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这个 newsletter 感兴趣,可以点击这里订阅,或者订阅同名微信公众号
一、好好学习
1.1 韦氏词典年度关键词——Gaslighting
坦率说来,当我看到这个 Gaslighting 成为年度关键词的时候,还挺惊讶的,感觉这个词不配为年度词啊!不过细品之后,又感觉好像还挺适合我们的,哈哈哈~
首先,Gaslighting 源于 1938 年的话剧《Gas Light》,在话剧中,丈夫故意让煤气灯(Gas light)缓慢变暗,同时假装什么都没变化,当妻子问他煤气灯是否暗了的时候,他回答说没有变化。并在妻子多次询问下,都坚持让妻子认为她自己错了,并指出妻子有妄想的可能,从而说服妻子相信她自己疯了。
后来 Gaslighting 就被用于形容这种「长期操纵某人心理,并使其产生混乱,甚至丢失自尊」的行为。不过近几年,Gaslighting 的含义会更简单一些,一般指「粗暴地误导某人的行为或做法」,特别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误导他人」。
这个词之所以在国外受关注,甚至成为「韦氏词典」年度关键词,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近几年「假新闻」、「阴谋论」的兴起。比如到现在还有不少美国人认为拜登控制了选举,所以才赢得了大选。
最后,再展开介绍下,常见的煤气灯效应手段:
- 向受害者隐瞒讯息:虐待者可能向受害者隐瞒事情,掩盖他们所做的事情。
- 反击讯息以符合施虐者的观点:虐待者不会感到羞耻,反而会说服受害者怀疑自己对情况的看法,并把责任归咎于受害者自己。
- 冷处理讯息:对于关键信息会进行冷处理。
- 经常以玩笑的形式进行口头虐待。
- 阻止和转移受害者对外界的关注。
- 轻描淡写 (“最小化”)受害者的价值。
- 通过逐渐削弱受害者及其思维过程来破坏受害者。
看完这几个手段,大家应该能明白,为啥我会说这个词还挺适合我们了吧 😊
1.2 Thee 37 signals Guide to Making Decisions
最近看到一篇37 signal 的决策指南,看完觉得非常不错,指南并不长,所以本期分享下我的翻译。
另外,简单介绍下 37 signals,它是一家成立于 1999 年的美国软件公司,估值就高达 1000 亿美元(不过坦率说来,我觉得有点高了,应该不值这个价)。旗下较出名的软件有 Basecamp(一款项目管理工具) 和 HEY(邮件工具)。除了估值高,付费用户多外,他们公司的员工人也很少,按照我的估计应该不到 50 人。
这个决策指南一共 38 条,如果归纳总结一下,我认为整个框架的核心理念有以下几点:
- 关注人:做决策的人是否合适?
- 关注时间:时间当然包括是否需要现在马上决策。另外还需要将时间拉长来看,早点或迟点做决策会怎样?考虑前者,可以让我们反思,是否以后可以更早决策,后者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视角。
- 关注信息:是否掌握了全部决策信息,而且需要注意,这里的信息还包括依赖,和关联,比如这个决策做完后,后续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事情。
- 关注影响:这里的影响包含三点,① 最小遗憾,考虑决策后的后果,并且是否会为此后悔。② 后续是否还需要继续做决策?这次决策做完后,是否能一劳永逸?③ 我们后续如何观察到影响?这个很重要,很多决策做完后,就不关注了。
以下是我的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下面是我们在做决策时,需要牢记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不是强制要求的规定,也不是我们每当面临选择时,都要遍历的清单,他们更多的是一个框架,以及需要考虑的因素和最佳实践,当我们需要做决策时,我们会使用它们。
- 我们为什么要做决策? 真的需要在这里做决策吗?
- 我们选择正确的决策者了吗?不是正确的决策者,但是一个拥有正确信息,和了解背景,以及拥有洞察力的正确人选?谁只是在插嘴?
- 如果我们消除了直接的影响,我们认为一年后我们会对这个决策会有什么感觉?
- 为什么还没有做出这个决策? 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做出决策?
-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才做这个决策? 为什么我们犹豫不决? 这说明了什么?
- 为什么其他人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另外一面是怎样的?
- 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决策缩小一点? 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大的决策变成三个小的决策?
- 我们有多大可能后续扭转这个决策?
- 我们对这个决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现在是否只是在兜圈子,并试图用数据来证明这只是直觉反应?
- 如果我们不做决策会发生什么?
- 上次我们类似的决策时发生了什么?
- 在做出决策之后,我们期待什么? 我们害怕什么?
- 我们怎样才能使这个决策更容易? 哪些部分我们可以不再考虑?
- 甚至有什么错误的决定吗?(Is there even a wrong decision?)
