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flomo 是什么?

flomo 是一款聚焦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卡片笔记工具,它专注在碎片化时代实现轻输入、轻记录,促进用户进行记录并积累更多知识资产。

 

flomo 的官方说明文档里总结了它主要的使用场景:

积累知识: 如建立读书笔记、课程笔记、论文资料等

沟通记录: 如会议纪要、同事讨论、聊天记录等

个人思考: 如日报周报记录、自己当下遇到的问题和灵光一闪的想法

情绪日记: 记录自己的情绪、小确幸等,让自己获得平静

如果你想了解 flomo,可以参考它的官方说明教程 flomo101,在这里我就不再展开介绍了。

我注册使用 flomo 已经有 500 多天,对我来说 flomo 能够帮助我:

  1. 写知识笔记:整理我阅读的文章和书的有价值的观点,并记录我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2. 做内容输出:写选题、写内容、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
  3. 做自我觉察:记录并观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主要想梳理一下我自己用 flomo 做自我觉察的实践和心得体验,作为自己这段时间的经验总结,也希望能成为一篇对读者有帮助的经验分享。

不足之处请多包涵,欢迎指教,感谢所有建议和讨论。

我为什么要做自我觉察?

在介绍我具体是怎样用 flomo 写自我觉察笔记之前,我觉得我首先需要解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乍看是一个高深莫测的概念,如果从哲学和心理学层面去看,自然可以有很多深刻专业的学术探讨。但是我在这里只想从个人的实际应用层面去理解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对自我觉察这个概念赋予特别复杂的解释。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眼中的自我觉察就是要有意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做自我觉察的方法也并不神秘,写情绪日记就是一种最主流的方式,很多人都有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而且也很有效。我做自我觉察的方式,则是用 flomo 记录一些自己的情绪起伏、对事件的思考、对我内心想法的阐释。

我想要做自我觉察的初衷,主要是想记录和留存自己的成长痕迹,并为日后回顾积累储备素材。

我在不同时刻记录下来的文字,是我想法的照片,能封存住我某时某刻的真切想法;我想要通过持续的记录,收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情绪的变化,把它们存档,供我回看和翻阅。

能够观察自己心情微妙、渐进的变化,是一件有趣的事。只要有记录存档,就相当于有了可以体察自身的变化的线索,这让我产生一种安全感:我知道我不会遗失自己曾经的思考,从而不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对以前的自己感到陌生但毫无头绪。

同时,自我觉察也源于自我欣赏和审视的需求。

真实地记录自己,是为了更清晰地审视和欣赏自我。我会在笔记中记录自己在何时何地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背后来源于我的何种经历;当我在写自我觉察笔记的时候,我在有意识地把我自己作为一个观察对象,我用文字映照出我的思考脉络,让我在无人注视的角落,借着文字这面镜子,达成一次自我对话。

我希望通过有意识地自我觉察,帮助我描摹和复盘我自己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让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思考和做事的逻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脑回路」。这种观察和觉知,不仅有自我审视的含义,也是一种自我欣赏。

我自己是有被观察、被注视、被欣赏的需要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而我认真地回顾自己的经历,浏览自己的所思所想的过程,其实也满足了我自我欣赏的需要。满足我审视和欣赏自我的需要,是驱动我自我觉察的动力之一。

最后,自我觉察也是实现个人成长的途径之一。

做自我觉察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个人成长,做更好的自己,进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好。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叫做「看见是改变的开始」。我觉得很受用,毕竟如果都没有意识到一件事情,又怎么可能去改变它呢?

自我觉察的四个标签

我用 flomo 写自我觉察笔记的方式也非常简单:

当我产生记录欲的时候,我就会打开 flomo 窗口,描述我当下正在经历的事件本身,并记录我此时体会到的情绪、感受、思考的内容,然后打上对应的标签并发送。

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的 flomo 笔记,与日记相比要更加简短,几十字也足够了,但几百字也不嫌多;记录的形式和方式也更加自由,我不会按照固定的周期、时间节点记录,而是以事件和感受为导向,让事件和感受作为触发我记录的开关——如果发生了让我想写的事情、产生了我觉得有必要记录的情绪,那我就写;如果没有,我不会逼着自己写。

在没有材料的时候,写出来的内容也只会是空泛的流水账,记录的目的不是记录本身,而是为了促进思考。

在 flomo 里,我用这个标签对我的自我觉察的笔记做分类:

情绪觉察

我会在 情绪觉察  这个标签下面,记录自己对当下情绪的感知,通常的记录思路是:

  • 我写下这条笔记的时候,是因为我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事件?
  • 我是怎么看待我当下的情绪的?
  • 只有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要如何应对呢?

