以做一些关键词的规则去做过滤,比如名称中包含以下关键词就被放在对应的文件夹中。

图片

可这依然只是一个「信息收藏」-「回顾学习」的过程,如果我再懒一点,这些收藏就变成了我新的焦虑——未读焦虑。

不过这一点,Cubox 依然轻量地考虑到了,Cubox 创始人 Todd 在「与信息舒适共处:我的信息极简管理实践」一文中所说:

对于那些真正不能够错过的内容,应该怎么处理?我会在阅读工具中创建一个独立的 todo 管理列表,比如使用 Cubox 的星标功能,定期处理其中的内容。这样收集箱里的内容阅读,对我来说就并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在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中,无论多么用心地维护,田地里不生长一点杂草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杂草没有影响正常庄稼的生长,则应该完全可以接受。

信息也是一样:即使纳入了自己的私人系统,所有信息的价值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不必追求完美,而应该认可它是一个灵活多变,乱中有序的组织,并专注在你希望收获的庄稼上。

虽然星标是一个非常小的能力,但它成为了我对知识维护工作流的第一步。

02 什么是 P.A.R.A

是的,星标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篇收藏我都需要仔细阅读。但它仍然只是一个工具,承载知识库的重要工具。

P.A.R.A 的原作者是 Tiago Forte,博客原文见 The PARA Method: A Universal System for Organizing Digital Information

了解到 P.A.R.A. 之后,我发现除了其本身要表达的「一个支持和增强你工作的系统,能够明确告诉你应该把信息放在哪里,并且在你需要时你能够明确能从哪里找到它」的工具属性以外,给了我工作流上的启发,从而能将我在 Cubox 星标的知识可以明确作为某方面能力提升的养料。

P.A.R.A. 是指:Projects项目 — Areas领域 — Resources资源 — Archives归档, 四个能概括从生活到工作遇到所有信息的一级分类。

图片

项目 Project

「项目」是指一个有目标、有结束日期的一系列任务。比如说完成一个 App 的 mockup、做一个项目计划、写一篇博客等。
A project is “a series of tasks linked to a goal, with a deadline.”

领域 Area

「领域」是指有一个长期的、有一定标准来维持的活动范围,并且你要对其负责。比如说健康、财务、旅行等。

An area of responsibility is “a sphere of activity with a standard to be maintained over time.”

资源 Resource

「资源」是指一个持续关注的话题或者主题。比如说咖啡、音乐、园艺、网络营销等

A resource is “a topic or theme of ongoing interest.”

归档 Archive「归档」包含其它三个类别不活跃的项目。比如你不再维护的领域、不再感兴趣的资源。Archives include “inactive items from the other three categories.”

03 工作流动线设计

所以 R.A.P.A 的核心要义似乎是为让自己一个个「领域」的提升,可操作的是,将领域拆解成具备 Deadline 并且能够量化完成的「项目」,而外部的「资源」则作为源源不断的供给。

领域和项目的关系其实不难理解,就是 OKR 的体现。

那么,Cubox 就成为了我的「资源」,我还需要将这些资源明确来变成我某个领域的养料,并对应为领域进行目标拆解。于是我快速有了这样的动线想法:

图片

Step1. Resource:信息收集

这一步是发生在日常的,有什么我觉得值得一读或者有价值的内容都一股脑扔进 Cubox,可能会做初筛,比如某篇文章一定要读,就打 tag 为「星标」。

接下来我会找到一段相对比较完整的时间去手工做标签,比如说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的半小时时间。因为这时候内容已经是阅读过的,我很清楚这篇文章对我是哪方面的价值。

这样就完成了信息收集、阅读、分类的事务动作。所有信息在 Cubox 中也会井井有条。

Step2. Area:领域拆分项目

我将我需要精进的领域列在 Notion 中,再分别创建项目表、资源表,和领域表进行关联。

资源是从 Cubox 来的,在 Notion 中我还需要将这些资源关联到领域,这样我在查看我的领域时,就对应能看到所有相关的资源。

我还需要固定一个时间,将领域拆解成项目来做计划,少楠是在每周日的晚上对下周的任务进行安排,这个时间也很适合我。

图片

Step3. Project:项目执行

有了计划之后,还需要很好地执行。对于我而言,任务执行最大的阻力来自我经常忘记我的计划。所以我的手机上会有 Todo List 的小组件:

图片

包括日常的备忘,比如“办个税”这样的生活待办,也都会记在待办清单,防止自己遗忘而没有做。
 

04 自动化操作

基于以上的工作流动线设计,各个应用之间还需要一些自动化连接的工具。

Cubox 推向 Notion

首先是我需要将 Cubox 的星标推送到 Notion。很棒的是,Cubox 目前已经支持了这样的能力。(操作手册

图片

我们可以设置将某个文件夹或者将星标的内容推送到 Notion,在 Notion 中的呈现如下:

图片


正文、原始链接、标签、类型、Cubox收藏夹一应俱全。

Notion 推向 Todo List

在使用滴答清单之前,我用的是 sorted³,但苦于所有的连接器都不支持 sorted³,我又开始寻找新的 Todo List。

我的诉求是:支持连接器、支持桌面小组件。

最终只有滴答清单符合我的要求。接下来是找连接器,我分别对比了 Zapier、集简云、HiFlow(腾讯千帆连接器),首先排除的是 Zapier,因为 Zapier 支持的 TickTick 和国内的滴答清单的账号不相通,而我在 App Store 下载的又是国服。

图片

接下来,我又分别尝试了集简云和 HiFlow。

从个人初体验来看,集简云的外观是粗糙的,包括它的模板中心当时都打不开、每次从官网进入都需要重新登录,这些细节都给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在上手制作时,几乎和 Zapier 的交互一模一样,甚至包含一些没有汉化的名称。

图片

HiFlow 的 UI 会精致一些,但 Bug 也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令人沮丧。联系客服时,也因为总是机器人在应答,导致我很难寻求到人工的帮助。

图片

不得已,我大约花费了三个小时时间,在集简云和 HiFlow 之间来回测试。最终勉强选择了 HiFlow。

主要原因是,我还做了个连接器把 Notion 中的资源推送到飞书多维表中(我在和其他企服领域的小伙伴有个小群,在飞书上尝试搭建共享知识库),但集简云还不支持写入 URL 字段。

图片

基于飞书机器人,又可以将知识推送至飞书对话提醒。

图片

HiFlow 将 Notion 中做的项目计划推向滴答清单后,我就在手机桌面上能时刻查看我的重要待办了。所以整个自动化的过程如下:

图片

05 写在最后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我只是为自己做了一个辅助工具,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我规范了自己的流程。正如企业内部的工具一样,工具本身没有价值,有的部门用得好,才赋予了工具能承载提效的价值。

我们促使自己使用流程和工具,这过程本身就是个挑战,所以工具的落地并不是一个「我拥有了知识管理的方法,我获得了知识」的象征,而是我知识管理之路才刚刚开始

另外再讲个题外话。我的网站集成了浩客的 SDK,投放了两个问卷,欢迎大家去玩耍,点击查看原文或直接前往 https://cola1106.com/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