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写在前面

这个标题其实已经被我修改了一下,因为一边上学一边写稿偶尔真的拖延爆炸。在这之前,其实标题是:「灵动岛到底好不好」。如今我也算是吃了豹子胆,敢直接标题下结论。虽然已经离发布会过了很多天,当时的情绪也已经逐渐稀释,还是想尽可能理性的去一点点解释,为什么不好。

我并不想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给自己贴上标签,一方面是不喜欢这样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是此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名堂。很多观点都是超级主观的,但也很高兴你能来看看,并且希望你看的开心。

「好不好」的尺度

对于灵动岛,我感觉我们都有着一样的一条曲折心路:发布会前被剧透难看的感叹号挖孔,发布会时被灵动岛的亮相视频惊艳到再次对苹果重拾希望,但第二天起床琢磨过劲——这也是我们出现分歧的地方:我们都想知道这究竟是另一个 Touch Bar,还是一个能定义 iPhone 接下来几年发展的新设计。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想讲个有些偏题的故事。

来到伦敦后,一个人住一个只有 17 平米的房子,空虚寂寞冷的时候也会想用音乐填满自己的房间。于是就在亚马逊上看了看各种音箱。我目前使用的电脑是 14 寸的 MacBook Pro,但长期会连着一个明基的显示器来用,所以我对这个音箱购买就列下了几条条件:

  • 音质不能比 mac 本身差;
  • 必须有 aux,这样我能连接显示器用,受不了蓝牙的音画不同步;
  • 能放在显示器的正下方,所以不能太大;
  • 好看,别太贵。

在网上看了一圈,我特别喜欢 Marshall 的 EMBERTON II,当时加上一点学生优惠不到 100 英镑就能拿下。我觉得它小巧精致,光是凭借这好看的皮囊我就快按耐不住自己的购买欲了。可是它却有一个地方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它没有 aux,纯蓝牙。当时我的内心就出现了两股力量:一股力量准备 pua 自己,让自己接受蓝牙的延迟;另一股力量开始嘲讽 Marshall 这个品牌的一些关于「音质」和「品味」的标签,连一个耳机孔都没有谈什么音质?

马勺官网的介绍:「卓越的标志性的音质」,当时我就觉得没有 aux 谈什么音质

其实这两个声音都是不理智的。前者:我并不能接受蓝牙的延迟,我连接显示器来用不仅仅是听歌,大量看视频和电影的时候,音画不同步会有很大影响。后者:一方面我没有金耳朵,另一方面我这种无理取闹的情绪更多是来自于不愿意加钱购买有 aux 的 ACTON III 或者 KILBURN II。毕竟,爱否科技的森森老师说过: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人是穷的。

ACTON 和 KILBURN 接近 300 镑的价格对我干瘪的钱包真不大友好

然而,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我在伦敦留学生的二手群里恰好看到一个 100 多镑价格出售的二手的 ACTON,我眼疾手快的就一手交钱一手拿货了。现在想想这也再次证明了我那两个脑中的声音并不理智。其实 EMBERTON II 没有 aux 是很好理解的:一个小巧到一手掌握的音箱,是随手就可以带出门的,是露营的氛围音乐,是爬山的激情 BGM,是放到背包里没有负担的。那如果这些是这个产品的定位,哪一个图方便的目标用户会在这些使用场景下为了音质多带一根线呢?

EMBERTON II 小巧的尺寸也注定了它的首要目标是方便
ACTON 的高度恰好能放在我的显示器下方

兜了一大圈,我想讲清楚的是一个我对一个设计「好不好」的评价标准。一个产品从一个概念一个灵感被一步步执行发展到一个成品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具体的取舍:比如要不要图标全部统一成圆角?要不要删掉也许可以提升音质的 aux?而体现一个设计师/产品经理价值的,正是 ta 做出的取舍。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需要为这个产品设置一条明确的线,超过这条线的坚决删掉,没超过这条线的坚决保留。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是一句废话,能定义「必要」才是真本事。