我从 L 先生说的文章里,也学到了一个很好用的情绪觉察的模板,我觉得很适合作为写情绪日记的参考。

我刚刚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我感觉怎么样? 

导致产生这种情绪的外部事件是什么?

 我对这个事件的解读/担忧是什么?

 换一个角度,我可以怎样去理解这件事?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可以做些什么?

这个模板我觉得是非常完善、实用的,虽然我在记录笔记的时候,并不会每次都按照框定的模板去写,但是它觉察情绪的角度,对我的记录很有启发。

我自己在这个标签下记录了这些内容:

通过像这样,在 flomo 里写下情绪觉察的笔记,对我也起到了很重要的帮助:

  1. 写出这样的情绪觉察笔记,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关于我自身的感受材料。我写下、回顾这些笔记的时候,也培养了自己感知情绪的能力,让我更敏锐地捕捉到我不同的情绪信号,是对我共情能力的刻意练习;也让我留下了更多沉浸式地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是十分珍贵的体验。
  2. 写情绪觉察笔记,是一个自发的梳理情绪的过程,虽然因感性而起,但是当我用文字去梳理我的情绪产生的来龙去脉的时候,我不可避免地需要唤醒我的理性自我,帮助我剥离一些情绪废料,让我暂时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这有助于避免我的情绪性失控。

我觉得只有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才能够观察和应对,像抚平衣服的褶皱一样,抚平自己情绪的波澜。对情绪的记录本身就是一个帮助我消解情绪的过程,当我对我正在经历的事情做了理性和感性交织的梳理的时候,我更不容易被没来由的情绪吞没,也是一种对自控力的刻意练习。

自我内观

自我内观 这个标签里,我会记录和回顾关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当我因为某些事件,意识到我自己是经常表现出某种倾向,总会采取某种惯有的行动策略的时候,我会以这次事件为契机,试着挖掘我内心深处的思考逻辑,分析我行为背后的原理、动机。

  • 我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做这件事情?
  • 我在这件事情上是怎么思考的,是基于我怎样的价值判断?
  • 我经常表现出XX特征,是为什么?我是怎么看待我的这种特质的?

比如我记录了这些笔记:

除了回顾和审视自己的内心,有时候也会记录一些新的念头:我最近有哪些发自内心的思考,值得被记录下来。

我觉得通过记录这种观察自己的内在性格,了解自己做事逻辑的笔记,我能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抱有掌控感。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在适当地时候,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引导。

成功日记

我在 成功日记 这个标签下,用来记录自己每天觉得我做得很棒的事情,记录我在某方面获得地成功经历。

而这里的「成功」不是客观层面取得的成功,而是基于我主观对自我的肯定,自己能够认可的、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事项,

即使是一些生活小事也没关系,它并不是世俗层面上多大的事情也没关系,记录这个标签只是为了取悦自己,强化自己通过做事情而带来愉悦感的反馈,去成为激发自己付出行动的动力。

换句话说,这个标签记录的笔记,都是我在生活中自己创造出的小确幸。比如这一些,可能并不算多大的成就,但是确实有激励到我:

L 先生说的文章里有提到,记录成功日记,是强化内隐自我,对抗不自信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

定期记录下一段时间里面,我「做对了什么」。

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这样的细节,告诉自己「我在某方面是有专长的」「我是可以取得理想的结果的」,久而久之,你就可以积累下大量的、应对不同情境的正面信息。

那么,当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当你的内心再一次进入「我究竟能不能做好」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时 ——

