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部分人总会身处在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里,然后内心有一些向往的生活状态,但是现实很残酷,导致自己现在无法去达到目标,于是陷入到了焦虑和无奈的情绪中。
在国庆的节假日里,我见了一个很久未见的朋友。他的孩子已经两岁了,在聊天时,我能感觉到他因为有了孩子后,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他说,因为有了孩子以后,以往的时间都不由自己来做主了,然后未来所有的计划都变了,已经买好的不错的房子,会因为学区房做改变的计划,然后自己也舍不得消费,想把挣到的钱给孩子准备上。他是一个很负责的人,也希望能多陪孩子,努力工作把孩子养大。但是他觉得自己牺牲了自己看电影、健身,以及和爱人出门旅游的机会,如果要恢复这些,要等孩子长到18岁的成年以后,也就是说,还要等16年。说到这里,他的眼神里露出了一丝无奈。
听到这里,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于是产生了一些疑问,面临这样的不由己状态,我们只能无奈或者焦虑?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呈现出我对这个问题的完整思考,希望你看完后,能够从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问题。
我们不妨先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讨厌「不由己」的感觉?
答案是:每个人的内心都在追寻某种「自由」。人为什么要追寻自由?其实不仅是人,只要是生物,就会追求自由,追求一种随性地、自然地、丰富地生长。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眼睛永远只盯着一个地方,耳朵只能听见一成不变的音色和音调;不希望身体被禁锢在一个狭小幽闭的空间里不能动弹,不希望思想停止运行,因为当思考停止,就意味着自己不再存在。
自由是人的天性,也可以说,自由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权利。
说了那么多自由的不可或缺,那什么才算自由?
一、什么才算自由?
提到自由,我最先想到的是时间和地点的自由。比如做一个旅行 up 主,可以随时出去旅游,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叫自由。而每天在格子间上班,按照准确的时间上下班打卡,一天里重要的时间都交付给公司和老板,这叫不自由。
这个定义准确吗?其实不然。
随时旅游也不一定自由。我之前听过一个 up 主说,他每次出门旅游的时候,都会很累,因为会在每时每刻都考虑视频的素材和选题,当前的经历值不值得记录和拍摄。这也就没办法自在地敞开玩。
旅游 up 主不一定「自由」,而在格子间上班不一定「不自由」。
几年前,我刚到前公司,就很喜欢初创互联网公司的扁平化的协作文化,大家就事论事,一起讨论和假设方案。我当时还给我的朋友说,我现在所在的公司对我来说是天堂。我可以说我一直都想做的工作,感觉非常的自由。
自由不一定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那什么才算自由呢?
这里再讲一个故事。我女友的朋友生了下了孩子后,她的老公放弃了去外地赚钱的机会,选择把时间给家里人,陪伴孩子长大。他可能因此舍去了一些赚钱机会,也失去了在外打拼的自由,但是他自由吗?我觉得他是自由的。相对于传统的“男人就应该在外打拼挣钱”的观念束缚,他是自由的。
看到这里,起码我们能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自由不能用时间和地点等外在的形式去定义。
但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自由与否都牵扯着对应的身份角色:up 主、员工、父亲……这就牵扯出这篇文章最想探讨的——自由与角色的关系。
二、自由与角色
你可能心中已经有疑惑,什么角色?自由和角色有什么关系?
这就要回到开始讲的那位朋友。他在有孩子后,他就多出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带来的结果是,其它的诸如男友、健身者、学习者、好朋友的角色占比被挤压。但由于他不适应新的角色,还在习惯于之前的那些角色,就遇到了「不由己」的窘境。
在电影《第十一回》里,马福礼在30年前遭遇了一次杀人案的误判成主犯,因此坐牢,出狱后看到一家戏剧社在翻拍这起杀人案。
他本打算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觉得能忍就忍,也不愿惊扰逝者,所以没必要去戏剧社大脑特闹,为自己翻案。但是为什么后来他又去坚定地翻案了呢?