所以,我认为当讨论一个产品/一个设计的「好坏」就需要这两个指标来评价:这条线,以及为这条线的执行力。1

以音箱为例子:在马勺设计师眼中,决定这条线的是音箱大小。尺寸定义了这款音箱是便携还是放在家里就不要移动。如果是小音箱,这条线又被细化成「方便」:如果是大音响,这条线可能是「音质」和「体验」。一个线索是马勺的大音响都配备了可以直接在音箱上操作的低音高音调整旋钮,让均衡器的调整变得所见即所得。这可比在手机上点几层菜单才找到的均衡器设置方便太多,而且可以马上得到调音之后的反馈,直观方便触手可得。

如果按照这个「线」+「执行力」的方法来评价,那马勺的大音响和小音箱都为各自的那条线做出了合理的取舍。既有一条明确合理的线。又做出了明智的删除和添加,那它就是好设计/好产品。

观察,逆推

你已经听我啰哩啰嗦了一大堆「设计好坏」的评价标准了,但请允许我再兜一个圈子,说一个在苹果生态中和灵动岛很像的组件:

iPad OS 中 note 的「文具盒」组件

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文具盒」吧!(这样叫多可爱就是可爱)。文具盒和灵动岛很像的地方是他们的视觉呈现和他们的逻辑。即「常驻+点按放大+操作后回归最小化」,唯一的区别就是文具盒不能「登岛」,像灵动岛还有收纳音乐播放等 Live Activity 的收纳能力。

灵动岛的动画和操作逻辑和「文具盒」都十分类似

以「放大」,「缩小」,「常驻」构成的视觉语言是很直观的。现实生活中的文具盒也是如此:文具盒被我放在桌子旁边,需要用的时候拿来打开(点按放大),选好我要用的笔(选择工具和颜色),然后我全神贯注于写笔记本身,文具盒就应该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被我放在一旁,但我需要的时候又随时能够打开(最小化常驻)。在文具盒这个设计中,设计师要做的取舍是实用性和极简的低打扰,而这套视觉和交互就是苹果设计师给出的解法。

顺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去试着理解灵动岛。它也许是一个看板,我可以把我想看的球赛「钉」在上面,当我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展开向我展示更多细节;我可以显示我正在播放的播客,觉得无聊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展开然后快进几分钟。Live Activity 的这类用法的确是符合「放大缩小常驻」的逻辑,但是不同于「做笔记」这个应用场景中的「常驻」,这些 Live Activity 是会结束的:如果这个球赛结束了,我会把它从看板上撤下来;如果播客结束了,我不需要这样快捷的操作,我想要降低打扰,专注在一些事情上。但是这个黑色的胶囊并不会消失,纵使你已经没有钉在看板上的内容了,它仍然会空洞的呆在那,随时待命。

即使在没有任何「任务」的情况下,灵动岛仍然是常驻的。

在文具盒这个案例中,那条「线」是「实用性 + 极简」,设计师的执行是「常驻缩小放大」。事实上,为了满足对记笔记有不同使用习惯的两种人,苹果在文具盒中还加入了是否「自动最小化」的开关,众所周知苹果是一个很不愿意加开关的公司(虽然这一点最近也许有所改变)。

文具盒组件的最小化开关

有的人做笔记希望能尽可能的减少打扰,在拿出钢笔之后文思如泉涌流畅输出,此时最小化的设计就是最适合 ta 的。另一类人有着完善的做笔记的颜色,字的大小等等构成的自己的系统,所以所有的颜色,荧光笔勾线笔钢笔都应该方便易拿,那这个时候不用自动最小化,所有的工具都乖乖的在一旁随时准备着就是最有效率的。在这个地方添加这个开关是理智的,充分了解过人们使用文具的不同习惯。无论是「这条线」,还是针对这条线做出的「执行」和「取舍」都是克制合理的。