这些正面信息和内隐自我,就会成为你对抗这种心态的「弹药支撑」,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虽然在我开始记录成功日记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通过这样的记录,我觉得确实有收获:我的自我效能感更强了,能够比以前更敢于肯定自己,而对抗了一些自我否定的倾向;我能够去欣赏和捕捉到一些我的行动对世界造成的美好结果,即使它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毕竟莫以善小而不为,这样的记录对自己的心性和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影响。

记忆回溯

这个标签算是我个人的回忆录。

我创建这个标签的契机,是因为我有时候会下意识地突然回想起自己的某段记忆、某段经历。当我想起它的时候,我意识到它对我现在性格的形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着很特别的意义,但是我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这件事本身毫无察觉,甚至没有回想起这件事本身。

在这种突然忆起重要经历的时刻,我就会选择把这样的事情记录下来,为了不遗忘而记录。

我之所以会想做这样的记录,是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健忘」的人。

我不知道和我有类似经历或者体会的人有多少,我不是一个擅长社交和维系社交联系的人,所以每当我因为生活的变动,比方说换学校、换班级、换工作等等而换了一个生活圈子之后,就很少和上一个圈子的人保持联系了,即使是曾经很合得来的朋友。

而由于我自己一直没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结果就是每当我换一个生活圈之后,因为我身边会缺少过去经历的提示,也缺少能和我一起回忆的对象,所以我会很快地忘记起之前发生过的很多事情,甚至连一些曾经关系亲密的同学、共事过的伙伴的长相和姓名都变得模糊。

当然,我知道有些事情是没必要记住的,大脑会自动清除一些对我们无用的记忆,这是大脑的保护机制,有助于我们摄入新的信息,保持身心健康。但有些时候,当我意识到某件被我忽视了很久的经历,其实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的时候,我就会有一些害怕。

  • 我会害怕,我虽然现在想起了,但会不会在未来再次忘记?
  • 会不会还有很多曾经很重要的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我忘记了?

所以就有了这个标签,我觉得算是对我之前从来不记日记的一种补救措施。站在当下回忆过去,也是一种不同于日记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会一边回忆,一边描述它对我现在的生活和性格产生的影响,我觉得它在很多时候,也帮助我完成了一次自我和解。

从自我觉察到自我发展

回答那句话:「看见是改变的开始。」

我觉得自我觉察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我认为做自我觉察是通向自我成长的必要阶段。从自我觉察到实现自我发展,我认为经历了 4 种层次:感知、认知、接纳、发展。

感知

直白的解释就是,先认识到它的存在。感知到自己正在生发出什么样的心情、思考、想法,意识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基础的自我觉察。

认知

认识到它的存在之后,就要试图去面对,试图去理解。完成一次和自己的沟通。去思考和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背后来源于自己什么样的经验,自己达成这样是走过了怎样的思考路径,背后发挥作用的是自己的何种思考模式。

认知是对自己的底层思考模式的认知,就像是对一台机器,去知道它的工作原理。

接纳

接纳和欣赏,是自我觉察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感知和认知之后,是为了批判或者审视自我,那或许有些太严格了;但既然我们主动做了感知和认知,那又不可能是因为想要逃避或者纵容自己的某些缺点,完全没必要多此一举。

从积极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我觉得做自我觉察,更接近于一个中性的目的,它要求我们尝试真诚地面对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互不设防地对彼此打开话匣子。

  • 不需要对自己的缺点全盘接受,但是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一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缺陷背后的源头是什么,能从什么角度改善。
  • 对于表现的好的部分,也要不吝惜赞美之词,给予积极的肯定。
  • 同时,对于所有希望发生的改变,都要意识到它的发展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它可能不会发生得那么快,不会发生得那么顺利。

接纳自我的过程,也许能打开一些心结,让我们从矛盾、拧巴、自我否定的状态中稍微好转一些。

发展

自我觉察的最终目的,就是去促进自我发展,实现个人成长。

自我觉察的过程,是为实现在实际行动中的成长所做的准备。所以我会把自我觉察和自我发展划分为 2 个阶段,自我觉察更多地停留在心理和观念层面,而一个人实际的成长,一定是要依靠行动,在实践中获得的。

为了能够实现自我成长,我需要把自我觉察培养成我的无意识习惯,融入到我的日常默认思考模式之中,就像呼吸一样。

从自我觉察到自我发展经历的阶段,我自己的思考

为什么用 flomo?