马福礼在家里对老婆言听计从,虽然老婆的女儿并非马福礼亲生,但是他视如己出。即使他能无视周遭的恶意与嘲笑,但是当女儿因为自己「罪犯」的名头,而不愿生下四个月的宝宝。
所以在翻案的事件中,他没有找到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履行什么责任。但当自己的杀人犯标签影响到女儿时,他改得义无反顾。
若一个人真正地认可自己的角色,就自然会为角色去承担责任,去坚定地做一些事。
我们的人生如同一出舞台剧,从自我意识诞生开始,你就开始了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但是,在这个舞台上,你必须先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不然你就不会存在。没有角色,人的存在就会消失。
萨特认为,人的意识就像一种「空」的容器,在你存在之前,你没有任何角色,角色就是本质,这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来由。
因为人的存在就像一个空容器,不断填充着新的角色。这也是具备意识的人和没有意识的物体的区别。一个杯子它只能是一个杯子,但是一个服务员他不会一直是服务员。因为杯子没有意识,而人有。
人的身份可以不断地变化,但是杯子不能,即使它碎了也只能是杯子。而人可以自由地做选择,他可以选择不做服务员,可以选择去做厨师,所以对他来说,是自由的。就像你站在人生的舞台上,就必须先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1。
找到自己的角色容易,而如何与自己的角色相处成了新的问题。不然,也不会有开头的朋友所遇到的问题了。
三、如何与自己的角色相处
我们常听到这些话:
“要是当时的选择是……就好了”;
“想当年我还是……,现在比以前差了很多”;
“等我到了……的时候,我就能做了”;
“想到X年后,我就要成为……了,我很怕自己做不好”
……
在《时间的陷阱》里,我们聊到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都是一种时间的陷阱,我们更应该关注和体会当下。如果从「角色」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因为过往的角色失去而追忆和怀念,因为未来还没有到来的角色而担忧。其实,对我们而言更有效的,就是关注当下的角色。
那应该怎么与当下的角色相处?这里有三个小建议,承认角色、依附角色、暂离角色。
1、承认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意识到的角色,其实只是一个名字,并没有真正地去思考这个角色对应的责任是什么,没有去认真思考,就不会真正地承认它的存在。因为我们总喜欢去关注一个事物的负面信息,然后把已经获得的好处当成理所当然。
在谈恋爱前,我对自己单身的状态很满意,因为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看书,可以一个人去看想看的电影,可以去逛图书馆,熬夜追番,还可以去跑步,完了站在院子里发呆和放空。我也在好早的时候,写过一个单身万岁的文章,那篇文章里说因为伴侣会无限分摊自己的时间。
在有了女友后,事实确实如此,我的很多精力和时间都分了不少给陈女士。但如果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失去的这些地方,就会沉浸在过去的角色里。其实在现在的角色中,我有一个能完全袒露内心的倾诉对象,我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比以前更加完整,我感受到了被理解、被信任、被重视、被认真对待的极大的存在感。
我拥有了什么角色,就认真对待它,打心里去发现它给我带来的益处,然后正视以往角色的让渡。
与人的关系可以成为你的依附对象,与职业的关系也一样。
之前姜 Dora 分享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赞同。她在离开大厂后,就在对自己说工作没意义,然后说自己很享受现在的状态。但是她又说了另一句话,她说也许在之后她觉得想回职场了,又回去工作时,她肯定又能看到自媒体的一些弊端。这种做什么的时候,就相信什么的状态,我觉得这样特别好。
你可以不用去管别人怎么看,这里的关键点就是,把我「不得不这样选」,换成「我愿意这么选」。
承认角色,就是认可自己所处的角色,不拧巴。
2、依附角色
在我们的惯常认知里,「自由」与「被奴役」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但其实这两者在辨证的角度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自由和被奴役怎么能等同?但是你不妨回想一下,你觉得之前很幸福的时刻中,有没有一些时刻是因为心甘情愿地为一个人或者团体去追求和付出?在这种被俘获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也因为这样的幸福感是你所选择的,所以同样你能感受到「自由」。