- 如果我们明天早上再做决策,我们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吗?
- 有决策会比没有决策好吗?或者没有决策会比有决定好吗?
- 这个决策还会影响其他什么决策?
- 这个决策是否会消除作出其他决策的必要性,或者是否会导致我们需要做更多决策?
- 缺少什么信息会导致做出不同的决策?
- 这个决策会为那些没有额外时间做这项工作的人带来更多的工作量吗?或者它会消除工作量?
- 这个决策对其他人来说是否是一个好的决策?
- 我们什么时候需要做出决策?
- 这将会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决策,还是一个需要重复做决策的事情?
- 这个决策依赖于公司以外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就可以做出决策?
- 这个决策如何影响客户和影响我们?(Jimmy:这里原文是How does this decision impact customers vs. impact us? 里面的 vs 还有一层比较的意思,除了考虑两方的影响外,还需要做比较)
- 这是一个基于数据的决策?还是一个基于直觉的决策?
- 是否有另一种有帮助或是有阻碍选项?
- 如果我们现在被迫做出决策,那会是怎样?
- 如果我们90天前做出这个决策,我们今天会怎么样?
- 如果我们不考虑 X、 Y 或 Z,这个决策中有什么是我们会后悔的吗?
- 你到底在不在乎事情会怎么发展? 如果不在乎,你为什么要参与进来?
- 我们何时以及如何才能知道这个决策是否正确,或者知道这个决策是否重要?
- 当我们决策的结果出现时,它们是否是用肉眼能看到的,或者它们需要用显微镜来检测?如果是后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 如果我们做出这个决策,我们会违背什么原则?
- 我们是否在要求多个人做一个应该由一个人做的决策?
- 努力的回报值得吗?
- 如果我们做出这个决策,什么会变得更容易?什么会更难?从长远来看,都变得容易了,还是短期容易而长期困难?反之亦然。
- 说到底,这是为了钱吗?
1.3 Athlean-x
本周推荐一个健身播主,在 YouTube 上有 1310 万的粉丝,可惜他没有 B 站的号,不过倒是有不少搬运和翻译,对健身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最近准备尝试一下他的 10 分钟腹肌训练。
二、小信号
聊聊最近观察到的小信号吧。
- 百度指数,最近 7 天河北搜索「发烧」的量是最高的,第二名是北京。可惜微信指数没有按地域查看,不然百度的应该能从中观察到一些情况,可以通过这个来看看现在影响程度如何。
- 有些发布会如果连着看,你应该会感到很震惊,1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介绍,现在中国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 13.81 万张,每十万人约为 9.78 张,在一个月前的 11月12日发布会介绍,每十万人重症医学床位不到 4 张,也就是说,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将这个数字提升到了 3 倍。另外这个数字后续会继续提升,12月底前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从这个数据看,我认为这就意味着,很可能未来一个月内,会到达顶峰。
- 如果我没记错,一张 ICU 床位应该是非常贵的,而且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短时间内能增加那么多,肯定花了很多多钱(保守估计可能超过百亿?)坦率说来,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赞叹中国速度外,还有就是疑惑,如果我们早点做会怎样?花的成本会不会更低?甚至有可能将危机化为机遇?比如让全国的医院都进行升级?并推进全国医保系统联通?
三、惊叹时刻
Three Products
本周分享三个产品,第一个 Deckset,这个产品跟我在 76 期分享的 iA Presenter 类似,也是一款用 Markdown 写 PPT 的工具,不过他们有移动端,但目前正在开发中,看了下 Demo,感觉应该可以期待下(BTW,这种方式,我觉得很适合一些白板产品参考,白板也可以做 PPT 啊)
第二个产品 tldraw,这个产品是个开源白板产品,其实很早就上线了,只是最近他们拿到了 270 美元的种子投资,并且我看了下创始人发的 Demo ,看起来这个产品的方向,应该会往搭建应用的方向发展,用户可以像使用白板工具那样,通过拖拖拽拽就能开发一款简单的应用。
第三个产品是 Current Market Valuation。怎么说呢?它算是一个投资相关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它主要显示一些相对客观,且可长期跟踪的投资数据指标。CMV 会判断市场相对于历史标准来说,当前的估值是否过高或者过低(但这些评级并不能预测未来市场的反弹或者崩盘)。关注投资的朋友可以看看。
Two Videos
本周推荐两个看了挺感人的视频,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不一样的感悟:
One Question
最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其濒危物种名录,这次首次对某种物种的生存情况进行了评估,这个物种目前看,有几种面临灭绝危险,这个物种常出现于中国的高端宴席中,各位猜猜是什么物种?
答案我会公布在飞书群(文末是飞书话题群二维码,各位可以扫码加入)😁
用飞书 App 扫码加入随意搜寻话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