最后,自我觉察的部分告一段落,回归今天的另一个主题,为什么用 flomo?或者说 flomo 对我做自我觉察有怎样的帮助?

在记录自我觉察笔记的过程中,flomo 让我的记录更加流畅自然

我不是带着一个我要做自我觉察的目的,去从一众笔记工具中选择了 flomo,而是我先被flomo 吸引,然后开始用它记笔记。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它顺水推舟地帮助我完成了自我觉察的这件事。

我最开始被 flomo  吸引也是因为它简洁的产品设计,它提倡的「记录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的理念也让我垂直入坑。使用一年之后我已经是它的忠实用户了。

我觉得 flomo 做的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他的产品理念让我意识到我应该 start from very small,从践行微小行动开始,而它也确实帮助我做到了这一点。我非常喜欢它轻巧的产品设计,仅以一个小窗口的形式展开,这种有限性让它在促进轻量级记录方面,建立起了其他笔记软件不具备的优势。

它每次展开在我面前的时候就像是一张小纸条,仿佛在告诉我想写多少写多少,什么时候结束都没关系;所以不会给我输出压力,能让我把注意力放在我想写下的内容上,更容易进入想法川流。

点开 flomo 的时候,我会感觉我是点开了一个聊天窗口,而不是一张空白的大笔记本,这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 flomo 里记录的时候更容易让我卸下包袱,真诚地面对自我,沉下心来做自己的笔友。

flomo 的批注功帮助我在笔记和笔记之间建立关联,串联起轨迹

比如说,发现自己在之前觉察到的某方面有了变化之后,可以追溯到之前的相关笔记,建立一个链接,作为修订和补充;或者是记录自己在某方面上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成果。

flomo的批注链接
flomo的批注链接

再比如自己收获了某方面的领域知识之后,单独建立一条指导自己行动的笔记,为他们建立链接;或者反之,在自己有了某方面的行动理念的时候,从笔记库中找到支撑它的理论,建立链接。

flomo的批注链接

比起在原笔记上编辑,我更喜欢单独新建一条笔记,然后把它和相关的笔记建立链接,做批注。这样我每次点开一条有批注的笔记,就能看到它的前世今生。

就像是在看连续剧,每一张卡片自带的记录时间就是一个时间戳,能标记住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做出关键探索和产生改变的关键时间节点。

尾声:我的碎碎念

通过做自我觉察笔记,我也慢慢意识到了一些事情。

距离我们自己最近的人,永远只有我们自己,但我们的「自我」有时候会很「狡猾」,它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懂得如何和我们自己捉迷藏。

  • 我们可能会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逃避自我觉察,从而忽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 我们也有可能通过自我放弃的方式,来暂时性地安慰和保护自己
  • 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一叶障目,忙于应付他人的脸色,过度关注别人,从而忽略了对自己情绪的照顾

有一个说法我非常喜欢,记录自我觉察笔记、写情绪日记,就像是在给自己做心灵按摩。它也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缓解压力的方式,让我们的心灵能够积蓄起能量,迎接和面对新的事件。

可能自我觉察对每个人而言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和意义。

对我而言,我觉得这一年来在 flomo 做自我觉察的实践,帮助我养成了复盘和自我分析的习惯,让我开始用自己的文字给自己做了一场「精神素描」,刻画出自己的内在人格和思考过程。

「自我素描」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平时在脑海里无声完成的自我对话,有些并不适合闷在心里,而是更适合把它具象化,应该用向外打开的方式,抒发和伸展开来。否则它有可能会凝结成块,成为沉在我们心底里的一块疙瘩。

最后,看见是改变的开始。

做自我觉察不是为了「批判」或者「矫正」自己,它只是提供一个让我们认识自己,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契机,就像是给自己留下了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我们已经审题清楚,剩下要怎么作答,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对我有帮助的文章出处:

> 少数派请你做地图:城市声音收藏夹火热征集中,期待你创作的城市之声 🎧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