事实上,苹果在大多数时候都很擅长基于「低打扰」和「实用性」这条线去做取舍。比如 Safari 的标签页 UI 中,关闭标签页的「x」是需要鼠标悬停才会显示的。而在 Chrome,Edge,FireFox 等浏览器中,这个按钮都是常驻的,眼见即所得。Safari 的这条线是「低打扰」略大于「实用性」的,所以设计师给出的解法中,当你习惯 Safari 之后,这个自动隐藏的按钮并不会很影响到你的使用效率,所以这里并没有必要增加一个「是否自动隐藏关闭按钮」的开关。而也许在 Edge 设计师眼中,这条线是「效率」,那所有的按钮都显示,甚至密密麻麻的样子,的确是效率最高的。这种用「可以接受的学习成本」来换取「更极简低打扰」的很苹果的,更是很多苹果产品的忠实用户的喜好。类似的对比还出现在 PhotoShop 和 Procreate 中。Photoshop 的界面更多工具都在一级菜单,界面冗杂但熟练后效率高;Procreate 大量功能存在在二级菜单,所以画画时低打扰更好全神贯注,二级菜单的位置熟悉后也不会太影响效率。

Safari 中悬停才会出现的关闭标签页按钮
Edge 中随时就为的关闭标签页按钮

而灵动岛的这条「线」和「取舍」都是不那么理智的。视觉上它应该和文具盒有着类似的「线」,低打扰和实用性的兼得。但如果这是「线」,在 Live Activity 结束之后,灵动岛就应该是消失而非常驻,否则它的形态会让人很难忽略它的存在,这个黑色的物体就一直处在一种待命的状态,这和苹果向来的低打扰设计几乎背道而驰。而绕了这么大一圈,我想证明的无非是一条众所周知的事实:灵动岛是为了遮丑设计的。因此,我们终于可以推理出它的那条「线」——是掩盖。事实上,容我说一个爆论,我认为灵动岛就是苹果设计下坡的一个集大成者,如果它就是苹果接下来很多代 iPhone 的设计语言,我对苹果最后的那点希望也许也会被消耗殆尽。

强行上岛?

这个时候可能就有朋友会说了:灵动岛的功能不仅仅是收纳 Live Activity,它还有很多「提示性」的功能,比如 Apple Pay,比如连接上 AirPods 时的提示,比如 Face ID 识别。在我看来,这些功能几乎都是「强行上岛」。

AirPods 以前的视觉是一个白色卡片一样的弹窗从屏幕底部飞入弹出并且展示信息,连接上或者合上充电舱的盖子之后会自动飞出消失。这个视觉效果,好似从屏幕的外界有一张贴心的卡片被滑进了你的手机视野(屏幕),温柔的告诉你,你的耳机已经准备好了。在 AirPods 这个场景中,这个视觉这个卡片的形式需要承担的信息是手机外部的耳机和手机本体建立了连接,所以视觉上的从无到有和由外(屏幕外)而内都是合理的。如今 AirPods 上岛了,不仅割裂了这个逻辑,也无法解释如果我没有连接任何耳机,为何那个胶囊仍然存在。

AirPods 连接时弹出的卡片的视觉能建立手机外部的耳机和手机本体的联系

 

FaceID 在苹果的心目中是比指纹更先进更优秀的屏幕解锁方案。(如果不考虑口罩)我对此其实很赞成,FaceID 的解锁过程比指纹更无感,你不需要将手指放在特定的位置,而是很符合直觉的看向手机,手机知道自己此时被需要了,就检查完是你本人后,就安静的解锁了。FaceID 原本的解锁动画是非常低调优雅的,这也是 FaceID 相比安卓如今的屏下指纹最大的优势:你不需要刻意的做什么,你只需要看向手机,它就已经准备好了。几乎没有任何打扰。而如今,FaceID 上岛了,一个原本优雅行为变得十分刻意,存在感极强,还别说如果我的锁屏壁纸是浅色调话,这个黑色的解锁动画更加显眼。

以前的动画是低调优雅的
事实上苹果似乎完全不在乎在浅色壁纸上展示自己的新动画,这是他们官网的图。

我并没有必要对每一个新上岛的应用场景都批判一遍。逻辑很简单:每一个独特的应用场景理论上都有一个自己最合适的视觉语言,而「上岛」就意味着被妥协。设计师的那条线被迫从「低打扰」和「实用性」被魔改成了「全力配合灵动岛」。

灵动岛不仅仅自己的「线」是别扭的,它还要强求别人配合它。哎,强扭的瓜不甜啊!