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的提出者 John Bowlby 说,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要有一些可依附的东西2。如果能在自己愿意依附的存在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一种很理想的自由。就像与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为自己坚守的信仰去奋斗,为自己建构的使命去付出。
呼兰在圆桌派里分享,他做脱口秀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尝试阶段,当时不太确定自己会一直做脱口秀,就是觉得有趣,那时候还有程序员的身份。第二个阶段是开始接受脱口秀是自己主要的工作,于是他辞职开始全职做脱口秀演员。但这时候的他并没有打算做一辈子脱口秀,直到第三个阶段,他发现倘若一个段子能给一些精神不振、抑郁的观众带来一些帮助和能量,而花同样的精力和成本,在脱口秀的领域里,他给社会提供的价值会更大,这样的价值是做其他事都替代不了的。呼兰为自己建构了使命,纵然经常抠破脑袋也写不出好的段子,整个创作过程很痛苦,但是他仍愿意一直做下去。
当你依附在一个比自己更大的价值体系里时,看似被这个体系的规则所约束,但是它会给你内心更大的自由。
依附于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一段自己认可的关系里,一个一生都在追求的专业领域里,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些都可以。也许它并非一开始就被你找到,而是像呼兰和脱口秀的关系那样,逐渐清晰的。
3、暂离角色
如果你在一个角色下长久地依附,难免会产生疲倦、倦怠的状态。这时候,我认为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做,你可以先从角色中暂离,在主线的乐章中画上休止符,为自己的时间留白。
这次从义乌回家,我花在看书、思考、干活上的时间很少,因为想多把时间给家里人。这里可以解释成说我从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切换到了家人的角色,也可以说,我趁着这次回来,也让自己放松一下,暂离内容生产的角色和责任。
「松弛感」的概念最近很多人聊,我对它的理解就是不必一直紧绷着,总是肩负使命和责任,很多事情一时半会不做,不会有什么不可挽回的后果,它的重要、紧迫、后果严重也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虚构出的人际关系泡沫。所以暂时先放过自己,抱抱自己,宽慰自己,自己的健康和状态更重要。
崔庆龙对这种松弛的感觉有个很妙的形容:
安宁感就是把心落在安全的谷底的感觉,是“后台程序”全都能被清空和关掉的状态,是大暴雨提前放学但是没有作业,可以在被窝里看漫画和小说的感觉。是一种为了某种自由,但不用预先承担什么的无条件许可。
暂离角色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空隙,汲取新的营养,然后再回到主线上,把事情做得更好。
四、结语
写到最后,我也在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虽然我是一个会打一些文字、整合一些观点的写作者,但我也没有坚定写作是我一辈子会坚持做的事情,也许我是还没能遇到点亮我使命的那个契机。
自由职业就是自己可以去定义自己的角色,所面临的可选的角色太多了,在我脱离职场后,我发现手头的一切时间和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安排,这和之前在工作时完全不一样,起码在上班时我的目标可以不由我来定义,即使摸会鱼也能在每月收到固定的月薪。为自己干活,就意味着我的所有发展和收益都指着我自己的决策。如果想要用自己的技能换钱,那就手停口停。
饭饭说,这恰恰也是自由的价值。因为做什么事,怎么安排时间都是自己说了算,所以我们不会再把工作忙当做借口,而是要为自己的人生全权负责。
自由职业虽然会给人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也会带来相匹配的命运支配权限。我也越来越认可一个道理:
似乎每一条路都能通往“成功”,每一条路也都可能面临失败。在做选择的时候,也不知道应该选哪个。但不管怎么选,选的时候有多焦虑,终究都会过去。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我该选什么,而是在做出选择之后,我对选择的态度。
希望我们都能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使命,自洽、幸福地活着。
感谢阅读,如果你不想错过我的更新,欢迎订阅我的 newsletter。