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从这个角度,我属于无敌幸运那一拨。

21 岁五脏滚烫的年纪,我就被自己的人生使命劈中了。

​我认定我的幸福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旅途;如果居然行有余力,那以一个故事采集者的角度去记录更多普通人的一生,赋予我们卑微又炽热的生命以超越时空的伟大意义,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

是的,我当时一文不名,但幻觉丰沛。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
尸体烂在泥土里。

死亡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
可怕的是该在何处安置我们的故事呢?

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故事也会死去
一想到这些
我就克制不住的难过起来

按剧本我接下来应该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份伟大的事业中,或者年少成名,鲜衣怒马;也或许撞了个头破血流,终究败给了庸俗的生活。

无论结局如何,都该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故事。

但我没有,我毕业就跑去上班了,而且一上上了九年。

你能明白么?就是那种人,一边很怂,担心明天的面条米饭、柴米油盐;一边又雄心壮志誓要扼住命运的脖子,像海明威笔下的那个老头一样去大海深处跟鲨鱼搏斗。

我觉得自己就是这种人,一个小心翼翼的猛士。

中途倒是有尝试启动项目,赶在 Web 时代余晖,完成了 80% 第一版本的工作。

接着女儿就出生了,过了几年昏天黑地的日子。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成熟的摸鱼技术,工作和老婆孩子都要照顾,人生使命这种事情只能往后放一放。

这一放,距离我被命运劈中过去了十六年。

但真正的爱情经得起考验,真正的使命也经得起等待。

十六年,杨过从唇红齿白变的鬓角飞霜,还是从断肠崖顶跳了下去。

十六年,这事儿一直都在我脑子里一刻不停歇的发着光。现在我变秃了,也变强了,终于可以给她一个交待。

 

这个立志于为普通人树碑立传的新产品,定名「一万年日记」。

其实比起日记,叫传记更准确一些。

截至公元 20 世纪,地球上生活过约 1000 亿人。留下哪怕仅仅一个名字的,不过 100 万。另外 999 亿 9900 万人,没留下一丁点痕迹,像从不曾存在过一样。

像水,消失在水中。

这似乎是诗意又坦然的,不过我不喜欢。我总觉得哪怕作为最平凡的小人物,我们的一生也有超越时空的伟大意义。

尽可能长久的保存普通人的人生故事,正是一万年日记 App 的初衷。

功能:Bright Side

一万年日记有 4 个主要功能模块:日记、自传、传记广场、九点。

在一万年 App 里,你只能以纯文本形式写日记,或为每篇日记上传不超过 9 张照片(会员功能)。

不提供天气、心情记录、富文本格式等功能。

从体验上,用一万年 App 写日记更像是在写一本纸质日记。如果你真的在意某一天的天气和心情,你要亲自写下来,而不是由 App 代劳。

另一个角度,保持功能的纯粹也是出于信息长久保存的需要。毕竟越复杂的数据格式越容易丢失。

除了日记,你还可以在一万年 App 中写传记。

实际上,一万年日记 App 虽然叫日记,但本质上更贴近一个记录个人人生故事的传记 App。

在自传模块,你可以分章节来撰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自传章节在类型上分为 3 种:自传、人物小传、墓志铭。

你可以用自传章节回忆下你懵懂的童年、躁动的中学时代,也可以在人物小传里写写外婆一生的故事。

最后一个内置章节,叫墓志铭。

人有旦夕祸福,你可以在这里留下你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如果意外无法避免,至少可以跟生命中最亲爱的人好好道个别。

自传提供了基于纯文本格式的图文混排。是的,我们花了很大代价设计了这么一种机制,既实现了优雅的图文混排功能,同时保持了数据格式的纯粹、易读易保存。

在传记广场,你可以随机阅读到一些公开可见的自传文章。

再伟大的小说家,都写不出比真实的人生更能打动人心的故事。

像许巍在歌里唱的:

听你说的故事,深深打动我。来自这个世界,来自我们真实的生活。

与市面许多类似的故事记录、访谈栏目不同,一万年 App 传记广场不偏爱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

我们只在乎真实。

这意味着 App 不会做任何形式的算法推荐,也不做任何知名人物的特殊传记推荐。在传记广场,只有最真实的人生记录。

最后一个功能模块,叫「九点」。

九点栏目每晚 9:00 至凌晨 3:00 开放,开启后,你可以在这里读到 10 篇来自陌生人的日记。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日记也有一定概率出现在九点栏目,在 App 日记隐私设置中将其设定为「陌生人可见」即可。

