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呲水的猫眼螺、遇盐出洞的蛏子、卧沙总是卧一半的蛤蜊……

如果你经常看赶海视频的话,对这些出镜率极高的海洋生物都不会感到陌生。近年来生活类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赶海1这一沿海地区的常见活动也得以进入镜头,并逐渐为大众所熟知。

然而,赶海真的像视频里那样,一袋食盐、一把小铲,在沙滩上挖几下,就能轻松收获一桶海鲜吗?镜头之外的真实赶海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专业赶海人都如何赶海呢?

居住在北方某沿海城市的我,虽然不是一个专业的赶海人,但几次赶海下来,倒是收获了一肚子见闻,遂整理出这篇观察日记,以飨读者。

赶海群体:什么人在赶海?

第一类是专业赶海人。专业赶海人从外观上是最容易辨别出来的群体,他们的装备专业且齐全,从头戴式探照灯到防水雨裤,从钓竿到抽虾筒。他们干活熟练麻利,且通常不会聚集作业,而是分散开来、独自行动,一人承包一片区域,维持着互不侵犯、心照不宣的默契。对他们来说,赶海是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所收获的海产品可用于贩卖,有时也会「拿回自己家做着吃」。

夜钓的大爷,穿着雨裤方便下海放鱼饵。交谈中大爷自述是因身背负债而每晚赶海。摄于10月29日。

第二类是业余赶海人,以村民和游客为主,他们的熟练程度、赶海目的也各不相同。

附近村庄的居民对赶海更熟悉些,更善于寻找海洋生物的呼吸孔。尽管装备不如专业赶海人那么齐全,但他们仅凭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小桶,也能有相当不错的收获,足够做一顿饭。一次赶海时,我们碰见了一对年轻的小情侣,听口音像是附近的村民,女生向我展示了当晚的收获——小半桶的狗虾,并「打算回去拿椒盐炒着吃」。

游客则多半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将赶海当成一次有趣的家庭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

赶海攻略:时间,装备和收获

赶海时间

赶海前需要提前查好当地的潮汐时间表,重点关注水位高度和涨潮、落潮时间。每天的落潮时间有所不同,一般初一、十五会落大潮,海水退得更远,给赶海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最佳赶海时间不是在水位最低点的时间,而是提前一小时出发赶海。这样的话,赶海期间海水持续落潮,可以放心背对大海,不必担心涨潮被卷入海中。

除了关注潮汐涨落,别忘了还要关注天气。最好选择晴朗的天气赶海,能见度好。如果预报下雨或大风天气,要注意携带雨衣,特别是冬天在北方赶海,要格外注意保暖。海风比市区的风要大很多,寒冷潮湿,用当地话来说,就是「海风很硬」。非常时期、防范感冒,如果条件允许,回家喝杯热饮。

赶海装备

赶海的装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活用的专业渔具,一类是身上穿的衣服装备。

专业渔具:

  • 必带:小水桶(盛放海产品)
  • 普通赶海:抽虾筒(好用但不推荐,原因见下文),食盐(蛏子诱捕器),铲子,小耙子,小型兜网
  • 还想夜钓:鱼竿,夜光铃铛,马扎,鱼饵盒子

 

抽虾筒的原理和地质勘探取芯有点像,使用方法则和打气筒一样,捕捉狗虾的利器。

衣服装备:

  • 必带:口罩(你懂的)
  • 浅滩赶海:雨靴,头戴式探照灯,保暖手套
  • 进海下饵:连体雨裤
防水挡风,海钓必备。

赶海出没生物(仅列举我见到过的):

狗虾,螃蟹,海葵,海肠,蛏子,黄蛤蜊,鲈子鱼……

本地人管它叫狗虾,可以当海钓鱼饵,也可炒着吃。这一只是被钻虾筒铲成轻伤的,捡到拍照后已放回大海。摄于11月12日。
一种带花纹的贝类,简称花呗(doge)。卧沙没卧进去,捡到拍照后放回海里了。摄于11月12日。

可惜没看见过猫眼螺(失望叹气)。

赶海本质:经济,娱乐,屠杀?

按照普通推送的套路,我完全可以写到这里,以一句「大家一起来赶海吧」欢快地结束,为大家勾勒出一幅赶海的美妙图景,满足大家对于海滨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

然而这里是少数派,我想在结尾聊点别的,比如赶海的本质,比如是否每个人都真的需要赶海。

图片来源:网络

赶海的本质

赶海被神话了。剪辑过的镜头片段,拼凑出欢乐的片段,手机屏幕的阻隔,将大海的潮湿腥气隔绝在外。这些拟像,让我们忘记了赶海其实是一项渔猎活动,而渔猎活动需要一些原始的野性,不是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接受的。

当我们隔着屏幕看赶海时,看到的是采集的乐趣,我也一样。直到几次赶海下来,我在现场目睹了那些不会被收入镜头的画面:

海肠被钻虾筒锋利的不锈钢边缘腰斩,拔出来的一瞬间带出一串血花,半截身子啪嗒掉在沙滩上;被钻虾筒切割成重伤的狗虾没有力气爬动,不满足赶海人抓来当鱼饵的标准,在海滩上颤动着游泳足,在寒风中奄奄一息……

赶海是什么?对专业赶海人来说,赶海是一种经济行为;对游客家庭来说,赶海是一种娱乐活动;对海洋生物来说,赶海本质上是一场屠杀。

以拍照代替虐杀: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赶海

「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是现代文明,「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是现代文明。当两者相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首先,在赶海之前,我们应该想明白赶海的目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比如解决温饱、取得经济收入?还是出于娱乐的目的,比如单纯看看自己能采集到什么?

如果是前者,那你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因为赶海对你来说只是经济活动,就像牧场主不会为送牛羊进屠宰场而落泪。

如果是后者,那我们还需要想明白自己的价值底线,即我们的爱是只对人类,还是覆盖所有生物?

如果你认为尊重生命只适用于尊重人类的生命,那你赶海也不用有心理负担,因为海洋生物在你那里不算生命,只是大海的馈赠。

但如果你在谨慎思考过后,选择尊重所有生命,赶海对你来说只是采集的乐趣、成就感的取得,那么我会给你几条建议:

  1. 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去抢夺小桶、把渔获都倒入海里,因为对赶海人而言,他们也需要生存,他们忍受寒风、花费时间在海边折腾,是因为这是他们的经济命脉。自己的意志不应该强加于他人,不要「慨他人之慷」。
  2. 以拍照代替虐杀。不使用钻虾筒等工具去挖沙子,而是随缘捡拾。如果想感受海边捡贝壳那种采集的快乐,可以去寻找生物,以拍照打卡代替捕捞屠杀,同样可以体会到赶海的快乐,还不会造成心理负担。浅水沟会有小鱼、小螃蟹,可以拿小网搂住,拍照后放回原处。海滩上搁浅的蛤蜊,拍照后可以放回原处或扔回大海。
  3. 爱护环境。海水退潮后,露出的不只有海洋生物,还有各式各样、无人捡拾的垃圾。谁说赶海不能赶垃圾呢?垃圾也是可采集物,赶海后分类清点带走了哪些垃圾,同样也能收获成就感。

后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抵文人从事经济活动总免不了三心二意,陶渊明豆子种得不怎么样,记录种田窘态的诗作倒是流传千古;我赶海赶了个寂寞,却没成想赶出了这么一篇观察日记,记录对生命的思考。

最后,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