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坚持一件事情真的很难,一不小心,少数派思考就鸽了一个多月。上周六我上了一次「得到」的直播,也是罗振宇老师的年度演讲策划会,在会上我提出了两个观点,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用实业心态创业,用实业思维做互联网产品

这句话其实在我脑海中已经很多年了,可能跟我之前从事的传统行业有关系。不管是做哪个行业和产品,我都非常在意它给用户提供的本质价值,比如我推销过纳米汽车清洁产品,就会一直纠结它的实际效果怎么样,不断反馈问题;我出口过弹簧钢丝,也更关注海外客户的使用反馈,了解我们的工艺跟其他国家的差距在哪里。

但互联网的兴起,好像改变了这些底层规则,因为要快、要规模、所以要免费,羊毛要出在猪身上。不知不觉,服务和产品的本质都被动摇了。我非常感恩互联网,因为这个工具和时代,让给我有了创业的机会,帮我把爱好变成了事业,但我不迷信互联网,它是一个好工具,但不是产品和服务的本质。

简单举两个例子:

今天的外卖让我们的餐饮高效便利,但餐饮的本质是菜品和味道,如果菜品难吃又不干净,你送餐的速度的再快也没有意义,我能忍一次两次,忍不了第三次。

今天的娱乐,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听音乐,看电影,但平台的争斗和互卷,让创作者无奈,让好的内容越来越少,最终变得没什么可看了。

所以,一个产品和服务,要想保持长期可持续的生命力,就要回归用户需求,用实业思维把东西夯实,夯成自己的真正壁垒,它可能会很慢,规模也不大,但它可以穿越周期,做成百年老店。接下来十年,可能是一个慢下来的新周期,这个思维就更加重要。

直播中有一个提前准备的问题,没来得及讲,我可以在这里补充一下:

当下环境,你会给准备创业的朋友哪些建议和叮嘱?

先想好怎样活下来,今天的市场更加残酷,没有红利、没有资本,用户更谨慎和挑剔。

少讲故事,如果你的业务短期内没法商业化,就要想好长期策略,比如控制成本,小步快跑等等。

别追风口,多关注细分市场的机会,关注年轻的主力消费人群,未来是创意和个性化的时代。

不要社恐,不要闭门造车,要主动联络和运用身边的一切资源

创新不是颠覆,是将好做到优秀,再把优秀做成经典的过程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来自 150 年历史的德国莱茵公司。三年前我前往德国参观了他们的公司和业务,七天行程的结束,莱茵大中华区电子电气副总裁 Jay 总结了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巧合的是,我八年前做出口业务的时候,有很多欧洲的客户,我去了解他们的背景,发现大多都是做了几十年的企业。他们都是深耕自己的领域,比如一家制造扫街刷子的公司,从塑料制刷改成钢丝刷,从扫街到扫管道,不停优化工艺,不停的延伸拓展,始终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而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讲创新,讲颠覆,强调一个技术出现,就会改变一个行业,我就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我们承认趋势的存在,但趋势是波浪,一旦过去了,你还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创造价值,只是这个趋势周期比较长,我们还没有真正经历和感受过低谷。

所以我后来一直思考这句话,它可能就是一个百年企业的运营真谛,不要觉得事情小,而是关注它的价值。150 年前的莱茵公司,是给蒸汽锅炉做安全认证的,因为品质不统一,操作不规范,它经常出现致命的事故,先做好这件事,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后面再一点点拓展到更多的领域,最后形成了人人信赖的品牌。

做一份少数派的报告

虽然,以上这些海外企业的成长经历,跟我们的周期和环境有很大区别,但我依然认同这些底层的观点: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透,拥有你最核心的用户群,先完成你基本的商业闭环,然后再围绕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去慢慢拓展。这跟以往的互联网思维是基本相悖的,但从更高的维度和更长的周期来看,我依然相信这是正确的。

我们在直播中聊到,是不是可以整理一个具备这些特质的企业清单,讲讲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真正的《少数派报告》,也希望这些案例,能在寒冬之中,引领更多创业者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