大体上,九点就是一个每天限时开放的神秘树洞。你可以在夜色的掩护里窥探陌生人的一天,也可以把自己最私密最柔软的心思向毫无瓜葛的陌生人一吐为快。

功能:Dark Side

冰山九分在水下。

除主功能外,一万年 App 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暗处」。

存在一万年

一万年 App 区分于同类产品最核心的特征,在于对数据持久性歇斯底里的追求。

甚至应该这么说,一万年 App 本身就是作为保存普通人人生经历的一个当下载体而存在的。

它最核心,或者说唯一的使命,是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的保存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真实人生故事

技术层面,App 基于最通行的纯文本数据格式、解耦了图片媒体文件与文本内容数据、提供跨数据中心副本冗余,以降低地震、海啸等特大灾难导致存储数据损毁的风险。

运营层面,App 拟定了一整套(虽然还略显粗糙)严格的运营规则,来确保不因无序扩张导致项目崩溃。譬如限定 App 当年支出任何情况下均不可高于上年度收入。

对此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人类故事保存计划》,一万年日记 App 及 Web 版本均内嵌了该计划的初始版内容。

全平台支持、多端在线

一万年日记 Web 版

一万年 App 提供 iOS、Android 及 Web 版本,三端已同步开启内测。

多端支持同步在线。

你可以在手机 App 上阅读、撰写日记;在文本输入更便捷的 Web 端写长文,比如自传文章。

离线云同步

一万年 App 在线时,个人日记、自传文章实时云端保存。网络条件恶劣甚至断网时,则支持离线使用。

这意味着你在信号差的地铁里、无网络的远郊、飞行途中,也可以用一万年 App 正常读写日记、传记文章。

一旦网络条件恢复,App 将自动同步离线数据至云端。

陌生人可见

如前文提到的,在隐私权限上,一万年 App 除常见的公开、私密模式外,额外提供了陌生人可见选项。

通过读取个人通讯录,设定为陌生人可见的日记或传记文章,将仅对通讯录好友、以及好友的好友以外的陌生人可见。

那些不方便讲给身边人听的难言之隐,你大可以向陌生人一吐为快。

摇篮(会员功能)

一万年日记摇篮系统

摇篮是一个反触发生命监控系统。

读过《三体》的朋友应该不陌生,电影中也很常见。

一万年 App 摇篮系统开启后,一旦用户突发意外辞世将触发该系统,届时摇篮将依照用户意愿公开生前相关数据记录。

产品定价

《人类故事保存计划》第 1 章节运营策略部分所言:

总体上,我们认为一个项目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商业化与理想主义愿景缺一不可。

商业化为计划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理想主义愿景则限制商业化的无序扩张,规避激进的商业化动作导致的项目存续风险。

一万年 App 除自身运营收入外,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资金注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资金赠予除外)。

产品基于当下存储资源价格、1% 产品付费率,机械测算了冷存储 10000 年的成本。并参考该成本拟定了高级会员价格。

实事求是的讲,不便宜。

但如果考虑到 10000 年的数据存续预期,以及付费期 10G 相册空间、云服务、摇篮服务,那这几乎是一个慈善价格。

实际上根据上述存储成本测算,年费会员需连续付费 59.06 年才能达到 App 收支均衡点。

至于终身会员,售价完全无法覆盖成本。

这个选项一则期望加速项目初始资金池的募集(完毕后即下架),二则后续将作为一个纯粹的捐赠通道,提供给希望无偿支持《人类故事保存计划》的朋友。

当然,随着技术发展存储成本下降,实际收支均衡点或许没这么苛刻。但总体来说,价格仍然低的离谱。

尤其对比一些甚至不提供自身存储服务、且价格更高的同类产品。

我们丝毫不希望贫富成为一种障碍

这个谦逊定价的背后,在于一万年 App 自身定位是一个半公益性质的项目。

因此即便对于非付费会员,一万年日记 App 的功能限制也极少。

产品限制几乎均为需持续消耗运营成本的功能,比如我们为付费会员提供的 10G 存储空间、摇篮服务。

拉长到 10000 年的尺度,付费会员与免费会员的区别仅在于:我们为免费会员提供了 3 张永久照片存储空间,而为付费会员提供了 10 张空间。

最后

公元前 356 年 7 月 21 日,一个古希腊年轻人,黑若斯达特斯纵火烧毁了位于土耳其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留在历史书上」。

他成功了,但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且也仅仅只留下了一个名字,至于他爱过什么人,经历过怎样的生活,都湮灭在了这悠长的三千年岁月里。

我们在 138 亿岁,930 亿光年的宏大宇宙面前当然是不值一提的。

但就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不关心全宇宙,我只想留住深刻的过往。

一万年日记,想为每个鲜活的生命都留下一点痕迹,想让这个世界记得,你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