如果这就是未来

iPhone X 是 2017  年发布的,刘海这一设计被沿用了 5 年。我觉得苹果大概率不会用 5 年的感叹号屏,但至少也有两三年。灵动岛几乎是一个无法讨好任何用户的设计:如果这个人追求极简?灵动岛还不如刘海,更别说安卓越来越小的挖孔和越来越细的边框;如果这个人追求效率?Flyme 等很多国内厂商的小窗都比灵动岛易用方便,逻辑也更通顺。(钉住,缩小,常驻,点按放大,可以关闭并消失)灵动岛的弊端远不于此。横屏的时候很多动画逻辑都会变得很奇怪,如果以后 Face ID 模组更小了甚至屏下了,灵动岛是否会被延续?

Flyme 的小窗:可以被看见的小窗,可操作小窗,贴边隐藏小窗,效率和低打扰并行。

事实上,我很喜欢苹果。爱之深恨之切吧,恨铁不成钢的恨。刘海的 MacBook Pro,感叹号的 iPhone,这就是地表最强设计团队拿出来的方案吗?为了让我自己看不到 MacBook Pro 14 上这个 one of 地标最强民用屏幕上的刘海,我的每一张壁纸都是挑选的上半部分黑色或者深色的壁纸,但实际上我是一个很喜欢浅色壁纸的人,但是这对门牙实在太耀眼了。更可怕的是,灵动岛竟然被苹果毫不忌讳的放在官网的首图上。这是为了展现苹果十足的自信,还是他们必须展示出来这样的自信呢?

晦气!
iPhone 14 广告的幕后:机械臂操控的魔性运镜

苹果今年的 iPhone 14 基础款是一个几乎和 13 一模一样的产品。这个产品出了一个非常魔性的广告。这个广告的运镜和过渡是用协同的相机和机械臂实现的,这其实非常酷。但我也觉得,这个广告就是苹果现在的困境的完美写照。他们仍然是地球上实力最强的科技公司之一,可是他们拿着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好牌,却打出一次次让人失望的局面。

写在最后

曾几何时,苹果是朋克的,它是屠龙的勇士,它是那个十字路口的先锋。可如今,它高傲,它独居一方傲视群雄。大家想想,如果 iPhone 14 上一个 90hz 的屏幕,它的销量都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惨淡。

商业公司在规模到位后,这熟悉的剧情上演过无数次,无可厚非,就像那句名人名言说的好:赚钱嘛,不寒碜。只是无奈是苹果而已,无奈一个个高楼大厦的金字招牌都如秋日的落叶一般悉数飘落。更绝望的是,好似所有那些曾经追求过什么的人们,都逃不过这陨落的宿命:锤子,罗老师,魅族,一加,苹果。它们各有各的遗憾,却都躲不过下坠的引力。果然,钱能让一切东西都变得很操蛋。钱少了会完蛋,钱太多了也会完蛋。

我也幻想,也许苹果会大手一挥直接放弃灵动岛,或者直接展示憋大招很多年的 AR 也行。可是这些都没有发生,都还没有出现。

也许骑士会想起年轻时候的自己,宝刀未老,一些东西还沸腾着,一些东西还蓬勃着的。如果它没有醒来,也总会有别人,再次拔出那把有些生锈石中剑,披巾斩棘,登顶那座被盘踞已久的雪山。

总会有的,总会有的。

尾巴

如果你耐心看完了本文并且产生了些许共鸣,那么,我们大概率是同道中人。请容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名本科生,现在在伦敦学习设计。我曾经写过一些东西,也投过一些简历,但都因为学历和年龄的问题被打回了。感谢你能通过内容认识我,我当然也知道自己远不够专业,但还是希望能给我的一些表达欲安个家。

再次感谢你阅读本文,祝你开心!

> 少数派请你做地图:城市声音收藏夹火热征集中,期待你创作的城市之声 🎧

> 下载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